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30和PAX5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马慧 张燕林 +1 位作者 李颖鸿 赵建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 探索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的来源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3年来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共8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染和双染,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比例(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及对... 目的 探索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的来源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3年来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共8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染和双染,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比例(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及对染色强度评分来判读两种染色方法。结果 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瘤单染和双重染色技术中,两种染色方法在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切片无脱片现象,组织结构完整,定位准确,对比清晰。结论 CD30和PAX5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在鉴别CD30+细胞淋巴瘤中,染色定位清晰,病理诊断结果准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髓外浆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
作者 张竞 李伊萌 +3 位作者 石俊超 马莹 贺文琦 陆慧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髓外浆细胞瘤(EMP)在犬中属于相对罕见的肿瘤,为了明确犬EMP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本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法对患犬的皮肤肿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一步使用EMP免疫标志物配对盒基因5(PAX5)、白细... 髓外浆细胞瘤(EMP)在犬中属于相对罕见的肿瘤,为了明确犬EMP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本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法对患犬的皮肤肿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一步使用EMP免疫标志物配对盒基因5(PAX5)、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白细胞分化抗原79a(CD79a)、多发性骨髓瘤基因1(MUM1)和犬免疫球蛋白G(Canine 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并总结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结果显示,2例病例的肿物均无包膜结构,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或浆母细胞样特征,病例2肿物内见淀粉样沉积。病例1肿瘤细胞免疫标志物PAX5、CD20和MUM1呈阴性,CD79a和Canine IgG呈阳性;病例2肿瘤细胞免疫标志物PAX5呈阴性,CD20、CD79a、MUM1和Canine IgG呈阳性。结果表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IHC染色结果,确诊2例病例均为犬皮肤型EMP。本试验为犬EMP的精确诊断提供重要的病理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浆细胞瘤(EMP)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犬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和PN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3
作者 贾茜涵 石俊超 +4 位作者 张竞 马莹 刘政 陆慧君 贺文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对4例疑似犬肿瘤的临床病例进行确诊,本文对临床送检的4例疑似犬肿瘤的肿物样本进行组织切片制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镜下可见增生的细胞排列呈束状、片状、巢状和螺纹状等,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部分细胞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 为了对4例疑似犬肿瘤的临床病例进行确诊,本文对临床送检的4例疑似犬肿瘤的肿物样本进行组织切片制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镜下可见增生的细胞排列呈束状、片状、巢状和螺纹状等,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部分细胞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粒,符合黑色素细胞肿瘤的特征;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形态并对肿物进行确诊,使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NL-2)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并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和3-氨基-9-乙基卡唑(AEC)显色液对其显色,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MM)。本试验通过对肿物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和IHC染色结果综合分析,将4例病例诊断为MM。试验结果不仅为犬MM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还为比较医学中MM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MM) 苏木精-伊红(H.E.) 免疫组织化学(IHC)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N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根尖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黄美畅 蒋鸿杰 +1 位作者 汤亚玲 姚莉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0-497,共8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3例根尖周囊肿和45例根尖周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选取根尖周囊肿29例,...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3例根尖周囊肿和45例根尖周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选取根尖周囊肿29例,牙源性角化囊肿24例,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14、CK19、CD57和Ki-67),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根尖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根尖周囊肿经CBCT诊断准确率为68.5%,根尖周肉芽肿经CBCT诊断准确率为44.4%,但CB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4)。CBCT诊断根尖周囊肿的正确性与发病部位(P=0.033)、上皮剩余(P=0.036)和泡沫细胞(P=0.027)有相关性,而与胆固醇裂隙、出血、钙化、急慢性炎症以及炎症程度无相关性(P>0.05)。根尖周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中上皮标志物的表达:大部分病例CK14和CK19阳性表达,CD57阴性表达。细胞增殖活性标志物的表达:根尖周囊肿的Ki-67阳性细胞率为1%~3%,严重感染会增加至15%;牙源性角化囊肿Ki-67阳性细胞率为1%~3%或10%~80%。结论CBCT诊断根尖周囊肿和根尖周肉芽肿的敏感性较好,而特异性较差。CBCT诊断根尖周囊肿的正确性与发病部位、上皮剩余以及泡沫细胞相关,而与胆固醇裂隙、出血、钙化、急慢性炎症以及炎症程度无关。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Ki-67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根尖周囊肿,且主要定位于副基底细胞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囊肿 病理诊断 锥形束CT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时云飞 薛卫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对多数病理医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淋巴瘤病理诊断较为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淋巴瘤发病率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10位[1],世界范围内我国淋巴瘤发病率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2],因此在一般非肿瘤专科医院的病理医生的日常工... 对多数病理医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淋巴瘤病理诊断较为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淋巴瘤发病率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10位[1],世界范围内我国淋巴瘤发病率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2],因此在一般非肿瘤专科医院的病理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并不常见。(2)与多数实体肿瘤单纯形态观察即可诊断不同,淋巴瘤诊断需结合形态与免疫表型且淋巴瘤分类复杂[3],初学者难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标志物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急性心肌梗死CTnI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贾建长 赵子琴 +2 位作者 顾云菊 沈忆文 陈龙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4-106,F003,共4页
