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润滑油/再生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江 徐滨士 +2 位作者 王晓丽 尹艳丽 张冠楠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28,共5页
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初步评价实验室自主研发工艺处理得到再生润滑油的质量,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再生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废润滑油、新润滑油进行对比研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斑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对再生润滑油的抗磨... 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初步评价实验室自主研发工艺处理得到再生润滑油的质量,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再生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废润滑油、新润滑油进行对比研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斑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对再生润滑油的抗磨减摩与润滑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废润滑油摩擦学性能严重下降,较新润滑油摩擦因数升高26%以上,磨斑直径增大58%以上;再生润滑油表现出了优良的减摩抗磨性能,较废润滑油摩擦因数能够降低25%,磨斑直径可减小50%左右,基本达到了新润滑油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再生润滑油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润滑油着色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吕涯 杨洁 王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采用白土精制和溶剂精制工艺对再生润滑油J和B进行了脱色处理,并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分析方法探究了白土吸附物和萃取物的化学结构。对脱色精制前后的油品进行了氧化安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脱色处理降低了再生润滑油的... 采用白土精制和溶剂精制工艺对再生润滑油J和B进行了脱色处理,并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分析方法探究了白土吸附物和萃取物的化学结构。对脱色精制前后的油品进行了氧化安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脱色处理降低了再生润滑油的色度号。J油脱出物中含有较多杂环氮化物或疑似抗氧剂烷基二苯胺氧化产物的含氮化合物,而B油脱出物中氮化物含量较少,但含有多种润滑油使用的添加剂。J油中的着色物质主要是天然氮化物和二烷基苯胺类抗氧剂的氧化产物;B油中的着色物质主要是烃类的氧化产物——酮、醛等衍生物。精制后油品抗氧性能相比于精制前下降比较明显。精制工艺脱出物的分析结果与精制后油品抗氧性能下降的实验现象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色度 裂解气质联用 铁催化氧化实验 抗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使用再生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志远 张凤珍 +2 位作者 张福强 陈争 楼狄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56,共5页
为验证发动机使用再生润滑油的可行性,以某公交车柴油机用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再生润滑油理化指标、摩擦学性能和发动机摩擦功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润滑油的理化指标与原润滑油处于同一水平,满足GB11122—2006中黏度等级15W-4... 为验证发动机使用再生润滑油的可行性,以某公交车柴油机用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再生润滑油理化指标、摩擦学性能和发动机摩擦功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润滑油的理化指标与原润滑油处于同一水平,满足GB11122—2006中黏度等级15W-40柴油机润滑油的黏温性能、抗氧化性能等要求。与原15W-40润滑油相比,再生15W-40润滑油的磨斑直径相对较大,钢球磨斑形貌表面的犁沟相对较长、较深,划痕相对较宽,极压润滑性能相对较差。热机倒拖时,发动机使用两种润滑油的摩擦功相当;冷机倒拖时,再生15W-40润滑油的摩擦功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再生润滑油 摩擦学性能 摩擦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不可再生润滑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贤明 周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58-2562,共5页
针对润滑油组分多样性的特点,综述了矿物润滑油、合成润滑油、植物油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指出以矿物润滑油为焦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降解润滑油开发与评价方面,缺乏针对废旧润滑油的无害化处理研究。现阶段润滑油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围... 针对润滑油组分多样性的特点,综述了矿物润滑油、合成润滑油、植物油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指出以矿物润滑油为焦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降解润滑油开发与评价方面,缺乏针对废旧润滑油的无害化处理研究。现阶段润滑油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围绕在菌种选育、改良等方面。相比之下,构建高效菌群可以避免诱变育种的非定向性和特定菌种的底物单一性,是实现复杂组分润滑油处理的有效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发经济适用的生物降解技术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合成基础油和植物油因具有高度的可生物降解性而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再生润滑油 生物降解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润滑油吸附除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古昌红 单振秀 黄艳玲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0,共3页
