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海涛 许阳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转移性CR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性的出现仍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关键障碍。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CRC治疗中的研究进...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转移性CR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性的出现仍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关键障碍。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CR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耐药机制以及如何解决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管生成 耐药机制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及化疗对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高婧婧 宗丹 +2 位作者 徐婧姝 何依月 何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3-972,共10页
目的:分析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与化疗的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对非高发地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与安全性,以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对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江苏... 目的:分析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与化疗的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对非高发地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与安全性,以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对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经病理或影像学确认的171例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化疗为联合治疗组,PD-1抑制剂+化疗为非联合治疗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卡方检验用于基线特征、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FS相关预后因素并绘制森林图。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1.7(2.8~61.8)个月。联合治疗组的ORR(69.1%)显著优于非联合治疗组(49.5%)(P=0.011);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为28.9个月,非联合治疗组为14.2个月(P=0.025);两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年轻(≤50岁)、治疗前无贫血及肝转移、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阳性、既往未接受免疫治疗且治疗线数≥2的患者中具有更显著的生存优势(P <0.05)。另外,除皮疹和贫血外,两组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治疗在非高发区年轻、治疗前无贫血及肝转移、EBV-DNA阳性且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复发 转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血管生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致晚期肝癌完全缓解病例分析
3
作者 卢世涛 郭亚潘 +3 位作者 冯文聪 杨俊 印于 李智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BCLC C期HCC患者。分析治疗至达到完全缓解(CR)的时间,随访期间AFP的动态变化和复发情况。通过PubMed检索上述三联方案治疗HCC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214例接受三联方案治疗的HCC患者中,9例(4.2%)达到CR。9例患者从首次治疗至达到CR的时间为2~10个月。随访5~20个月,AFP降至正常的时间为79~259 d。1例于10个月后复发,余8例保持CR状态。共检索到12篇相关文献,CR率为0~16.5%。结论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HCC,少数患者可达到CR,且该效果的发生是急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PD1抑制剂 血管生成治疗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EGFR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专家共识(2025年版)
4
作者 薛丽琼 许婷婷 +1 位作者 郭晔 胡超苏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0-522,共13页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随着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随着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广泛应用,HNSCC患者的生存期虽有所延长但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抗EGFR单抗联合ICIs治疗可带来良好的效果及安全性,已获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等发布的权威性指南推荐。然而,抗EGFR单抗联合ICIs治疗方案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如何在临床中规范使用仍存在诸多待解答的问题,包括其协同作用机制、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等。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探索,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形成《抗EGFR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专家共识(2025年版)》,对抗EGFR单抗与ICIs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分层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指导建议。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5CN666。期望本共识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明确和实用的指导,进一步推动该联合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为HNSC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安全性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免疫治疗晚期肝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燕妮 蓝雪灵 +3 位作者 朱敏敏 韦锦斌 李艳 董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9-1436,共8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途径,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成为晚期HCC治疗的新手段。然而,长期临床结果显示,采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HCC的病人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免疫联合疗法是目前针对晚期HCC患者的新的治疗策略,其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可通过参与癌症免疫循环途径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该文就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VEGF药物 免疫联合疗法 肝细胞癌 血管生成 癌症免疫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疗效、短期生存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邬仁华 卿毅 +4 位作者 李林 白娟 李玲 朱海波 伍建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2-887,共6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短期预后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短期预后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Ⅳ期肺腺癌患者67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联合组(n=34),对照组予以化疗+PD-1抑制剂治疗,联合组予以化疗+PD-1抑制剂+贝伐单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9.41%和7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和54.55%(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KPS评分增加稳定率为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5.45%(P<0.05);联合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及周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7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免疫治疗联合贝伐单抗进行抗血管生成双靶治疗Ⅳ期肺腺癌,可明显提高近期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血管生成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功能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牛志成 何东伟 汪治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2-1018,共7页
