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经荣 张德远 +1 位作者 吴建富 刘龙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5-109,115,共6页
研究了稻田养分利用的3种模式,证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施化肥每千克养分增产稻谷6.09kg,产投比1.79:1,且不利于土壤生态的改善;种植冬季绿肥紫云英——早稻草还田,配施适量化肥,每千克养分增产稻谷6.18kg,产... 研究了稻田养分利用的3种模式,证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施化肥每千克养分增产稻谷6.09kg,产投比1.79:1,且不利于土壤生态的改善;种植冬季绿肥紫云英——早稻草还田,配施适量化肥,每千克养分增产稻谷6.18kg,产投比1.82:1,节约近半数化肥,土壤肥力有所提高,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冬季绿肥肥饲兼用——猪粪尿沼气发酵——沼肥还田,节约2/3的化肥,每千克养分增产稻谷6.61kg,同时每74.3千克紫云英鲜草经青贮饲猪,可增猪重1kg。每千克紫云英干物间接产沼气0.4m ̄3,沼肥回收的紫云英氮、磷、钾分别为32.8%,72.9%,39.1%,全程产投比约为4:1,是一个高功能、高效益的养分循环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紫云英 养分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草-牛-沼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经荣 石庆华 +1 位作者 谢国强 张美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9-32,共4页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岗地上采取种植黑麦草和玉米饲喂肉牛,牛粪尿沼气发酵后的沼肥与化肥配施养草的方式,并以单施化肥养草喂牛的方式为对照,进行2年试验研究草-牛-沼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结果表明,沼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玉米植株的产量和...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岗地上采取种植黑麦草和玉米饲喂肉牛,牛粪尿沼气发酵后的沼肥与化肥配施养草的方式,并以单施化肥养草喂牛的方式为对照,进行2年试验研究草-牛-沼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结果表明,沼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玉米植株的产量和养分积累量都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而黑麦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都稍低于单施化肥处理,但由于配施沼肥可节省一半的化肥投入,其效益都很显著。牛对不同施肥处理同种饲草中养分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牛粪尿对养分的回收率也差异不明显,但不同种或同种而收获期不同的饲草消化率和回收率都差异明显。牛粪尿经沼气发酵后回收的养分量可节约饲草生产中近一半的化肥投入。且沼肥施用后土壤肥力得以保护和改善,为后续的饲草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条件,从而有利于养分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岗地 种草养牛 沼气发酵 沼肥配施 养分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安磊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立 苏衍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3,共6页
通过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不同化肥配施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氮的矿化量与生物吸氮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良好的土壤... 通过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不同化肥配施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氮的矿化量与生物吸氮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良好的土壤供氮能力指标。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或配合化肥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氮的矿化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0.1%4-0.9%、0.460-.60 g/kg和55.0%(6周);明显提高土壤MB-N含量,提高幅度平均为70.3%。长期纯化肥处理对土壤碳、氮库的积累和氮的矿化量的提高作用甚微。盆栽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氮肥和氮、磷、钾肥土壤供氮量提高量极小,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2.1%和6.2%,而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为33.7%8-9.0%。随着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NPK肥配合程度的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呈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养分循环利用 供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牛-沼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循环利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经荣 石庆华 +5 位作者 谢国强 张美良 稽素霞 谢秋发 吴金发 潘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0-83,共4页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上种植黑麦草 (冬种 )和玉米 (夏种 ) ,设 2个施肥处理 :(1 )单施化肥 ;(2 )沼肥 +化肥 ,黑麦草和玉米分别于开花期和乳熟期收割喂牛。试验证明 :不同施肥处理同一饲草的产草量和N ,P ,K ,Ca的积累量差异不大 ,但配施...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上种植黑麦草 (冬种 )和玉米 (夏种 ) ,设 2个施肥处理 :(1 )单施化肥 ;(2 )沼肥 +化肥 ,黑麦草和玉米分别于开花期和乳熟期收割喂牛。试验证明 :不同施肥处理同一饲草的产草量和N ,P ,K ,Ca的积累量差异不大 ,但配施沼肥节省了 1 / 3化肥投入 ,其效益甚为显著。牛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同一饲草中养分的消化率及牛粪尿对饲草中养分的回收率也都差异不大 ,但牛对玉米中N和Ca的消化率较高 ,而对黑麦草中P和K的消化率较高 ;牛粪尿对养分的回收率正好相反。一头牛的粪尿经沼气发酵 ,其所保存的N ,P ,K养分可供生产一头肉牛所需牧草的近一半 ,即可节约化肥投入的近一半 ,且配施沼肥后 ,土壤肥力得以保持和改善 ,为后续的牧草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草养牛 生态系统 沼气发酵 养分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被引量:16
5
作者 宇万太 张璐 +2 位作者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31,共4页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80 %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 :海伦 2 62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95 6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3 0 63kg·hm-2 ( 11年平均 )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其增产量分别为 :海伦2 5 0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489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15 3 1kg·hm-2 ( 11年平均 )。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这一生态过程所产生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据此可以认为 ,保持农业中养分循环再利用对于热量充沛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利用 产量增益地理分异 增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残效及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 被引量:22
6
