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挂膜修饰聚丙烯网片与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的黏附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慧 吴氢凯 +4 位作者 孙俊芬 张荣 滕银成 罗来敏 窦红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研究壳聚糖挂膜修饰聚丙烯网片的技术参数及其与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ADSCs)的黏附性。方法分别称取1、1.25和1.5 g壳聚糖加2%的乙酸溶液、5%的戊二醛和50%的正庚烷溶解后,得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和3.0%的壳聚糖铸膜液。将... 目的研究壳聚糖挂膜修饰聚丙烯网片的技术参数及其与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ADSCs)的黏附性。方法分别称取1、1.25和1.5 g壳聚糖加2%的乙酸溶液、5%的戊二醛和50%的正庚烷溶解后,得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和3.0%的壳聚糖铸膜液。将聚丙烯网片在壳聚糖铸膜液中反复浸泡、晾干后得到壳聚糖挂膜修饰的聚丙烯网片。将兔ADSCs接种于壳聚糖挂膜的聚丙烯网片上,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性。结果三种浓度的壳聚糖铸膜液挂膜修饰的聚丙烯网片柔软性均较挂膜前下降,壳聚糖铸膜液浓度越高,聚丙烯网片柔软性越低,而且3.0%铸膜液修饰的聚丙烯网片出现涂敷效果不均匀的现象。兔ADSCs在壳聚糖挂膜修饰的聚丙烯网片材料上生长良好。兔ADSCs与未挂膜的聚丙烯网片共培养24 h后,表面未见细胞生长。结论 2.5%壳聚糖铸膜液为挂膜修饰聚丙烯网片的理想浓度。壳聚糖挂膜修饰的聚丙烯网片与兔ADSCs有良好的黏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挂膜 聚丙烯网片 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抑制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毕迦琦 王昭 +6 位作者 王炳坤 孙春燕 孙亚 崔晓彤 庞欣 王晓钰 王杰琼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8-1157,共10页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ASC-exo)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比较小鼠年龄、提取方法、Ⅰ型胶...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ASC-exo)抑制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比较小鼠年龄、提取方法、Ⅰ型胶原酶溶液的浓度等条件来研究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提取后形态和数量的影响。建立FITC诱导的小鼠体内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ASC-exo,测量小鼠耳厚、耳质量、搔耳次数,HE染色观察小鼠耳组织病理变化;检测ASC-exo的无毒性;ELISA法检测Ig E、IL-5、IL-13等细胞因子水平;RT-q PCR检测TSLP、IL-33、封闭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CLDN-1)、钙黏蛋白E(E-cadherin)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一种高效的ASCs提取方法。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AD症状,与模型组相比,ASC-exo给药组可明显减少搔耳次数,减少表皮增厚,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Th2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分泌,同时ASC-exo给药组明显升高了上皮细胞结构蛋白CLDN-1和occludin的表达并降低了TSLP和IL-33的表达。结论ASC-exo能够明显改善AD小鼠Th2型皮肤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上皮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及黏附链接蛋白的表达,修复皮肤屏障进而抑制促过敏关键启动因子TSLP和IL-33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外泌体 特应皮炎 表皮屏障 过敏疾病 细胞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子征 李受珉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骨组织工程复合体 大段骨缺损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慧 郑烨新 赵玮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牙髓再生是一种基于组织工程治疗牙髓坏死的新策略,应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和生长因子,实现牙本质、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牙源性间充质... 牙髓再生是一种基于组织工程治疗牙髓坏死的新策略,应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和生长因子,实现牙本质、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因其在牙髓组织再生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而备受瞩目。本文介绍了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种类和培养环境,并对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和成骨向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牙髓再生 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9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娟 薛斌 李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 目的: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诱导其向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分化,同时探讨分化过程中整合素α9(integrinα9)表达的变化,旨在寻找淋巴水肿分子治疗靶点,为ADSCs应用于淋巴水肿的分子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①从吸脂术后废弃的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第3代ADSCs表面特征性抗原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MTT法绘制生长曲线。③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人VEGF-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诱导其向LECs方向分化,同时以人LECs作为阳性对照组。④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ECs表面特征性抗原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血管内皮细胞特征性抗原CD34及integrinα9的表达。