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燕 熊昊 +7 位作者 陈智 宋娜 杨李 陶芳 晏黎 王卓 杜宇 孙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6-891,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90例SAA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移植后死亡患儿...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90例SAA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移植后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原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90例SAA患儿接受移植后有9例死亡,中位死亡时间6.3(2.6,8.3)个月。因感染死亡的5例中,肺部感染3例,其中巨细胞病毒肺炎2例;肠道感染脓毒性休克1例;植入失败并发血流感染脓毒性休克1例。其次为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A-TMA)3例,1例因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60dPLT≤30×10^(9)/L(HR=7.478,95%CI:1.177-47.527,P=0.033)、Ⅲ-Ⅳ度aGVHD(HR=7.991,95%CI:1.086-58.810,P=0.041)、发生TA-TMA(HR=13.699,95%CI:2.146-87.457,P=0.006)为移植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llo-HSCT是治疗SAA患儿的有效手段,移植后+60dPLT≤30×10^(9)/L、Ⅲ-Ⅳ度aGVHD、发生TA-TMA与移植后死亡独立相关,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儿并优化临床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孢素应用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郭伟 赵雅倩 +1 位作者 马梁明 王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应用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aemia,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 目的分析不同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应用方式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aemia,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allo-HSCT的63例SAA患者,所有患者均在allo-HSCT后使用CsA预防aGVHD,25例接受传统CsA预防的患者为T1组(移植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CsA静脉注射改为口服应用),38例接受延迟口服CsA静脉注射方案的患者为T2组(连续静脉注射CsA直至+50 d,然后改为口服CsA方案)。分析不同CsA应用方式后aGVHD的发生率、CsA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出现aGVHD的危险因素、CsA平均浓度、总生存期的差异。结果两组间Ⅱ~Ⅳ级aGVH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比T2组:64.0%比36.8%,P=0.032)。对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全相合供者(human leukocyte antigen-mismatched-related donor,HLA-MMRD)移植,Ⅱ~Ⅳ级aGVH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比T2组:56.0%比18.4%,P=0.001)。T1方案和HLA-MMRD是发生Ⅱ~Ⅳ级aGVH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两组之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比T2组:68.9%比89.5%,HR=2.526,95%CI:1.131~5.638,P=0.039)。结论延迟口服CsA方案可能是降低SAA患者aGVHD发生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 基因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再生相关基因突破小麦遗传转化基因型依赖性难题
3
作者 石磊 马斯霜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3期20-24,共5页
小麦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其遗传转化受到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依赖强烈的制约。在转化过程中应用再生相关基因能够显著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和再生效率,是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GRF4-GIF1和TaWOX5的过表达,实现了多个小麦品种遗... 小麦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其遗传转化受到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依赖强烈的制约。在转化过程中应用再生相关基因能够显著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和再生效率,是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GRF4-GIF1和TaWOX5的过表达,实现了多个小麦品种遗传转化效率的大幅提高,基本解决了小麦遗传转化过程中基因型依赖性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转化 再生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AUX/LAX基因的鉴定及在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4
作者 王铎 许昕阳 +3 位作者 沈佳 寿伟松 何艳军 轩正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生长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内流载体AUX/LAX(AUXIN RESISTENT1/LIKE AUX1)与多膜跨越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蛋白有关,参与生长素的主动运输过程。AUX/LAX基因已在多个物种中被鉴定,被发现在植物多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 生长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内流载体AUX/LAX(AUXIN RESISTENT1/LIKE AUX1)与多膜跨越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蛋白有关,参与生长素的主动运输过程。AUX/LAX基因已在多个物种中被鉴定,被发现在植物多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西瓜中还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西瓜AUX/LAX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结构、系统发育、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西瓜全基因组中鉴定到5个AUX/LAX基因,都含有保守的Aa_trans结构域;对西瓜与拟南芥、水稻、黄瓜的21个AUX/LAX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它们被聚为两个亚族,而绝大多数西瓜与黄瓜的AUX/LAX蛋白存在一对一同源关系;从西瓜AUX/LAX基因启动子上鉴定到脱落酸、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响应元件(TCAelement),以及赤霉素等激素和厌氧诱导、低温、干旱等防御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发现,除了ClAUX/LAX4,其他ClAUX/LAXs均在雄花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而且西瓜AUX/LAXs基因在分化能力不同的西瓜材料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其中ClAUX/LAX5在分化5 d的高再生材料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再生材料,暗示其可能在西瓜芽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生长素在西瓜芽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证据,并为挖掘西瓜芽再生调控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转运载体 AUX/LAX基因 西瓜 再生过程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附肢再生过程中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Wnt7b表达研究应用
