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技术与GIS技术在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姜义 高晖 +2 位作者 陈明 张云倩 颜怡 《江西农业》 2025年第3期100-102,共3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等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RS(遥感)技术和GIS(...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等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为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对此,文章阐述了RS技术与GIS技术在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中的应用优势及应用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污染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技术 GIS技术 农业土地利用 污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路径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婷 孟旭尧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4期131-133,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关系,并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展望。通过文献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农业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对影响农业土地利用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关系,并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展望。通过文献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农业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对影响农业土地利用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各异,部分方式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而另一些方式则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土地利用模式的优化,推动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建设路径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DEA的临沂市农业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3
作者 刘乾誉 《农业工程》 2024年第5期123-128,共6页
采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山东省临沂市2017—2020年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沂市整体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水平0.969;制约农业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是规模效率较低,大部分县级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规... 采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山东省临沂市2017—2020年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沂市整体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水平0.969;制约农业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是规模效率较低,大部分县级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在农业要素投入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和浪费;临沂市农业土地利用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波动,技术进步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较大,发展状态良好。临沂市各县级区域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行土地流转,优化资源投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效率 BCC模型 MALMQUIST指数 临沂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心昱 陈利顶 +3 位作者 李琪 齐鑫 马岩 傅伯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7-381,共5页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均呈现自上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养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和10~25cm土层中。(2)在0~10cm土层中,种植果树土壤中SOC含量最高,种植蔬菜土壤中的TN、TP、AP最高;在10~25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SOC、TN、TP、AP含量最高;在25~40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A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AP含量;在40~70cm土层中,种植果树的土壤中T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TP含量;在40~100cm土层中,4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SOC和TN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植果树有利于土壤质量和碳库含量的提高;蔬菜地养分含量较高,但存在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速效磷 农业土地利用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 被引量:45
5
作者 张心昱 陈利顶 +3 位作者 傅伯杰 李琪 齐鑫 马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98-3204,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管理 土壤有机碳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常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韩雪梅 李丹丹 +2 位作者 梁子安 陈云峰 胡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5026-5034,共9页
土壤螨群落与土壤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螨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螨的群落分布。在北方传统农业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常规轮作农田,1年温室蔬菜大棚、4年温室蔬菜大棚和4年露天菜地下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螨群落结构。研... 土壤螨群落与土壤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螨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螨的群落分布。在北方传统农业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常规轮作农田,1年温室蔬菜大棚、4年温室蔬菜大棚和4年露天菜地下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和螨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露天菜地和温室大棚的利用方式均会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温室大棚的长期利用会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螨群落分析显示常规农田中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常规农田转变为温室大棚后,由于施肥造成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以及人类对土壤扰动程度的提高,无气门亚目取代甲螨亚目成为温室内螨优势类群。但随着温室年限的延长,螨多样性和粉螨科丰度都要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磷累积和强扰动效应的共同后果。常规农田转变为露天菜地后,加强的人类扰动也会降低甲螨亚目丰度,但与温室螨群落相比,4个亚目分布要相对均匀。温室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对土壤螨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从土壤功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方面来讲是十分不利的,温室内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大棚 农业土地利用 土壤螨群落 甲螨 粉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微微 李红 +2 位作者 霍霄妮 孙丹峰 周连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4-210,共7页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需要以一个共同基准对农业土地利用强度进行量化。该研究以北京远郊区县为例,将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用转换因子(能值转换率)转换到太阳能值,通过主成分分析(PCA)...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需要以一个共同基准对农业土地利用强度进行量化。该研究以北京远郊区县为例,将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数据用转换因子(能值转换率)转换到太阳能值,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方法来识别研究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特征和分类。提取了4个农业投入强度分量和6个产出强度分量,并分别综合成投入强度指数和产出强度指数。通过K-means聚类将农业强度分成6类,其中低投入中产出、低投入低产出类型分别占研究区的34%和27%。研究结果表明,PCA为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强度的总体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指标,并且能值方法可以将分析数据统一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使得本研究的结果更具有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强度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能值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2
