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8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船用锅炉给水再循环管路上的节流孔板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元龙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03,共5页
船舶给水管路上节流孔板的过度限流,会引起管路产生剧烈的振动和噪声,极大地影响船用给水系统管路的安全运行。针对某大型船舶蒸汽动力系统试验中给水再循环管路上单级节流孔板汽蚀诱发管路剧烈振动和噪声的故障事例,根据管路汽蚀的理... 船舶给水管路上节流孔板的过度限流,会引起管路产生剧烈的振动和噪声,极大地影响船用给水系统管路的安全运行。针对某大型船舶蒸汽动力系统试验中给水再循环管路上单级节流孔板汽蚀诱发管路剧烈振动和噪声的故障事例,根据管路汽蚀的理论评估方法,分析孔板汽蚀诱发管路振动的机理。采用CFD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给水再循环管路节流孔板流域的压降特性、湍流结构及温度场分布规律,验证并明晰给水再循环管路单级节流孔板下游发生的汽蚀现象。为规避孔板发生汽蚀现象,提出多级孔板减压限流的方法,基于阻塞压差的理论设计方法,结合多级节流孔板几何级数递减的设计原则,计算节流孔板的孔径、级数和厚度。该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船舶大压降给水系统管路多级节流孔板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流孔板 汽蚀 给水再循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循环管通流能力对制粉系统的影响
2
作者 江建忠 张建宏 +3 位作者 张晓梅 车得福 张留锁 王红雨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37,44,共3页
主要就乏气送粉系统锅炉再循环管的通流能力不足对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计算表明 ,乏气送粉锅炉再循环管管径的合理选取 ,对制粉系统的运行影响较大。制粉系统设计中 ,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推荐的再循环管介质流速... 主要就乏气送粉系统锅炉再循环管的通流能力不足对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计算表明 ,乏气送粉锅炉再循环管管径的合理选取 ,对制粉系统的运行影响较大。制粉系统设计中 ,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推荐的再循环管介质流速核算和设计再循环管管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制粉系统 钢球磨煤机 再循环管 通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锅炉非沸腾式省煤器再循环管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荣林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4-15,共2页
本文论述了低压锅炉使用再循环管后,除保护铸铁省煤器外,还可保护给水泵。并介绍了再循环管的不同连接方式。
关键词 低压锅炉 省煤器 再循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厂给水再循环管道振动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金红伟 刘学 +2 位作者 何玉灵 唐贵基 高运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111,共7页
针对某火电厂给水再循环管道振动的原因和集中位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首先建立再循环管道和水流的实体模型、支吊架简化模型并进行装配,然后导入至ANSYS中进行CFX流体分析,得到水流作用于管道内壁的冲击压力并导入至结构力... 针对某火电厂给水再循环管道振动的原因和集中位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首先建立再循环管道和水流的实体模型、支吊架简化模型并进行装配,然后导入至ANSYS中进行CFX流体分析,得到水流作用于管道内壁的冲击压力并导入至结构力学模块进行二次分析,再将分析数据传递至模态分析模块进行运算,得到流固耦合作用下管系前50阶的固有频率和前6阶振型,最后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再循环管道振动的原因和振型最大点位置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支吊架调整干预方案,调整后管系各阶固有频率有所上升,管系振动明显好转,表明所提控制方案可行、有效。该文工作对于火电厂给水再循环管道振动的监测和控制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再循环 管道振动 模态分析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循环碳酸盐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的影响:来自Mg-Zn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升鹏 任钟元 +1 位作者 Tserendash Narantsetseg 张庆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62,共21页