目的研究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方法结扎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左室支制作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梗塞区域CTnI的变化,与HE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心肌梗塞组织,HE染色组尚未出现特征性梗... 目的研究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方法结扎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左室支制作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梗塞区域CTnI的变化,与HE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心肌梗塞组织,HE染色组尚未出现特征性梗死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可见CTnI分布以及含量变化,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区域扩大,且近心内膜心肌细胞同时出现变化。结论CTn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TNI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 冠状动脉左旋支 家兔 早期心肌梗塞 HE染色法 病理学意义 动物模型 含量变化 时间延长 心肌细胞 梗塞区 左室支 I诊断 特征性 心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BRAF V600E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7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肺癌协作组 分子病理协作组 +3 位作者 袁培 李媛 王亮 应建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1-1026,共6页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2]。BRAF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2]。BRAF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kinases,ERK)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3]。NSCLC中BRAF基因突变率为1.5%~5.5%,其中以BRAF V600E突变(Ⅰ类突变)为主,占所有BRAF基因突变的30%~50%[3-5]。BRAF突变NSCLC患者预后不良,且常规的化疗或免疫治疗临床获益有限[6]。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与丝裂原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联用,在初治和经治的BRAF V600E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均显示良好的疗效及生存获益[7-8]。基于此,该联合疗法已获得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批准,用于治疗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NSCLC,并纳入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BRAF V600E 靶向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心肌缺血心肌肌红蛋白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官大威 李德祥 吴博韬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51-53,T001,共4页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只犬急性冠脉阻断60及90分钟后心肌肌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60分钟已有明显的肌红蛋白脱失,比相应H、E 染色切片更易辨认缺血灶,在H、E 染色改变不明显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显...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只犬急性冠脉阻断60及90分钟后心肌肌红蛋白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60分钟已有明显的肌红蛋白脱失,比相应H、E 染色切片更易辨认缺血灶,在H、E 染色改变不明显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显示出肌红蛋白的缺失.冠脉阻断90分钟时,缺血区肌红蛋白缺失更加清晰,因此该方法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心肌缺血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蛋白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肌红蛋白 肌肌 冠脉阻断 变化情况 实验应用 染色切片 缺血灶 缺血区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张楠 吕茉琦 +5 位作者 同志超 李海燕 王丹 杨文义 李晓菊 周党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9,共9页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GCTB)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H3.3G34W P63 SAT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常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新明 罗颖洁 +3 位作者 杨通 莫明聪 林云恩 刘桂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188-1190,1194,共4页
自从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取成功之后,后继研究者创建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逐渐发展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 自从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取成功之后,后继研究者创建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逐渐发展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抗原修复 常见问题 抗原性 固定液 抗体效价 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 组织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早期心肌梗死的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季生 姚申 +2 位作者 应爱娣 颜召文 佘伟良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49-51,F002,共4页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扩大呈带状、条状、片状;结扎lO-24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达全层,大部分属完全性缺染,与非梗死区分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肌红蛋白 早期心肌梗死 实验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心肌 PAP法 蛋白抗体 冠状血管 不完全性 非梗死区 心肌缺 结扎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ikuchi淋巴结炎 被引量:7
12
作者 贺莉 赵彤 朱梅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3-724,727,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检测Kikuchi 淋巴结炎(KF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20、CD45RO、CD57、CD68、CD8和多克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对42例KFD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淋巴结受损区域由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检测Kikuchi 淋巴结炎(KF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20、CD45RO、CD57、CD68、CD8和多克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对42例KFD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淋巴结受损区域由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核碎片组成。所有病例均出现组织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共同表达MPO/CD68。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在增生期容易观察到。T细胞呈灶状阳性, 而NK及B细胞呈散在阳性。所有病例中性粒细胞很少或缺乏。结论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作为鉴别诊断KFD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KIKUCHI淋巴结炎 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 单克隆抗体 CD20 CD45RO CD5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cm以下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亚型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43