5
作者 王思翔 付媛媛 +3 位作者 翟伟 郑霞 刘磊 王春琳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为筛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附肢再生过程中的最适内参基因,以附肢再生不同阶段的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细胞骨架蛋白基因(β-ac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18S rRNA(18S)... 为筛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附肢再生过程中的最适内参基因,以附肢再生不同阶段的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细胞骨架蛋白基因(β-ac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18S rRNA(18S)、转录延伸因子基因(EF1α)、核糖体蛋白L18基因(RPL18)、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X)和组蛋白基因(HIS)共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肌肉、眼柄、血淋巴、肝胰腺、鳃、心脏和再生附肢共7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Ct、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程序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合适的内参,最后以最适内参基因作为参考,分析再生相关基因Wnt7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组织中综合稳定性最好的是RPL18,而在不同再生阶段的再生附肢中β-actin和RPL18基因做双内参基因更适合。以RPL18和β-actin作双内参基因研究Wnt7b的表达水平时发现,Wnt7b基因在三疣梭子蟹附肢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Wnt7b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除再生附肢和血淋巴外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都较低。本研究结果为甲壳类再生发育相关研究内参基因的选择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内参基因 附肢再生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S19基因新发突变致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郭喜峰 付知语 +2 位作者 郭风雷 李碧云 王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38,共4页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 DBA)是一种罕见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红系生成障碍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发病率为(6~7)/100万,多为散发,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差异^([1]),临床特点为红系造血衰竭、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 DBA)是一种罕见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的红系生成障碍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发病率为(6~7)/100万,多为散发,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差异^([1]),临床特点为红系造血衰竭、先天性畸形和肿瘤的易感性升高^([2])。约70%病例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突变,被称为核糖体疾病^([1-2])。DBA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一旦考虑该病,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RPS19基因 基因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选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成苗的关键激素通路及相关基因
7
作者 王江英 葛金涛 +4 位作者 邵小斌 朱朋波 孙明伟 赵统利 汤雪燕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9-614,共16页
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 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段(S1~S5)中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DAMs)和编码关键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显示,在S1~S5共获得51种激素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共发现与植物激素相关的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3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代谢。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花油茶植物再生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和水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细胞分裂素的18.81倍和201.94倍,而赤霉素等其他激素仅为细胞分裂素的2%~27%;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也显著表达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以上3种激素合成途径中的DAMs和DEGs之间的通路关系发现,在KEGG通路中共富集到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吲哚、L-色氨酸、色胺、吲哚-3-乙酸、玉米素核苷、反式-玉米素-9-β-葡萄糖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L-苯丙氨酸;1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ALDH、TAA1、COMT、IPT、TRIT1、CKX、PAT和PAL等。对其他内源激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在油茶再生过程中含量较低,生长素和水杨酸平均含量分别高达赤霉素的757倍和8130倍;同时KEGG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KAO、GA2ox、ZEP及OPR等,这些基因在再生过程中与ALDH等18个基因发挥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植物激素 植株再生 代谢组 转录组 差异代谢物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全外显子组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金鑫 李昌年 +5 位作者 王腾 魏文健 史镜铂 王琰 徐瑞荣 崔思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9-734,共6页
