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依据及其基本思路 被引量:22
1
作者 吴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8-42,共5页
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农用地质量的实质内涵进行了探讨 ,提出衡量农用地综合质量高低的三要素 ,即土地适宜性、土地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 ;其次 ,运用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农用... 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农用地质量的实质内涵进行了探讨 ,提出衡量农用地综合质量高低的三要素 ,即土地适宜性、土地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 ;其次 ,运用土地肥力理论以及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农用地质量“等 -级”体系建立的客观基础及其划分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 ;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分依据 农用地 土地质量等级体系 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无锡市马山区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铁成 周生路 +1 位作者 王杰臣 彭补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根据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因素所具有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 ,采用GIS技术和方法 ,对评价区农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信息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检索和操作 ,并根据GIS空间分析的类型和功能 ,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等数学方法 ,提出农用地质... 根据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因素所具有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 ,采用GIS技术和方法 ,对评价区农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信息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检索和操作 ,并根据GIS空间分析的类型和功能 ,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等数学方法 ,提出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框架模型。并以无锡市马山区为例 ,开展了评价因子的量化、空间分析、等级划分、面积量算及评价图件输出等功能的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质量 综合评价 框架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的计量地理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晓燕 张利 +2 位作者 陈影 李新旺 许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从河北省不同指标控制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集中度、均匀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河北省农用地质量空间格... 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从河北省不同指标控制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集中度、均匀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河北省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呈现从东南到西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即东南部平原区农用地资源质量各等别面积比例较为平衡均一,而西北部坝上地区集中程度较高;同时针对各指标控制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结构提出各区土地利用的方向,为河北省农用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空间分布的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质量 空间格局 计量地理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树海 邱志伟 潘锦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3-1150,共8页
采用GIS技术、地统计学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等别表现出由辽西低山丘陵区和辽东山地丘陵区向中部平原区的递... 采用GIS技术、地统计学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等别表现出由辽西低山丘陵区和辽东山地丘陵区向中部平原区的递增规律。探讨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发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与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农用地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农用地质量 空间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差异及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向武 周卫军 +3 位作者 肖彦资 李娟 郭子川 崔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21-827,共7页
探寻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二者可比衔接。采用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法确定评价的定量指标,特尔菲法筛选影响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法建立各参评指标与评... 探寻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二者可比衔接。采用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法确定评价的定量指标,特尔菲法筛选影响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法建立各参评指标与评价级别的关系模型,分别进行了湖南省衡东县县域耕地地力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采用GIS叠加分析法得到等别转移分布,并对等别转移分布规律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衡东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前5个级别所占面积比例达91.29%,而耕地地力只有74.37%,总体上耕地地力低于农用地自然质量1个级别;耕地地力和农用地自然质量高、中、低级别面积比例分别为32∶42∶26和33∶43∶24,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规律;耕地地力相应级别在水田和旱地的分布比例具有明显差异,高等级(1、2、3级)基本分布在水田,而农用地自然质量比例比较稳定;两种评价结果的等别转移量能清楚地显示二者对应地块级别的差异程度及空间分布,呈平地区>丘岗区>山地区的变化规律。评价对象的不同及布点采样的差异导致同一图斑上的评价结果出现一定差异,评价指标及权重的差异是二者评价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 农用地自然质量 县域 等别面积 等别转移 衡东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及其对我国农用地质量监测的启示 被引量:8
6
作者 许妍 吴克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77-1782,共6页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当前我国农用地质量变化监测技术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是较为成熟的监测项目,可为中国农用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当前我国农用地质量变化监测技术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是较为成熟的监测项目,可为中国农用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借鉴。文章分别就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学者对农用地质量监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在指标选取、监测网络建立、数据更新技术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功的机制。未来中国农用地质量监测工作可在关注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土壤退化原因、针对性地选取指标、应用DPSIR模型、确定监测点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等方面借鉴欧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质量监测 欧盟 土壤环境评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力娜 马仁会 崔长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545-19547,19576,共4页
