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琛 王桂英 徐至展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6-415,共10页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前途的新型生物光学显微技术之一 ,可以用来实现对单个荧光分子的直接探测。它利用全内反射产生的隐失波照明样品 ,使照明区域限定在样品表面的一薄层范围内 ,因此具有其它光学成像技术无法比拟的...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前途的新型生物光学显微技术之一 ,可以用来实现对单个荧光分子的直接探测。它利用全内反射产生的隐失波照明样品 ,使照明区域限定在样品表面的一薄层范围内 ,因此具有其它光学成像技术无法比拟的高的信噪比和对比度。近年来 ,已被生物物理学家们广泛应用于单分子的荧光成像中。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及其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并对其未来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探测 荧光分子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隐失波 生物光学显微镜 发展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直的单个DNA分子的全内反射荧光实时成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丹樱 刘晓晨 +1 位作者 王鹏飞 马万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66-1270,共5页
全内反射荧光(TIRF)成像技术利用穿透深度仅200nm左右的隐失波来激发诱导荧光,探测灵敏度和图像信噪比大大提高,成为单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分子梳技术利用DNA末端与固体表面的结合力和周围流体流动产生的侧向力将DNA分子拉伸并平铺在... 全内反射荧光(TIRF)成像技术利用穿透深度仅200nm左右的隐失波来激发诱导荧光,探测灵敏度和图像信噪比大大提高,成为单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分子梳技术利用DNA末端与固体表面的结合力和周围流体流动产生的侧向力将DNA分子拉伸并平铺在表面上。结合这两种技术,对分子梳拉直的单个DNA分子进行了清晰的实时荧光成像,发现TIRF成像条件下DNA分子与荧光探针YOYO-1组成的复合体可自然避免发生光敏断裂现象;实时监测了单个DNA-YOYO-1复合体的光漂白过程,通过对激发光照射时间与探测器曝光时间进行同步控制,可大幅降低光漂白程度,为拉直的单个DNA分子的长时间实时观察和成像研究优化了实验条件,为实时、可视化地研究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TIRF) 实时 单分子 DNA 分子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脂肪细胞中单个GLUT4囊泡的成像——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许迎科 李届悦 +1 位作者 许科帝 郑筱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12-2116,共5页
本研究采用高斯拟合算法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TIRFM),通过实时动态的单粒子追踪拍摄来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基础条件及胰岛素刺激下细胞膜附近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GLUT4囊泡的运动变化.使用高斯拟合来消除光学成像系统中发... 本研究采用高斯拟合算法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TIRFM),通过实时动态的单粒子追踪拍摄来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基础条件及胰岛素刺激下细胞膜附近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GLUT4囊泡的运动变化.使用高斯拟合来消除光学成像系统中发生的原始样品中单像素点荧光强度值的污染,重建出囊泡真实的中心点荧光强度值.通过对序列图像中的囊泡点应用高斯拟合和相应的搜索算法,得到所有囊泡的高斯中心点荧光强度值序列,继而描绘出囊泡的动态转运路径.结果表明,基础条件下膜附近的多数GLUT4囊泡处于沿同一路径的快速长距离转运状态;胰岛素刺激后,长距离转运的GLUT4囊泡数量减少,多数GLUT4囊泡固定成团或者在原地摆动呈限制性的运动.当GLUT4囊泡锚定至膜上后,即迅速与膜融合.说明高斯拟合算法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囊泡纳米尺度的三维实时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细胞 GLUT4囊泡 胞吐 单粒子追踪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的单个心肌细胞内钙信号斑图的介观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永强 朱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2-675,共4页
利用基于近场光学原理组建的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研究单个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斑图.结果表明:存在于盖玻片表面约100nm区域的隐失场可较好地照射活体细胞,并能清晰地显示胞内信号;心肌细胞内钙信号包括钙火花、钙靶波、钙平面波... 利用基于近场光学原理组建的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研究单个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斑图.结果表明:存在于盖玻片表面约100nm区域的隐失场可较好地照射活体细胞,并能清晰地显示胞内信号;心肌细胞内钙信号包括钙火花、钙靶波、钙平面波和钙螺旋波等形式,钙信号各形式间存在相互作用;在钙诱导钙释放机制作用下,心肌细胞具有较强的可激发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钙火花 钙螺旋波 钙诱导钙释放 可激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荧光技术在病毒成像中的应用和比较
5
作者 陈倩 漆洪波 +1 位作者 赵耀 谭彬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2,共2页
目的:建立以激光为光源的全内反射荧光技术在活体病毒观察示踪的新方法。方法:分别使用普通荧光,激光共聚焦和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拍摄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上的人偏肺病毒,并对图像进行比较。结果:TIRF成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均优于传... 目的:建立以激光为光源的全内反射荧光技术在活体病毒观察示踪的新方法。方法:分别使用普通荧光,激光共聚焦和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拍摄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上的人偏肺病毒,并对图像进行比较。结果:TIRF成像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均优于传统荧光以及激光共聚焦,但只能观察到邻近培养介质的病毒,使用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结论: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可以用于病毒成像,为研究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机制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 隐失波 病毒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荧光成像技术及其在单分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化 任吉存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5-449,454,共6页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技术是当今最灵敏的生物成像和检测方法之一,可以直接探测单个荧光分子。