目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进行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观察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突变率以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集19例再障患者的外周血并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所得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数据采用SPSS 22.0进... 目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进行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观察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突变率以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集19例再障患者的外周血并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所得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测得19例再障患者共有2006个基因突变,参照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及患者测序结果筛选出49个基因,绘制患者基因突变图谱,发现MUC5B基因可能与再障发病相关,其突变率达100%,其余基因如ERCC6、SYNE1和WFS1等突变率均超过40%,亦可能参与再障的形成。在GO分析中其主要与细胞运动、细胞骨架及组成、蛋白结合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分析中,主要是在Hippo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地方富集。结论:MUC5B基因可能是造成T细胞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再障的关键基因。此外,Hippo通路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比例、端粒酶活性等参与再障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显子测序 基因突变 Hippo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遗传研究进展
9
作者 周桂林 王至严 +3 位作者 林慧慧 于智坤 宣艺冉 朱哲逸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8-11,共4页
挖掘水稻产量潜力是水稻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再生稻是指在水稻主茬收割后,残留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由于实现了一季两收,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再生稻的再生能力受遗传、环... 挖掘水稻产量潜力是水稻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再生稻是指在水稻主茬收割后,残留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由于实现了一季两收,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再生稻的再生能力受遗传、环境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克隆和定位了一系列与水稻再生能力相关的基因和QTL位点,为再生稻的高效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再生稻的遗传特性、再生能力鉴定和评价指标、已定位的主效QTL和克隆的再生相关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再生稻的遗传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再生稻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 再生能力 遗传机制 QTL定位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柽柳再生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帅 靳芊芊 +2 位作者 殷楠 张国君 徐兴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3,共11页
【目的】建立柽柳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并分析瞬时转化柳树突触融合蛋白(TcSYP121)基因功能,为筛选柽柳分子抗性育种候选基因及盐碱土的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筛选最佳外植体、消毒处理、各阶段(初代、分化、增... 【目的】建立柽柳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并分析瞬时转化柳树突触融合蛋白(TcSYP121)基因功能,为筛选柽柳分子抗性育种候选基因及盐碱土的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筛选最佳外植体、消毒处理、各阶段(初代、分化、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类型及激素浓度建立柽柳再生体系;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影响转化体系的4个因素(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农杆菌浓度);通过PCR扩增及电泳结果验证柽柳转化体系;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获得过表达植株(OE)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植株(VI),进行表型观测、植物超氧阴离子染色液(NBT)和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染色并测定盐腺直径和盐腺密度、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TcSYP12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TcSYP121基因的功能。【结果】最优外植体为柽柳嫩茎段,最适宜次氯酸钠(NaClO)消毒浓度为5%,最佳消毒时间为5 min,最适合的初代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mg/L6-BA+0.1mg/LNA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5mg/L6-BA+0.1mg/LIBA,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0.5mg/L IBA。转化体系中正交试验结果为最佳预培养时间是2 d,最佳侵染时间是5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是2 d,最佳农杆菌浓度OD600为0.8,抗生素头孢霉素(Cef)浓度为300 mg/L,卡那霉素(Kan)筛选压为30 mg/L。PCR扩增及电泳结果显示,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可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瞬时转化TcSYP121基因柽柳的耐盐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VI和对照(CK)柽柳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OE下降不显著(P>0.05);OE柽柳SOD和POD活性均高于VI与CK,且OE中Tc SYP12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CK和VI。【结论】建立了柽柳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柽柳进行瞬时转化获得过表达和沉默表达柽柳,证实TcSYP121基因能够提高柽柳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转化体系 再生体系 TcSYP121基因 瞬时转化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调控在皮肤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11
