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在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梁旭 胥豪 +3 位作者 罗红兵 徐忠孜 周鹏 周婷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影像征象对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资料...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联合MRI影像征象对浸润性乳腺癌伴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EIC阳性组和EIC阴性组。分析乳腺X线和MRI影像征象,乳腺X线征象包括腺体密度、病变类型、肿块边缘特征、恶性微钙化数量、范围、位置、形态特征及分布特征;MRI征象包括乳腺背景实质强化类型、MRI病变类型、强化特征、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有无瘤周早期不规则样强化、是否多中心病灶、是否有瘤内坏死、病变长径。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征象,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回归模型对EIC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I7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EIC阴性组86例(50.6%)和EIC阳性组84例(49.4%)。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临床病理特征中,两组患者在HER2状态、分子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乳腺X线征象中,两组患者在乳腺X线病变类型、恶性微钙化、钙化数量、位置、范围、形态及分布特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征象中,两组患者在MRI病变类型、病变形态、边缘、强化特征及瘤周早期不规则强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范围钙化(OR值=6.087,P<0.001)和存在瘤周早期不规则强化(OR值=4.334,P<0.001)与EIC存在关联;回归模型对术前浸润性乳腺癌伴EIC成分的预测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46~0.877)。结论:乳腺X线征象显示的大范围恶性微钙化以及MRI征象表现为瘤周早期不规则样强化对浸润性乳腺癌伴EIC有一定预测价值,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乳腺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内 非浸润性 乳房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影像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金彦桐 刘兴远 +2 位作者 王秀兰 程晓英 高波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1297,共7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影像特征构建预测ALNM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27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90...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影像特征构建预测ALNM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27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90例)和非转移组(137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乳腺FFDM检查。比较两组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病理类型)和肿瘤FFDM征象(腺体类型,肿瘤最大径、密度、形态、边缘、有无可疑钙化,FFDM显示有无ALNM及有无邻近皮肤增厚或凹陷)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TNB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TNBC患者绝经状态,肿瘤的最大径、密度、形态、边缘、有无可疑钙化,FFDM显示有无ALNM、有无皮肤增厚或凹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边缘呈星芒状(OR=12.362,P<0.001)、肿块伴可疑钙化(OR=4.249,P=0.001)、FFDM显示ALNM(OR=34.428,P<0.001)是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联合诊断模型为Logit(P)=-5.349+2.515X肿块边缘呈星芒状+1.447X肿块伴可疑钙化+3.539X FFDM显示ALNM。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符合率81.5%,敏感度86.7%,特异度73.7%。结论:FFDM影像显示肿块边缘呈星芒状、肿块伴可疑恶性钙化、FFDM显示ALNM是TN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对TNBC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 乳房x线摄影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肿瘤转移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超声和MRI对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3
作者 李鸿恩 张丽 +3 位作者 王霞 林兴 王伟 曾益辉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3-1630,共8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BT)、超声和MRI对乳腺非肿块强化(NME)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6月在本院经乳腺MRI检查发现乳腺NME病变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156例中,良性病变60例(38.4...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BT)、超声和MRI对乳腺非肿块强化(NME)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6月在本院经乳腺MRI检查发现乳腺NME病变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156例中,良性病变60例(38.46%),恶性病变96例(61.54%)。所有患者术前行DBT、超声和MRI检查(包括T 1WI、脂肪抑制T 2WI、DWI及动态增强序列)。参照美国放射学会(ACR)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标准来评估乳腺NME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DBT、超声、MRI及多模态联合诊断对良、恶性乳腺NME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单项或联合检查诊断不同病理类型乳腺NME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良、恶性乳腺NME组之间患者年龄(t=4.841,P=0.000)和绝经状态(χ^(2)=7.708,P=0.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检查方法在诊断乳腺NME病变良、恶性方面的符合率:MRI(83.97%)>三者联合检查(82.69%)>DBT(74.36%)>超声(7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32,P=0.043)。DBT、超声、MRI及三者联合检查鉴别乳腺NME病变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0.774、0.814和0.791;采用Delong检验对各种方法的AUC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检验结果显示,DBT、超声、MRI及联合检查对乳腺恶性肿瘤、浸润性癌、非浸润性癌、良性肿瘤及腺病的诊断符合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非典型增生及其它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BT和超声检查相比,MRI能较显著提高对乳腺NME病变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 超声成像 非肿块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
4
