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星星 孙丽娟 +4 位作者 王悦 丁锋 刘向东 张思佳 宋应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 目的:分析牙槽嵴严重萎缩患者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患者41例,根据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2<RBH≤4 mm,20例)和B组(4<RBH≤6 mm,21例)。术后1年和3年,用影像学测量技术比较2组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情况,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术后1、3年时,A组的垂直骨增量(VBG)均高于B组(P<0.05);术后3年时VBG与种植体长度(IL)呈正相关(r=0.284,P<0.05),与RBH呈负相关(r=-0.409,P<0.05);方程:术后3年VBG=0.836 IL-1.074 RBH-0.424。结论:RBH和IL是VBG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 剩余牙槽骨高度 垂直骨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谭学莲 满毅 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及临床经验,详细讨论了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场景及优势、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计划制定以及术式选择等关键问题,旨在探讨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治疗上颌后牙牙髓源性上颌窦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其临床操作路径和制订多学科联合管理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 牙源性上颌窦炎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囊肿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1例
3
作者 胡一帆 孙烨 +2 位作者 雷利强 陈淇枫 王思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8-571,共4页
报道1例上颌窦囊肿侧壁开窗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的病例,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患者为52岁女性,因双侧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术前CBCT显示右侧上颌窦底存在两处圆顶穹窿状假性囊肿,窦壁无骨质破坏。术中采用侧壁开窗术... 报道1例上颌窦囊肿侧壁开窗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的病例,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患者为52岁女性,因双侧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术前CBCT显示右侧上颌窦底存在两处圆顶穹窿状假性囊肿,窦壁无骨质破坏。术中采用侧壁开窗术式,穿刺抽吸囊液后摘除囊肿,以可吸收性胶原屏障膜(Bio-Gide^(®))修复上颌窦黏膜,并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完成骨增量。术后9个月CBCT显示窦底骨高度及新骨密度理想,囊肿无复发,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果表明,对于伴有较大囊肿影响窦底提升的病例,术中同期摘除囊肿可有效保障骨增量效果,为种植体提供稳定的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窦囊肿 种植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促进骨再生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谢善恩 张妍 +2 位作者 温国琛 曲皓 董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89-2795,共7页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时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外提升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上颌窦底提...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时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外提升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常与骨移植材料混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对PRF促进上颌窦底黏膜中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详细报道,同时PRF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就PRF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促进上颌窦底黏膜中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以及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不同应用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合理利用PRF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进一步推进PRF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促进成骨 应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杜良智 冯海楠 +2 位作者 常晓峰 李晓红 刘少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9名患者30侧行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用超声骨刀开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同期植入47枚,延期植入6枚),6~8月后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3、6及12个...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9名患者30侧行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用超声骨刀开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同期植入47枚,延期植入6枚),6~8月后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3、6及12个月复查。结果:术前平均剩余牙槽突高度为4.46mm,术后平均提升高度为7.34mm,植入53枚植体,没有发生黏膜穿孔。术后随访3~18个月没有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存留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结论: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中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 牙槽突高度(RB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定明 张岚 满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解剖位置及其功能关系紧密,笔者将其命名为“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当上颌后牙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时,牙根进入上颌窦内或者病变扩散至上颌窦可形成牙源性上颌窦炎。采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这类患牙时,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建立手术入路。笔者将这种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并保存疑难根尖周病患牙而采取的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技术与牙种植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术式。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结合临床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和认识,从解剖学、病因学和病理学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技术的解剖学基础,牙源性感染引起上颌窦疾病是其病因学基础,根尖周术区和上颌窦黏骨膜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学基础。本文详细解析上述三方面生物学基础,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术式的设计、诊治流程的规范和诊疗路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 上颌窦底提升 牙源性上颌窦炎 感染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窦内成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倩 李丹 唐志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5-930,共6页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50个月常规复查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成骨情况。结果:共植入了27枚种植体(其中A组13枚,B组14枚),随访时间为40.23(36.20,48.07)个月。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6.64±1.21)mm,B组RBH为(6.96±1.36)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59)。A组随访时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为(2.20±1.71)mm,B组随访时SBG为1.77(0.94,2.05)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83)。