⑤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使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D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第1、3、5代AD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细胞表面抗原为CD90+、CD29+、CD34-、CD45-。②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LYVE-1表达阳性、CD34表达均阴性,integrinα9的表达趋势与LYVE-1一致,且二者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三者在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均为阴性。③各组G0/G1期细胞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ADSCs离体培养,具有向LECs分化的潜能。使用VEGF-C、VEGF-A、PDGF-BB可诱导部分人ADSCs向LECs分化。在人ADSCs向LECs分化过程中integrinα9的表达增强,分化前后细胞的周期发生了改变。该分子在LECs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有望在淋巴水肿的再生治疗中成为重要的分子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整合素α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植入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灭活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峰 陈连旭 +3 位作者 张继英 傅欣 贾弘褆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9-426,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植入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灭活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 目的:探讨应用植入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灭活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后感染稳定表达PDGF-BB逆转录病毒,种植于经γ射线照射灭活的同种异体跟腱上,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实验分对照组(移植物为单纯灭活跟腱)、细胞组(移植物为种植MSCs的灭活的跟腱)和基因组(移植物为转染基因的MSCs种植于灭活的跟腱)三组。术后3周、6周、12周,分别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关节腔内移植物的变化过程及力学拉伸试验观察韧带的生物力学改变。结果:术后3周移植物表面已经覆盖大量从受体来的炎性细胞,对照组细胞量明显少于细胞组和基因组。细胞由移植物表面逐渐进入深部,基因组中随大量细胞进入的同时还伴有血管的增生,形成典型的肉芽组织。而对照组和细胞组血管增生不明显。手术后6周,对照组、细胞组和基因组都显现细胞到达移植物深部,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组和基因组移植物的异染阳性,但对照组为阴性。手术后12周,对照组显现移植物内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甲苯胺蓝染色轻度异染;而细胞组和基因组细胞量减少,显现类软骨性状,细胞排列与正常前交叉韧带接近。胶原分型的免疫组化染色三组均显示Ⅰ型胶原为主的移植物在植入后经过Ⅲ型胶原替代,后由Ⅲ型胶原为主逐步过渡到重新以Ⅰ型胶原为主。这个转换过程基因组最快,对照组最慢。手术后3、6和12周移植物的刚度和最大载荷与移植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以3周下降最明显。术后6周,移植物刚度和最大载荷开始上升,细胞组和基因组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转染PDGF-BB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促进重建韧带血管化、加速韧带成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细胞 血小板生长因子基因 同种异体 跟腱 重建 前交叉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娟 舒晴 田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5-731,共7页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干细胞主要是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尽管BMSCs有着极强的成骨潜能,但仍然存在数量有限、取材困难等问题...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研究中,受关注较多的干细胞主要是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尽管BMSCs有着极强的成骨潜能,但仍然存在数量有限、取材困难等问题,阻碍其临床应用进程。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同样可以进行成骨分化,且具有来源丰富、易于培养、低免疫原性等优点。但到目前为止,关于ADSCs治疗PMOP的研究较少。为解决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探索ADSCs在PMOP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该综述总结了近10年发表的关于ADSCs与PMOP关系的文献,详细阐述了ADSCs应用于PMOP的有效性,ADSCs成骨分化的潜能及诱导因素,成骨分化的可能机制等问题,以期为促进ADSCs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多孔β-TCP陶瓷复合移植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被引量:15
8
作者 郑启新 郭晓东 +2 位作者 刘勇 段德宇 吴永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方法 :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刺激毛细血管增殖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bFGF基因转入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方法 :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刺激毛细血管增殖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bFGF基因转入骨组织工程首选种子细胞MSCs,并与具有良好力学强度及生物活性的可降解β磷酸三钙 (β TCP)多孔基质材料复合移植 ,修复同种异体兔桡骨 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单纯空载体转染MSCs为对照 ,通过扫描电镜、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转基因细胞 /基质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bFGF基因修饰的MSCs增殖分化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体内实验X线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正常修复 ,有大量活跃的新骨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生成 ;对照组各时间点则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 ,未见明显的新骨及血管生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可持续表达bFGF至少 4周以上。