以活性白土、分子筛、硅胶和活性炭为吸附剂,对再生润滑油进行吸附除臭处理;比较了用吸附剂直接吸附除臭和先絮凝再吸附除臭2种方法对再生润滑油的除臭效果,考察了影响絮凝、吸附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先絮凝再吸附,效果均较直接吸附除... 以活性白土、分子筛、硅胶和活性炭为吸附剂,对再生润滑油进行吸附除臭处理;比较了用吸附剂直接吸附除臭和先絮凝再吸附除臭2种方法对再生润滑油的除臭效果,考察了影响絮凝、吸附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先絮凝再吸附,效果均较直接吸附除臭有明显的提高,活性白土、硅胶和活性炭的除臭去除率均可达96%以上,分子筛的除臭去除率也可达87%以上;最佳絮凝条件:温度80℃、150mL再生润滑油所需2种絮凝剂用量分别为3.7g和1.3g;最佳吸附条件:吸附温度为70℃,吸附时间为5min(分子筛为30min),吸附剂的用量为2g(活性白土为4g),pH值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絮凝 哆附 除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润滑油最优脱色效果离子液体的选择
6
作者 罗力 吕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15-2122,共8页
润滑油品的脱色是润滑油工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离子液体在再生润滑油脱色中的应用,以[C_4mim]BrAlCl_3为例简介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通过合成咪唑磷酸酯类离子液体、[C_x... 润滑油品的脱色是润滑油工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离子液体在再生润滑油脱色中的应用,以[C_4mim]BrAlCl_3为例简介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通过合成咪唑磷酸酯类离子液体、[C_xmim]BrAlCl_3、[C_xmim]BrZnCl_2、[C_xmim]BF_4(其中,x=2,4,6,8)四类离子液体,将其分别用于再生润滑油B油和J油脱色,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和不同工艺条件对油品脱色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处理后油品色度的分析,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离子液体为[C_8mim]BF_4和[Bmim]DBP,并确定其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时间和最佳离子液体加入量等实验条件。采用铁催化氧化法(ICOT)对脱色处理后油品进行了抗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处理提高了油品的抗氧性能,离子液体脱色处理后油品的抗氧性能要优于传统的糠醛精制和白土精制后油品的抗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再生润滑油 离子液体 脱色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润滑油高效节能
7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4,共1页
汽车、船舶等大型机械设备都离不开润滑油,去年我国润滑油销售总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无锡市源泉节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淳源在北京展示了旧机油再生新技术.他说,该技术突破了旧机油不能再生、无法循环使用的世界性难题;添加纳米滚珠,... 汽车、船舶等大型机械设备都离不开润滑油,去年我国润滑油销售总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无锡市源泉节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淳源在北京展示了旧机油再生新技术.他说,该技术突破了旧机油不能再生、无法循环使用的世界性难题;添加纳米滚珠,降低摩擦阻力,其润滑性能超过普通机油.不但节油节能,而且在-定程度上能修复发动机等划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高效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柴油机润滑油使用周期理化指标的衰变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志远 黄文明 +1 位作者 陈争 楼狄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70-1674,共5页
为验证再生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以通过膜蒸馏技术制备的再生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再生润滑油使用周期内理化指标的衰变特性研究,分析了再生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黏度、酸值、碱值、水分含量、不溶物含量、元素含量等指标的衰变过程... 为验证再生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以通过膜蒸馏技术制备的再生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再生润滑油使用周期内理化指标的衰变特性研究,分析了再生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黏度、酸值、碱值、水分含量、不溶物含量、元素含量等指标的衰变过程.结果表明,在规定的使用周期内,除酸值增加值之外,再生润滑油的黏度变化率、碱值降低率、水分含量、不溶物含量、Fe、Al、Cu等磨损元素和Si等污染物元素含量满足GB/T 7607—2010中规定的换油限值要求,再生润滑油的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差,污染度相对较高.建议再生润滑油的生产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并降低污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理化指标 衰变 使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柴油机润滑油使用过程的摩擦学性能衰变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志远 张凤珍 +2 位作者 张福强 陈争 楼狄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2,共5页
