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及蛋白激酶Cε膜转位增加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思颉 谢娜 +5 位作者 邵国 张伟 胡冬梅 杨明峰 袁慧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ε抑制剂H-7组(H-7组),每组大鼠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PKCε膜转位水平检测。结果:(1)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M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高于N组和C组。L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与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低于M和L组。(2)膜转位水平:M组、L组PKCε膜转位水平高于N组和C组;L组与M组相比,PKCε膜转位水平无明显变化;H-7组膜转位水平低于其余四组。结论: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增加,PKCε抑制剂H-7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说明PKCε可能参与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Ε 偏头痛 中枢敏感化 神经元兴奋性 膜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疲劳对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国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1)跖屈运动引起比目鱼肌疲劳后,H/Mmax(最大H波与最大M波振幅比值)下降至运动前的63.07±16.57%(P<0.01),且运动终止后较长时间仍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2)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Mmax下降至运动前的85.33±10.25%(P<0.01),而后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3)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波阈值与安静时比较明显升高。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受到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也受到类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脊髓运动 肌疲劳 拮抗肌 主动肌 比目鱼肌 诱发肌电图 踝关节跖屈 变化规律 发生过程 研究对象 健康男子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 运动前后 随意性 H波 背屈 长时间 M波 下降 水平 恢复 胫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通过影响钾通道的开放进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3
作者 唐红梅 董军 +1 位作者 陆大祥 戚仁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50-205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钾通道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片 原代海马神经元 延迟整流 复极 神经免疫 钾离子通道 释放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调节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兴奋性
4
作者 郝飞 高贝贝 +1 位作者 卢燕 李爱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关键词 瘦素 认知功能 海马 神经元兴奋性 阿尔茨海默病 癫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可卡因注射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5
作者 卢敦国 刘一辉 任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5,共4页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因后24h,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基强度降低,放电频率增加,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其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可卡因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瑞雯 白亚楠 +2 位作者 史海龙 侯文涛 李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4-1119,共6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2 mg/kg)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第10天起,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2 mg/kg)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第10天起,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注射2 mg/kg东莨菪碱以建立认知障碍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组小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降低(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在避暗实验中的停留潜伏期增加(P<0.01),错误次数减少(P<0.01);小鼠海马DG区神经元损伤明显恢复,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电特性指标的衰退得到缓解(P<0.01)。结论淫羊藿苷能有效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提高海马神经元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认知障碍 神经元兴奋性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通道与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相关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马媛媛 陈志斌 +1 位作者 王埮 周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1期1672-1676,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其中离子通道在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中起重要作用,不过离子...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其中离子通道在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中起重要作用,不过离子通道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对离子通道及其调控机制与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兴奋相关性,以及离子通道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通过改变离子通道功能治疗帕金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非选择性钠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癌痛模型中小直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8
作者 郑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0-560,共1页
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症常常伴随剧烈的疼痛,但是有关的机制仍不甚清楚。以往研究表明,癌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小直径神经元主要传递痛觉.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背根神经 直径 痛模型 骨癌 大鼠 中枢敏化 ro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鹏教授团队合作成果揭示脑内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兴奋性的机制
9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1-461,共1页
2022年7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史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研究团队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Microglia-derived PDGFB promotes neuronal potassium currents tosuppress basa... 2022年7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史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研究团队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Microglia-derived PDGFB promotes neuronal potassium currents tosuppress basal sympathetic tonicity and limit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immuni.2022.06.018),报道静息态下的小胶质细胞通过旁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前交感神经元上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促进该神经元中一种钾通道蛋白的表达,防止神经元超兴奋,从而维持正常的交感神经张力和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交感神经张力 神经元兴奋性 基础医学院 小胶质细胞 下丘脑室旁核 静息态 团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性hiPSC源性类神经网络组织的构建