这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常规方法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本文介绍了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实验...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技术是当今最灵敏的生物成像和检测方法之一,可以直接探测单个荧光分子。这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常规方法无法得到的重要信息。本文介绍了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技术,总结了近年来这种单分子检测方法在生命科学、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检测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的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宋保栋 盛建武 +3 位作者 廖志民 蔡强 杨海洋 万金保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0-54,共5页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 在开发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的基础上,研究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MC-LR平面波导免疫芯片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流动分析和荧光检测开发检测系统,针对MC-LR的免疫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对MC-LR抗体的检测限为0.001μg/mL;在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模式下,最优检测条件是预反应时间5 min、预反应温度37℃、进样停留时间500 s;在最优检测条件下,对MC-LR的检测限为0.100 μg/L,线性区间为0.200~4.000 μg/L;全内反射荧光免疫传感器检测MC-LR的加标回收率均在100.0%±20.0%,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全内反射荧光 微囊藻毒素-LR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荧光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8
作者 姚闽娜 李耀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17-320,共4页
全内反射荧光法是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中重要的部分,该技术突破了传统荧光分析的局限,为获得空间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该文系统地综述了全内反射荧光法的原理,特点,发展进程及其应用.引用文献37篇.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 空间分辨荧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双通道观察双标记荧光染色的非洲绿猴肾细胞
9
作者 刘晓晨 关立照 +1 位作者 马页云 张宏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76-2679,共4页
在像增强型电荷耦合器件(ICCD)荧光显微成像装置上用双通道成像方法观察了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中由EGFP转染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以及Rhodamine标记的细胞微丝。为观察微丝尖端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采用了高灵敏、低损伤的全内反射... 在像增强型电荷耦合器件(ICCD)荧光显微成像装置上用双通道成像方法观察了非洲绿猴肾细胞(COS-7)中由EGFP转染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以及Rhodamine标记的细胞微丝。为观察微丝尖端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采用了高灵敏、低损伤的全内反射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并在双通道中选用合适滤光片组合消除两种荧光染料间的光谱串扰。实验观测到非洲绿猴肾细胞内过表达的肌球蛋白Myosin 15a和伸长的微丝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清晰观察到Myosin 15a在微丝上的分布。为全内反射双通道荧光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TIRF) 双通道 肌球蛋白 微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子全内反射萤光原理的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陆斌 韦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2-148,共7页
本文描述了一种以全内反射荧光(TIRF)原理为基础的平面光波导免疫传感器。由于光波导表面消失波具有空间分隔效应,传感器可在不干扰测试溶液的情况下监测器件表面的免疫反应。本文通过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及散射信号的测量,研究了非特异... 本文描述了一种以全内反射荧光(TIRF)原理为基础的平面光波导免疫传感器。由于光波导表面消失波具有空间分隔效应,传感器可在不干扰测试溶液的情况下监测器件表面的免疫反应。本文通过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及散射信号的测量,研究了非特异性吸附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及表面膜的特异性结合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再生条件,传感器在使用数次后性能未见明显的改变。最后文章给出了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及检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 免疫传感器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棱镜型消逝场耦合增强拉曼/荧光原位光谱检测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修冕 赵军毅 +3 位作者 霍泽鹏 徐抒平 王文全 徐蔚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9-190,共2页
为解决单一技术在表界面过程研究中的局限性,发展多技术协同配合的综合探测装置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使用Kretschmann棱镜激发银膜表面等离激元极化子(SPP),并在银膜表面修饰具有拉曼及荧光活性的目标分子。利用分子对表面电磁场的散射... 为解决单一技术在表界面过程研究中的局限性,发展多技术协同配合的综合探测装置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使用Kretschmann棱镜激发银膜表面等离激元极化子(SPP),并在银膜表面修饰具有拉曼及荧光活性的目标分子。利用分子对表面电磁场的散射和吸收,将近场的能量重新发射到远场,实现探测。基于该技术,搭建了一套原位融合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光谱、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的检测系统,用于实现高灵敏的表界面事件监控及光谱分析功能,并以Cy5.5@SiO_(2)@AuNP@4MBA荧光拉曼双探针为标准样品对仪器功能进行验证。该装置在动态调控等离激元器件,生物传感与检测,界面光电催化等领域均有很多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信号介导的抗原受体的免疫活化初探
12
作者 刘万里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1-291,共1页