8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杨林章 董玉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48-4155,共8页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的粮田相比,果树和苜蓿栽培明显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氯(TN)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和分配比例。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可矿化碳(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分别增加了34.0.5%和66.3%。果树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含量,同时减少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苜蓿栽培也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MNC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温室大棚栽培前期(2-3a)的土壤TOC和TN较传统粮田略有增加,但随着耕作历史的增加,土壤TOC和TN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粮田相比,温室大棚内的土壤LOC,POC,LFOC和WSOC含量与比例均有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幅度随栽培历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7-10a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较传统粮田分别下降了31.3%,41.7%,35.6%和42.1%。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MBC和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平均分别低15.9%和10.1%。温室大棚栽培,特别是长期栽培降低了土壤中〉25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粘粒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v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成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893,0.856。这表明,土壤POC,LFOC和MB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全息模型的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识别 被引量:8
9
作者 卓东 刘黎明 +2 位作者 起晓星 刘朝旭 袁承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369,共6页
提出了基于层次全息模型(HHM)框架识别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的方法:通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识别的HHM框架,从多维度描述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9大类别风险源,并应用双重标准风险矩阵方法对各类别风险源进行初步筛选、过滤和分... 提出了基于层次全息模型(HHM)框架识别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的方法:通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识别的HHM框架,从多维度描述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9大类别风险源,并应用双重标准风险矩阵方法对各类别风险源进行初步筛选、过滤和分级;在此基础上,依据多重准则标准和定量化风险矩阵进一步对各个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定量评估。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应用HHM风险识别方法对该县农地利用的环境风险进行系统识别,结果表明桃江县农地利用的主要环境风险源包括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污水灌溉和工厂排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层次全息模型(HHM) 风险识别 农业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以在华北平原具有典型代表的禹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 以在华北平原具有典型代表的禹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组成有着显著(p〈0.05)影响。与传统粮田比较,果园和苜蓿地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提高了土壤中〉2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同时也降低了0.5~1mm和0.25~0.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果园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70.5%和108.4%。设施农业用地降低了土壤较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团聚体的稳定性。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颗粒有机碳(POC)较传统粮田分别提高了54.8%、136.4%和124.6%。设施农业用地则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TOC、LFOC和POC的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皆以果园为最高,苜蓿地次之,设施农业用地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最小,这种差异在〉2mm和0.5~1mm的团聚体中表现最为明显。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GMD与土壤TOC、LFOC和POC皆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其中与POC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12^**和0.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沽源县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礼 郭万翠 李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根据沽源县生态脆弱的实际情况,尊重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沽源县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导目标,采用线性规划... 根据沽源县生态脆弱的实际情况,尊重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沽源县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导目标,采用线性规划和灰色动态系统方法,建立目标函数,并将其它效益作为约束条件,得到了2015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宏观方案。研究表明,在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耕地面积不宜超过土地总面积的25%,牧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40%,不宜片面强调过多发展林地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线性规划 沽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中磷流失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鑫芳 李欣欣 +4 位作者 李晋超 闫瑞 闫胜军 赵富才 郭青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磷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农业土地利用是磷流失的最重要的来源,研究农业土地利用中磷流失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农业土地利用中磷流失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该方面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磷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农业土地利用是磷流失的最重要的来源,研究农业土地利用中磷流失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农业土地利用中磷流失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该方面研究的国内外进展,总结了磷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磷流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宪文 周灵霞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共5页
利用航空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方法 ,获取了研究区域 1 979年和 1 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图 ,并分析了该时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农户调查 ,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 ,技术水平提高和投入增加是耕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提高... 利用航空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方法 ,获取了研究区域 1 979年和 1 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图 ,并分析了该时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农户调查 ,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 ,技术水平提高和投入增加是耕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提高土地经济收益是旱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航空遥感 产量 农业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初探——以宁夏同心县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淑燕 米文宝 马正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在分析宁夏同心县生态环境及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水平的基础上 ,提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 ,遵循因地因时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 ,采取一系列措施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 ,以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灌... 在分析宁夏同心县生态环境及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水平的基础上 ,提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 ,遵循因地因时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 ,采取一系列措施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 ,以及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水资源管理制度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区 农业土地利用 同心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素效应分析——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承程 刘黎明 +2 位作者 付永虎 殷冠羿 周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71-1381,共11页