为验证再生润滑油的可行性,以某公交车柴油机用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润滑油使用周期内的摩擦学性能衰变评价,分析了原、再生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减摩抗磨能力、磨损表面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原15W-40润滑油、再生15W-40... 为验证再生润滑油的可行性,以某公交车柴油机用15W-40润滑油为研究对象,开展润滑油使用周期内的摩擦学性能衰变评价,分析了原、再生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承载能力、减摩抗磨能力、磨损表面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原15W-40润滑油、再生15W-40润滑油的承载能力、减摩抗磨能力相当;3个月使用周期内,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原、再生润滑油的承载能力和减摩性能基本没有变化,再生润滑油第3个月使用期间的抗磨性能降低;与原15W-40润滑油比较,不同使用阶段再生15W-40润滑油润滑下的钢球磨斑形貌表面的划痕相对较宽,犁沟相对较长、较深,材料脱落的面积相对较大,再生润滑油的抗磨性能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承载能力 减摩性能 抗磨性能 磨斑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尹英遂 冯明 黄卫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69,共4页
针对废润滑油再生过程设计了多级分子蒸馏新工艺,进行了基础油馏分的窄分技术研究。以汽修厂废内燃机油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在沙特石化产品公司废润滑油处理量3万t/a的再生厂中成功运用。分析结果显示,三级分子蒸馏馏分代表性... 针对废润滑油再生过程设计了多级分子蒸馏新工艺,进行了基础油馏分的窄分技术研究。以汽修厂废内燃机油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在沙特石化产品公司废润滑油处理量3万t/a的再生厂中成功运用。分析结果显示,三级分子蒸馏馏分代表性指标分别符合MVI100、MVI250和MVI350基础油技术标准,总体收率92.1%。实践表明,废润滑油再生分子蒸馏窄分工艺可靠,能够得到多种优质的基础油产品,且具有较高的得率,为进一步完善分子蒸馏技术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 润滑油再生 馏分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会要求能源部进行废润滑油再生研究
11
作者 黄丽敏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70,共1页
2017年12月1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1733”,该决议要求能源部重新进行废润滑油再生研究,该法案旨在深入研究润滑油再生的环保意义和成本效益。该项议案设定了增加废油回收的目标、告知公众可选择使用再生润滑剂并推动联邦机构、联邦... 2017年12月1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1733”,该决议要求能源部重新进行废润滑油再生研究,该法案旨在深入研究润滑油再生的环保意义和成本效益。该项议案设定了增加废油回收的目标、告知公众可选择使用再生润滑剂并推动联邦机构、联邦资助的接受方以及与联邦政府和公众拥有合同关系的实体方持续使用再生润滑油。Avista Oi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称,如果一家再生厂对所需废油在数量、质量或成本方面没有明确的控制,则很难取得投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润滑油 润滑油 美国国会 能源部 联邦政府 成本效益 废油回收 首席执行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添加到废旧发动机油引起的摩擦学性能“再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大同 杨淑燕 +1 位作者 蔡美荣 郭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6-204,268,共10页
目的探究离子液体(IL)对废旧发动机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在四球试验机上,评价了添加剂对摩擦力的影响,随后利用SEM、EDS和粗糙度轮廓仪表征了磨斑形貌、表面化学成分和粗糙度变化;利用点接触光干涉油膜厚度测量装置,研究了添加剂对... 目的探究离子液体(IL)对废旧发动机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在四球试验机上,评价了添加剂对摩擦力的影响,随后利用SEM、EDS和粗糙度轮廓仪表征了磨斑形貌、表面化学成分和粗糙度变化;利用点接触光干涉油膜厚度测量装置,研究了添加剂对成膜特性的影响。结果在40℃和100℃下,添加离子液体的发动机油摩擦系数相较于废旧油均有所下降,分别在0.095和0.085左右,尤其是在100℃下,其摩擦系数(≈0.085)还低于新鲜润滑油(≈0.09)。其次,钢球的磨斑直径也均有所减小。在“轻度”和“严重”乏油的弹流润滑(Starved EHL)条件下,补加离子液体至废旧发动机油中,废旧机油可获得较好的成膜特性,其中心膜厚可增加约20 nm。结论在边界润滑下加入IL,废旧发动机油重新获得了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高温摩擦过程中,IL在金属表面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了一层低剪切强度的反应膜。在乏油状态下,油性添加剂IL具有较强的极性,容易在接触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吸附膜,改变接触区润滑油的压力分布,进而引起入口区润滑油的有效黏度远大于其表观黏度,提升了废旧油的成膜能力,从而使其重新获得了较好的润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润滑油再生 乏油 成膜特性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