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兼业农业工人存在及发展研究——基于陕西省中部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萍萍 李世平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2期52-55,60,共5页
随着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季节性劳动力需求日益加大,兼业农业工人应运而生。本文率先提出兼业农业工人的概念,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分析得出兼业农... 随着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季节性劳动力需求日益加大,兼业农业工人应运而生。本文率先提出兼业农业工人的概念,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分析得出兼业农业工人产生的原因,总结兼业农业工人的特点及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意义,阐述当前兼业农业工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业农业工人 农业劳动力 土地规模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建设与兼业农业的发展
2
作者 杨姝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5,共3页
成渝经济区战略规划的核心是以重庆和成都为"极核",带动多个城市群落发展。城市群落的辐射和扩散功能,一方面将有效促进成渝地区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以及产业链和产业群体的形成,一方面为兼业农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兼业农业 非农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转入对农业兼业经营的影响:基于用工需求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苇锟 郑沃林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63,共14页
理论上,土地转入降低农户农业兼业经营程度,但二者关系如保有待了解。因此,构建了“土地转入——用工需求——农业兼业经营”的分析框架,基于粤赣2793名农户的调研数据,采取双栏模型实证验证土地转入与农业经营兼业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理论上,土地转入降低农户农业兼业经营程度,但二者关系如保有待了解。因此,构建了“土地转入——用工需求——农业兼业经营”的分析框架,基于粤赣2793名农户的调研数据,采取双栏模型实证验证土地转入与农业经营兼业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经济作物种植户,土地转入提高了粮食作物种植户兼业经营农业可能。究其原因,较高的粮食种植用工需求量促使农户通过机械外包作业释放劳动生产时间,增加农户农业兼业经营可能性,此效应在丘陵地区仍适用。与固定契约和工资契约相比,分成契约降低了土地转入对农户农业兼业经营的正向影响,减少农户农业兼业经营可能。基于此,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创新农业用工契约形式,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促进农户由农业兼业经营走向农业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栏模型 土地转入 农业经营 用工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农场与兼业农户:专业化和兼业化的冲突 被引量:14
4
作者 生秀东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家庭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在传统农区小规模的兼业农业仍然具有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家庭农场并不能取而代之,这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少量需要流转的土地,则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流转机制... 家庭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在传统农区小规模的兼业农业仍然具有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家庭农场并不能取而代之,这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少量需要流转的土地,则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流转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家庭农场面临着不能租到集中连片的耕地的困难,并保证较长的流转期限。由此决定了农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要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宜行政推动兼业农户让出土地兴办家庭农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兼业农业 传统农区 农村留守人口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农业兼业过程中女性的生存现状
5
作者 韦琳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7期255-255,257,共2页
论述了农业兼业过程中女性的生存现状,即农业生产女性化、农村女性转移层次上较男性低、农村女性的逆向转移比例较农村男性大、家庭工厂中扩大的性别分工模式。
关键词 农业 女性 生存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9
6
作者 李丽华 唐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6,共7页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这种大规模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理论解释、转移的方式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当前人们...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这种大规模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理论解释、转移的方式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当前人们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尤其是粮食安全)的担心部分是由认识误区造成的。从短期看,劳动力转移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可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作用,符合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 食物安全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兼业化的本质及其发展途径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农民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就是兼业的本质。农户兼业化是农户不断参与非农部门分享全社会经济增长利益的过程。农户兼业化完全可以避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它与农业专业化不对立,有利于资源分配和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农业专... 农民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就是兼业的本质。农户兼业化是农户不断参与非农部门分享全社会经济增长利益的过程。农户兼业化完全可以避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它与农业专业化不对立,有利于资源分配和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农业专业化又为农户兼业化创造了条件,因此农村发展必须走农户兼业化与农业专业化并举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业 非农产 农业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制度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守聪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22-22,共1页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儿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3亿人,并且仍以每年900万人到1000万人的规模转移.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兼...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儿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3亿人,并且仍以每年900万人到1000万人的规模转移.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教育制度创新 农民需要 培育 农村劳动 农业 社会发展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地流转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淑萍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21-26,共6页
河南省农地流转表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方式多样、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用途基本合理、流转收益不足等特点。农业兼业经营替代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管理缺位、缺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整合农地流转市场结果的综... 河南省农地流转表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方式多样、组织化程度提高、土地用途基本合理、流转收益不足等特点。农业兼业经营替代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管理缺位、缺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整合农地流转市场结果的综合性政策,造成河南省农地流转市场的困境。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须做实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健全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民的进城选择? 被引量:2
10
作者 翁艺青 胡新艳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4-52,共9页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农地确权 就近进城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维民 朱盛艳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5-46,共2页
一、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较少,是日本和我国具有的资源相似性.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4.2%,属于典型"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这与我国现在农业就业状况也十分相似.正是如此,... 一、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较少,是日本和我国具有的资源相似性.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4.2%,属于典型"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这与我国现在农业就业状况也十分相似.正是如此,从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47年的54.2%下降到1955年的40.2%、1975年的13.9%、1997年的5.2%的过程中,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我国必定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农村教育 农业 城市化 农业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