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5篇文章
< 1 2 2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遮蔽的媒介:影碟机与日常生活的勾连——文本消费、关系生产与意义建构(1990-2010)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小华 伦雪晴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59,共7页
本文以影碟机这一媒介作为研究对象,回到影碟机在场的1990-2010年代,从媒介的日常实践切入,发掘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与人之间的深层关联。在新媒介问世后的30余年里,影碟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勾连,映射着广阔的社会图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 本文以影碟机这一媒介作为研究对象,回到影碟机在场的1990-2010年代,从媒介的日常实践切入,发掘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与人之间的深层关联。在新媒介问世后的30余年里,影碟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勾连,映射着广阔的社会图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景观。作为媒介技术物,影碟机的消费场域主要是社会公共空间和共享的家庭空间;在具体实践中,影碟机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通道,也是创设情境的中介,展现了其关系生产的功能。在众多的媒介形式中,音像文本能直击人心,深刻影响受众的认知与审美;通过影视、音乐、游戏等文本的流通和消费,影碟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媒介时代社会价值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碟机 日常生活 文本消费 关系生产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生产和社会生产系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蔡成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社会关系生产同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一样,是社会生产客观地存在着的一个方面,并与其他三种社会生产辩证相联;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是一个基于物质生产而由社会关系生产直接决定的社会生产系统。其中,人口生产是根本,物质生产... 社会关系生产同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一样,是社会生产客观地存在着的一个方面,并与其他三种社会生产辩证相联;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是一个基于物质生产而由社会关系生产直接决定的社会生产系统。其中,人口生产是根本,物质生产是基础,精神生产是引导,社会关系生产是命脉。只有坚持“四种生产辩证统一”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一个社会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生产 社会生产系统 四种生产辩证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与社会工程哲学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鹏颖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96-103,198-199,共8页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社会工程哲学最直接、最切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工程哲学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表达方式的重要哲学依据。社会关系并不抽象,"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社会工程哲学最直接、最切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工程哲学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表达方式的重要哲学依据。社会关系并不抽象,"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社会关系并不虚拟,社会关系生产是"许多人的合作"关系的变革与创新。社会关系并不脱离"生活世界","社会关系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前提。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启示我们社会工程思维的创造性、建构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生产 社会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变革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文 白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生产关系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盖凯程 晏晨景 刘璐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共18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生产关系优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异质特征;生产关系的空间溢出强度与方向存在协同度门槛,即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协同度更高的中心区域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且向外围溢出;中心与外围区域间壁垒抑制溢出效应。对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组织革新、要素配置优化、市场壁垒破除和消费升级引导,以“中心—外围”联动改革推动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新型生产关系 区域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要素基础与测度研究——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勇坚 张海汝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既是生产力发展命题,也是生产关系的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重内涵与要求。本文基于三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影响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分析,从广义层面界定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的科... 新质生产力既是生产力发展命题,也是生产关系的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重内涵与要求。本文基于三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影响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分析,从广义层面界定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新要素驱动下形成的,兼具新质生产力要素基础、生产要素组合模式与新型生产关系要求,以高生产效率、高质量发展为结果导向的一种新型高效生产力形态。本研究从新型生产力要素、新型要素组合模式、新型生产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为进一步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与我国发展建设情况提供理论与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新型要素组合模式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蓝庆新 张心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及对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实现路径。一是新质生产力催...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及对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提出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实现路径。一是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劳动力,高智力、高素质劳动者占据主要地位,劳动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新型生产关系需完善新质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制度。二是新质劳动对象具备更多特性、蕴含更多生产价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新质劳动对象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型生产关系应注重新质劳动对象的重要地位,并提升要素流通配置效率。三是新质劳动资料具备更多数智化、公共化等属性,生产活动不再固定化。新型生产关系要明确新质劳动资料的权利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生产关系 收入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与数据治理:基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伟光 韩雪莹 明元鹏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6,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其规模报酬递增性、强渗透性及乘数效应在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下赋予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其规模报酬递增性、强渗透性及乘数效应在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下赋予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以新质态。数据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拓展,随之而来的是一套围绕数据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新生产关系。“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横空出世及跨时空关联成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数据治理是实现提升数据质量与应用价值、促进数据流通与高效配置、加强隐私安全与全球协作的过程,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生产关系的塑造过程。建立和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关键在于完善数据治理制度框架、建立多方协同的数据治理格局及健全数据市场监管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治理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数据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玉珍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构成与效率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和载体理论的发展。基于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与数字经济、数实融合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大力弘扬科技企业家精神,升级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优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马克思生产生产关系理论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个马克思理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3
10
作者 洪名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共17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从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出发,从理论中提炼的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动向的重要概念,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质生产力,应该回归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传统去探...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从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出发,从理论中提炼的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动向的重要概念,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质生产力,应该回归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传统去探寻理论脉络。马克思从协作、分工、机器和科学技术等新要素的引入探讨了新生产力生发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作为支撑。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从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分配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生发机制 要素市场化 产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生产关系理论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小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4,共16页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提升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生产关系视角,选取2011-2022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提升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立足生产关系视角,选取2011-2022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有效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且数字经济对新质劳动对象的影响最大。就区域而言,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在不同资源禀赋下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型城市、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成熟型城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转型等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新质生产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向度与内在驱动——基于生产关系变革视角的考察
