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2
1
作者 刘中良 宇万太 +2 位作者 周桦 徐永刚 黄宝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0-728,共9页
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土壤养分状况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营养元素的保持、供应及转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对土壤养分在团聚体分布变化的影响,全面评价长期... 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土壤养分状况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营养元素的保持、供应及转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对土壤养分在团聚体分布变化的影响,全面评价长期施肥对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减少〉5mm的非团粒结构的数量,增加0.25~5mm团聚体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大团聚体中含有更多的全C、全N、全P,因此大团聚体对养分的保持有重要作用;施肥对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碱解N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有利于作物的吸收;肥料的施加使得小粒级团聚体埘土壤养分储量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更利于养分的供给。此外,研究还发现耕作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不利于较小粒级团聚体全N和全P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养分 团聚体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植株养分积累对源库调节的响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永峰 黄琴 +3 位作者 王志敏 赵沛义 高宇 连海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在藜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藜麦产量品质降低及收获困难。为降低植株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通过对比不同源库调节措施:去叶(CLE)、去侧枝穗(CSE)、去叶去侧枝穗(CLS)、去顶穗(TOP)、包顶穗(PTE)和对照... 在藜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藜麦产量品质降低及收获困难。为降低植株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通过对比不同源库调节措施:去叶(CLE)、去侧枝穗(CSE)、去叶去侧枝穗(CLS)、去顶穗(TOP)、包顶穗(PTE)和对照(CK),旨在探明植株养分积累对不同源库调节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藜麦产量均与对照间呈显著性差异,CSE处理未折断穗产量最高,较CK高5. 2%,其植株茎粗较CK增加14. 0%,分枝数减少10. 0%,千粒质量增加6. 0%,TOP较CK处理分枝数增加了8. 0%;顶穗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效应大于侧枝穗,CSE处理较CK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射,产量与粒质量/叶干质量、粒质量/叶面积和粒数/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源库器官对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作用大小关系为叶片>顶穗>侧穗;藜麦灌浆期-成熟初期,顶穗和侧枝穗对植株养分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CSE、TOP、CLE处理总养分贡献率分别为对照的100. 5%,87. 6%,49. 0%。因此,在藜麦生育后期,穗为主要源器官之一,且顶穗优势明显,生产上应在选择优良品种、适宜水肥管理和合理密植基础上,配套去顶穗(打顶)或去侧枝穗措施,去除顶端优势或无效库器官,从而达到调节养分流向和提高养分积累效率的目的,促进源库协调发展,实现藜麦品质及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库 产量 叶面积指数 灌浆速率 干物质积累量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63
3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4 位作者 齐鹏 张仁陟 Yeboah Stephen 岳丹 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4,共9页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0.25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且i〉0.25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较之T处理,TS、NT、NTS处理均可提升≥0.2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NTS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TS、NT、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T处理,其中TS、NTS处理显著高于T处理,NTS处理高于TS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较之T处理,NT、TS、NTS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NTS处理的含量最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mm和O.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0.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级别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按其大小排序均为(〈0.25mm)〉(≥5mm)〉(0.25~2mm)〉(2~5mm),其他3种耕作措施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在各土层中的排序各有不同,并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利民 黄东风 +5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张辉 刘彩玲 栗方亮 黄毅斌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 mm)>(<0.5~0.25 mm)>(<1~0.5 mm)>(<2~1 mm)>(<0.25~0.106 mm),而在CK中为(≥2 mm)>(<1~0.5 mm)>(<0.5~0.25 mm)>(<2~1 mm)>(<0.25~0.106 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州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玉米推荐施肥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丽光 仝少杰 +4 位作者 李迎春 王永福 李爱永 彭正萍 薛世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本研究根据1986—1994年和2007—2010年河北省定州市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明确了该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养分贡献率,以及氮磷钾肥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 本研究根据1986—1994年和2007—2010年河北省定州市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明确了该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养分贡献率,以及氮磷钾肥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4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呈上升趋势,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而2007—2010年四种肥力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随时间延长,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贡献率均下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间均呈显著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曲线相关,结合这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提出了本市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推荐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基础地力贡献率 养分贡献率 玉米 推荐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年两作栽培模式下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梁伟 崔德杰 +2 位作者 柳新伟 蒋帅 郭晓冬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98-103,127,共7页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等的影响,在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进行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保护性耕作下的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施...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等的影响,在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进行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保护性耕作下的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免耕秸秆还田减少10%施肥量(T2);免耕秸秆还田减少20%施肥量(T3);传统耕作无秸秆还田(T0)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T1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经过干筛处理和湿筛处理分别较传统耕作T0提高29.8%、26.4%和25.8%、17.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T1>T2>T3>T0的规律,各粒径养分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5 mm、2~5 mm、<0.25 mm、0.5~1 mm、0.25~0.5 mm、1~2 mm。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T1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T0分别增加27.9%、9.2%、24.5%;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较T0处理增加38.4%、35.1%、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团聚体 养分贡献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麦8号”小麦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邱韩英 陈耀兴 +1 位作者 金德龙 陆明福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6期78-79,共2页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开展了"罗麦8号"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有效穗数的影响:氮肥>磷肥>钾肥;合理的氮、磷、钾用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氮、磷肥在一定用量范围内...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开展了"罗麦8号"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有效穗数的影响:氮肥>磷肥>钾肥;合理的氮、磷、钾用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氮、磷肥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可增加小麦的千粒重;增施钾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千粒重。不同属性的土壤养分贡献率:黄潮泥<沟干泥;土壤氮素贡献率:黄潮泥<沟干泥;磷、钾素贡献率:沟干泥<黄潮泥。小麦施用氮、磷、钾肥的曲线回归模型为y=-b2x2+b1x+b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土壤养分贡献率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阡县玉米“3414+1”肥效试验初报
8
作者 胡家松 陈仕龙 黄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9期55-56,共2页
通过"3414+1"的试验对石阡县的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需的N、P、K用量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本地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及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区总体表现优于配方肥区;配方肥最佳施肥量N为129.9kg/hm2,P2O5为147.2kg/hm2,K2O为219.5 kg/... 通过"3414+1"的试验对石阡县的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需的N、P、K用量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本地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及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区总体表现优于配方肥区;配方肥最佳施肥量N为129.9kg/hm2,P2O5为147.2kg/hm2,K2O为219.5 kg/hm2;在生产中提倡施用有机肥,酌情施用化学肥料推荐其最佳N∶P∶K为2∶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1”试验 土壤养分贡献率 施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