结论 :把组织工程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 ,使bFGF持续高效发挥作用 ,研制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为高质量地修复骨缺损 ,特别是治疗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基因修饰 充质细胞 多孔β-TCP陶瓷 复合移植 修复 节段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包柳郁 金岩 +5 位作者 史俊南 牛忠英 汪平 赵守亮 郝建军 王捍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建立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方案。方法:应用bFGF+IGF 1或TGF β1分别对培养早期的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进行平面定向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 PCR方法检测成牙本质细胞标志... 目的:建立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方案。方法:应用bFGF+IGF 1或TGF β1分别对培养早期的人牙源性间充质细胞进行平面定向诱导,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RT PCR方法检测成牙本质细胞标志物———DSP蛋白和DSPPmRNA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VonKossa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的矿化能力。结果:诱导后部分细胞出现单侧较长的细胞突起,表达DSP蛋白和DSPPmRNA,体外连续培养可自发形成矿化结节,出现较典型的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结论:bFGF+IGF 1或TGF β1可促进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充质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分化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肌源性诱导分化及转染VEGF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8
10
作者 盛小刚 冯建章 +3 位作者 吴书林 靳立军 余细勇 张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源性细胞分化,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的表达。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骨髓液中分离MSCs,对... 目的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源性细胞分化,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后的表达。方法将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骨髓液中分离MSCs,对照组以低糖DMEM培养,实验组加用5-氮胞苷(10 mmol/L)诱导培养,第28天进行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另构建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对照组MSCs,用Northern blotting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兔MSCs,实验组经5-氮胞苷诱导后MSCs向肌源性细胞分化,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成功构建AdTrackCMV-h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脂质体转染MSCs,Northern blotting示转染的MSCs VEGF165表达信号明显强于未转染细胞,Western blotting 示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表达VEGF,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在转染后第3天(1 011 pg/ml)和第5天(1 027 pg/ml)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但至第13天(349 pg/ml)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116 pg/ml)和pAdTrackCMV组(125 pg/ml),P<0.01。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向肌源性细胞分化,转染VEGF基因可表达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细胞 诱导分化 转染 VEGF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促进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修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康德智 王灯亮 +3 位作者 林建华 余良宏 吴朝阳 雷盛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6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A llen打击法建立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3d再分别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M SCs、BD N F和BM SCs+BD N F干预。脊髓损伤移植后1、3、5周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及CSEP评测,5周观察脊髓结构的变化。结果:与BM SCs组、BD N F组相比,移植后第5周,BM SCs+BD N F联合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恢复较好,第3周、5周后,BM SCs+BD N F组的CSEP和改良Tarlov评分亦明显好于BM SCs组和BD N F组(P<0.01)。结论:BM SCs和BD N F联合移植对急性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质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外伤截瘫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甙干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余永林 吴家顺 +3 位作者 热合米丁·艾买提 周倩 刘华慧 管晓舫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干预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治疗兔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后肢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右后肢膝关节腔内注射同种异体AMSCs进行...