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 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报道了来自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北部的蒙古国中部(Jargalant、Tariat、Togo和Orhon)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Mg-Zn同位素组成。这些玄武岩整体上具有低的δ^(26)Mg值(-0.43‰~-0.28‰)和高的δ^(66)Zn值(0.33‰~0.52‰),显著低于地幔Mg同位素(平均δ^(26)Mg=-0.25‰±0.04‰)和高于地幔Zn同位素组成(平均δ^(66)Zn=0.18‰±0.05‰)。Mg-Zn同位素异常不能通过地表过程、岩浆分异演化及同位素扩散效应来解释,而是与碳酸盐化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吻合。Mg-Zn-Sr同位素模拟结果表明,当辉石岩源区加入约5%~10%的再循环富镁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解释玄武岩的低δ^(26)Mg和高δ^(66)Zn特征。鉴于本次研究的火山区均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附近,再循环碳酸盐最可能来自古生代-中生代俯冲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壳。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从南向北依次变化,即δ^(26)Mg、^(87)Sr/^(86)Sr、Ti/Ti^(*)和Hf/Hf^(*)值依次降低,δ^(66)Zn、Sm/Yb和La/Yb值依次升高。因此认为,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更多的菱镁矿从俯冲板片释放。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熔融深度和白云石/菱镁矿比例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Mg-Zn同位素 再循环碳酸盐 蒙古国中部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51通过囊泡内化再循环调控血管通透性的机制
6
作者 范诗浪 蒋卢映 +3 位作者 章子璇 季萌萌 左后娟 刘竞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5,233,共9页
目的探究CD151通过调控囊泡内化再循环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和CD151敲除小鼠分别分为WT-con组、WT-模型组、KO-con组和KO-模型组,每组6只。WT-模型组和KO-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 目的探究CD151通过调控囊泡内化再循环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和CD151敲除小鼠分别分为WT-con组、WT-模型组、KO-con组和KO-模型组,每组6只。WT-模型组和KO-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模型,WT-con组和KO-con组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造模后24 h,通过Miles实验测定肺血管通透性;将沉默CD151表达的siRNA(si-CD151)和阴性对照si-NC转入EA.hy 926细胞,分别观察基础条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刺激条件下,内皮细胞层在不同时间点对FITC-dextran的通透性;CD151敲低组和对照组内皮细胞行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CD151分布及内化;Western bolt及RT-qPCR检测CD151敲低组及对照组VE-cadheri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VE-cadherin分布及内化。结果Miles实验结果提示,WT-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染料渗出相较WT-con组增加(P<0.01),KO-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染料渗出相较WT-模型组增加(P<0.05)。内皮细胞层通透性检测结果提示,在VEGF-A刺激30、60和120 min后,CD151敲低组对FITC-dextran的通透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内皮细胞中CD151与囊泡介导的转运存在密切关联。Western bolt和RT-qPCR结果提示,CD151敲低的内皮细胞中VE-cadherin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在VEGF-A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CD151表达下降显著破坏细胞-细胞连接处VE-cadherin的表达,降低了CD151和VE-cadherin在核周区域的共定位。结论CD151的缺失影响内皮细胞囊泡内化再循环,影响VE-cadherin的表达与内化活动,进而影响血管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CD151 内化再循环 内皮细胞 血管通透性 VE-C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氘盈余法量化金华地区水汽再循环比例
7
作者 马延伟 蒋凤 +2 位作者 蒲焘 孔彦龙 史晓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7,共13页
本研究基于2022年3月―2023年2月的金华地区次降水样品,结合气象数据与GLEAM数据集,采用三端元氘盈余方法量化了区域不同时期云下蒸发强度与再循环水汽比例,并探讨了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局地大气降水线为δD=8.47δ18O+16... 本研究基于2022年3月―2023年2月的金华地区次降水样品,结合气象数据与GLEAM数据集,采用三端元氘盈余方法量化了区域不同时期云下蒸发强度与再循环水汽比例,并探讨了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局地大气降水线为δD=8.47δ18O+16.45,截距和斜率均高于全球大气水线。降水氘盈余(d-excess)在-3.76‰~31.02‰波动,季节差异明显。其中,春雨期和梅雨期(3―6月)、伏旱期(7―8月)和少雨期(9月―次年2月)的d-excess平均值分别为11.06‰、7.32‰、18.76‰。三端元氘盈余结果显示:伏旱期云下蒸发强度最大,少雨期次之,春雨期和梅雨期云下蒸发强度最小。再循环水汽比例呈现出一致变化,伏旱期最高为21.25%,少雨期为14.02%,春雨期和梅雨期最低为6.25%。在春雨期和梅雨期,相对湿度是影响云下蒸发强度和水汽再循环比例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水汽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氘盈余 大气降水 金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气再循环对侧卷流燃烧系统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亦凡 李向荣 +1 位作者 赵清旭 常江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7-305,共9页