[目的]构建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框架,为建立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法。[结果]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至少应该包含4个层面:①农用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确定监测范围与监测对象;②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体... [目的]构建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框架,为建立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资料收集和理论分析法。[结果]农用地质量监测体系至少应该包含4个层面:①农用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确定监测范围与监测对象;②农用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确定监测内容与项目;③监测指标信息采集体系——确定监测方法和技术;④数据处理与监测评价体系——对监测结果做出判定。[结论]研究适用于已全面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农用地(等级)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农用地质量 动态监测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用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玉山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叶明珠 余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19,共4页
在农用地质量"等-级-价"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形成了两种评价技术思路,并以玉山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比较其结果优劣,以探寻更适于县域农用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 县域 农用地质量 评价 “等-级-价” 玉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 被引量:44
9
作者 余建新 魏巍 +3 位作者 廖晓虹 彭云 廖丽君 赵永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4-240,共7页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体系中,增加2级修正,选出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分等因素(地形坡度、地表岩石出露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的分等因素(田块规整度、田间道路、灌溉方式和排水方式),并以这些因素的变化确定建设后耕地利用水平修正系数。该文选取位于陆良县土地整治项目区中的14个点对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14个监测点中,5个监测点自然质量提升了0.1等,其余9个点自然质量等未发生变化。14个监测点利用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5等,最高提升1.7等。14个监测点经济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4等,最高提升1.8等。从验证结果可看出:在农用地分等计算流程中增加耕地自然质量修正和利用水平修正系数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分等 修正体系 项目区 农用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及衔接 被引量:2
10
作者 房阿曼 陈伟强 +2 位作者 程道全 马会宁 朱帅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87-90,95,共5页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 以清丰县为例,运用GI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施肥试验中的最高单产为统一衡量标准,研究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一致性问题并对2种评价结果进行衔接。研究结果:清丰县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分等结果空间一致性达到66.43%;引起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指标主要有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的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农用地自然得分评价因素中的盐渍化程度;建立了同一地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研究结论:通过衔接模型,可以实现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 耕地地力评价 最高单产 清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志荣 吴次芳 叶艳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2,76,F0003,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质量以及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研究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研究结果:(1)规划近期农用地整理重点应放在农用地质量等级较好的Ⅱ级与Ⅲ级区域,主要...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质量以及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研究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研究结果:(1)规划近期农用地整理重点应放在农用地质量等级较好的Ⅱ级与Ⅲ级区域,主要分布于角美、海澄、东园等乡镇;(2)规划中期则以农用地质量Ⅳ级区域为主要整理区,分布于白水、东泗、浮宫等乡镇;(3)规划远期以质量等级差的Ⅴ级农用地为规划区域,分布于港尾、隆教、程溪等乡镇的丘陵山地区。研究结论:基于农用地质量PCA主因子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的农用地规划能客观反映农用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对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精细型基本农田整理规划以及整理重点项目立项等工作均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农用地整理规划 SOM模型 主成分分析 农用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支持下的农用地分等研究——以淄川区分等工作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秀杰 冯永军 +1 位作者 柏建群 李芬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0-103,107,共5页
农用地等别是衡量农用地质量的基本指标 ,是确定土地使用税、土地征用补偿及租赁费等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分等方法耗资耗时大、精度低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精度和速度。本文以淄川区农用地分等工作实践为例 ... 农用地等别是衡量农用地质量的基本指标 ,是确定土地使用税、土地征用补偿及租赁费等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分等方法耗资耗时大、精度低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精度和速度。本文以淄川区农用地分等工作实践为例 ,阐明计算机在现阶段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计算机 农用地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 淄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等成果修正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广琴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603-4605,共3页
[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实现农用地"等"与"级"的衔接。[方法]采用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法。[结果]对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汇总平衡对于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开展实... [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实现农用地"等"与"级"的衔接。[方法]采用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法。[结果]对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汇总平衡对于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开展实施至关重要,且利用分等结果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切实可行;提出了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内涵修正的思路;通过分等结果测定了江苏省县域农用地质量价格指数;提出了控制法和模型法汇总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平衡的具体步骤,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汇总平衡的技术思路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结论]利用农用地分等结果测算农用地县域质量价格指数并采用控制法和模型法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是现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基准地价 汇总平衡 农用地质量价格指数 控制法 模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成文 贾贵举 +1 位作者 刘威 夏巧红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年第S2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分等定级与估价 农用地分等 内蒙古 定级估价 土地生产力 农用地质量 农用地估价 估价工作 乌兰浩特 土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耕地质量分等参数调整的研究与思考
