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有qqqq■分量的八重态重子味波函数的构造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钦翔 万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59,共4页
在色夸克团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张量表示的方法构造含有五夸克成分的八重态重子味波函数.
关键词 色夸克团模型 张量表示 五夸克成分 重子八重态 味波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色八重态电弱二重态模型的幺正约束
2
作者 田亚芳 赵会强 +1 位作者 万培华 曹俊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49,共3页
应用对双Higgs二重态模型(THDM)进行幺正约束的方法对色八重态电弱二重态模型施加幺正约束,给出该模型中的Higgs质量的上下限,同时也考虑了来自STU变量和双光子的约束,其中后者的约束更严格.讨论了这些约束对CDF合作组观测到的W+jj′有... 应用对双Higgs二重态模型(THDM)进行幺正约束的方法对色八重态电弱二重态模型施加幺正约束,给出该模型中的Higgs质量的上下限,同时也考虑了来自STU变量和双光子的约束,其中后者的约束更严格.讨论了这些约束对CDF合作组观测到的W+jj′有3.2σ超出的影响和解释,对人们寻找Higgs粒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重态电弱二重模型 幺正约束 CDF双jet反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八重态机制与p-p碰撞中J/Ψ粒子的产生
3
作者 刘植凤 段春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55-357,共3页
计算了色单态和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高能非极化p-p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微分截面随质心系能量的变化,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仅考虑部分子融合过程,色八重态产生机制能很好地解释高能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实验数据,明显优于色... 计算了色单态和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高能非极化p-p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微分截面随质心系能量的变化,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仅考虑部分子融合过程,色八重态产生机制能很好地解释高能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实验数据,明显优于色单态机制,同时发现粲夸克质量取值得不同也会对产值的计算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单 八重态 快度 分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子十重态与八重态跃迁轴矢荷的圈图修正
4
作者 冷长志 陈晓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21,共11页
采用重重子手征微扰论(HBCPT)理论,考虑手征质量破缺效应、顶角修正、波函数重整化以及O(p^3)圈图部分,计算重子十重态与八重态跃迁轴矢荷手征修正,并给出理论预言。对于涉及的圈图效应,均考虑中间态是十重态和八重态的情况。计算过程... 采用重重子手征微扰论(HBCPT)理论,考虑手征质量破缺效应、顶角修正、波函数重整化以及O(p^3)圈图部分,计算重子十重态与八重态跃迁轴矢荷手征修正,并给出理论预言。对于涉及的圈图效应,均考虑中间态是十重态和八重态的情况。计算过程展现出合理良好的手征收敛性,与已有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矢荷 重重子手征微扰论 十重 八重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演化的八重态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志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7,共7页
地球脉动引起地壳的生消和发展,表现为八重态——地台、膨胀期陆洼、收缩期陆洼、陆槽、海岭、膨胀期海洼、收缩期海洼、海槽。地壳演化的8种状态,制约矿产的时空分布,形成不同的成矿域和成矿幕。
关键词 地壳 演化 八重态模式 成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3)协变手征有效理论与八重态重子质量修正
6
作者 刘舟 杨继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在SU(3)协变手征有效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基于奇异夸克贡献的八重态、十重态重子对八重态重子质量的一圈图修正;发现破坏手征幂律规则的都是定域项,可通过定域抵消项减除,从而指向一个更为简洁的减除方案——扩展的极小减除(Extended Mini... 在SU(3)协变手征有效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基于奇异夸克贡献的八重态、十重态重子对八重态重子质量的一圈图修正;发现破坏手征幂律规则的都是定域项,可通过定域抵消项减除,从而指向一个更为简洁的减除方案——扩展的极小减除(Extended Minimal Subtraction,EMS)方案;除了手征贡献,计算还保留了相对论修正项.这对精确计算重子质量的修正有价值,并对解析外推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变手征有效场论 八重态重子 手征幂律规则 EMS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波自旋单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粲夸克对
7
作者 孙佳佳 张玉洁 熊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217,共6页
对S波自旋单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粲夸克对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S波自旋单态和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D介子对。利用BaBar实验组测量得到的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D介子分支比的数据,发现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矩阵... 对S波自旋单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粲夸克对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S波自旋单态和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D介子对。利用BaBar实验组测量得到的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D介子分支比的数据,发现自旋三重态底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矩阵元远小于理论预言,理论预言要比实验上限大20倍以上;得到S波自旋单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粲夸克对的分支比的理论预言,可以进行实验测量从而研究色八重态矩阵元;得到S波自旋单态底夸克偶素衰变到D介子对的分支比的理论预言,与其他理论预言差异较大。这些预言可以通过BelleⅡ的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更多强子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夸克偶素 粲夸克 D介子 八重态机制 碎裂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η_C的光生衍射产生
8