通过研究侧卷流燃烧系统(LSCS)在使用废气再循环(EGR)时的燃烧与排放性能,提出直喷式柴油机使用EGR后功率降低、碳烟排放升高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ω燃烧系统和LSCS,在转速为1800 r/min和2500 r/min的中、大负荷工况进行缸内燃烧三维仿真... 通过研究侧卷流燃烧系统(LSCS)在使用废气再循环(EGR)时的燃烧与排放性能,提出直喷式柴油机使用EGR后功率降低、碳烟排放升高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ω燃烧系统和LSCS,在转速为1800 r/min和2500 r/min的中、大负荷工况进行缸内燃烧三维仿真.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NO_(x)排放条件下,相比于ω燃烧系统,LSCS应当匹配更高的EGR率,此时LSCS的指示功率仍升高了1.1%~1.3%;另一方面,在达到相同指示功率的条件下,LSCS可匹配更高的EGR率,此时NO_(x)排放降低了35.9%~45.6%,碳烟排放降低了27.9%~49.4%.此外,侧卷流燃烧室壁面的导流结构使缸内燃油喷雾充分与空气混合,从而提升了对EGR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式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ω燃烧系统 侧卷流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循环棉/原棉转杯纺纱线的耐磨性
9
作者 邵秋 杨瑞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为进一步提升再循环转杯纱的成纱性能,采用由旧纺织品制备的再循环棉与原棉进行混纺,制成再循环棉/原棉转杯纺混纺纱。分析纱线线密度、转杯转速、捻系数、分梳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制备的转杯纱质量指标(如断裂强度、疵点、条干CV值、毛羽... 为进一步提升再循环转杯纱的成纱性能,采用由旧纺织品制备的再循环棉与原棉进行混纺,制成再循环棉/原棉转杯纺混纺纱。分析纱线线密度、转杯转速、捻系数、分梳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制备的转杯纱质量指标(如断裂强度、疵点、条干CV值、毛羽等)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再循环纱线耐磨性差的缺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CV值、粗节、细节、毛羽等纱线基本指标参数进行分析,提取力学因子、外观因子和毛羽因子3个主因子,分析了各主因子与纱线耐磨性能的关系,探究纱线基本性能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纱线耐磨性随外观因子、力学因子和毛羽因子的增大整体呈现降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综合法对外观因子、力学因子和毛羽因子综合计算不同纱线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耐磨性能随综合得分的增大而降低,二者之间接近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棉纤维 碳中和 转杯纺 成纱性能 再循环棉/原棉混纺纱 纱线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中的硫化物包裹体:对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的示踪
10
作者 丁永康 丘志力 +2 位作者 邓小芹 马瑛 孙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2,共18页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金刚石及其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地幔矿物成为其最理想的研究载体。其中,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捕获的俯冲沉积硫化物和地幔原始硫化物,为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克拉通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超大陆旋回背景下的俯冲事件提供了来自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独特指示。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①硫化物包裹体主要有地幔原生来源和古老壳源俯冲物质来源两大类;②硫化物包裹体的Re-Os等时线年龄限定了金刚石的形成时代,大量定年工作为早期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③硫化物包裹体的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MIF-S)记录了大氧化事件发生前贫氧大气环境下的壳源沉积硫化物信号,为建立地球早期硫循环模型和板块构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硫化物包裹体 RE-OS定年 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 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再循环的综合性能模拟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群力 郭颖杰 +2 位作者 黄昊天 刘涛 张秋月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8,共8页