12
作者 王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5,共9页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因和过程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向度既体现在提供动力支撑和衡量标准的“双重作用”,也体现在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生成的“...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因和过程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向度既体现在提供动力支撑和衡量标准的“双重作用”,也体现在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生成的“创造性破坏”。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生产关系变革的直接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内驱力。一方面,它能够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有效整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资源,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它能够确保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的正确性、提升其效能、强化其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增强工具与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13
作者 杨庆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人工智能作为增强工具逐渐取得了共识,如通过大模型工具实现了知识增强、推理增强,可穿戴、外骨骼工具实现了身体增强。因此,智能增强是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反思智能科技对人类的增强效应及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的规范性范畴。人工智能若作为... 人工智能作为增强工具逐渐取得了共识,如通过大模型工具实现了知识增强、推理增强,可穿戴、外骨骼工具实现了身体增强。因此,智能增强是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反思智能科技对人类的增强效应及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的规范性范畴。人工智能若作为工具性存在,生产关系依然是基于人-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属人性;人工智能若作为智能体存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必然,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相耦合,劳动者将演变为人-机融合的形态,劳动对象从实在存在演变为虚拟存在,劳动工具消融在主体中或者取代人类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增强工具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术入场到国家回归:论新型生产关系与传媒系统性变革
14
作者 崔保国 虞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传媒业的一场系统性变革。传媒业自新世纪以来的产值跃升和结构优化并非仅得益于技术驱动,其关键在于在“国家回归”下形成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主流媒体从体制改革到媒体融合,商业媒体尤其是数字平... 发展传媒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传媒业的一场系统性变革。传媒业自新世纪以来的产值跃升和结构优化并非仅得益于技术驱动,其关键在于在“国家回归”下形成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主流媒体从体制改革到媒体融合,商业媒体尤其是数字平台媒体从资本快速扩张到国家介入治理。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以及外部现实变化,传媒生态多元行动者需要构建传媒新型生产关系来实现传媒业系统性变革,在宏观层面处理好中国传媒业与世界的关系,在中观层面通过国家治理传媒、传媒参与治理以平衡传媒双重属性,在微观层面优化组合新型生产要素以重构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变革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主流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领导力:领导者对新型生产关系作用的关键因素
15
作者 王立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和演进中,领导者具备的新质领导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新质领导力的核心...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新型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和演进中,领导者具备的新质领导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新质领导力的核心在于领导者不仅要能够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更要有实际能力去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新质领导力包括战略、目标、行动三个方面的核心维度,即要以洞察决策力战略性地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发展,以激励创新力实现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的根本目标,以协调执行力保障新型生产关系的有序高效运行,从而为新型生产关系的生成搭建制度体系、提供动力支撑、营造环境氛围,确保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的适配与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领导力 领导者 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韧性--基于新型生产关系与生产要素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达 王晓丹 +1 位作者 王淑瑶 石玉堂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A股上市企业样本,从新型生产关系和多样化的新型生产要素入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实现安全与质量生产、降低运营成本与风险、赋能员工工作自主性与个体韧劲作用于企业韧性... 文章基于2012-2022年A股上市企业样本,从新型生产关系和多样化的新型生产要素入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实现安全与质量生产、降低运营成本与风险、赋能员工工作自主性与个体韧劲作用于企业韧性,内部控制和创新能力是其中重要的影响机制;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过程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内外部竞争程度较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低及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赋能效果。由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政府政策及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企业韧性 新型生产要素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视域下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9
17
作者 戴小文 漆莹 蓝红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202,203,共11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视域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视域下,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促进三者的协调运作,才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生产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区域联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生产方式变革;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四个环节的相关机制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生产关系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农业绿色转型 生产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探讨——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
18
作者 张杨 程恩富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广义上来讲,其是在“四主型”生产关系下所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新型社会再生产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及时改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和完整内需体系等具体的体制机制,以使具体体现新型生产关系的整个体制机制不断科学化、体系化、完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四主型”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机制 政治经济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与乡村基层工作者文化素质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谢熠垟 赵小汎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1期54-56,共3页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利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农业强国,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位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和乡村基层工作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新...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利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农业强国,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位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和乡村基层工作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从提升农民群体文化素质、培育农民新质生产理念、提升高素质农业人才到乡村基层就业意愿、构建农业新型生产方式合作推进机制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乡村基层工作者 农业新质生产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
20
作者 张劲松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成熟,并成为当前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原有生产关系需要变革。人工智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后,对现存生产关系在所有权、组织方式、分配关系、管理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相对而言,生产关系的发展往往具有渐变性和滞... 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成熟,并成为当前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原有生产关系需要变革。人工智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后,对现存生产关系在所有权、组织方式、分配关系、管理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相对而言,生产关系的发展往往具有渐变性和滞后性,当前生产关系存在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所发生的剧变、集聚和有序要求。生产关系与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标准从低到高可以归纳为: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能防控人工智能异化、能与人工智能相激荡。当前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要促进能够识别推动力量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要促进能够快速应对挑战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还要促进能够分层达到标准的生产关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 生产关系 适应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