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干预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治疗兔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后肢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右后肢膝关节腔内注射同种异体AMSCs进行移植治疗,实验组注射淫羊藿甙溶液干预的同种异体AMSCs进行移植治疗,空白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3组膝关节液内NO、IL-1与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观察3组关节软骨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观察关节软骨内软骨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3组软骨组织内TLR4、MyD88、TRAF6与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空白组NO、IL-1与TNF-α浓度升高,关节软骨退变、降解,软骨细胞大量凋亡,软骨组织内TLR4、MyD88、TRAF6与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NO、IL-1与TNF-α浓度降低,关节软骨退变、降解减轻,软骨细胞凋亡减少,软骨组织内TLR4、MyD88、TRAF6与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O、IL-1与TNF-α浓度降低,关节软骨退变、降解减轻,软骨细胞凋亡减少,软骨组织内TLR4、MyD88、TRAF6与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结论:淫羊藿甙可降低关节腔内NO、IL-1与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骨性关节炎的微环境,抑制关节软骨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脂肪充质细胞 淫羊藿甙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文 张成 +6 位作者 陈松林 张为西 姚晓黎 曾缨 黄慧 冯善伟 柳太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 诱导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乃耀 张江 +1 位作者 王大力 李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47-949,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及方法,以明确其神经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脐血MSCs体外培养扩增、保存后,取第5代的MSCs分别用维甲酸(RA,RA组)、维甲酸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RA+BDNF组)诱导方法向神经样细胞诱导,诱导分化期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设对照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分化剂,比较3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诱导方法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典型变化,对照组未发现神经样细胞生长。免疫组化法显示3组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GFAP,BDNF+RA组的表达量多于RA组。Real-time RT-PCR显示诱导组及对照组均有NSE mRNA、GFAP mRNA表达,但RA组、RA+BDNF组诱导后表达上调(P<0.05),且RA+BDNF组较单纯RA组上调明显(P<0.05)。结论脐血MSCs经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均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其中添加BDNF后较单纯应用RA诱导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充质细胞 维甲酸 神经生长因子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景兴 杨林林 +6 位作者 曲戎梅 周智涛 余磊 邱晓忠 彭晨 李晋 原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差速贴壁法从大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纯化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ADMSCs,并与普通培养法得到的ADMSCs进行表面分子CD44阳性率对比。在... 目的:探讨差速贴壁法从大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纯化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ADMSCs,并与普通培养法得到的ADMSCs进行表面分子CD44阳性率对比。在第2代ADMSCs中加入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根据条件培养基的不同分成3组:①成骨诱导组:加入成骨培养基;②成脂诱导组:加入成脂培养基;③对照组:仅加入基础培养基。成骨诱导组和对照组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成脂诱导组和对照组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结果:差速贴壁培养法获得CD44阳性率更高的ADMSCs。成骨诱导组的ALP大大高于对照组,成脂诱导组油红O染色阳性,对照组油红O染色均为阴性。结论:差速贴壁培养法从大鼠腹股沟脂肪垫中分离得到高纯度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充质细胞 差速贴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谦虚 谢鼎华 陈观贵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转染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后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方法克隆人BDNF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分离培养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转染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后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方法克隆人BDNF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分离培养5只豚鼠BMSCs,观测其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将人BDNF基因电穿孔法转染BMSCs,G418筛选后用维甲酸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形态和标志,转染诱导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并能分泌BDNF。结论BDNF基因转染的BMSCs在体外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电穿孔法能提高转染率,RA有促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骨髓充质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DiI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移植后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春松 邹海强 +3 位作者 李晓波 闫晓明 关云谦 张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3-430,共8页