目前燃气锅炉多采用烟气再循环降氮技术。为了深入探析烟气再循环技术的降氮效果与燃烧特性,利用CHEMKIN分析不同再循环率对NO生成的影响及其主要生成路径分析;利用FLUENT研究不同再循环率对炉内燃烧速度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影响;从不... 目前燃气锅炉多采用烟气再循环降氮技术。为了深入探析烟气再循环技术的降氮效果与燃烧特性,利用CHEMKIN分析不同再循环率对NO生成的影响及其主要生成路径分析;利用FLUENT研究不同再循环率对炉内燃烧速度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烟气再循环技术进行分析并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5%再循环率时,NO质量浓度仅为19.26 mg/m^(3),降低了89.79%。18%再循环率时,排烟中CO质量浓度最低,约为150 mg/m^(3)。炉内燃烧温度可从1927℃下降至1595℃,N_(2)直接转化为热力型NO的反应路径占比大幅降低,仅为29.14%。燃气锅炉随再循环率的提升呈现出低NO排放以及低锅炉效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锅炉 烟气再循环 低氮燃烧 燃烧特性 数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金森率协同废气再循环率对高效汽油机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振 祖炳锋 +3 位作者 徐玉梁 胡必谦 王军 庞凯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4,共8页
为量化研究阿特金森(Atkinson,ATK)效应对高压缩比高效汽油机动力性和油耗的影响,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有效膨胀比和有效压缩比的ATK率(Ratk)定义,并在台架上开展了不同阿特金森循环方案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研究。在较优方案基础上,基于最佳热... 为量化研究阿特金森(Atkinson,ATK)效应对高压缩比高效汽油机动力性和油耗的影响,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有效膨胀比和有效压缩比的ATK率(Ratk)定义,并在台架上开展了不同阿特金森循环方案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研究。在较优方案基础上,基于最佳热效率(best thermal efficiency,BTE)工况,深入研究了不同ATK率协同外部冷却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率对油耗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tk的增加,标定点转矩呈先增大后快速降低趋势;BTE工况点油耗先快速下降,然后逐步趋缓;特征点油耗则呈现先增后快速降低的趋势。整体来看,方案最大Ratk从1.62提升至1.84,特征工况点油耗降低3.5 g/(kW·h),BTE点油耗降低2.5 g/(kW·h),标定点动力性下降3 N·m。此外,在BTE工况,ATK率与EGR率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两者无法同时获得最大值,当ATK率处于中低位值时,可获得最佳的油耗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金森率 废气再循环 高效汽油机 性能影响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再循环联合循环中燃气轮机温度控制方案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柯颖 陈鲲 +3 位作者 江泽鹏 李超 郭孝国 张士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6-1166,共11页
在部分负荷工况下,采用余热锅炉排气再循环与压气机进口导叶调节联合应用(EGR-IGVC)策略,可有效改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性能.但此策略若配合联合循环电站部分负荷工况中燃气轮机常采用的等T3(透平入口温度)-T4_(m)(透平排气温度最大允许值... 在部分负荷工况下,采用余热锅炉排气再循环与压气机进口导叶调节联合应用(EGR-IGVC)策略,可有效改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性能.但此策略若配合联合循环电站部分负荷工况中燃气轮机常采用的等T3(透平入口温度)-T4_(m)(透平排气温度最大允许值)温控方案,在较低负荷下会造成较大的底循环[火用]损失,底循环做功能力下降明显.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EGR-IGVC策略的等T3-T4_(m)-T4_(d)(透平排气温度设计值)温控方案,以PG9351FA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与[火用]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EGR-IGVC策略配合两种温控方案时的联合循环部分负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15℃,部分负荷率在80%负荷以上时,EGR-IGVC策略配合等T3-T4_(m)方案效果仍为最佳;在30%~80%负荷时,与配合等T3-T4_(m)方案相比,EGR-IGVC策略配合等T3-T4_(m)-T4_(d)方案可使燃气轮机效率提高0.15~0.47个百分点,余热锅炉[火用]损失减少0.51%(2.15 MW)以上.研究亦表明,当环境温度在0~40℃间变化时,采用等T3-T4_(m)-T4_(d)方案总能获得更高的联合循环效率,且随环境温度上升,部分负荷效率增幅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 烟气再循环 压气机进口导叶 能量与[火用]分析 部分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层燃锅炉烟气分级再循环系统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艳伟 蔡晓锋 +2 位作者 吕岩岩 汪杰 樊俊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1-287,共7页