13
作者 吴芳 蔡祖龙 +5 位作者 田树平 金鑫 景瑞 杨越清 李颖娜 赵绍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探讨1 cm以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f GGO)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亚型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最大直径≤1 cm的f GGO患者的CT、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将CT征象(包括位置、大小、密... 目的探讨1 cm以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f GGO)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亚型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最大直径≤1 cm的f GGO患者的CT、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将CT征象(包括位置、大小、密度、形状、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边缘、胸膜凹陷征、瘤肺界面)与病理亚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PA)]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1、HER-2、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对照,患者年龄、病变大小、密度与病理亚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患者性别、病变位置、形状、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边缘、胸膜凹陷征、瘤肺界面与病理亚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照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CT表现为1 cm以下f GGO的肺腺癌各病理亚型间,性别分布、年龄大小、病变位置、形状、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瘤肺界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4、0.126、0.609、0.678、0.091、0.374、0.339),各病理亚型间病变大小、密度、空泡征的有无以及边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8、0.002、0.003、0.046),Ki-67在不同形状结节间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ER-1在瘤肺界面是否清晰的结节间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HER-2在是否有空泡征的结节间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而CT征象与VEGF和Top-Ⅱα的表达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表现为1 cm以下f GGO的肺腺癌中,IPA的空泡征出现率最高,而AAH最低,且浸润前病变(AAH+AIS)多表现为边缘光滑,MIA和IPA则多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且一些CT征象在特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之间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磨玻璃密度 肺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亚型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网膜、肠系膜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晓红 马大烈 +2 位作者 白辰光 吴丽莉 谢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1-402,共2页
为探讨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对 8例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而且所有肿瘤均获得随访资料。结果表明 ,肿瘤为单发结节 ,体积大 ,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嗜酸性胞浆及核两端... 为探讨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对 8例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而且所有肿瘤均获得随访资料。结果表明 ,肿瘤为单发结节 ,体积大 ,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嗜酸性胞浆及核两端存在细胞浆空泡的梭形细胞构成 ,部分肿瘤可见上皮样细胞等平滑肌分化证据。免疫表型特征为 :8例 (10 0 % )肿瘤C kit均为阳性 ,7例 (87 5 % )CD34阳性 ,6例 (75 % )SMA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 2例恶性间质瘤P5 3、PCNA表达阳性 ,良性病例中 1例PCNA低水平表达。结果提示 ,网膜、肠系膜间质瘤有其独立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C kit、CD34标记物对网膜、肠系膜间质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C-KIT CD34 网膜间质瘤 肠系膜间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WS易位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抗体(FLI-1和CD99)在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宝岳 杨郁 +3 位作者 杜娟 张燕 王华 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评价EWS易位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免疫组化抗体CD99、FLI-1对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WS/PNE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EW... 目的:评价EWS易位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与免疫组化抗体CD99、FLI-1对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WS/PNE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EWS/PNET和其他小圆细胞肿瘤24例,应用FISH检测EWS基因易位、免疫组化抗体CD99和FLI-1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各自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FISH检测在EWS/PNE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8%(30/32)、81.8%(18/22)、88.2%(30/34)和90%(18/20);CD99分别为100%(35/35)、58.3%(14/24)、77.8%(35/45)和100%(14/14);FLI-1分别为71.4%(25/35)、62.5%(15/24)、73.5%(25/34)和60%(15/25)。不同指标两两联合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为:CD99+FLI-1分别为71.4%(25/35)、75%(18/24)、80.6%(25/31)和64.3%(18/28);FLI-1+FISH分别为68.7%(22/32)、86.4%(19/22)、88%(22/25)和65.5%(19/29),CD99+FISH分别为93.8%(30/32)、95.5%(21/22)、96.8%(30/31)和91.3%(21/23)。结论:应用EWS基因易位分离探针FISH检测染色体易位,是辅助诊断EWS/PNET非常敏感和特异的分子指标,与CD99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最大。在缺乏FISH结果的情况下,FLI-1和CD99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Ewing 神经外胚瘤 原始 原位杂交 荧光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实性结节超声造影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波 姜玉新 +4 位作者 戴晴 崔全才 张青 李文波 杨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83-178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实性结节CEUS增强模式与CD34、VEGF、CK19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谐波CEUS技术,对80例甲状腺患者的82个实性结节进行CEUS,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38个、髓样癌3个,结节性甲...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实性结节CEUS增强模式与CD34、VEGF、CK19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谐波CEUS技术,对80例甲状腺患者的82个实性结节进行CEUS,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38个、髓样癌3个,结节性甲状腺肿31个、腺瘤7个、桥本病结节3个。术后行CD34、VEGF、CK19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良恶性结节CEUS增强模式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水平差异,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存在差别(P<0.01),良性结节78.05%(32/41)表现为环状增强,恶性结节92.68%(38/41)表现为不均匀增强。恶性结节的CD34、VEGF、CK19和Ki-67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非均匀增强与CD34、VEGF、CK19呈正相关(r=0.39,P<0.001;r=0.26,P=0.04;r=0.54,P<0.001);环状增强与CD34、CK19、Ki-67呈负相关(r=-0.38,P<0.001;r=-0.59,P<0.001;r=-0.25,P=0.03)。结论 CEUS和CD34、VEGF、CK19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董鸿瑞 王艳艳 +3 位作者 王国勤 孙丽君 程虹 谌贻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2-566,共5页
