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覆盖作物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
作者 王素萍 曾凡菊 +6 位作者 周仁平 黄安华 杜雷 张贵友 黄翔 姜利 洪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56-158,163,共4页
为了筛选冬季适宜湖北地区稻田种植的覆盖作物,在湖北武汉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水稻产量、养分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作物可以促进水稻增产6.95%~12.91%,冬季种植绿肥比油菜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 为了筛选冬季适宜湖北地区稻田种植的覆盖作物,在湖北武汉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水稻产量、养分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作物可以促进水稻增产6.95%~12.91%,冬季种植绿肥比油菜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冬季覆盖作物主要影响水稻的每穗粒数,可提高水稻的干物质量12.15%~18.22%,氮素积累量增加3.44%~13.66%,钾素积累量增加3.17%~11.12%,秸秆还田对于提高水稻钾素积累量效果明显。冬季覆盖作物可以增加水稻收获期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的活性,使水稻收获后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42%~7.92%、2.81%~21.77%和2.05%~8.55%,种植肥田油菜水稻收获后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秸秆还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水稻 产量 土壤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南方稻田水稻生理生化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3 位作者 肖小平 罗尊长 杨光立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6-1182,共7页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 2004~2009年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4种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稻田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丙二醛(MDA)含量除早稻的苗期和分蘖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低于对照;各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18.08万穗·hm-2、21.25万穗·hm-2、12.75万穗·hm-2和17.26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98%、8.50%、13.62%和6.99%,千粒重分别增加0.24g、0.10g、0.14g和0.43g,产量分别增加324.44kg·hm-2、381.17kg·hm-2、91.04kg·hm-2和303.46kg·hm-2;各处理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9.81万穗·hm-2、11.48万穗·hm-2、5.06万穗·hm-2和14.91万穗·hm-2,结实率分别增加6.29%、8.81%、15.11%和8.50%,千粒重分别增加0.93g、0.88g、0.10g和0.90g,产量分别增加302.28kg·hm-2、316.03kg·hm-2、110.13kg·hm-2和468.17kg·hm-2。该研究显示,在南方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可增强水稻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其生长发育,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田 水稻 冬季覆盖作物 生理生化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5 位作者 聂泽民 郭立君 刘征鹏 汤文光 汪柯 杨光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2-1208,共7页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T1和T2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残茬还田 双季稻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及减氮对绿洲灌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波 赵财 +4 位作者 殷民兴 王岩 白春生 曹悦 杨莉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kg·hm^(-2),N 2)两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于2020—2021年测定并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结合减氮对农田CO 2、N 2O排放的影响及其与春小麦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结合减氮处理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作物产量,以WRVN 1处理增产减排效果最佳,其CO 2、N 2O排放总量分别较WN 2处理降低了15.2%、28.0%,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15.7%和30.4%,作物产量增加16.7%。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30 cm土层,轮作降低了小麦开花期土壤酶活性,以WRVN 1处理土壤酶活性最低;在N 1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N 2处理分别降低20.1%~28.7%、8.3%~12.2%,且CO 2、N 2O排放速率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轮作模式结合减氮25%可作为实现绿洲灌区农业增效减排的合理种植模式与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减施氮肥 冬季覆盖作物 绿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肥料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帅 徐秋芳 +3 位作者 沈振明 李松昊 秦华 李永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3-351,共9页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冬季地表覆盖施肥为核心的集约经营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冬季覆盖以及施肥处理必将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为揭示雷竹林覆盖和施肥等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冬季地表覆盖施肥为核心的集约经营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冬季覆盖以及施肥处理必将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为揭示雷竹林覆盖和施肥等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设计如下2个试验:试验1为施用等量硝态氮复合肥:m(氮)∶m(五氧化二磷)∶m(氧化钾)=16∶16∶16的对照1(不覆盖)和处理1(覆盖);试验2为覆盖的4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对照2(不施肥),处理1,处理2(尿素),处理3(尿素+氯化钾),各处理以含氮量360 kg·hm-2为标准折算成相应的肥料用量,氯化钾与复合肥等钾量折算。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和定量PCR技术分析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基因丰富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有较高比例的共性种类,群落结构尚未发生显著改变;前期未覆盖的对照1与其他前期曾覆盖的所有处理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相对较明显,同为前期覆盖的处理3与其他处理又稍有不同;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为处理1明显高于(P<0.05)处理3;处理3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基因的丰度均较高(P<0.05)。综合比较不同处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DGGE条带的多样性以及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处理3的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最丰富,处理2最差。建议生产上采用尿素与氯化钾搭配施用,有利于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活动和氮素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雷竹林 冬季覆盖 施肥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