本文以沈阳某91 MW燃煤层燃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结合两种计算软件,对锅炉常规运行工况下,以及进行了两种方式的烟气再循环改造后炉排上方烟气的动力场、温度场、氧浓度分布及NO_(x)生成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比较了无烟气再循环,循环... 本文以沈阳某91 MW燃煤层燃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结合两种计算软件,对锅炉常规运行工况下,以及进行了两种方式的烟气再循环改造后炉排上方烟气的动力场、温度场、氧浓度分布及NO_(x)生成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比较了无烟气再循环,循环烟气从一次风6小风室进入炉排上方,以及循环烟气从一次风6小风室、二次风口分级进入炉膛3种工况。结果显示:锅炉按照常规工况运行时,烟气有明显混合不均匀区域、烟气平均温度及局部温度偏高、NO_(x)浓度高且分布不均;循环烟气从一次风6小风室进入炉排上方时,烟气的混合不均匀区域变小但未完全消失,烟气的平均温度及局部高温有少量降低,NO_(x)浓度降低且分布不均情况有所改善;循环烟气从一次风6小风室、二次风口分级进入炉膛时,烟气混合不均匀现象消失,最低烟气平均温度较常规运行工况降低了150℃左右,NO_(x)分布均匀,炉膛出口NO_(x)浓度比常规运行工况降低了170 mg/m3左右。锅炉常规运行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炉测试完全相符,表明烟气再循环的模拟结果可为大型工业锅炉脱硝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燃锅炉 数值模拟 烟气分级再循环 动力场 温度场 NO_(x)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L燃烧机理的烟气再循环低氮燃烧器优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宇鹏 杨景兰 +4 位作者 司佩壮 刘晓琳 郭长景 韦韧 韩丰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50-357,共8页
随锅炉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NO_(x)成为天然气锅炉重点关注的污染物,迫切需要对原有锅炉进行改造来实现NO_(x)的超低排放。为了给燃烧器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种结合烟气再循环(FGR)、燃料分级技术的天然气低氮燃烧器,采用数值模... 随锅炉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NO_(x)成为天然气锅炉重点关注的污染物,迫切需要对原有锅炉进行改造来实现NO_(x)的超低排放。为了给燃烧器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种结合烟气再循环(FGR)、燃料分级技术的天然气低氮燃烧器,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了NO_(x)排放规律。构建了燃烧器和炉膛的物理模型,以JL-2甲烷燃烧四步机理为基础并结合五步氮氧化物机理,对实际负荷工况下的实验值进行了模拟验证,在FGR的作用下NO_(x)排放浓度减少三分之二。研究了结构参数对火焰结构改变,和对NO_(x)排放浓度的影响,发现燃烧器结构变化对火焰结构、火焰高温区面积的改变是造成NO_(x)浓度变化的原因。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发现侧面开口宽度这1结构因素对于NO_(x)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燃烧器 数值模拟 烟气再循环 结构优化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背压条件下非能动泄压和再循环阀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16
作者 韩冬傲 王岩 +1 位作者 张伟 张星亮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2-335,341,400,共6页
为了获得低背压条件下非能动自动泄压阀内部流动特性。计算中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了主阀的流道模型,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各部位的单相以及两相流场分布,获得了主阀的阻力特性,为阀门的设计提供支持。
关键词 自动卸压系统 卸压阀 再循环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再循环对350 MW CFB锅炉深调运行特性影响
17
作者 王家兴 彭建升 +4 位作者 李凡 贺建平 杨天亮 董永胜 王帅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6,共9页
为解决超临界CFB锅炉超低负荷时流化安全性及NO_(x)超低排放,引入烟气再循环技术,以某电厂超临界350 MW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循环半干法脱硫后烟气的再循环辅助调峰系统,基于运行实测数据,研究该锅炉在30%~60%负荷率下烟气再循环... 为解决超临界CFB锅炉超低负荷时流化安全性及NO_(x)超低排放,引入烟气再循环技术,以某电厂超临界350 MW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循环半干法脱硫后烟气的再循环辅助调峰系统,基于运行实测数据,研究该锅炉在30%~60%负荷率下烟气再循环对平均床温、分离器入口温度、排烟温度、炉膛出口烟气NO_(x)、CO质量浓度、飞灰及底渣可燃物含量、汽水参数等运行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烟气再循环协同下,30%~60%负荷SNCR脱硝后NO_(x)最终排放小于50 mg/m^(3),30%负荷实现锅炉原始NO_(x)超低排放;床温降低15~22℃,炉膛出口烟温提高10~13℃,主再热汽温在558℃以上;随锅炉负荷降低,飞灰及底渣含碳量升高,CO质量浓度未见大幅增加;40%负荷炉膛二次风SNCR脱硝NO_(x)降幅约15 mg/m^(3);负荷上升/下降变化最小速率1.23%Pe;30%负荷及以上保持干态运行,水冷壁壁温最大偏差55℃,屏过及屏再最大壁温差分别55、47℃,均未出现壁温超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深度调峰 烟气再循环 NO_(x)超低排放 锅炉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极再循环的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动态性能分析
