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过程
1
作者 刘欢欢 魏宇航 +2 位作者 马理辉 王继军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在10°~270°,系统从衰退耦合过渡到不协调耦合,再到协调耦合、不协调耦合,整个耦合状态演变呈S型曲线;(3)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先后经历再生发展、极限发展、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的演变阶段。其中1992—2000年处于再生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17—2022年处于极限发展阶段,2003—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根据耦合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措施,系统可以突破不协调耦合朝着协调方向发展,甚至最终进入到良好或优越的协调发展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 耦合度模型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肖新成 谢德体 倪九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三峡库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该区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明确库区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以三峡库区典型面源污染治理区的忠县为例,利用生态农业... 三峡库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该区域当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明确库区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以三峡库区典型面源污染治理区的忠县为例,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方面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三峡库区忠县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背景下的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路径。通过设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政策与措施、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发展、耦合状态的4个潜变量及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根据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感性认识,提出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9,说明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80,说明面源污染的减排措施与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路径系数为0.77,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85,说明研究区面源污染减排措施对耦合态势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具有正向作用且作用较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1和0.89,说明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系统的耦合符合其本质的运行规律发展。综合考虑上述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发现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增汇下的农业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影响系统耦合的关键,这是理解系统耦合的一个有效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面源污染 减排增汇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系统耦合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云斌 徐文修 +1 位作者 王娇 郑英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对新疆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2—2007年的能值投入产出、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与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应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结果】该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总投入、能值总产出均呈逐年... 【目的】对新疆阿克苏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2—2007年的能值投入产出、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与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应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结果】该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总投入、能值总产出均呈逐年增加趋势,2007比2002年能值总投入增加了50.7%,并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为主;能值总产出增加160.13%,其中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产出增长较快;种植业结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能值产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历年来均为0.05;环境负载率逐年增大,2007年达到8.3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7倍,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该绿洲环境压力较大,应该保护和开发可更新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使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能值指标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阿克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Ⅱ)——功能和效率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绍民 吴文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1,共4页
对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投入水平很高,但产投比较低,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 对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投入水平很高,但产投比较低,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量和物质投入水平较高,产投比很高,能量、物质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高;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物质流投入水平较低,但产出水平较高,因而产投比较高,能量、物质的利用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功能 效率 能量流 物质流 价值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志宏 赵小汎 郝晋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33-236,共4页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运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投效率相对较高,具有较强农业发展优势,环境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整体运营状况较好。目前,河南省农业农业...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运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产投效率相对较高,具有较强农业发展优势,环境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整体运营状况较好。目前,河南省农业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摆脱石油农业的限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急剧增加,必将对其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产生较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运行特征 可持续性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 被引量:34
6
作者 朱鹏颐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9,共6页
世界各国面临着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双重问题,都着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不同,因此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战术也应有所不同。中国应该走一条凸显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多元式、重点突破式、兼容式的道路。发展农业... 世界各国面临着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双重问题,都着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不同,因此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战术也应有所不同。中国应该走一条凸显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多元式、重点突破式、兼容式的道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要与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渐进地建立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物质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引导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空间格局匹配,形成多样化格局,特别是从垂直空间要效益,发展集约化经营。对生态脆弱地区则必要采用重点突破发展模式。在推动规模经营的同时,兼容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非均衡发展作为战术贯穿于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推动农业生态经济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本文还讨论了非均衡发展战术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 中国特色 发展模式 战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及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茜 任志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6-202,共7页
基于陕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系数,对陕西省各县(区)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基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自相关理论,进一步探索其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特征。研究... 基于陕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系数,对陕西省各县(区)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基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自相关理论,进一步探索其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全省变化波动较大。2007年陕西省农业生态经济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向陕北、陕南递减的态势。各县(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也具较大差异,关中地区各县(区)各系统间协调得最好,陕北地区最差。2007年陕西省各县(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水平主要趋向于低低集聚,而表现为高高集聚的县(区)主要集中于西安市各县(区)及其临近区域,陕北和陕南地区的空间集聚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另外,关中地区边缘个别市、县表现为非集聚现象,且分布于高高集聚地区的外缘,其非集聚地区地理分布较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估 熵权法 空间自相关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希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5-171,共7页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并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并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于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方法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陶战 高怀友 +2 位作者 周其文 姜达炳 郭盛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借鉴“生态系统诊断与处理”(EDT模式 )方法和医学“病人 健康模板比较分析法”(PTA)诊断基本原则 ,研究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定量诊断了湖北省大冶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与问题、建设重点及其发展潜力。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诊断方法 定量诊断 大冶市 生态系统诊断与处理” “病人-健康模板比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任春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4-217,222,共5页
