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厉君 段宣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9-304,共6页
青光眼主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轴突和细胞体。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接触性、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或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GCC包括... 青光眼主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轴突和细胞体。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非接触性、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或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GCC包括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GCIPL则只包括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2层。TD-OCT只能测量黄斑区全层厚度,而事实上视网膜一些层面在青光眼进展中未被累及,导致了其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下降。目前用于测量GCC和GCIPL的OCT为谱域OCT(SD—OCT),它比传统的时域OCT(TD—OCT)获得更快的扫描速度,能扫描更多位置,并形成黄斑区3D图像。细化黄斑视网膜分层,对视网膜内层进行定性测量,有助于提高检测青光眼损害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目前常用的仪器有美国光视RTVue-100OCT、德国蔡司CirrusHD—OCT和日本拓普康Topcon3DOCT,3种测量方法各有优势。OCT测量GCC厚度可能受到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种族及信号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GCC或GCIPL与视野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很好地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定期随访。今后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建立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人群GCC和GCIPL厚度参数的正常数据库及对青光眼GCC和GCIPL厚度参数变化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及随访研究,以提高更早期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神经细胞复合体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钟“看到”光的视觉基础——内在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敬学(综述) 王宁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79-882,共4页
哺乳动物眼除了调节图形视觉功能外,还负责调节非形觉视觉功能。非形觉功能主要是指眼可以将外部光信息传递到机体生物钟,调节昼夜节律、激素分泌、瞳孔大小变化等功能。传统理论认为,无论图形视觉功能还是非形觉功能都由经典的光感受器... 哺乳动物眼除了调节图形视觉功能外,还负责调节非形觉视觉功能。非形觉功能主要是指眼可以将外部光信息传递到机体生物钟,调节昼夜节律、激素分泌、瞳孔大小变化等功能。传统理论认为,无论图形视觉功能还是非形觉功能都由经典的光感受器(视杆、视锥细胞)启动的。近年发现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具有内在光感受性,称为内在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被认为是第三类光感受器。此类细胞的出现为理解非形觉视觉系统,特别是生物钟如何依据外部光信号调节机体节律功能带来了长足进展。就ipRGCs的解剖学、发育特点,以及生物功能和相关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非形觉功能 内在感受性视网膜神经细胞 黑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P-1在光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
作者 李光宇 范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5-809,共5页
目的研究核酶PARP-1在光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1000 Lux光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5(RGC-5)光损伤模型;利用MTT、APOPercentageTM实验及原位TUNEL确定光诱导RGC-5细胞死亡的模式;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 目的研究核酶PARP-1在光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1000 Lux光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5(RGC-5)光损伤模型;利用MTT、APOPercentageTM实验及原位TUNEL确定光诱导RGC-5细胞死亡的模式;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评估光对RGC-5细胞中核酶PARP-1表达的影响;探讨PARP-1抑制剂尼克酰胺和NU1025对光损伤中RGC-5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1000 Lux光以时间依赖的方式降低体外培养的RGC-5细胞活性,光暴露4d明显诱导RGC-5细胞凋亡。RGC-5细胞光损伤导致核酶PARP-1转录和表达的上调(F=224.59,P<0.01,n=12,ANOVA,Dunnett t test),PARP-1抑制剂尼克酰胺和NU1025显著提高细胞活性(F=312.87,P<0.01,n=12,ANOVA,Dunnett t test)。结论1000 Lux光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RGC-5细胞凋亡,核酶PARP-1在该细胞凋亡分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细胞凋亡 视网膜神经细胞 RGC-5细胞 PAR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稳定标记小鼠视网膜内两种不同类型神经节细胞的方法
4
作者 王松涛 肖虹蕾 周国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报道一种简单高效显示小鼠视网膜中两种不同类型神经节细胞的方法。方法利用特殊标记物Brn3a和Melanopsin,通过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标记小鼠视网膜中普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 目的报道一种简单高效显示小鼠视网膜中两种不同类型神经节细胞的方法。方法利用特殊标记物Brn3a和Melanopsin,通过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标记小鼠视网膜中普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普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均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相间互补分布。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较少,为普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1%~2%,其轴突朝向视神经盘方向汇集,树突野较大,伸向内网层。结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是小鼠视网膜内两种不同类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简单易行、稳定高效的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视网膜 视网膜神经细胞 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云飞 陈耀星 +2 位作者 王子旭 王蕾 林剑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5期29-31,32,共4页
系统论述了禽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形态类型、数量与密度分布、中枢投射及胚胎发生等特征 ,并阐明了不同光信息主要通过 RGCs传至脑的视觉中枢 ,进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生产性能 ,为进一步研究禽类特殊视觉机理及其与生理行为相... 系统论述了禽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形态类型、数量与密度分布、中枢投射及胚胎发生等特征 ,并阐明了不同光信息主要通过 RGCs传至脑的视觉中枢 ,进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生产性能 ,为进一步研究禽类特殊视觉机理及其与生理行为相联系的内在机制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类 视网膜 神经细胞 RGCS 信息 视觉中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武静 周晓东 +2 位作者 刘丽芸 周国民 肖虹蕾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70-73,I0006,共5页