18
作者 刘泽 许思传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7,共9页
阴极再循环通过调节电堆进气中的氧分压和水蒸气分压特别适合解决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在低怠速工况下的缺水和高电势问题。建立了一个带阴极再循环功能的燃料电池非线性系统控制模型,使用阴极再循环泵将阴极出口的气体引回到空压机出口实... 阴极再循环通过调节电堆进气中的氧分压和水蒸气分压特别适合解决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在低怠速工况下的缺水和高电势问题。建立了一个带阴极再循环功能的燃料电池非线性系统控制模型,使用阴极再循环泵将阴极出口的气体引回到空压机出口实现了进气加湿和氧分压调节。该模型可捕捉由阴极再循环带来的一系列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阴极再循环可以极大地改善小电流密度下的进气湿度,随着阴极再循环比的增加,加湿动态响应加快;氧分压调节的动态响应较慢,但通过合理的阴极再循环策略仍能将小电流密度下的高电势限制在0.8V以下。通过抑制小电流密度下的电压,实现了50%的怠速功率降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阴极再循环 面向控制建模 动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烟气再循环的燃煤锅炉超低负荷NO_(x)控制
19
作者 刘文胜 郑建平 +3 位作者 邹玉凤 童家麟 陈小波 叶学民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618-626,共9页
针对某600 MW四角切圆燃煤锅炉在超低负荷下出现的NO_(x)生成过高等现象,提出了将烟气分别掺入一次风、二次风、一/二次风等四套烟气再循环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过量空气系数变化和掺入烟气位置变化对炉内温度场、组分场、... 针对某600 MW四角切圆燃煤锅炉在超低负荷下出现的NO_(x)生成过高等现象,提出了将烟气分别掺入一次风、二次风、一/二次风等四套烟气再循环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过量空气系数变化和掺入烟气位置变化对炉内温度场、组分场、煤粉燃尽率和NO_(x)减排率的影响,以确定超低负荷下基于烟气再循环降低NO_(x)减排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烟气再循环技术可以有效减少NO_(x)排放,且随烟气再循环率的增大,炉膛出口NO_(x)浓度显著降低;在二次风烟气再循环中,过量空气系数减小更有助于提高炉膛出口烟温和降低NO_(x)生成;通过对一次风、二次风烟气再循环率的对比,发现一次风烟气再循环对控制NO_(x)排放效果较好,而二次风烟气再循环更有助于提高炉膛出口烟温;超低负荷下,当一次风、二次风中烟气再循环率为5%+15%时,炉膛出口NO_(x)浓度最低为212.5 mg/Nm^(3),NO_(x)减排率高达32.7%;为保证20%额定负荷下的燃烧稳定性和煤粉燃尽率,推荐一次风、二次风烟气再循环率采用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切圆锅炉 超低负荷 烟气再循环 NO_(x)减排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热器再循环冷却技术的高压供汽方案探讨
20
作者 杜旭 叶明星 +1 位作者 王晨 张攀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46,共8页
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成为常态化运行的前提下,对机组工业供汽的改造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针对660 MW超临界机组高压供汽改造需求,提出以再热器再循环冷却技术为核心的3种供汽方案,并通过变工况热力计算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及经济性。计算结果... 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成为常态化运行的前提下,对机组工业供汽的改造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针对660 MW超临界机组高压供汽改造需求,提出以再热器再循环冷却技术为核心的3种供汽方案,并通过变工况热力计算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及经济性。计算结果表明:30%及以上额定发电负荷在满足单机200 t/h、6.0 MPa、480℃供汽需求时,3种方案均可保证再热器在不超温的工况下安全运行,大幅提高机组宽负荷高压供汽能力;为了避免再热器出口流速超速,还需中调门配合参调运行,通过提高再热蒸汽压力以降低再热蒸汽流速;随着负荷的降低,满足额定供汽流量下的再热器再循环流量就会增加,方案1和方案3全工况下再循环流量相差不大,而方案2的高低负荷下再循环流量的比值可达5倍以上;3种供汽改造方案,方案2最节能,方案3次之,3种方案每年可分别产生3951、4445、4178万元的经济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的选取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维护量及节能收益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供汽 再热器再循环 减温减压 蒸汽喷射器 背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