作者 李葚煦 吴静云 +1 位作者 孔迅 陈路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NMB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7例NMBL,包括64个恶性(恶性组)、43个良性(良性组)病变。比较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智能诊断系统[人工智能(AI)系统]及钼靶X线... 目的观察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NMB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7例NMBL,包括64个恶性(恶性组)、43个良性(良性组)病变。比较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智能诊断系统[人工智能(AI)系统]及钼靶X线检查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I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良、恶性NMBL的效能。结果组间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率、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率、AI系统恶性风险及AI系统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AI系统恶性风险获得AI系统二分类。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分别为0.840、0.810及0.817;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分别与AI系统BI-RADA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联合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均为0.856,与单一AI系统BI-RADAS分类/AI系统二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对基于年龄、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及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联合AI系统恶性风险构建的模型1、联合AI系统BI-RADS分类构建的模型2及联合AI系统二分类构建的模型3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恶性风险、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均为恶性NMB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上述3个模型鉴别诊断良、恶性NMBL的AUC依次为0.966、0.964及0.957。结论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NMBL;联合临床指标或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超声检查 人工智能 乳腺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和钼靶X线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观察
5
作者 尚新芳 孟令雷 +2 位作者 任少辉 李少腾 高凤霄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6-329,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钼靶X线表现,并与病理进行比较,以提高MSCT和钼靶X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本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6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MSCT和钼靶X...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钼靶X线表现,并与病理进行比较,以提高MSCT和钼靶X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本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6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MSCT和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在MSCT和钼靶X线中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MSCT和钼靶X线均可较好地显示良恶性乳腺肿块的特征;160例乳腺肿块患者,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共62例良性肿块和98例恶性肿块;采用MSCT检查诊断为恶性肿块86例,良性肿块74例;采用钼靶X线检查诊断为恶性肿块78例,良性肿块82例;MSCT检查诊断乳腺癌、纤维腺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MSCT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83.67%)、特异度(93.55%)、阳性预测值(95.35%)、阴性预测值(78.38%)以及准确率(87.5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MSCT和钼靶X线均可用于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但MSCT相比于钼靶X线诊断价值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乳房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汤伟 李瑞敏 +4 位作者 高毅 王奇峰 沈茜刚 顾雅佳 彭卫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7-495,共9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 8、0.859 2、0.9167、0.919 8和0.935 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 7;与FFDM相比,Z=4.89,P=0.027 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 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 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 MRI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 超声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6 位作者 王小雷 韩剑剑 马文俊 曹雪花 张宁宁 杨杨 胡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和61.4%、79.5%和69.4%、44.7%和92.8%。决策曲线证实了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较高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5 位作者 韩剑剑 王小雷 胡东 马文俊 魏天贤 杨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113例来自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按照7∶3将机构1和机构2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44例(TNBC 41例,非TNBC 203例)和验证组105例(TNBC 18例,非TNBC 87例),将机构3的113例乳腺癌患者(TNBC 24例,非TNBC 89例)作为外部验证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和头尾位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特征筛选后利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由临床病理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性能,并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4个与TNBC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90.24%和72.91%、0.827、72.22%和75.86%、0.837、70.83%和78.65%。影像组学评分联合组织学分级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3、80.49%和86.70%、0.890、77.78%和88.51%、0.870、62.50%和85.39%。联合模型对TNBC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1、2.064,P<0.05)、在外部测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3,P=0.221)。3组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对TNBC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及组织学分级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 影像组学 线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Combo模式下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及数字乳腺体层合成平均腺体剂量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马俊丽 范颖 +3 位作者 王璇 郑静瑶 王志军 何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观察Combo模式下全视野数字乳腺摄影(FFDM)及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Combo模式下FFDM及DBT的169人,记录双侧乳腺头足(CC)及内外斜(MLO)位FFDM及DBT曝光时乳腺压迫厚度、管电压、管... 目的观察Combo模式下全视野数字乳腺摄影(FFDM)及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Combo模式下FFDM及DBT的169人,记录双侧乳腺头足(CC)及内外斜(MLO)位FFDM及DBT曝光时乳腺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AGD;比较不同乳腺压迫厚度及乳腺类型之间FFDM或DBT曝光条件及AGD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观察乳腺压迫厚度及乳腺致密程度对FFDM或DBT AGD的影响。结果 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之间FFDM或DBT管电压、管电流、AG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压迫厚度增加,FFDM或DBT管电压、管电流及AGD均增大(P均<0.001)。