10
作者 苏琪淞 李戈 +5 位作者 许金海 蒋斌 位庆帅 曾湘 曾园山 朱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5-633,共9页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D DON支架,构建一种新的类神经网络组织。定向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向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及神经元方向分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分化效率。制备3D DON支架,借助扫描电镜、Tunnel染色,鉴定支架形貌及细胞相容性。将诱导的hiPSC-NPCs种植于DON支架中,借助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膜片钳对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功能学鉴定。【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诱导的hiPSC-NPCs在体外大部分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神经元为主的神经网络。②扫描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在体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类神经网络组织。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和膜片钳结果提示,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能够传递兴奋性突触信息。【结论】利用天然来源的具有均匀孔道分布的DON生物支架材料和hiPSC-NPCs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这种神经网络可作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等神经组织损伤后组织替换疗法的有利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 去细胞视神经 突触 兴奋性神经元 神经网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频率刺激对后肢去负荷小鼠海马齿状回区颗粒神经元作用的电生理研究
11
作者 赵峻峤 朱明强 +4 位作者 朱海军 付蕊 张泽 王佳乐 丁冲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70-1686,共17页
目的近年来,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神经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复合频率(不同频率刺激模式组成)的rTMS对... 目的近年来,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神经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复合频率(不同频率刺激模式组成)的rTMS对由失重环境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复合频率刺激(combined frequency stimulation,CFS)对失重环境造成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电生理机制,对于脑科学及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40只C57BL/6小鼠,所有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刺激组、后肢去负荷(HU)组、10 Hz组、20 Hz组和CFS(10 Hz+20 Hz,CFS)组。对除sham组以外的小鼠建立维持14 d的模拟失重效应并同期进行14 d的rTMS。通过蔗糖偏好实验和水迷宫实验验证CFS对负性情绪和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善效果。最后,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静息膜电位以及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行为学结果表明,CFS(10 Hz+20 Hz)显著改善了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HU操作后小鼠海马DG区颗粒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而CFS显著提高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并改善了电压门控Na^(+)、K^(+)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论复合频率的rTMS(10 Hz+20 Hz)能够有效地改善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面情绪,这种改善可能与CFS对神经元兴奋性以及Na^(+)、K^(+)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有关。因此,本文有望为CFS改善失重环境下所产生的空间认知和负性情绪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频率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后肢去负荷 空间认知障碍 负性情绪 神经元兴奋性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鉴定谷氨酸能神经元
12
作者 周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2,共1页
答:谷氨酸能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元。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与其它类型的神经递质不同。谷氨酸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也就是说含有谷氨酸的神经元不一定都是谷氨酸能的。只有当神经元中谷氨酸被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 答:谷氨酸能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元。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与其它类型的神经递质不同。谷氨酸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也就是说含有谷氨酸的神经元不一定都是谷氨酸能的。只有当神经元中谷氨酸被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转运进入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突触囊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后,谷氨酸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才可以确定该神经元是谷氨酸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能神经元 突触囊泡 兴奋性神经元 SYNAPTIC 突触前膜 GLUTAMATE VESICLE 转运体 transporters vesicu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焦虑抑郁样情绪的机制——前扣带回24a/24b区的过度兴奋 被引量:5
13
作者 付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35,共1页
疼痛常伴随厌恶的感觉及情绪,而当其发展成慢性痛时,常伴有焦虑和抑郁。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作为大脑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疼痛及情绪(特别是焦虑抑郁样情绪)的信息处理。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研究... 疼痛常伴随厌恶的感觉及情绪,而当其发展成慢性痛时,常伴有焦虑和抑郁。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作为大脑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疼痛及情绪(特别是焦虑抑郁样情绪)的信息处理。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研究者探讨焦虑抑郁样情绪及厌恶等成分的长期动态变化,并确定它们与前扣带回(ACC,皮层区域24a/24b)神经元兴奋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前扣带回 抑郁样 情绪 焦虑 过度兴奋 神经元兴奋性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钙敏感蛋白VILIP-1上调P2X3受体促使大鼠骨癌痛发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灵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21-621,共1页
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癌往往伴有严重且棘手的疼痛问题。目前骨癌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研究首先证实,在接种MRMT-1肿瘤细胞的胫骨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P2X3受体表达和功能上调,并参与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及骨癌痛。其次,... 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癌往往伴有严重且棘手的疼痛问题。目前骨癌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研究首先证实,在接种MRMT-1肿瘤细胞的胫骨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P2X3受体表达和功能上调,并参与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及骨癌痛。其次,神经元钙敏感蛋白(VILIP-1)氨基末端可与P2X3受体的C-末端直接作用,增加P2X3受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X3受体 背根神经 敏感蛋白 神经元 骨癌痛 大鼠 神经元兴奋性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_V3.2 T型钙离子通道在邻近未损伤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调