目的研究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14 d(P14)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24 h持续光照,对照组模拟正常昼夜节律每天给予12 h光照、12 h黑暗环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结... 目的研究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14 d(P14)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24 h持续光照,对照组模拟正常昼夜节律每天给予12 h光照、12 h黑暗环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RT-PCR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光照1周后和8周后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少部分位于内核层。小鼠光照1周后melanopsin阳性细胞的表达数目实验组少于对照组;RT-PCR结果示小鼠光照1周和8周时melanopsin的mRNA含量实验组均少于各自的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光照可以减少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提示melanopsin阳性神经节细胞为光敏感性细胞,其表达可能对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 视网膜神经细胞 感受作用 MELANOPSIN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光神经节细胞的活体形态特点:异于视杆、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彩平 许文俊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7-343,共7页
目的 在细胞水平研究活体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形态特点,其在弯曲视网膜组织内与视杆、视锥细胞的位置关系,及其光感受器光反应信号特点.方法 研究263个经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体ipRGCs,经用膜片钳记录技术复染... 目的 在细胞水平研究活体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形态特点,其在弯曲视网膜组织内与视杆、视锥细胞的位置关系,及其光感受器光反应信号特点.方法 研究263个经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体ipRGCs,经用膜片钳记录技术复染,通过数码录像记录每个细胞从神经纤维层到内核层形态,分析其细胞体和树突在视网膜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的分布特点,及与弯曲的视网膜几何结构的匹配.对ipRGCs与视杆、视锥细胞光感受器的几何位置关系进行重建分析,推测ipRGCs系统的视功能. 结果 ipRGCs树突依视网膜曲度在内丛状层呈严格的3个亚层分布,亚层之间无感光树突面存在.每一亚层被稀疏的ipRGCs树突网络全覆盖成感光曲面,但对于每个ipRGCs,其树突在这些特定视网膜内丛状亚层曲面呈随机分布.所有ipRGCs树突形成的全视网膜感光三曲面与视杆、视锥细胞呈正交排列.ipRGCs树突形成的感光曲面与内丛状层的ON/OFF功能分层不一致,黑视色素及内在钙钠动作电位离子通道表达水平在单个M1、M2、M3细胞呈随机性.M4、M5细胞形态和功能与传统神经节细胞交叉. 结论 ipRGCs树突形成的多层全视网膜感光曲面与视杆、视锥细胞在弯曲的视网膜三维空间呈正交排列,单个ipRGCs形态、黑视色素及内在钙钠动作电位离子通道表达水平的随机性都提示其具有与视杆、视锥细胞不同的光感受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 三维形态 黑视色素 视网膜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测量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小玲 焦亚 +3 位作者 贺文山 黄银花 付碧波 叶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光辐照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翌华(综述) 朱鸿(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3-1248,共6页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环境光污染现象的日趋严重,视网膜光辐照引起的损伤及其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致病作用逐渐被关注。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以光热反应及光化学反应为主,其中可见光产生的光化学反应与视网...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环境光污染现象的日趋严重,视网膜光辐照引起的损伤及其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致病作用逐渐被关注。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以光热反应及光化学反应为主,其中可见光产生的光化学反应与视网膜疾病关系密切。光辐照参数包括光辐照波长、辐照能量及辐照时间等,不同参数下光辐照对视网膜细胞的作用还可能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较多视网膜光辐照细胞实验模型建立以研究光辐照,尤其是蓝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及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光辐照会导致视网膜各细胞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激活自噬调控细胞凋亡。炎性小体激活及外泌体也参与调控光辐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也有研究探讨不同波长光源对细胞的潜在治疗作用。本文从光-视网膜组织反应类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辐照参数,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光辐照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辐照模型等方面就视网膜光辐照的实验模型,探讨不同模型间细胞及光辐照参数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神经细胞 辐照 体外研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节的神经基础——昼夜光感受器 被引量:2
10
作者 谌小维 胡志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4-697,共4页
哺乳动物昼夜光感受器为一组具有直接感光功能的特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其基本感光色素为黑视素 .昼夜光感受器具有直接、广谱和稳定感受昼夜光变化的功能特点 .昼夜光感受器的功能是通过导引作用 ,使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内的昼夜节律活动... 哺乳动物昼夜光感受器为一组具有直接感光功能的特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其基本感光色素为黑视素 .昼夜光感受器具有直接、广谱和稳定感受昼夜光变化的功能特点 .昼夜光感受器的功能是通过导引作用 ,使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内的昼夜节律活动与外界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昼夜 神经 昼夜感受器 导引作用 黑视素 隐花色素 视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阳 蔺云霞 徐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7-460,465,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6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199眼)无黄斑病变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HD-OCT测量RT及GCIPL厚度;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黄斑区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MS)。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1.0^-3.0 D)、B组(>-3.0^-6.0 D)、C组(>-6.0 D),比较各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患者屈光度与微视野计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相同解剖位置的黄斑区RT、GCIPL厚度与MS相关性。