根据随访时种植体尖端附近成骨情况将种植体尖端成骨分为3类,分别为优、良和中。随访时A组有9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B组有8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695)。A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9±1.32)mm,B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3±0.91)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98)。随访时两组总体的SBG为1.85(1.10,2.20)mm,将两组随访时的SBG分别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仅与种植体尖端突出于上颌窦底的高度显著相关(r=0.383,P=0.049)。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SBG主要与种植体尖端提升的高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种植体 窦内成骨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21例倾斜上颌窦底两方向法内提升的短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明 李钧 +1 位作者 刘长营 耿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3-508,共6页
1966年Branemark揭示了纯钛的骨结合理论,牙齿种植术由此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Summers提出的骨凿技术(osteotome technique)使上颌窦底提升微创化,提高了因上颌窦过度气化导致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近十年来,数字化种植技术利... 1966年Branemark揭示了纯钛的骨结合理论,牙齿种植术由此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Summers提出的骨凿技术(osteotome technique)使上颌窦底提升微创化,提高了因上颌窦过度气化导致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近十年来,数字化种植技术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三维种植设计软件,结合解剖结构图像和修复体模型的参数,获得了三维数字化的种植信息,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例如3D打印,制成临床操作中所需的数字化种植导板。本研究针对倾斜型上颌窦底,应用种植导板,辅助经牙槽嵴顶提升倾斜上颌窦底法,提高了倾斜型上颌窦底种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临床观察 BRANEMARK 快速成型技 种植 数字化 骨量不足 种植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宽度与角度对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秋艳 吴道敏 +1 位作者 鲍济波 谢志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增加垂直骨高度的可靠的选择之一,移植物稳固需要足够的血管生成,新生血管长入并参与成骨和骨重塑的细胞迁移。这类生物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颌窦腔的三维尺寸,包括剩余骨高度(RBH)、上颌窦膜厚度、上颌窦宽度和...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增加垂直骨高度的可靠的选择之一,移植物稳固需要足够的血管生成,新生血管长入并参与成骨和骨重塑的细胞迁移。这类生物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颌窦腔的三维尺寸,包括剩余骨高度(RBH)、上颌窦膜厚度、上颌窦宽度和上颌窦角度等。不同研究报道了窦腔颊-腭侧宽度对成骨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尽相同。上颌窦的三维解剖形态在骨增量手术后的条件性愈合和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就上颌窦窦腔颊-腭侧宽度、上颌窦角度等对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和结果预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窦腔颊-腭侧宽度 上颌窦角度 上颌窦底提升 新生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9例患者666个上颌窦底提升术前上颌窦解剖变异及病变的CBCT观测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旭冉 张宇 +2 位作者 邸萍 蒋析 林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人上颌窦底提升术前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纳入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589人666个上颌窦。应用CBCT观测缺牙后上颌窦解剖形态及变异。结果:在666个上颌窦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为30. 48%。上颌窦黏膜厚度≤2 mm占60. 36%。... 目的:探讨国人上颌窦底提升术前解剖形态学特点。方法:纳入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589人666个上颌窦。应用CBCT观测缺牙后上颌窦解剖形态及变异。结果:在666个上颌窦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为30. 48%。上颌窦黏膜厚度≤2 mm占60. 36%。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平均为(1. 38±0. 05) mm。上牙槽后动脉的检出率为66. 52%。上颌窦底骨质缺如的发生率为4. 35%。上颌窦宽度平均为(14. 20±0. 19) mm。上颌窦囊肿的检出率为11. 41%。结论:CBCT检查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上颌窦解剖形态的差异,为评估手术风险及术中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上颌窦底提升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疑难上颌窦底提升术病例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佳 孙晓琳 +1 位作者 刘珍珍 周延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3,共4页
患者,女,47岁,16缺失,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高度4 mm。应用内窥镜辅助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进行"两阶段上颌窦底提升术",以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隔离提升器械与窦底黏膜,防止了窦底黏膜穿孔。术后3月实现了16种植体上部修复。
关键词 剩余骨高度 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 内窥镜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汉池 赵静辉 +3 位作者 刘春影 王楠 王鹞 周延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1-593,共3页
上颌后牙区因其特殊的上颌窦解剖结构,易导致患者缺乏骨量而无法保持种植体稳定。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窦底黏膜与骨板间充填骨移植材料,可以有效增加可用骨高度,便于维持种植体长期稳定。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代替自体骨移植材料的血... 上颌后牙区因其特殊的上颌窦解剖结构,易导致患者缺乏骨量而无法保持种植体稳定。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窦底黏膜与骨板间充填骨移植材料,可以有效增加可用骨高度,便于维持种植体长期稳定。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代替自体骨移植材料的血小板浓缩制品,具有源于自体、成骨作用好、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本文就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发挥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上颌窦底提升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性充填材料的上颌窦底提升术替代治疗手段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帝泽 季平 +1 位作者 李晓东 陈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中一种常用的骨增量手段。传统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的骨性替代材料存在供区损伤、免疫排斥、操作耗时及费用较高等问题。以自体血液制品及可注射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充填材料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等优势...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中一种常用的骨增量手段。传统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的骨性替代材料存在供区损伤、免疫排斥、操作耗时及费用较高等问题。以自体血液制品及可注射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充填材料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等优势,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并逐步应用于临床。近年有研究报道了在不植入任何骨性替代材料的前提下,仅提升上颌窦膜,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可获得手术成功。此外,为避免提升过程中侵入上颌窦腔带来的潜在风险,粗短植体及种植体斜行植入的方式也逐步得以应用。