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量化,判断区域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对2001-2008年农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 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量化,判断区域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对2001-2008年农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关键指标及其权重,结合相关评价标准及打分法(10分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权重及标准化值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的量化结果。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综合分值分别为5.409、6.153和7.026,分别为"中等"和"良好"级。层次分析法可进行定量-定性转换,更加直观地表达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指标体系 效益评价 纸坊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印传 张凤荣 +1 位作者 孙丹峰 李晓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83-184,共2页
应用系统理论简析了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以及与外部能流、物流的关系 ,并提出黄塔小流域应充分利用土地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单位产值 ,加强黄塔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 应用系统理论简析了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以及与外部能流、物流的关系 ,并提出黄塔小流域应充分利用土地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单位产值 ,加强黄塔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塔小流域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结构 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 人口素质 农业技能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晏路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8-353,共6页
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研究。借助GIS、RS工具和多种数学方法完成了对原始指标数据采集与甄别的大量基础工作;构建了包括总体层、状态层、基准层、变量层、要素层等5个层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将原始组合指标经... 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研究。借助GIS、RS工具和多种数学方法完成了对原始指标数据采集与甄别的大量基础工作;构建了包括总体层、状态层、基准层、变量层、要素层等5个层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将原始组合指标经无量纲化后生成可资对比的指数;采用熵权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实现了指标体系的逐层收敛;在GIS平台上完成了对各市(县)农业生态经济水平的空间分布分析,从中揭示的一些极端现象可为不同层面的农业决策者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和发现偏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GIS RS 多种数学方法 指标体系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演变的驱动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鑫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29,134,共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利用吴起县统计年鉴(1990年、1999-2006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经济发展因素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为72.8499... 为了进一步研究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利用吴起县统计年鉴(1990年、1999-2006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经济发展因素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为72.8499%),人口压力驱动因子次之(贡献率为11.5695%),而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的基础(贡献率为8.1681%)。针对目前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内在驱动机制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链等措施来保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 耦合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主成分分析法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光红 郑洪起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7,共4页
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的方法。该方法运用遥感数据 ,并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集成了水库营养盐负荷浓度响应关系模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和线性规划模型。运用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全流... 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的方法。该方法运用遥感数据 ,并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集成了水库营养盐负荷浓度响应关系模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和线性规划模型。运用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全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并以流域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经济产出为目标 ,以流域的生态环境为约束 ,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使农业草地的结构更加合理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结构优化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异特征与空间模式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晓辉 黄民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33-337,343,共6页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67个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条件、投入产出状况和环境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分析,结果显示福建农业经济生态...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67个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条件、投入产出状况和环境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分析,结果显示福建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县际差异,并根据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结果划分为强协调发展型、较强协调发展型、较弱协调发展型、不协调发展型和极不协调发展型5种空间模式。探讨各模式的发展特征与生态经济协调状况,为促进农业生态区划与目标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分析 因子分析 空间模式 协调发展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动态分析——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中亚 付梅臣 +1 位作者 孟燕 郭卫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567-14569,14571,共4页
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系统生产优势度5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安市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处于上升态势,能值投资率不断上升,但净... 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系统生产优势度5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安市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处于上升态势,能值投资率不断上升,但净能值产出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同时随着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加大,环境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武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水县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分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兆德 陈素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98-100,共3页
选择一些自然、经济、社会指标,以乡为基本单元,采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对山东省沂水县农业生态经济进行分类,探讨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规律,为该类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沂水县 农业生态经济 灰色星座聚类法 类型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绍民 吴文良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9-523,共5页
对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和种... 对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县域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类型 结构 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因素与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发弟 段李成 +1 位作者 张元旦 袁得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28-434,共7页
以安西县45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因素与效益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中养殖业占有较大优势,但效益较差,认为在该系统中,发展经济作物,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效益,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构成因素 效益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反馈结构模型及其调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费洪平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拟从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出发,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因果反馈环类型和性质,并提出了系统人工调控的途径,从而为该区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 本文拟从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出发,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因果反馈环类型和性质,并提出了系统人工调控的途径,从而为该区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建立系统动态模型(SDM)提供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 扫馈结构模型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