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 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侯琼 刘飞 陈传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7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48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按1:1随机分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方案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标准化疗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48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按1:1随机分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方案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标准化疗组(对照组)。分析两组近期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生存状况的差异。结果:比较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评估近期疗效,两组ORR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D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手足综合征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状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能够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P<0.05)。结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能够提高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疗效,患者能够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血管生成药物 化疗 晚期NSC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32
9
作者 宋羽霄 章必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8-1072,共5页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单药ICIs治疗疗效有限。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疗法。从机制上讲,一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能逆转血管内皮生...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单药ICIs治疗疗效有限。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疗法。从机制上讲,一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能逆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导致的免疫抑制效应,还可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促进T细胞和其他免疫效应分子的输送;另一方面,ICIs可以通过激活效应T细胞,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增加效应T细胞的浸润及杀伤功能。在临床研究中,也已经发现该联合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对晚期肾癌、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疗效。然而,在此领域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血管生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婧怡 彭文颖 +1 位作者 江美林 邬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6-203,共8页
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地位日益显著,但仅接受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无法使患者预后明... 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地位日益显著,但仅接受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无法使患者预后明显改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应用显著地改善了部分肺癌患者的预后,但接受ICI单药治疗人群的缓解率较低,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能调节肿瘤微环境、有潜在协同作用机制,联合应用于抗肿瘤治疗有较好前景。本文将就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NSCLC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颖 李丹阳 +3 位作者 徐淑宁 乔磊 李克(综述) 刘莺(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3-149,共7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虽然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克服耐药问题,目前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多项研究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虽然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克服耐药问题,目前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多项研究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进行深入的探索。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瘤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使血管正常化的同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仅通过阻断负性免疫调节信号,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且可以促进血管正常化。本文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治疗 血管正常化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线晚期肺腺癌治疗中PD-1抗体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玉青 夏宁 +6 位作者 贾云泷 吕微 王郁 王佳丽 王雪晓 刘天旭 刘丽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6-652,共7页
目的:探讨PD-1抗体联合化疗对比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41例不可手术切除的ⅢB/ⅢC和Ⅳ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回顾... 目的:探讨PD-1抗体联合化疗对比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41例不可手术切除的ⅢB/ⅢC和Ⅳ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PD-1抗体联合化疗对比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结果:141例患者均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95%CI:12.0~14.0)。PD-1抗体联合化疗组(A组)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组(B组)的ORR分别为33.33%和27.38%,DCR分别为98.25%和89.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4个月(95%CI:7.3~9.9)和6.9个月(95%CI:6.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ⅢB/ⅢC期、肝或脑转移患者中,A组中位PFS较B组均延长(均P<0.01)。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32%和14.29%,多数为1~2级。结论:PD-1抗体联合化疗对比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耐受,可成为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标准一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PD-1 血管生成药物 化学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策略——组织因子靶向免疫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协飞 饶纬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0-152,共3页
一种以组织因子为靶向的免疫结合物(icon),可以选择性地结合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异常表达的组织因子,并通过结合Fc受体和补体,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血管或肿瘤细胞,与此同时,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因不表达组织因子子而免... 一种以组织因子为靶向的免疫结合物(icon),可以选择性地结合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异常表达的组织因子,并通过结合Fc受体和补体,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血管或肿瘤细胞,与此同时,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因不表达组织因子子而免受损害,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 生成 免疫治疗 肿瘤血管 组织因子 免疫结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中血管生成相关免疫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和肿瘤微环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微 王佳丽 +2 位作者 刘天旭 王郁 刘丽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3-814,共12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卵巢癌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免疫基因(ARIG),探讨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说明不同预后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潜在差异,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分别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卵巢癌的转录...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卵巢癌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免疫基因(ARIG),探讨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说明不同预后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潜在差异,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分别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卵巢癌的转录组数据和生存数据。利用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鉴定血管生成相关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通过Cox分析临床特征和风险评分,将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浸润、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输卵管组织85对,通过qPCR和WB法验证五个差异表达的ARI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初步探索其在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142个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和Cox回归分析,得到5个基因作为预后基因(PTGER3、SCTR、IGHG1、HSPA8、IGF2),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高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更差;此外,不同风险评分的患者在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通过qPCR和WB法验证这5个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均P<0.01),其中HSPA8表达量最高,且高表达HSPA8与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晚、组织分级差、淋巴结转移及腹膜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细胞功能实验证实,HSPA8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结论:差异表达的5种ARIG能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且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疗效有关,初步证实其在卵巢中发挥促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血管生成 免疫治疗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EGFR-TKI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博文 薛剑超 +3 位作者 王亚东 黄志诚 梁乃新 李单青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83-592,共10页