本文尝试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植入材料及替代治疗策略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后续研究及术者的临床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不植骨 骨替代材料 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中囊肿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柳忠豪 周文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 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窦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王晓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OSFE技术植入2颗10 mm种植体,未作骨移植。6月后完成二期手术,随后完成固定义齿修复,随访观察2年,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底发生改建,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结论:使用Summers骨凿技术可以在RBH高度小于6 mm的病例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OSFE Summers骨凿 锥体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中应用CGF的骨增量影像学评价与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瑞敏 鄢明东 +2 位作者 黄文秀 吴东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CGF在上颌窦底侧壁开窗提升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在Minics软件三维重建介导下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因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5 mm)拟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患者20例分为2组:实验组10例(CGF联合骨替代材料组)和对照组10例(... 目的:探讨CGF在上颌窦底侧壁开窗提升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在Minics软件三维重建介导下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因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5 mm)拟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患者20例分为2组:实验组10例(CGF联合骨替代材料组)和对照组10例(仅使用骨替代材料组)。本研究为临床对照研究,通过Minics 19.0软件三维重建上颌窦内影像后,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窦内骨组织吸收率及骨密度值增长倍数的变化。评估术后并发症、术后满意度(VAS)、存留率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检评价:实验组平均骨吸收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中CGF联合骨替代材料联合应用可以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且CGF的加入可以增加显著上颌窦内骨组织的密度,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骨替代材料 上颌窦底提升 影像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微创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婉琦 杨诗卉 +2 位作者 周哲 周延民 赵静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上颌窦底内提升种植修复在老年患者种植病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52例上颌后牙缺失伴严重骨高度不足的病例,考虑老年患者耐受力差的具体情况,缺牙区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 目的:观察微创上颌窦底内提升种植修复在老年患者种植病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52例上颌后牙缺失伴严重骨高度不足的病例,考虑老年患者耐受力差的具体情况,缺牙区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联合应用骨代用品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引导骨组织再生,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经临床研究及随访观察,此种治疗方法的种植修复效果良好,种植体均获得了稳定的骨结合,种植义齿行使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对于老年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操作技巧的前提下,可考虑应用微创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 微创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引导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和种植体突入长度对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改建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大维 肖静宜 +2 位作者 张鹏 路泊遥 梁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0-575,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3);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4)。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顶端骨高度变化量(ABG)、皮质骨高度变化量(CBG)、骨密度变化量(BDG)和边缘骨吸收(MBL)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骨的组1和组2的CBG高于不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和组4的ABG和BDG高于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的ABG和BDG均高于组4;植骨的组2的CBG高于组1;4组的M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植骨条件下,与IPL<4 mm相比,IPL>4 mm者的BDG较小,IPL与CBG无相关性。植骨可通过增加皮质骨高度,使BDG不受IPL影响来加速成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植骨 种植体突入长度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19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上颌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的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炯睿 高益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 目的·通过锥形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上颌窦动脉解剖结构。方法·对1021例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种植手术患者的双侧上颌窦中的上颌窦动脉(maxillary sinus artery,MSA)进行观测。在CBCT骨窗视图,测量第二前磨牙(P2)、第一磨牙(M1)、第二磨牙(M2)牙位中线处MSA骨孔与骨壁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走形类型分为窦内型(位于上颌窦黏膜下方)、骨内型(完全位于上颌窦侧壁内)、表浅型(位于上颌窦外侧壁骨膜下方)3类;测量MSA骨孔直径(diameter of the MSA,DMSA)、MSA骨孔下缘至上颌窦底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vessel and the sinus floor,DVSF);测量M1牙位中线处上颌窦底上方5 mm处的上颌窦侧壁厚度及上颌窦宽度;测量上颌窦底上方10 mm处上颌窦内外侧壁与上颌窦底最低点形成的角度,即上颌窦角度。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的MSA走形位置变异、走形类型、DMSA和DVSF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对MSA的DMSA及DVSF与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MSA走形位置变异:在1021例患者中,共42例(4.1%)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侧壁、紧贴上颌窦底部,其中14例(33.3%)为双侧MSA,28例(66.7%)为单侧MSA;7例(0.7%)患者的MSA走形于上颌窦底根方牙槽骨内,其中1例(14.3%)为双侧MSA,6例(85.7%)为单侧MSA。②MSA走形类型:窦内型占36.5%,骨内型占60.4%,表浅型占3.1%。中年患者中骨内型检出率(63.0%)高于青年和老年患者(P=0.005)。③DMSA:M1牙位的DMSA最大,为(1.42±0.44)mm。男性在P2、M1、M2牙位的DMSA均大于女性。在P2、M1牙位均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与DMSA呈弱正相关(r=0.2,r=0.2)。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均与DMSA呈弱负相关(r=-0.1,r=-0.2)。④DVSF:自M2至P2方向,DVSF逐渐降低。男性在P2、M2牙位的DVSF均大于女性。在M1牙位发现上颌窦侧壁厚度、上颌窦宽度均与DVSF呈弱负相关(r=-0.3,r=-0.1)。结论·MSA走形位置变异可发生于上颌窦底及上颌窦底根方的牙槽骨中。随着患者年龄增大,MSA走形类型由窦内型向骨内型转变。男性患者的DMSA较女性更大,动脉出血风险更大;在较厚的上颌窦侧壁中能观测到较大的DMSA,而当上颌窦宽度和角度越大时,DMSA越小。男性患者的DVSF较女性更大,当上颌窦侧壁越厚或当上颌窦宽度越大时,DVSF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动脉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窦底提升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