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加密探测资料分析冷式切变线类大暴雨的动力结构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成芳 阎丽凤 周雪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9-827,共9页
利用风廓线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东南部沿海青岛的一次大暴雨天气的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探索如何综合应用新资料追踪暴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 利用风廓线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东南部沿海青岛的一次大暴雨天气的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探索如何综合应用新资料追踪暴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是冷式切变线,冷空气从对流层低层入侵,切变线在850 hPa以下层次明显,地面冷锋逐渐演变为静止锋。(2)暴雨过程经历了两个强降雨和一个弱降雨时段,1小时30 mm以上的短历时强降雨发生在冷空气刚入侵阶段,并伴随雷电。(3)强降雨主要发生在925 hPa切变线附近,降雨分布在925 hPa切变线的东北风与850 hPa切变线的西南风叠置区域。大暴雨的分布与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4)在切变线移动和发展过程中,水平风有明显不同:冷空气刚影响时,对流层低层产生了明显的中尺度低压环流,是导致对流性短历时强降雨的关键因素;静止锋形成的时段内,从低层至高层,低压环流消失,代之以较强西南风与弱西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在静止锋维持的后期,低层和高层均转为西北风,仅在中层有西南风与偏北风之间的切变线,从而产生稳定性弱降雨。(5)风廓线对降雨的起止、盛衰有较强信号,风向风速自上而下顺序变化,当中层西南风风速增大且不断向下扩展,持续4 h后西南低空急流明显加强,当近地面转为东北风时,强降雨开始,强降雨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在风廓线雷达上表现为中低层强西北风和强西南风交替出现,降雨强度与交替的高度有关;当各层均转为稳定的西北风时预示降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多普勒天气雷达 加密探测 动力结构 冷式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德宏州一次低空急流下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
2
作者 何舒璇 龚婉 +2 位作者 毛敏谕 于艳 文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280-282,共3页
2023年6月21—24日德宏州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该过程以晨雨为主,午后转晴,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最强降雨时段为6月23日和24日凌晨至上午。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C预报和ERA 5再分析资料,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 2023年6月21—24日德宏州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该过程以晨雨为主,午后转晴,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最强降雨时段为6月23日和24日凌晨至上午。利用地面观测资料、EC预报和ERA 5再分析资料,发现此次强降水过程前期受到850 hPa低空急流配合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后期23日和24日500 hPa有冷式切变南移,24日700 hPa西部增加一个低涡共同影响。在此过程中,低空急流维持,在此期间伴随急流风速变化,高空又增加低值系统强迫。仅受滇缅间850 hPa低空急流影响时,德宏州强降雨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叠加冷式切变造成全州性强降雨,再叠加700 hPa低涡系统导致西部出现较强的短时强降水。受EC形势场系统预报偏差和模式偏差的影响,24日预报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冷式切变 低空急流 预报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副高后部切变暴雨过程分析
3
作者 范玉鑫 邹爽 +1 位作者 陈扬 陈晖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9期204-207,共4页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5—26日吉林省一次副高后部切变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与之相配合的北部冷涡持续南下,形成冷空气入侵,是导致西南...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5—26日吉林省一次副高后部切变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与之相配合的北部冷涡持续南下,形成冷空气入侵,是导致西南急流所携带暖湿空气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汽通量研究可以发现水汽的源地,水汽通量散度能判断出强降水的落区;强降水落区与K指数32℃弯曲的区域、700 h Pa垂直速度中心以及850 h Pa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高后部 急流 冷式切变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3”加密观测期间合肥地区不同类型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媛媛 刘勇 +2 位作者 朱红芳 阮征 吴林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410,共7页
利用"973"加密观测期间的地面、探空资料和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等非常规资料全面分析了2002年合肥地区出现的两场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特征。结果表明:冷式切变和暖式... 利用"973"加密观测期间的地面、探空资料和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等非常规资料全面分析了2002年合肥地区出现的两场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特征。结果表明:冷式切变和暖式切变两种不同类型暴雨首先在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十分相似,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水汽水平辐合的最大值在850hPa,只是在上下层配置和强度上有所差异,特别水汽通量散度场表现突出,暖式切变更有利于水汽辐合。另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普勒雷达VWP产品能实时监测暴雨过程中风的垂直切变,有助于提高单站暴雨的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式切变 暖式切变 多普勒雷达 垂直风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一次江淮气旋后部强对流暴雨过程诊断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毛程燕 荆思佳 +2 位作者 潘欣 马依依 李浩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hPa南亚高压强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hPa南亚高压强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旋后部下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冷式切变等共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向高空伸展、700hPa正的垂直螺旋度中心都对暴雨落区有示踪作用,高层正水汽通量散度强于低层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和垂直速度中心几乎重合,先低层强辐合后强垂直上升运动均为本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动力条件;(3)暴雨发生在MPV、MPV1和MPV2为正负过渡的零值区,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相结合区域,θ_(se)线密集区与地面近乎垂直,湿位涡的高值中心位于θ_(se)梯度最大处,高空湿位涡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起大范围的强对流暴雨;(4)850hPa冷切变线附近的降水云团,是由多个块状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完整的带状积雨云团,而上游不断有新生对流云团生成东移补充消散的老单体,触发阶段对流云后向传播,扰动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合并过程,形成对流云串的“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冷式切变 垂直螺旋度 湿位涡 积雨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以2018年5月初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娟 周婷 +1 位作者 阮帆 姜敏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23期118-119,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红外卫星云图、雷达组合反射率等资料分析了孝感市2018年5月5—6日这场春末暴雨天气的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模式的低层风场和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转动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交汇,冷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红外卫星云图、雷达组合反射率等资料分析了孝感市2018年5月5—6日这场春末暴雨天气的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模式的低层风场和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转动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交汇,冷锋入侵暖低压,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孝感处在低层切变线与西南急流中心轴之间,诊断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的高低层温差和高K指数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锋生 冷式切变线 急流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