目的B淋巴细胞具有机械力感知功能,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的理化特性。然而,BCR感知机械力的灵敏度及其活化机制仍然未知。方法使用机械力探针(TGT)系统,在其机械力范围内(12~56 p N)对B细胞进行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问... 目的B淋巴细胞具有机械力感知功能,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的理化特性。然而,BCR感知机械力的灵敏度及其活化机制仍然未知。方法使用机械力探针(TGT)系统,在其机械力范围内(12~56 p N)对B细胞进行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成像系统,观察到的幼稚B细胞表达的Ig M型BCR的活化呈现对机械力敏感的活化趋势。结果和结论Ig M型BCR在较低机械力(12~16 p N)下会引发较弱的激活,23-43 p N机械力会启动中等程度的活化,而较高机械力(50~56 p N)产生的较强的激活,整体呈现一个明显的多阈值效应。对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Ig M型BCR在高机械力阈值而非中级或较低的机械力阈值的活化,部分依赖于肌球蛋白IIA。最令惊奇的是,记忆性B细胞表达的Ig G型BCR,只需要小于12 p N的极低阈值便可活化,这为抗原刺激后细胞迅速的免疫应答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一系列突变体实验揭示Ig G型BCR的重链胞内区对其仅需非常小的机械力便可活化的特性而言,是充分且必要的。这些结果说明不同亚型的BCR对机械力的灵敏度和活化阈值是不同的。这些研究将为B细胞受体活化,记忆B细胞快速应答反应、疫苗设计和药物开发等方面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受体 抗原刺激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感知功能 阈值效应 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 成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调控配体间距和配体-受体结合动力学来改变细胞迁移模式
13
作者 冯晶晶 熊朝辉 +3 位作者 马跃峰 胡钰茹 陈伟 刘郑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2-403,共2页
目的细胞通过单个整合素蛋白和细胞膜内较大的黏附复合物,来感知细胞外基质分子的密度和分布,从而在各种正常和病理情况下驱动细胞活动。先前的研究表明机械力在细胞感知纳米级配体间距上的黏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机械力是... 目的细胞通过单个整合素蛋白和细胞膜内较大的黏附复合物,来感知细胞外基质分子的密度和分布,从而在各种正常和病理情况下驱动细胞活动。先前的研究表明机械力在细胞感知纳米级配体间距上的黏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机械力是如何介导细胞感知配体间距从而调控细胞的迁移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揭示细胞迁移过程中感知配体间距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利用分子张力探针可视化技术和嵌段共聚物胶束纳米光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制备可以调控整合素配体间距和配-受体结合动力学的基底,运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在该基底上的迁移。结果在合适的配体密度和限制力阈值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可以从缓慢的间充质细胞迁移自发地切换到快速的阿米巴细胞迁移表型。而这种快速迁移现象的出现与机械力的大小和机械力的加载方式有关。此外,整合素β1的结合活性,是介导细胞发生快速迁移所必需的。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相对迁移速度和迁移模式,而这种感知配体间距的细胞迁移过程是整合素张力介导的。本研究工作为减少高度恶性癌细胞的扩散,延缓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的入侵以及促进伤口的愈合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成纤维细胞 细胞迁移 间充质细胞 受体结合 整合素 病理情况 生物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路中利用DNA选择性固定蛋白质(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素 薛面起 +2 位作者 钱民协 曹廷炳 赵新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27-1830,共4页
报道了一种可控的通过DNA复合物在微流路中杂交固定蛋白质的方法.微流路系统中的玻璃基底上固定寡聚核苷酸,其中的层流提供了不同的DNA-蛋白质复合物.DNA的特异性识别可以将蛋白通过表面寻址固定在基底上.并且在体系中引入了全内反射荧... 报道了一种可控的通过DNA复合物在微流路中杂交固定蛋白质的方法.微流路系统中的玻璃基底上固定寡聚核苷酸,其中的层流提供了不同的DNA-蛋白质复合物.DNA的特异性识别可以将蛋白通过表面寻址固定在基底上.并且在体系中引入了全内反射荧光技术来追踪整个过程.此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且蛋白质的固定和去除可重复.实验结果显示,同时检测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识别,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检测的准确性.这项技术可以提高具有微流路结构的生物传感器装置的检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路 蛋白质传感器 DNA引导的固定 全内反射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聚焦径向偏振倏逝场的测量
15
作者 周哲海 祝连庆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6,共4页
基于径向偏振光束的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探究其倏逝场的强度分布规律是实现系统结构设计和优化的关键。基于矢量衍射理论,推导了聚焦的径向偏振倏逝场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基于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搭建... 基于径向偏振光束的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探究其倏逝场的强度分布规律是实现系统结构设计和优化的关键。基于矢量衍射理论,推导了聚焦的径向偏振倏逝场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基于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搭建了实验系统,测试了倏逝场的强度分布,验证了理论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聚焦的径向偏振光束产生的倏逝场在横向及轴向都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光斑横向半高全宽度在100~200nm范围,轴向半高全宽度在40~80nm范围,突破了衍射极限,证明了该类型倏逝场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领域巨大的应用价值,也为接下来的系统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 径向偏振光 倏逝场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膜上信号转导蛋白的单分子成像与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钰昕 赵容 +1 位作者 梁馨月 方晓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7-1138,共12页
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单分子荧光成像原理、荧光标记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并进一步综述了单分子荧光成像在几种重要的膜蛋白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和相关药物研究中的进展.
