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 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是一种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地图制作的地理信息收集模式,它通过民众和制图人员合作来绘制地理信息。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相比,PGIS在数据的获取、使用上...“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 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是一种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地图制作的地理信息收集模式,它通过民众和制图人员合作来绘制地理信息。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相比,PGIS在数据的获取、使用上有所不同:在数据获取时运用当地民众的力量,展开更多
现有基于地点的校园环境安全研究主要以客观的案件数据为研究对象,未能揭示学生安全感与特定地点环境因素的内在联系。利用Maptionnaire问卷平台,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通过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学生对校园交通、事故和人身财产方面的...现有基于地点的校园环境安全研究主要以客观的案件数据为研究对象,未能揭示学生安全感与特定地点环境因素的内在联系。利用Maptionnaire问卷平台,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通过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学生对校园交通、事故和人身财产方面的环境安全感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学生整体安全感评价较低,评价低的地点集中在高校周边公园绿地、城中村、体育场馆,评价高的地点主要位于高校用地范围内。结合对评价低的地点进行实地调研,基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CPTED)理论分析影响学生安全感的环境因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提升学生安全感的环境设计优化建议。展开更多
【目的】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众对城市荒野的认知状况,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策略,为成都市荒野化公园的后续发展及公园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目的】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众对城市荒野的认知状况,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策略,为成都市荒野化公园的后续发展及公园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评估体系,采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法对500名公众进行实地访谈并获取人口统计学特征、价值认知及空间定位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核密度、空间占比分析。【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概念的了解程度及总体认知偏低,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具有相关性;2)价值因子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分布较为分散;3)公众认为中等质量荒野的景观价值最高,高等质量荒野的景观价值最低,与荒野质量等级存在关联性。【结论】后续应着重提升公众对荒野景观的了解程度,平衡荒野公园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占比,保留或营造不同质量的荒野景观,并根据受众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成都市荒野化公园的转型和更新。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结论】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 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是一种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地图制作的地理信息收集模式,它通过民众和制图人员合作来绘制地理信息。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相比,PGIS在数据的获取、使用上有所不同:在数据获取时运用当地民众的力量,
文摘现有基于地点的校园环境安全研究主要以客观的案件数据为研究对象,未能揭示学生安全感与特定地点环境因素的内在联系。利用Maptionnaire问卷平台,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通过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学生对校园交通、事故和人身财产方面的环境安全感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学生整体安全感评价较低,评价低的地点集中在高校周边公园绿地、城中村、体育场馆,评价高的地点主要位于高校用地范围内。结合对评价低的地点进行实地调研,基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CPTED)理论分析影响学生安全感的环境因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提升学生安全感的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文摘【目的】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并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众对城市荒野的认知状况,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策略,为成都市荒野化公园的后续发展及公园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评估体系,采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法对500名公众进行实地访谈并获取人口统计学特征、价值认知及空间定位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核密度、空间占比分析。【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概念的了解程度及总体认知偏低,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具有相关性;2)价值因子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分布较为分散;3)公众认为中等质量荒野的景观价值最高,高等质量荒野的景观价值最低,与荒野质量等级存在关联性。【结论】后续应着重提升公众对荒野景观的了解程度,平衡荒野公园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占比,保留或营造不同质量的荒野景观,并根据受众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成都市荒野化公园的转型和更新。
文摘【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结论】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