结果黄斑区4个方位RT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4个方位视网膜GCIPL厚度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总体MS,4个方位MS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所有参数在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A组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总体视网膜MS及4个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黄斑区RT与视网膜GCIPL厚度4个方位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两者上、下方位2个参数与视网膜MS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余方位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即使最佳矫正视力≥1.0,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黄斑区结构及功能改变,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采用OCT和微视野二者相结合进行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神经细胞和内丛状层 微视野 视网膜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陶玉林 蒋正轩 陶黎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5-960,共6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随着OCT图像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从时域OCT(TD-OCT)到频域OCT(SD-OCT)的发展,使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中,OC...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随着OCT图像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从时域OCT(TD-OCT)到频域OCT(SD-OCT)的发展,使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中,OCT从对视野出现损害的中晚期青光眼的诊断已经发展到可以对视野损害前的青光眼进行诊断,尤其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病程进展的随访检查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结构参数以及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进行测量,SD-OCT对青光眼的检测和诊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SD-OCT检测以上参数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断层扫描 原发性青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盘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房角镜光凝小梁网法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及其与经角膜缘光凝法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迪 黄楚开 +1 位作者 岑令平 张铭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80-584,共5页
背景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的基础,以往激光光凝建立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方法存在模型眼压波动大,需要重复光凝和并发症多的问题,造模方法的改良对于顺利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用经房角镜光... 背景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的基础,以往激光光凝建立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方法存在模型眼压波动大,需要重复光凝和并发症多的问题,造模方法的改良对于顺利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用经房角镜光凝小梁网法建立大鼠慢性高眼模型,并与以往的经角膜缘光凝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8~12周龄清洁级Fischer344大鼠36只,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经角膜缘光凝组和经房角镜光凝组,每组12只,经角膜缘光凝组采用532nmYAG激光经角膜缘光凝大鼠右眼小梁网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激光能量为440—500mW,激射光斑40~60个;经房角镜光凝组激光能量为800~850mw,激射光斑100~120个。光凝后用Tonolab眼压计测量并观察各组大鼠眼压变化;于光凝后第3周每组处死5只大鼠,分离视网膜,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uj一1阳性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目。实验动物的使用及喂养遵循ARVO声明。结果造模后3周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可,眼表无明显损伤。经角膜缘光凝组和房角镜光凝组慢性高眼压模型的成模率分别为75%和100%。正常对照组、经角膜缘光凝组和经房角镜光凝组大鼠模型眼造模后3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1.0±1.3)、(23.4±12.6)和(25.3±4。9)mmHg(1mmHg=0.133kPa),峰服压分别为(12.3±1.0)、(50.5±7.3)和(44.3±12.3)mmHg,组问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496、80.762,均P〈0.001),其中经角膜缘光凝组和经房角镜光凝组大鼠模型眼平均眼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2个组间平均眼压和峰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195)。正常对照组、经角膜缘光凝组和经房角镜光凝组大鼠视网膜中Tuj-1阳性RGCs数目分别为(2048.2±148.5)、(645.2±177.1)及(1223.7±148.6)/mm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767,P〈0.001),其中经角膜缘光凝组和经房角镜光凝组大鼠视网膜中Tuj-1阳性RGCs数目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且经角膜缘光凝组大鼠视网膜中Tuj-1阳性RGCs数目明显少于经房角镜光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房角镜光凝小梁网能够诱导大鼠慢性高眼压并导致RGCs损害,但眼压升高模式及RGCs损害程度与经角膜缘光凝法有所不同,经房角镜光凝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成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小梁网/手术 高眼压/病理 视网膜神经细胞/病理 近交系F344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认知损伤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佳颖 张丽芝 王正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9-2364,共16页
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重要能力,但在神经病理状况或疾病中受损时易出现认知损伤。目前,针对认知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尚不明确。光疗作为一种无创物理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光疗在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认知损伤中的... 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重要能力,但在神经病理状况或疾病中受损时易出现认知损伤。目前,针对认知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尚不明确。光疗作为一种无创物理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光疗在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认知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脑损伤后认知障碍(post-traumatic cognitive impairment,PTCI)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认知损伤(cognition impairments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CIAS)方面。光疗影响认知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调节昼夜节律、神经保护和修复、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抗炎作用、神经可塑性、减少氧化应激等。此外,光疗还被认为与脑电活动、神经环路、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递质有关。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光疗如何改善认知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将讨论光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原因,包括光照参数的标准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等。光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包括光照参数标准化、个体差异、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研究设计差异以及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等。克服这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的努力,以确保光疗在认知损伤治疗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损伤 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黑视蛋白对生物节律和繁殖行为的调节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珲 陆卫 +2 位作者 马容 康波 姜冬梅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51-52,共2页