作者 沈善敏 廉鸿志 +1 位作者 张璐 宇万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在辽宁西部褐土上进行的一12年中长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年施用小剂量磷(P14.4kg·hm-2)和每6年1次大剂量磷(P86.4kg·hm-2)两种施磷方式的作物增产效果相似而以前者略优,两种施磷方式的磷肥利用率12年平均分别为0.38和0... 在辽宁西部褐土上进行的一12年中长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年施用小剂量磷(P14.4kg·hm-2)和每6年1次大剂量磷(P86.4kg·hm-2)两种施磷方式的作物增产效果相似而以前者略优,两种施磷方式的磷肥利用率12年平均分别为0.38和0.36,表明磷肥在该土壤上有着极持久的残效。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每年以80%的收获籽实和2/3的秸杆喂猪、垫圈,猪圈肥循环回田,11年平均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吨,增产率17%。经连续施用12年循环回田猪圈肥后土壤的供氮力显著提高,年供氮量180~200kg(N),玉米产量每公顷接近9吨,当季施用氮肥几无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残效 养分循环利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 Ⅱ.土壤养分收支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1期51-54,共4页
持续10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可以在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从而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主要是氮)过剩而进入环境。
关键词 施肥 长期田间试验 土壤养分收支 养分循环利用 褐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养分循环再利用途径对农田土壤养分演替规律与培肥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邢力 张玉铭 +5 位作者 胡春胜 董文旭 李晓欣 刘秀萍 张丽娟 文宏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7-951,共15页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对土壤养分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始于2001年的农业经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养分循环再利用途径对土壤养分演替规律与土壤固碳效...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对土壤养分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始于2001年的农业经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养分循环再利用途径对土壤养分演替规律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为制定地力培育和提升土壤固碳潜能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定位试验的对照处理(CK,不施肥、秸秆不还田)、全部施用化肥(NPK)、化肥+80%地上产出物饲喂猪过腹还田(MNPK)和化肥+全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NPK)4个处理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碳氮库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养分循环再利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各养分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MNPK>SNPK>NPK>CK。经历18年的不同施肥措施后,与对照相比,MNPK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储量分别增加9.21 t(C)∙hm^(−2)、1.01 t(N)∙hm^(−2)和144.87 t(P)∙hm^(−2),SNPK则分别增加4.51 t(C)∙hm^(−2)、0.56 t(N)∙hm^(−2)和24.68 t(P)∙hm^(−2),而NPK的变化依次为0.64 t(C)∙hm^(−2)、0.16 t(N)∙hm^(−2)和29.00 t(P)∙hm^(−2)。这表明秸秆过腹还田的培肥效果显著高于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对碳氮库扩容效果显著,但在秸秆直接还田的有效磷库建设效果甚微。本研究的施肥水平下,若仅施用化肥,则只能维系土壤有机碳氮库基本平衡,对磷库扩容效果显著。从各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来看,MNPK和SNPK较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使(LOC+DOC)/TOC比值由NPK的9.2%分别增加到19.0%和16.3%。表明施用化肥基础上实施养分的循环再利用不仅促进了稳定性碳库积累,亦扩增了土壤活性碳库,对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各施肥方式对土壤氮库组分的影响来看,MNPK较SNPK显著增加了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而SNPK则显著提高了氨基糖态氮含量,表明秸秆直接还田较过腹还田更有利于微生物将速效性氮素固持到过渡库中,不仅降低了活性氮素向环境的输出风险,还提高了土壤对氮素的蓄供能力。鉴于养分过腹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效果存在互补作用,建议农业生产中推行秸秆还田基础上提倡有机粪肥替代部分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利用 土壤碳库 净固碳效率 土壤氮库 土壤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地区油菜施肥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圣 彭亮 屈成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4期68-71,共4页
该研究深入探讨油菜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油菜的种植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土壤有效磷含量下降,土壤pH升高,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该研究深入探讨油菜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油菜的种植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土壤有效磷含量下降,土壤pH升高,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优化肥料管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油菜的单产水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科学施肥、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生物活性,为油菜生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生态环境。该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究油菜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制定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施肥策略,以实现油菜高产、优质的目标。通过提高油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改善当地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种植 土壤肥力 施肥管理 养分循环利用 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根活性格局及其在农田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自永 徐恒力 朱锦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198,共7页
综述了根活性格局的概念、测定方法及其在农田科学管理中的应用,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根的活性格局是根的功能学指标,反映根系各个部位对其总体吸收能力的贡献大小,它与活性根的格局在本质上存在着区别,与根的形态格局常具有不一致... 综述了根活性格局的概念、测定方法及其在农田科学管理中的应用,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根的活性格局是根的功能学指标,反映根系各个部位对其总体吸收能力的贡献大小,它与活性根的格局在本质上存在着区别,与根的形态格局常具有不一致性。在根活性格局测定方法中,32P土壤注入法应用最为广泛,土壤水分消耗法主要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根活性格局在农田科学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在土壤-植物水分运移模拟中,根活性格局对根系吸水能力的描述更为真实;通过调查作物根活性的高值区和高峰期,可确定施肥的最佳位置和时间;利用不同作物根活性时空分布特点指导物种和种植方式的选择,可实现作物在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发挥某些作物的安全网和营养泵功能。进行作物根活性格局的不同同位素示踪研究、建立各种常见作物物种的根活性格局数据库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活性格局 有效吸收空间 土壤水分平衡 施肥位置 养分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