目的观察荧光染料(CM-Di I)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后,是否会脱落造成周围细胞被污染,标记细胞经静脉移植入脑梗死大鼠后是否会造成宿主脑内神经元被误染色;以及是否可以鉴定人BMMSC产生脑... 目的观察荧光染料(CM-Di I)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后,是否会脱落造成周围细胞被污染,标记细胞经静脉移植入脑梗死大鼠后是否会造成宿主脑内神经元被误染色;以及是否可以鉴定人BMMSC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方法应用不同浓度CM-Di I分别标记培养的人BMMSC,观察标记效率。将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人胚肾293T细胞和CM-Di I标记的人BM-MSC细胞共培养,7 d之后观察CM-Di I的红色荧光和293T细胞是否双标记。将CM-Di I标记的人BM-MSC经静脉移植入脑梗死大鼠体内,观察植入细胞的红色荧光是否会沾染宿主细胞以及和BDNF免疫荧光的双标记。结果不同浓度CM-Di I(1 000、200、100、20 nmol/L)均可成功标记人BM-MSC,其中1 000、200 nmol/L浓度标记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比100、20 nmol/L标记的效率明显升高(P<0.01)。CM-Di I标记后的人BM-MSC与GFP标记的293T细胞共培养,7 d之内没有发现红色荧光沾染绿色的293T细胞。移植后第3天,静脉植入脑梗死大鼠的标记细胞的红色荧光没有沾染宿主脑内神经元,而且可以和BDNF的绿色荧光形成双标记。结论 CM-Di I可以高效地标记人BM-MSC。采用200 nmol/L浓度标记的人BM-MSC细胞在体外培养和移植入脑梗死大鼠后都未发现对周围细胞造成污染,植入细胞的CM-Di I荧光可以鉴定产生BDNF的人BM-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细胞 CM-DiI 移植 脑梗死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玉梅 张自强 +2 位作者 杨雪峰 邓雯 李梦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47,共5页
为了建立一种体外培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家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Ⅰ型胶原酶消化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连续传代后,MTT法检测第3、5、10代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油红染色法和Von Kossa染... 为了建立一种体外培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家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Ⅰ型胶原酶消化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连续传代后,MTT法检测第3、5、10代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油红染色法和Von Kossa染色法观察第3代ADSCs向成脂和成骨方向分化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结果显示,第3、5、10代的ADSCs生长曲线并无显著差异,细胞增殖较快;ADSCs成脂诱导后油红染色阳性,成骨诱导后Von kossa染色形成典型的黑色钙化结节。ADSCs表面标志检测结果为:CD29和CD90阳性,CD45和CD80阴性。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兔的ADSCs,其具有成脂和成骨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钢勇 张平 +2 位作者 赵慧新 代瑞廷 张本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穿孔法转染骨髓MSCs;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MSCs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或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术后2、4、8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中脑黑质BDNF、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的含量。结果:双酶切鉴定pIRESneo-EGFP-BDNF构建成功;移植术后2、4、8周MSCs组和BDNF组大鼠与PD组比较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以BDNF组较MSCs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移植细胞干预PD模型8周后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BDNF组较MSCs组、PD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侧脑室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的骨髓MSCs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行为能力,显著提高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充质细胞 侧脑室 质粒 电穿孔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洋 宋卓悦 +3 位作者 连晓磊 李江南 丁康 李广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398,共5页
目的:比较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S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病损。方法:取2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髌下脂肪垫、滑膜组织和剥离的软骨,分离、培养ADSCs、SD... 目的:比较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S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病损。方法:取2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髌下脂肪垫、滑膜组织和剥离的软骨,分离、培养ADSCs、SDSCs和炎性软骨细胞(ICs),观察增殖和分化情况。收集体外3D培养7、14、21 d的3种细胞培养液上清,应用ELISA检测IL-1、IL-6和IL-10的分泌情况。取3D培养21 d获得的细胞团块,测量其直径并经番红O、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细胞成软骨分化情况。结果:3种细胞均呈现类成纤维细胞形态,其中ICs多为短梭形多分支,而ADSCs和SDSCs多为长梭形。不同时间点ICs分泌的IL-1和IL-6高于SDSCs和ADSCs,ADSCs分泌的IL-10高于SDSCs及ICs(P <0. 05)。3D培养21 d后,SDSCs细胞团块直径大于ICs和ADSCs(P <0. 05)。阿尔新蓝和番红O染色结果发现,SDSCs和ICs的阳性区域面积大于ADSCs(P <0. 05);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ICs和SDSCs阳性区域面积均大于ADSCs(P <0. 05)。结论:SDSCs成软骨分化能力较强,ADSCs的抗炎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细胞 滑膜来充质细胞 成软骨分化 关节炎 种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