不同乳腺类型之间,FFDM或DBT乳腺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AG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压迫厚度分别为<50mm、50~59 mm、>59 mm时,CC或MLO位不同类型乳腺AGDFFDM及AGDDB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相同压迫厚度下,随乳腺密度增加,FFDM或DBT管电流、AGDFFDM及AGDDBT均增大(P均<0.001),而FFDM或DBT管电压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乳腺压迫厚度及乳腺密度均为FFDM或DBT AGD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 Combo模式下乳腺压迫厚度及腺体密度均影响FFDM或DBT的AGD,前者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乳腺x线摄影 全视野数字乳腺摄影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类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琪 顾梦瑶 +2 位作者 刘丽 戚佳佳 李万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子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Luminal型及97例非Luminal型女性ID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84)与测试集(n=12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子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Luminal型及97例非Luminal型女性ID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84)与测试集(n=12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临床资料及DBT所见筛选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基于内外斜位DB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临床-影像学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的效能。结果病理组织学级别及DBT所示病灶边缘分别为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临床及影像学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测试集乳腺IDC分子类型的AUC分别为0.821、0.715,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0.727、0.665)及影像组学模型(0.776、0.663)(P均<0.05);而临床-影像学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 影像组学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剑剑 马培旗 +3 位作者 王小雷 马文俊 张宁宁 谢玉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和验证组132例(Ⅰ/Ⅱ级94例,Ⅲ级38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n=129)和太和县人民医院(n=162)2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Ⅰ/Ⅱ级203例,Ⅲ级88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筛选出3个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列线图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11、0.825和0.803,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模型。DCA显示在概率值为20%~60%时,训练组、验证组及外部测试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结论:基于数字乳腺X线影像组学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数字乳腺x线 组织学分级 影像组学 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动态增强MR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任阿红 张晓鹏 +6 位作者 李洁 孙应实 唐磊 曹崑 欧阳涛 王天峰 陆爱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数字乳腺x线摄影 微钙化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对照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邓水平 李泉水 +3 位作者 梁超 黄雨华 张家庭 姜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23-212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及两者联合对不同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DCIS患者38例,比较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及两者联合对不同级别DCIS的诊断符合率及微钙化特征。结果高级别DCIS20例,... 目的探讨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及两者联合对不同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DCIS患者38例,比较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及两者联合对不同级别DCIS的诊断符合率及微钙化特征。结果高级别DCIS20例,低级别和中级别DCIS18例;单纯DCIS28例,DCIS伴微浸润10例。超声对DCIS、高级别DCIS、低级别和中级别DCI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68%(28/38)、90.00%(18/20)和55.56%(10/18)。数字钼靶X线摄影对DCIS、高级别DCIS、低级别和中级别DCI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32%(29/38)、90.00%(18/20)、61.11%(11/18)。两者联合对DCIS、高级别DCIS、低级别和中级别DCI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95%(30/38)、90.00%(18/20)、66.67%(12/18)。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对DCIS的微钙化检出率均为57.89%(22/38)。结论超声与数字钼靶X线摄影对DCIS的诊断符合率与微钙化发现率相似,直径>20mm的DCIS常伴有微浸润,直径<10mm无钙化的DCIS易于漏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观察年龄和乳腺密度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杜铁桥 王永利 +5 位作者 张超 于盛会 闫宇翔 王新莲 张亚杰 张文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和乳腺X线密度等级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1621例乳腺X线受检者中,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92例经手术及其它影像手段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按受检者年龄将患者分成≤30、31~40、41~50...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和乳腺X线密度等级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1621例乳腺X线受检者中,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92例经手术及其它影像手段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按受检者年龄将患者分成≤30、31~40、41~50、51~60及≥61岁共5组,按乳腺百分密度分成<25%、25%~50%、51%~75%及>75%共4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密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密度逐渐减低,在41~50岁和51~60岁两组之间密度变化最显著(Z=-11.7,P<0.001)。62例乳腺癌在5个年龄组中按从低到高其检出率分别为2.1%、1.1%、3.3%、4.3%和10.9%,在4个密度等级组(从低到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7.7%、16.1%、21.0%和45.2%。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Waldχ2=40.9,P<0.001),随乳腺密度增长呈升高趋势(Waldχ2=17.6,P<0.001);年龄每增长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年龄段的3.0倍(OR值=3.0);密度每增加1个等级,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密度组的1.9倍(OR值=1.9)。乳腺良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乳腺密度与良性病变检出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及乳腺密度均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更大,乳腺密度与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关系在绝经后的老年女性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x线摄影 危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乳腺计算机X线摄影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封任冬 李绍林 +1 位作者 啊家应 李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系统与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2006-01~2007-06CR检查300例和2007-07~12FFDM检查300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图像质量,统计受... 