作者 赵雅琦 张琳琳 +3 位作者 马晓萌 金振凯 李坤 王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5-1178,共14页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适应地球昼夜交替的一种内源性生物钟机制,对维持睡眠、进食、激素分泌和体温等生理功能和行为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和人造光源导致昼夜节律受到干扰,出现睡眠障碍、心血管病、代谢紊乱及一系...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适应地球昼夜交替的一种内源性生物钟机制,对维持睡眠、进食、激素分泌和体温等生理功能和行为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和人造光源导致昼夜节律受到干扰,出现睡眠障碍、心血管病、代谢紊乱及一系列相关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皮肤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和再生能力也会受昼夜节律的调控。昼夜节律通过影响皮肤细胞的周期性代谢、细胞增殖和死亡、抗氧化防御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对皮肤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昼夜节律对于皮肤生理状态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昼夜节律在促进皮肤组织再生中的作用机制,以期寻找基于昼夜节律机制的皮肤修复再生方法,为皮肤组织再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时钟基因 皮肤创面 组织再生 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小菇属天麻萌发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和应用
12
作者 李宏敬 李锡琴 +2 位作者 粟忠祥 仇全雷 雷云霆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小菇属真菌(Mycena spp.)遗传转化体系是研究其促进天麻种子萌发机制的重要基础,而其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是该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以小菇菌株MY004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策略,探究其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因素,构建... 小菇属真菌(Mycena spp.)遗传转化体系是研究其促进天麻种子萌发机制的重要基础,而其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是该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以小菇菌株MY004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策略,探究其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小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含10 mM MES和0.7 M甘露醇的酶解缓冲液(pH=6)中,小菇MY004菌丝被10 mg/mL真菌溶壁酶在24℃条件下酶解3 h,其原生质体的释放率较高;经液体再生培养基(pH=5)培养3天,其原生质体再生效率可达2%.利用该体系,高效地完成了含报告基因eGFP转基因小菇的菌株纯化.小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可用于小菇遗传转化体系的快速构建,也将为小菇与天麻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菇 原生质体制备 原生质体再生 基因菌株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的再生培养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24
13
作者 尹钧 任江萍 +3 位作者 宋丽 李磊 师学珍 郭向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565-1570,共6页
以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 目的基因 和Bar基因 标记基因 进行了共转化,以轰击后的小麦幼胚为实验材料,对幼胚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分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4种基本培养基中,L3培养基的成愈率最高,且... 以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 目的基因 和Bar基因 标记基因 进行了共转化,以轰击后的小麦幼胚为实验材料,对幼胚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分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4种基本培养基中,L3培养基的成愈率最高,且增殖速度快;MS培养基次之.以L3为基本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中添加NAA1mg·L-1和ZT2mg·L-1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效果最好,分化率达到50%以上.1/2MS培养基中添加IAA0.8mg·L-1的生根效果好,且移栽成活率高.以优化的培养方案对来自7个小麦品种的幼胚进行转化与再生培养,多数品种的出愈率都达到90%以上,分化率在40%以上,并在5个品种上获得再生植株,经检测证实在4个品种上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幼胚 基因枪转化 再生植株培养 基因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下胚轴的高效再生和农杆菌介导B.t.基因转化甘蓝 被引量:44
14
作者 卫志明 黄健秋 +5 位作者 徐淑平 薛红卫 钟仲贤 顾桢祥 徐悌惟 李贤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1-18,共8页
分别对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组成进行研究,建立了甘蓝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当选取6~7d苗龄的下胚轴,将其置于MSB+BA2.5mg/L+ZT1mg/L+IBA0.1mg/L的芽分化培养基中,并于培养基中附加AgNO37.5mg/L时,最高的芽分化频率... 分别对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组成进行研究,建立了甘蓝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当选取6~7d苗龄的下胚轴,将其置于MSB+BA2.5mg/L+ZT1mg/L+IBA0.1mg/L的芽分化培养基中,并于培养基中附加AgNO37.5mg/L时,最高的芽分化频率,“夏光甘蓝”母本“103”可达81.67%,父本“60天早椰菜”可达78.56%。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影响转化频率的不同因素,即: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种类及其浓度、预培养的有无及感染时的浓度、下胚轴外植体与农杆菌的感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筛选时抗生素的加入时间进行了探讨。共获得100余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全部移栽成活,生长良好。对转基因植株总DNA进行Southernblotting分析,证明nptⅡ基因已整合到甘蓝植株细胞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下胚轴 再生 农杆菌介导 基因转化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1杨离体叶片再生及抗虫基因转化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郑均宝 张玉满 +3 位作者 杨文芝 裴东 田颖川 莽克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25,共6页
用741杨[Populusalba(p.davidiana×P.simonii)×P.tomentosa)]试管植株无菌叶片作外植体,经研究,筛选了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基;暗培养5~15d能提高不定... 用741杨[Populusalba(p.davidiana×P.simonii)×P.tomentosa)]试管植株无菌叶片作外植体,经研究,筛选了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基;暗培养5~15d能提高不定芽分化的诱导率。无根或生根试管植株两类叶片均可用作外植体。建立了741杨最佳转化和再生系统。用含有完全改造的Bt基因表达载体pB48.7转化优良杨树新品种-741杨,经在含有卡那霉素培养基上选择和PCR检测已获得初步确定的转基因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外植体 再生 BT基因 转化 杨树 试管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黄瓜基因型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若纬 顾兴芳 +2 位作者 王烨 张圣平 张宝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50-54,共5页