肺癌是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肿瘤性疾病之一,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RF-TKI)已经成为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 肺癌是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肿瘤性疾病之一,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RF-TKI)已经成为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耐药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angiogenesis inhibitor)是目前一种正在探索的延缓耐药事件发生的治疗方案,被称为“A+T治疗”。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明A+T治疗相较于单药可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然而,基于不同EGFR-TKI的A+T治疗相对于EGFR-TKI单药治疗所带来的获益程度、安全性和探索前景仍不明确。因此,我们回顾了第一、二、三代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总结了A+T治疗模式的增益机制、获益程度、安全性以及最佳的目标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生成药物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模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子宜 李峻岭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7-364,共8页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疗效仍待进一步提高,而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广泛,不仅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来抑...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疗效仍待进一步提高,而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广泛,不仅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还能使血管正常化,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与其他抗肿瘤治疗方式协同增效,共同抑制肿瘤生长。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其他抗肿瘤治疗联合应用的机制,回顾关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其他抗肿瘤方案的临床研究,汇总其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药物 靶向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胃癌研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耿茜(综述) 束永前(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625,共5页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治疗将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胃癌 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18
作者 黄萍 王雯倩 +2 位作者 石砚 刘恩泽 张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 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射后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NVG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NVG的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3例23眼,根据采用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术组9例9眼和睫状体光凝组14例14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先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在角膜缘后4 mm处垂直眼球中心刺入眼内,前房穿刺放液50 μl后注射贝伐单抗50 μl(1.25 mg),然后各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治疗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观察各组术眼的并发症情况,对2个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建立NVG的治疗流程.结果 2个组患眼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3.4±6.2)、(15.6±3.0)和(19.7±3.2) mmHg(1 mmHg=0.133 kPa),睫状体光凝组为(42.8±4.9)、(25.4±7.5)和(23.3±6.6) mmHg,2个组注射药物前与抗青光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8.817,P<0.001;F时间=158.418,P<0.001;F交互作用=7.260,P=0.002).各组内术后1周和3个月的眼压值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睫状体光凝组术眼的眼压明显高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3个月,2个组间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者3眼,睫状体光凝组视力下降者9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睫状体光凝组患者贝伐单抗注射后与抗青光眼手术的间隔时间以及抗青光眼手术后与进一步眼底病治疗的间隔时间均明显长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2、0.003).2个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晚期NVG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后不能降低眼压,但可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较贝伐单抗联合睫状体光凝术眼压降低更快,抗青光眼术前先进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可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用途 人源化单克隆体/治疗用途 联合疗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眼压 玻璃体腔注射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剂&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治疗抑制实体肿瘤细胞生长的数值模拟:应用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的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彦 吴洁 +2 位作者 许世雄 龙泉 姚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99-1207,共9页
为研究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耦合肿瘤血管生长、肿瘤生长和血液灌注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可明显抑制... 为研究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耦合肿瘤血管生长、肿瘤生长和血液灌注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可明显抑制血管生成和减少肿瘤细胞数量,从而起到改善肿瘤组织内部异常微环境的作用.模型可作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一种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治疗 耦合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移植瘤 被引量:6
20
作者 桑莉 王滨 +4 位作者 刘峰 宁厚法 葛艳明 孙西河 董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730,共4页
目的应用DWI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对兔VX2肝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DWI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应用DWI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对兔VX2肝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DWI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磁共振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情况,b值选择350、550和1000s/mm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PCNA的表达。结果肿瘤的接种成功率为100%,两周后可监测到肿瘤。b值为350、550和1000s/mm2时,与对照组相比,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50和550s/mm2时,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抗血管生成组和对照组瘤灶PCNA增值指数PI分别为0.69±0.11,0.41±0.07和0.72±0.1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影响,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模型 动物 血管生成 化学栓塞 治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