15
作者 Liu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2-402,共1页
T型钙离子通道(低电压激活钙离子通道),在接近神经元静息电位时开放,参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电位以及膜电位振荡形成,影响神经元兴奋性。T型钙离子通道有三种亚型:CaV3.1,CaV3.2和CaV3.3。CaV3.2亚型在外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 T型钙离子通道(低电压激活钙离子通道),在接近神经元静息电位时开放,参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电位以及膜电位振荡形成,影响神经元兴奋性。T型钙离子通道有三种亚型:CaV3.1,CaV3.2和CaV3.3。CaV3.2亚型在外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表达最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钙离子通道 T型 损伤 神经元兴奋性 膜电位振荡 静息电位 极化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16
作者 Jiang 刘风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1-521,共1页
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属于脑内重要的胆碱能系统。已有文献报道,不管是抑制还是兴奋胆碱能系统都能缓解疼痛。本研究从神经通路的角度,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阐明MS在慢性炎症痛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采用小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 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属于脑内重要的胆碱能系统。已有文献报道,不管是抑制还是兴奋胆碱能系统都能缓解疼痛。本研究从神经通路的角度,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阐明MS在慢性炎症痛维持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采用小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制作慢性炎症痛模型,小鼠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热痛敏和痛情绪。在CFA慢性炎性痛小鼠,MS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性增加。②在胆碱能神经元特异的转基因小鼠ChAT-Cre(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乙酰胆碱转移酶),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可以缓解CFA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另外,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MS胆碱能神经元后,也可以缓解CFA小鼠的痛感觉和痛情绪,结果与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类似。这些结果说明,MS胆碱能神经元在维持慢性炎性痛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激活或抑制MS胆碱能神经元会使突触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增多或减少,所以,研究者将目标放在了MS胆碱能神经元投射的下游脑区—皮层和海马,从神经通路的角度探讨MS胆碱能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核胆碱能神经元 慢性炎症 神经通路 内侧隔核 炎性痛 乙酰胆碱转移酶 转基因小鼠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KCNQ/M钾离子通道功能抑制导致大鼠骨癌痛的发生
17
作者 黄思铭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0-450,共1页
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导致的骨癌痛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发现,大鼠的骨癌痛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高兴奋性有关。KCNQ/M(Kv7)电压门控的K离子通道,在稳定静息膜电位和控制神经元兴奋性起重要作用。在中枢神... 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导致的骨癌痛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往研究发现,大鼠的骨癌痛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高兴奋性有关。KCNQ/M(Kv7)电压门控的K离子通道,在稳定静息膜电位和控制神经元兴奋性起重要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疼痛传递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神经元 离子通道功能 骨癌痛 大鼠 神经元兴奋性 中枢神经系统 继发性肿瘤 静息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神经损伤引起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的T型钙通道上调
18
作者 康雪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9,共1页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痛包括痛觉过敏(hyperalgesia,指的是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增强)和痛觉超敏(allodynia,指的是对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症状。到目前为止,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 初级感觉神经元 T型钙通道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痛 神经元兴奋性 伤害性刺激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学术会议通知
19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3-643,共1页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9月26-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会议内容包括:神经发育、神经发生和神经再生;通道、突触和神经元兴奋性... 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学术会议拟定于2024年9月26-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会议内容包括:神经发育、神经发生和神经再生;通道、突触和神经元兴奋性;感官系统;神经环路和动物行为;动机、情绪和药物成瘾;学习和记忆;感知、认知和行为;神经胶质、神经免疫和代谢;整合生理学和脑-体相互作用;神经发育和神经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病学和神经损伤;计算神经科学、类脑智能和脑机接口等。会议将以大会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卫星会议、Workshop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欢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以及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踊跃参会,为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学术会议 神经精神疾病 苏州医学院 神经元兴奋性 神经退行性疾病 科技工作者 神经病学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DNA转甲基酶DNMT3a通过抑制Kcna2在DRG中的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19
20
作者 Jian-Yuan Zhao Ling-li Liang +1 位作者 Xi-yao Gu 刘文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67-568,574,共3页
神经损伤诱导了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神经元基因转录发生变化,这可能会造成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而DNA的甲基化能够抑制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发现:外周神经损伤通过活化八聚体转录因子1可以增加DRG神经元中DNA甲基转移酶... 神经损伤诱导了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神经元基因转录发生变化,这可能会造成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而DNA的甲基化能够抑制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发现:外周神经损伤通过活化八聚体转录因子1可以增加DRG神经元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3a的表达。如果阻断这种改变可以阻止电压依赖性钾离子(Kv)通道亚单位Kcna2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发生,进而抑制神经损伤诱发的DRG中的Kcna2表达降低,从而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反,即使没有神经损伤,在DRG中上调DNMT3a的表达,也可以降低Kcna2的表达,减少Kv电流,增加了DRG神经元兴奋性并导致脊髓中枢敏化,诱发动物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这些发现表明在DRG神经元中甲基转移酶DNMT3a可能通过抑制Kcna2的表达,从而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DRG Kcna2 神经损伤 表观遗传调节 神经元兴奋性 慢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 甲基转移酶 中枢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