哺乳动物光感受作用仅限于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少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而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存在许多的眼外光感受器,但是这些眼外光感受器的确切功能及其感光色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1]。家禽视网膜、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是感受光照并参与... 哺乳动物光感受作用仅限于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少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而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存在许多的眼外光感受器,但是这些眼外光感受器的确切功能及其感光色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1]。家禽视网膜、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是感受光照并参与调控生物节律和繁殖行为的主要部位。黑视蛋白(Melanopsin)是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表达的一种感光色素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家禽视网膜、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均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行为 生物 黑视蛋白 视网膜神经细胞 家禽 非哺乳类脊椎动物 视交叉上核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光镇痛的脑环路机制
16
作者 刘风雨(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共1页
光疗已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癌症、皮肤病和睡眠障碍等疾病,具有无创、安全有效、易操作和设备成本低等优势。前期研究表明,绿光可以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视网膜存在3种光感受神经元: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内部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 光疗已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癌症、皮肤病和睡眠障碍等疾病,具有无创、安全有效、易操作和设备成本低等优势。前期研究表明,绿光可以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视网膜存在3种光感受神经元: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内部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前两种属于经典的光感受器。后者属于非经典的光感受器,主要表达黑色素。何种光感受神经元参与绿光镇痛?其脑环路机制是什么?复旦大学张玉秋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采用神经示踪及化学遗传学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主要结果:(1)将小鼠放置在绿光光照环境中(每天8小时,持续6天),可显著缓解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关节炎性疼痛。选择性破坏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绿光镇痛作用消失。特异性破坏视锥细胞,绿光镇痛作用消失。特异性破坏视杆细胞,绿光镇痛作用部分消失。特异性破坏ipRGC,绿光镇痛不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视锥细胞在调控绿光镇痛效应中发挥关键作用。(2)采用CTB顺行标记,发现视网膜和上丘(SC)、背外侧膝状体(dLGN)以及腹外侧膝状体(vLGN)存在直接投射。化学遗传学抑制SC和dLGN,不影响绿光镇痛。化学遗传学抑制vLGN,或者抑制视网膜-vLGN (retina-vLGN)通路,绿光镇痛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破坏 急性疼痛 镇痛效应 视锥细胞 外侧膝状体 视杆细胞 视网膜神经细胞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疗抗抑郁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可可 金磊 +4 位作者 金彬杰 王郅恺 王祥群 邹丹丹 王正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9-1438,共10页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在各种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中,光疗因副作用小、成本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人工光源或自然光源,通过不同时长和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达到防治疾...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在各种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中,光疗因副作用小、成本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人工光源或自然光源,通过不同时长和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达到防治疾病和辅助治疗的目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验证了光疗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然而,目前光疗抗抑郁作用的神经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光疗的应用范式也尚存争议.本文简述了光疗在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及光疗抗抑郁的神经机制,为光疗抗抑郁的优化及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内在感视神经细胞 情绪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对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
18
作者 张立(综述) 项奕 林浩添(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3-606,共4页
老龄化常伴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及大脑功能和结构的衰退。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不仅可改善视觉功能,而且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白内障手术能增强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蓝光的有效传输,增加体内褪黑素分泌,从而调节生物节律... 老龄化常伴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及大脑功能和结构的衰退。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不仅可改善视觉功能,而且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白内障手术能增强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蓝光的有效传输,增加体内褪黑素分泌,从而调节生物节律,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褪黑素能激活其相关通路,如Reelin、Notch等,影响β淀粉样蛋白酶的聚集和沉积,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临床研究证实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能部分逆转大脑功能和结构的衰退,但其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根据眼和大脑的相互关系,针对白内障术后视觉重建对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及讨论,为视觉重建促进大脑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视觉重建 内在视网膜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