目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PLA2R)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寻找在肾组织中检测PLA2R准确、快捷的实验方法。方法对193例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进行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修复方法为高压锅... 目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PLA2R)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寻找在肾组织中检测PLA2R准确、快捷的实验方法。方法对193例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进行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修复方法为高压锅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法,其中包括特发性膜性肾病(IMN)139例、膜型狼疮性肾炎15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8例、Ig A肾病18例和微小病变13例。将其中22例肾组织PLA2R阳性IMN患者的肾组织石蜡切片分别给予高压锅热修复、高压锅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水浴热修复和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等4种抗原修复法,然后行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染色效果进行比较。再将其中15例肾组织PLA2R阳性IMN患者的肾组织石蜡切片分别给予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蛋白酶K修复、胃蛋白酶修复等3种抗原修复法,然后行PLA2R免疫荧光染色,对染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93例标本中,IMN患者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阳性率为90.6%(126/139);其他54例非IMN患者均为阴性。采用高压锅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法和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时,22例患者的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阳性;而采用高压锅热修复法或水浴热修复时,仅部分患者为阳性。采用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蛋白酶K修复和胃蛋白酶修复时,15例患者的PLA2R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为阳性,但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为弥漫球性着色,荧光强度2+~3+,而蛋白酶K修复和胃蛋白酶修复为局灶节段性着色,荧光强度3+~4+。结论肾组织PLA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有效鉴别IMN与继发性MN。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时,首选水浴热修复加胰蛋白酶双修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磷脂酶A2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抗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徐根 吴孝兵 +1 位作者 张志强 张盛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1-298,共8页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六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定位、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在乌龟胰腺中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胰...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六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定位、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在乌龟胰腺中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胰高糖素和胰多肽等4种内分泌细胞,生长抑素、胰高糖素细胞多成簇大量分布于胰岛中;5-羟色胺、胰多肽细胞多散在少量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在乌龟消化道中共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糖素和P物质等5种内分泌细胞: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30.7±4.2),空肠其次,回肠、直肠处最低(12.0±1.0/11.2±3.0);生长抑素细胞仅分布于食道和胃中各段;胃泌素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处;胰高糖素细胞分布于胃体至空肠段,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较高(11.3±1.1);P物质细胞仅布于胃幽门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细胞。与其他爬行动物比较,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同点,又显示了较大的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龟 胃肠胰系统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链霉卵白素 种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MMP-2、MMP-9及MMP-MT基因的过度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楠 徐采朴 +2 位作者 房殿春 杨仕明 门荣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806-809,共4页
目的:探讨联和检测组织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MMP-MT对胃癌细胞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胃癌患者癌组织(41例),癌旁组织(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和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MMP-2、MMP... 目的:探讨联和检测组织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MMP-MT对胃癌细胞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胃癌患者癌组织(41例),癌旁组织(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和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MMP-2、MMP-9和MMP-MT的表达。结果:胃癌组MMP-2、MMP-9和MMP-MT表达与侵袭程度成正相关(P<0.05),而且胃癌组MMPs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一致性检验显示MMPs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的关系密切相关(P<0.05),是胃癌侵袭转移检测较好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体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与病理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松林 冯建军 +1 位作者 熊静 关瑞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4-499,共6页
采用从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感染后不同时期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肝脏、肾脏和肠道内的定位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细菌分2次对鳗鲡进行肌肉注射。第1次采用每克体质量10^3-10^7cfu的不同剂量注射... 采用从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感染后不同时期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肝脏、肾脏和肠道内的定位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细菌分2次对鳗鲡进行肌肉注射。第1次采用每克体质量10^3-10^7cfu的不同剂量注射以确定该菌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量为5×10^4cfu/g。第2次以每尾鱼1×10^7cfu的剂量注射欧洲鳗鲡,此后分别在注射后6、24、48 h采集鳗鲡的肝脏、肾脏、肠道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别,鳗鲡早期无明显病理变化,而后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症状;鳗鲡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较其他脏器明显,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肾小球坏死脱落;鳗鲡肝脏则主要表现为严重充血,肠道偶见肠粘膜脱落。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感染细菌主要分布在鳗鲡肾脏内,肝脏和肠道也有感染细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嗜水气单胞菌 人工感染 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