15
作者 张伟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耕地质量分等参数研究,是高效利用耕地资源、合理评定耕地等别的基础工作之一。以福建省某县为例,基于年度耕地等别库成果,对现有耕地质量等别库的耕地质量分等... 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耕地质量分等参数研究,是高效利用耕地资源、合理评定耕地等别的基础工作之一。以福建省某县为例,基于年度耕地等别库成果,对现有耕地质量等别库的耕地质量分等参数进行提取,调查、分析和论证现状耕地质量分等参数。针对现有成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应意见,为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等技术规范的修订和下一轮的耕地等别的评定及更新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分等参数 农用地质量 耕地等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鹿寨县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晋磊 任艳 +1 位作者 陈兰康 尹秋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5期189-190,195,共3页
以鹿寨县为列,介绍了广西自治区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方法,详细分析了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揭示了鹿寨县耕地质量等别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
关键词 耕地质量评价 农用地质量等 国土资源管理 鹿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县域耕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布设研究——以陆良县为例
17
作者 廖丽君 李成学 +2 位作者 魏巍 郭晓飞 余建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0期340-342,共3页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并结合其他数据的分析,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结合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构建覆盖面广、层次...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并结合其他数据的分析,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结合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构建覆盖面广、层次清楚、代表性强的耕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对监测的科学性、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县域耕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布设方法,并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示范县陆良县对此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陆良县共划分为9类监测控制区,共12片;共布设了9个随机监测样点,26个固定监测样点。经论证,所布设监测样点实现了对全县耕地利用类型的全覆盖,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符合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需求,可为岩溶区县域耕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布设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质量分等 耕地质量监测 监测网络 云南陆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的质量和价值
18
作者 徐承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1989年第3期43-47,共5页
土地的质量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块或地片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地区或区域之间。在我国,如何进行县与县、省与省之间的土地质量差异评价,尚缺乏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和应用经济系教授威利斯·彼得逊(Wills Peters... 土地的质量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块或地片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地区或区域之间。在我国,如何进行县与县、省与省之间的土地质量差异评价,尚缺乏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和应用经济系教授威利斯·彼得逊(Wills Peterson)对美国各州之间农用土地质量差异鉴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现将作者1986年11月在《美国农业经济杂志》发表的《土地的质量和价值》一文加以编译,介绍土地的宏观质量和评价问题。作者认为,虽然土地的价值反映土地的质量,但决定价值的质量特征仅部分地与农业利用有关。他采用回归的方法,提出了可以鉴别美国各州土地质量差异的指数系列。根据这些指数可以调整美国各州之间的农业土地投入。作者还提出了计算土地价值的指数法。尽管这些方法还不够完善,但对于我国的土地评价工作来说,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差异 农业利用 明尼苏达大学 宏观质量 威利斯 美国各州 农用地质量 价格差异 Peterson 彼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作物生产潜力的海拔修正对耕地自然等别评价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丽君 余建新 +3 位作者 郑宏刚 张建生 刘淑霞 巍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46-253,共8页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therm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TPP)、气候生产潜力(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CPP)是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其客观性对分等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在耕地分布海拔差异较大的区域,实际...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therm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TPP)、气候生产潜力(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CPP)是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其客观性对分等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在耕地分布海拔差异较大的区域,实际工作中以县级气象站点TPP、CPP代替全县域TPP、CPP的取值方式导致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足。该文旨在通过对气象站点指定作物TPP、CPP进行海拔修正,获取陆良县气象站点以外区域的指定作物潜力值并探讨其对耕地自然质量等的影响。首先,以第1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陆良县归属的滇中高原盆地区56个县级气象站点指定作物的TPP、CPP为基础,生成区域内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TPP、CPP的海拔修正模型;其次,在陆良县县域范围内,每村各选取一块质量最好的旱地和水田,以样点旱地、样点水田作物实际单产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验算陆良县范围内所有耕地采用修正后的TPP、CPP评定的自然质量等与采用修正前的TPP、CPP评定的自然质量等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样点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的实际单产均低于修正前和修正后的TPP、CPP,且与修正后的TPP、CPP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一致;修正后的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TPP、CPP较修正前更符合自然实际;全县修正后的耕地自然质量等较修正前变化范围为?0.8-1.7等,且99.76%的耕地自然质量等较修正前降低值在1.5等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地利用 分等 农用地质量分等 作物生产潜力 海拔修正 陆良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