目的:比较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系统与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2006-01~2007-06CR检查300例和2007-07~12FFDM检查300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图像质量,统计受检者的照射剂量,比较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与后处理技术、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结果:CR和FFDM同时清楚显示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及腺体和导管等结构分别为45.5%(300例)和99.2%(300例);检查时间(包括图像采集及后处理时间),FFDM为5~10min/人,CR为15~20min/人;摄影条件,FFDM为26~30kV,26~60mAs,CR为30~45kV,36~100mAs;FFDM照射剂量(乳房压迫厚度5cm,有滤线栅)为0.5~2.0mGy,CR照射剂量(乳房压迫厚度5cm,有滤线栅)1.0~2.5mGy。FFDM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75%、80%,与CR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FFDM的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工作流程能力、患者吸收剂量及FFDM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R,更有利于乳腺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数字乳腺摄影 计算机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与MRI单独或联合使用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琦 刘铁 +1 位作者 葛焕祥 吴伟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78-1378,共1页
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简称乳腺X线摄影)是诊断乳腺肿瘤的主要方法[1],而近年来MRI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研究将两项技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乳腺肿瘤的诊断,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x线影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6例乳腺癌数字化摄影的X线征象与临床病理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哲 梁洪伟 徐惠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28-93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特点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76患者的病灶特点,与临床资料、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对照。结果:以单纯钙化为表现的乳腺癌多为年轻患者,50岁以下占84.4%;以钙化合并肿块者多为老年患者。导管内癌和导管内癌早...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特点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将176患者的病灶特点,与临床资料、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对照。结果:以单纯钙化为表现的乳腺癌多为年轻患者,50岁以下占84.4%;以钙化合并肿块者多为老年患者。导管内癌和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的乳腺癌X线表现多为单纯钙化。以钙化合并毛刺样肿块为表现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腋淋巴结转移率;以单纯蠕虫样钙化、单纯毛刺样肿块及单纯非蠕虫样钙化为表现者,腋淋巴结转移率亦较高。单纯蠕虫样钙化伴腋淋巴结转移4~9枚占75.0%(6/8);钙化合并毛刺样肿块者,腋淋巴结转移4~9枚占27.8%(10/36),10枚以上占16.7%(6/36)。结论:单纯钙化多见于年轻患者,多为早期乳腺癌。蠕虫样钙化、毛刺样肿块与腋淋巴结转移阳性关系密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数字乳腺x线摄影 微小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评估乳腺密度、诊断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从依 柳杰 刘佩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1-1604,共4页
乳腺密度是预测乳腺癌风险的一个指标,致密型乳腺与乳腺癌具有相关性,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乳腺癌诊断敏感度下降,尤其是致密型乳腺,极大地降低了放射医师的阳性诊断率。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可提高致密型乳腺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本文... 乳腺密度是预测乳腺癌风险的一个指标,致密型乳腺与乳腺癌具有相关性,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乳腺癌诊断敏感度下降,尤其是致密型乳腺,极大地降低了放射医师的阳性诊断率。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可提高致密型乳腺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本文综述了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密度的评估及乳腺癌诊断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密度 乳腺肿瘤 乳腺x线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降低辐射剂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静 汪登斌 +3 位作者 王媛 李惠民 王丽君 江怡菲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全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的曝光条件,找出影响图像质量和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因素,为乳腺摄影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E全野数字乳腺X线机对fluke NA 18-220乳腺模体进行摄影,首先采用AOP模式下的标准模式曝光,压力设定为12daN,... 目的:探讨全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的曝光条件,找出影响图像质量和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因素,为乳腺摄影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E全野数字乳腺X线机对fluke NA 18-220乳腺模体进行摄影,首先采用AOP模式下的标准模式曝光,压力设定为12daN,厚度为42mm,结果形成28kV,45mAs,Mo/Rh曝光条件,以此为参照基准,设定两组实验:以管电流为单变量,设值为8~90mAs(间隔为机器旋钮可调节的数值);以管电压为单变量,设值为22~36kV(间隔为1),曝光并记录AGD值。上述过程重复3次取平均值。2位影像学医师和1位技师分别独立进行软阅读,参照美国放射学会评分标准,对模体中钙化点、尼龙纤维、肿块灶的显示进行评分。结果:与自动曝光模式相比,手动曝光模式管电压下降3kV,管电流下降20mAs,影像质量符合诊断标准,辐射剂量有效下降。管电压的变化对AGD的影响比管电流要大。结论:以自动条件作为参照标准,在保障图像诊断质量前提下,管电压和管电流可分别有效降低,以减少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数字乳腺摄影 曝光剂量 影像质量 平均腺体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钼靶X线摄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4
20
作者 德杰 李彩英 +3 位作者 冯平勇 朱青峰 刘怀军 全冠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评价数字钼靶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在乳腺肿块性病变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73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其中良性24例,恶性49例。所有病例均行数字钼靶X线摄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者单独及联合诊断并与病理结... 目的:评价数字钼靶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在乳腺肿块性病变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73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其中良性24例,恶性49例。所有病例均行数字钼靶X线摄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者单独及联合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数字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80%、75.00%及84.93%,彩色多普勒超声为85.71%、83.33%及84.93%,二者联合检查为95.92%、91.67%及94.52%。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Ⅰ型及Ⅳ型乳腺病变上较钼靶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钼靶在诊断Ⅱ、Ⅲ型的乳腺病变时准确度(62.50%)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45.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乳腺数字钼靶X线摄影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可提高乳腺肿块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