作者 阎占元 马金英 关荣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利用轻子硬衍射过程的因子化方法和重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产生机制,研究了的光生衍射过程。结果说明此过程产生的截面可以在DESYHERA上探测。在NRQCD理论框架下,的产生是一个纯色八重态过程。在大区域主要的贡献来自108态,而它的长程矩... 利用轻子硬衍射过程的因子化方法和重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产生机制,研究了的光生衍射过程。结果说明此过程产生的截面可以在DESYHERA上探测。在NRQCD理论框架下,的产生是一个纯色八重态过程。在大区域主要的贡献来自108态,而它的长程矩阵元更可靠,进而计算得到的的产生结果较可靠。对此过程的实验测量会进一步检验重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与Pomeron中的胶子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过程 长程矩阵元 POMERON 八重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PG玻色子质量上限
9
作者 肖振军 万陵德 郭立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20-120,共1页
LEP实验结果强烈地支持标准模型理论,但引起电弱对称性破缺的基本Higgs粒子在实验上一直没有找到。Technicolor模型是一种电弱对称动力学破缺机制,一代Technicolor模型预言了存在63个PG玻色子,但实验上也一直没有发现。最近的一个非常... LEP实验结果强烈地支持标准模型理论,但引起电弱对称性破缺的基本Higgs粒子在实验上一直没有找到。Technicolor模型是一种电弱对称动力学破缺机制,一代Technicolor模型预言了存在63个PG玻色子,但实验上也一直没有发现。最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进展是:在LEP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PG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此发现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目前LEP实验对Z玻色子的衰变宽度和各个分枝比的测定已相当精确,实验数据的准确程度已允许对较小的量子修正做出初步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重态 PG玻色子 质量 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碰撞过程中J/ψ与γ协同产生的衍射截面
10
作者 张晓宏 阎占元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3-95,共3页
利用三套Pomeron的结构函数和重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产生机制,计算了ep碰撞中,解离光子与质子的衍射过程中J/ψ与γ协产生的截面。结果发现:由不同 Pomeron的结构函数引起的微分截面的差别可达到1.8倍;总截面的差别... 利用三套Pomeron的结构函数和重夸克偶素的色八重态产生机制,计算了ep碰撞中,解离光子与质子的衍射过程中J/ψ与γ协产生的截面。结果发现:由不同 Pomeron的结构函数引起的微分截面的差别可达到1.8倍;总截面的差别为1.7倍,在质心系能量为100GeV时,总截面可达到0.003nb。所以,通过实验上对这一过程的精确测量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Pomeron的结构和衍射过程的因子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碰撞过程 J/Ψ γ 衍射截面 衍射过程 八重态 光子 质子 强子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C上p-p碰撞中J/Ψ粒子的产生与胶子分布函数
11
作者 刘植凤 刘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6,共4页
采用3种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COM、CEM两种产生模式下LHC上不同p-p碰撞能量时J/ψ粒子的产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产生模式下,较高碰撞能量时不同的部分子分布函数的结论略有差异;针对p-p碰撞而言,两种产生模式的结论有所不同.本文的结论... 采用3种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COM、CEM两种产生模式下LHC上不同p-p碰撞能量时J/ψ粒子的产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产生模式下,较高碰撞能量时不同的部分子分布函数的结论略有差异;针对p-p碰撞而言,两种产生模式的结论有所不同.本文的结论与未来LHC的实验数据对比,可以为部分子分布函数,尤其是胶子分布函数提供大标度时的约束,进而加深我们对物质结构层次的理解,有助于研究强产生过程的微扰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夸克偶素 部分子分布函数 色蒸发模型 八重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效应模型的检验方案
12
作者 阎占元 马金英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5,共3页
建议在大横动量的J/和γ协同产生过程中,用胶子的核效应问题检验核效应模型。利用GRVLO给出的自由核子中胶了的分布函数,推厂的x-重标度模型、双重Q2-重标度模型、EKS98给出的束缚核子中胶子的分布函数,分别计算了... 建议在大横动量的J/和γ协同产生过程中,用胶子的核效应问题检验核效应模型。利用GRVLO给出的自由核子中胶了的分布函数,推厂的x-重标度模型、双重Q2-重标度模型、EKS98给出的束缚核子中胶子的分布函数,分别计算了质子撞击铁核过程中J/和γ协同产生的微分截面与质子撞击质子过程中J/和γ协同产生的微分截面的比值。结果发现,其为一个对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不敏感,而只与核效应模型有关的量。不同的核效应模型得到的结果相差很大。计算结果与未来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对这3个模型进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效应 八重态产生机制 长程矩阵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离子碰撞J/ψ粒子产生中的核介质效应
13
作者 刘植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6-49,共4页
利用色八重态产生机制和不同的核介质效应模型,在RHIC-PHENIX和HERA-B的运动学范围内,计算了重离子碰撞中J/ψ粒子产生截面比的y分布,以及在xF<0范围内α(xF)的xF分布,并与最新公布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显示出不同的核介质效应模型... 利用色八重态产生机制和不同的核介质效应模型,在RHIC-PHENIX和HERA-B的运动学范围内,计算了重离子碰撞中J/ψ粒子产生截面比的y分布,以及在xF<0范围内α(xF)的xF分布,并与最新公布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显示出不同的核介质效应模型对截面的影响相差很大.结论对于验证xF<0时核介质效应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形成标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介质效应 核遮蔽效应 能量损失效应 八重态产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MS实验研究底夸克偶素的产生和极化
14
作者 刘烈 钱思进 杨宗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1-376,共6页
介绍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CMS探测器对底夸克偶素产生截面的测量方法、提取极化参数的算法以及触发率的计算。给出了利用CMS实验探测的底夸克偶素的分辨率、重建效率和触发率等。目的是在前所未有的超高能量下,通过测量强子对撞... 介绍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CMS探测器对底夸克偶素产生截面的测量方法、提取极化参数的算法以及触发率的计算。给出了利用CMS实验探测的底夸克偶素的分辨率、重建效率和触发率等。目的是在前所未有的超高能量下,通过测量强子对撞产生底夸克偶素的截面和极化度来验证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NRQCD)的因子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夸克偶素 色单 八重态 极化参数 大型强子对撞机 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