为系统分析和评价农业土地利用环境效应,了解农业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提高物质利用效率,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区域尺度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桃江县为案例区,综合评价了该区域农业土地利... 为系统分析和评价农业土地利用环境效应,了解农业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提高物质利用效率,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区域尺度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桃江县为案例区,综合评价了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素利用效率及环境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1980—2013年,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输入氮素量和环境输入氮素量显著增加,2013年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2倍和0.4倍;其中,生产输入方式是桃江县氮素输入总量的主要来源,占2013年总输入量的77%。(2)1980—2013年,桃江县氮素输出总量逐年波动增长,而产品输出氮素量却增加不多,但环境输出氮素量比1980年增长了1.4倍。(3)与此同时,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氮肥投入强度逐年增长,至2013年其值达到328.4 kg·hm^(-2),超过了警戒值(250.0 kg·hm^(-2));此外,桃江县氮素物质利用效率逐年降低,物质生产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1980—2010年桃江县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生态稳定性和环境健康质量逐年恶化,然而,在2010—2013年桃江县的环境健康质量有所好转,其氮素养分负荷由2010年的208.8 kg·hm^(-2)回落至2013年的154.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农业土地利用系统 氮素循环 环境质量 物质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地下水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贾亚男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6-312,317,共8页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改变天然土地覆被从而对脆弱敏感的岩溶水文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着重从农业土地利用出发综述了当前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水影响的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地...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改变天然土地覆被从而对脆弱敏感的岩溶水文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着重从农业土地利用出发综述了当前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水影响的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围绕着水质和水量两个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天然植被的清除,农业灌溉和排水,农业集约化所带来的化肥杀虫剂等的使用以及污染物质在岩溶含水层中的运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建立模型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 岩溶地下水 水质 水量 含水层 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稳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9-103,共5页
分析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在降水波动剧烈、旱灾频繁的情况下 ,农业土地利用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稳产的原因。该盟通过增加农田投入 ,改变农田利用的程度增加粮食趋势产量 ,从而抵消了粮食气候产量的波动 ,使粮食生... 分析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在降水波动剧烈、旱灾频繁的情况下 ,农业土地利用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稳产的原因。该盟通过增加农田投入 ,改变农田利用的程度增加粮食趋势产量 ,从而抵消了粮食气候产量的波动 ,使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还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选种高产、抗旱作物 ,使粮食产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 旱灾 影响因素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农牧交错带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宝悦 王激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187-6190,共4页
对冀西北农牧交错带张北县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年到2011年张北县经历了耕地面积先增加然后减少,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锐减然后逐渐恢复到稳定,耕地中蔬菜播种面积随年度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 对冀西北农牧交错带张北县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年到2011年张北县经历了耕地面积先增加然后减少,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锐减然后逐渐恢复到稳定,耕地中蔬菜播种面积随年度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林业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两方面,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因此面对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继续发展蔬菜和畜牧产业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农业土地利用 经济效益 张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渭河上游早期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海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7,共5页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and adjacent areas of the Xihanshui River is a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west to Longshan Mountain and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which is made up of the Valley Plain,the Loess ...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and adjacent areas of the Xihanshui River is a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west to Longshan Mountain and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which is made up of the Valley Plain,the Loess hills and earth-rock mountains.In primitive society,Cultural methods changes from ash-pit-dibbling cultivation to fire-farming cultivation,then to bush-fallow cultivation.With cultivating methods evolution,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pattern changes from scattered point to point-shaft,to point-shaft and shape-like strip.This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 land-use space by the river valley expanding to the loess hills,then to earth-rock mountain,th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primitive society lays a future land-us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早期农业 空间演变 土地利用格局 农业土地利用 农耕方式 农业文明 人类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优势与县域农业土地利用问题——以绥中县土地利用为实证
20
作者 张丽娟 刘恩才 +1 位作者 陈悦 贾燕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6-27,共2页
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县域农业土地利用中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绥中县土地利用问... 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和市场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县域农业土地利用中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对绥中县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比较优势理论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以及加何应用该理论来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单位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问题 县域农业 绥中县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 土地资源 农业土地利用 激烈竞争 经济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