以6个不同黄瓜品种和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激素(6-BA、ABA)对黄瓜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黄瓜之间的再生频率差异较大,吉林旱瓜为最佳基因型,在培养基M7(MS+1.5mg/L6-BA+0.5mg/LABA+2mg/LAgNO3)上再生频率最高... 以6个不同黄瓜品种和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激素(6-BA、ABA)对黄瓜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黄瓜之间的再生频率差异较大,吉林旱瓜为最佳基因型,在培养基M7(MS+1.5mg/L6-BA+0.5mg/LABA+2mg/LAgNO3)上再生频率最高达97%,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5.2;与对照相比,6-BA、ABA和AgNO3组合能促进芽的再生,显著提高再生芽数,其中6-BA是黄瓜子叶再生的必要激素,而ABA是促进子叶高效再生的激素;此外,MS培养基添加0.1mg/L6-BA能显著促进再生不定芽的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子叶 基因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切花月季品种的叶片离体培养和再生能力的基因型效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瞿素萍 王继华 +3 位作者 唐开学 张颢 王丽花 苏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8-112,共5页
以5个切花月季品种的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叶片直接和间接再生2种途径,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叶片再生能力相差较大,直接再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卡罗拉(56.1%)、沃蒂(55.6%)、坦尼克(51.6%)、维西利亚(45.0%)、巴比伦(35.2%);愈伤组织... 以5个切花月季品种的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叶片直接和间接再生2种途径,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叶片再生能力相差较大,直接再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卡罗拉(56.1%)、沃蒂(55.6%)、坦尼克(51.6%)、维西利亚(45.0%)、巴比伦(35.2%);愈伤组织诱导率、间接分化率的排列顺序与直接再生率基本相同.上述研究可得出基因型对再生能力具有如下调控效应及特点:不同基因型对培养基种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要求,对脱分化与再分化能力的调控,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再生能力的调控均具有同一性;但不同基因型、甚至同一基因型的不同组织、器官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直接再生 间接再生 基因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薯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被引量:28
18
作者 高峰 龚一富 +1 位作者 林忠平 王小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1-756,共6页
以甘薯优良品种“新大紫”的茎尖培养再生植株为试材 ,经根癌农杆菌介导将甘薯块根贮藏蛋白启动子 (Sporamin promoter)调控下的 10 k 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导入到“新大紫”中 ,并获得了转化植株。甘薯品种“新大紫”再生植株的茎切段 ,... 以甘薯优良品种“新大紫”的茎尖培养再生植株为试材 ,经根癌农杆菌介导将甘薯块根贮藏蛋白启动子 (Sporamin promoter)调控下的 10 k 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导入到“新大紫”中 ,并获得了转化植株。甘薯品种“新大紫”再生植株的茎切段 ,与携带有表达载体质粒 p SP10 Z的根癌农杆菌菌株 LBA4 4 0 4共培养后 ,在含 75 mg/ L 卡那霉素 (Kan)的筛选培养基上可产生抗性芽 ,最高频率达 6.2 %。其中 ,32 .1%的抗性芽可在含 10 0 mg/ L Kan的培养基上生根 ,从而形成转化植株。PCR和 PCR-Southern检测证实 ,10 k 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甘薯品种“新大紫”的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基因 根癌农杆菌 转化 甘薯 基因植株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植株再生培养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尹钧 任江萍 +3 位作者 宋丽 李磊 余桂荣 师学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不同取材和预处理,发现小麦幼胚作为基因枪转化的受体材料,其愈伤组织形成与芽分化能力优于幼穗。幼胚在枪击前的预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抗轰击损伤和恢复生长能力都有明显影响,预培养2周的幼胚愈...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不同取材和预处理,发现小麦幼胚作为基因枪转化的受体材料,其愈伤组织形成与芽分化能力优于幼穗。幼胚在枪击前的预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抗轰击损伤和恢复生长能力都有明显影响,预培养2周的幼胚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的再生率较高。在轰击前6h到轰击后18h用0.4mol·L-1甘露醇处理,能增加分化率。小麦基因型不同,基因转化与植株再生的效果也有明显差别,本研究中豫麦18-64是较理想的受体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受体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基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LEAFY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力耕 刘淑芳 胡西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3-526,共4页
采用葡萄茎段为外植体建立起高频再生体系 ,随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葡萄主栽品种玫瑰香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 ,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将携带拟南芥菜 LEAFY基因的 p DC2 0 2载体转化到农杆菌菌株 GV310 3中 ,与茎段共培养 3d后 ,在附加利福... 采用葡萄茎段为外植体建立起高频再生体系 ,随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葡萄主栽品种玫瑰香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 ,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将携带拟南芥菜 LEAFY基因的 p DC2 0 2载体转化到农杆菌菌株 GV310 3中 ,与茎段共培养 3d后 ,在附加利福平的培养基 GS+ZT(2 .0 mg/ L)上选择培养 4周 ,经压力选择培养初步筛选到转基因植株 ,且可以直接获得生根转化试管苗 ;从初步鉴定的转化植株上选取健壮幼嫩的新叶作为材料 ,提取葡萄基因组 DNA,借助 PCR、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鉴定 ,结果表明 LEAFY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葡萄染色体 DNA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LEAFY基因 遗传转化效率 再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