关键词 单分子荧光成像 细胞膜受体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超分辨成像 单分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核壳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的扩散与溶解及其毒性
17
作者 赵佳玥 张道勇 潘响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3-1309,共7页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生物膜内部的扩散及其在生物膜中的溶解和毒性.结果表明:通过TIRF技术观察到生物膜可快速吸附>1μm的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点团聚体,而且通过CLSM(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深度扫描发现,量子点团聚体吸附到生物膜表面后可以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深层,在25 min内可穿透45μm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中随深度呈线性分布特征.FRAP分析表明,量子点团聚体被生物膜固定后还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漂白区的荧光强度在5 min可恢复30%.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会溶解产生Cd^(2+)、Zn^(2+)等重金属离子,从而对生物膜产生毒性并杀死细菌.研究显示,虽然纳米颗粒进入环境中会形成微米级的团聚体,但依然可以进入生物膜,对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危害.TIRF、CLSM和FRAP技术是研究纳米颗粒物在生物膜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动力学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量子点 生物膜 全内反射荧光(TIRF) 荧光漂白后恢复(F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在人涎腺肿瘤实验性转移中的应用
18
作者 田恬 李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513-515,共3页
单分子检测技术是对宏观表象本质进行直接探索的一种方法,其检测空间尺度可至纳米数量级,考察异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并鉴定、分类、定量比较它们的亚群。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生物系统中小概率事件或数目较少的目标分子。本文以... 单分子检测技术是对宏观表象本质进行直接探索的一种方法,其检测空间尺度可至纳米数量级,考察异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并鉴定、分类、定量比较它们的亚群。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生物系统中小概率事件或数目较少的目标分子。本文以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为例概述单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检测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绿色荧光蛋白 实时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子技术在G蛋白偶联受体二聚体中的应用
19
作者 蔡欣 王春勇 +3 位作者 王德秀 苏文霞 鲁洪 王凤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06-1211,共6页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不仅能以单体的形式发挥生物学作用,还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后者是调节受体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能改变下游信号蛋白的偶联,产生特异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不仅能以单体的形式发挥生物学作用,还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后者是调节受体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能改变下游信号蛋白的偶联,产生特异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心血管调节、能量代谢等。因此,GPCR二聚体成为新型药物靶点之一,备受关注。但是以往对GPCR二聚体的研究一直是按总体平均水平(ensemble average)进行,这隐藏了有价值的信息,失去了生物异质性的有用数据。单分子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能够直接显示GPCR二聚体的内部状态、运动轨迹,以及随着时间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等,有助于进一步剖析GPCR二聚体的关键作用和相关药物的开发。因此,该文将对研究GPCR二聚体的单分子技术(如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基态耗尽显微术等)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技术 G蛋白偶联受体 二聚体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0
《中国光学》 CAS 2004年第4期95-97,共3页
提出了一种采用光学投影成像和自扫描光电二极管列阵(SSPA)传感器实现隐形眼镜曲率、光学中心厚度和直径测量的新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成功了一种新型隐形眼镜投影测量仪。介绍了仪器的测量原理、仪器结构、光电二极管列阵信号采集以及... 提出了一种采用光学投影成像和自扫描光电二极管列阵(SSPA)传感器实现隐形眼镜曲率、光学中心厚度和直径测量的新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成功了一种新型隐形眼镜投影测量仪。介绍了仪器的测量原理、仪器结构、光电二极管列阵信号采集以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测量仪测量镜片曲率半径的精度优于士0.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红外望远镜 中心厚度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自扫描光电二极管列阵 隐形眼镜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测量仪 单片机控制系统 强光光学 方法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