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解儿童留守问题的复杂性思维范式转向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昆 袁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121,共8页
“留守儿童问题”转换为“儿童留守问题”强调了重视儿童生存与发展权益保护的根本旨趣。儿童留守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带来一定程度的问题与风险。现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简单性思维影响了人... “留守儿童问题”转换为“儿童留守问题”强调了重视儿童生存与发展权益保护的根本旨趣。儿童留守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带来一定程度的问题与风险。现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简单性思维影响了人们对儿童留守问题的正确理解和研判。超越简单性思维范式,代之以复杂性思维范式,要把握儿童成长的生命品性,从整体上关照留守儿童成长路线;要识别儿童成长的社会特性,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关系网络;要梳理儿童成长的时空属性,坚持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支持力量的过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留守问题 思维范式 简单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 科学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代教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军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3,共5页
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状态。无论为单亲教养还是隔代教养,留守儿童都面临某些方面的发展挑战,其中又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挑战最为突出。隔代教养下的留守儿童同时面对亲子隔离与隔代亲合的正负面影响,其发展结... 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状态。无论为单亲教养还是隔代教养,留守儿童都面临某些方面的发展挑战,其中又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挑战最为突出。隔代教养下的留守儿童同时面对亲子隔离与隔代亲合的正负面影响,其发展结果是多维和多样的,除了心理韧性、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欠缺外,也可能发展出更为独立的人格并减少心理抑郁风险。在传统家庭功能削弱、社会流动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宜充分挖掘和发挥儿童主任制度的功能,以儿童主任为枢纽,链接政府、社会及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隔代教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留守经历 祖辈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爱武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的“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特征,对其心理发展、行为养成等社会化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赋能不足、家校社的协作互动流于形式以及共同育儿机制尚未形成等进一步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的“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特征,对其心理发展、行为养成等社会化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赋能不足、家校社的协作互动流于形式以及共同育儿机制尚未形成等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主体发力,协调好留守儿童的物质养育与精神赋能、学业培养与品德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养育 法治保障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媒介化抚育与留守儿童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亚丽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0,共16页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流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研究多聚焦亲子分离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远程媒介化抚育逐渐成为弥补物理分离的重要方式。同时现有研究对远程抚育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流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研究多聚焦亲子分离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远程媒介化抚育逐渐成为弥补物理分离的重要方式。同时现有研究对远程抚育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异质性影响也缺乏系统性探讨。本研究基于2023年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分析远程媒介化抚育对留守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涵盖学习毅力和学校适应)及心理健康等多维能力的影响,并深入考察父亲单独外出、母亲单独外出、父母双方均外出等不同父母外出模式下的作用差异,以揭示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得出三方面重要结论:首先,远程媒介化抚育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有效降低了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外出父母每周通过媒介与子女保持联系就能产生显著的发展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将样本划分为父亲单独外出、母亲单独外出及父母双方均外出三种模式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父母均外出和父亲单独外出的情况下,远程媒介化抚育对子女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及心理健康均具有积极影响,而母亲单独外出的情况下,远程媒介化抚育则未呈现统计学显著性。最后,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均外出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亲子互动强化和生活监管机制实现。在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维度,外出父母通过媒介与子女沟通这一单纯的仪式性媒介共现行为并不产生直接效应。而在心理健康层面,外出父母与子女的媒介互动本身由于被子女赋予了情感价值而具有较强解释力。父亲单独外出的影响机制呈现差异化特征,对于子女认知能力和学习毅力的影响仅通过亲子互动和生活监管产生作用,而在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仪式性通话行为本身即具有积极效应。本研究建议在现有留守儿童干预政策中纳入数字抚育能力建设,特别关注母亲单独外出家庭的特殊需求,同时重视媒介互动中仪式性要素的心理建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媒介化抚育 留守儿童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儿童受侵害问题有效防治策略
5
作者 李春玲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人口与教育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却催生了新型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受侵害现象愈发显著,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农村留守儿童、县域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以及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最... 人口与教育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却催生了新型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受侵害现象愈发显著,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农村留守儿童、县域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以及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最易受伤害的群体,构成了防治工作的重难点。有效应对留守儿童受侵害问题,要求我们完善现有治理机制,积极探寻创新解决之道。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构建综合治理体系、实施长效机制、优化县域学校布局、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建设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受侵害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新型留守 未成年人受侵害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6
作者 王卫东 李家童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41,共34页
既有研究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弱势处境,鲜有研究检验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是否会加剧其行为问题。基于社会分类理论对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讨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得出以... 既有研究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弱势处境,鲜有研究检验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是否会加剧其行为问题。基于社会分类理论对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讨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得出以下发现:第一,教师对留守儿童具有消极评价,这会促进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第二,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在于教师的负面评价导致留守学生更容易采取自食其果型的抵抗行动,更容易被推崇反学校文化的同伴群体所接纳。可见,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差异性态度具有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教师所采纳的问题化叙事的根源在于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读。本研究的发现为防止将弱势群体问题化的相关举措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分类 同伴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支持策略研究
7
作者 闻明晶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3期224-226,共3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也日渐引起关注,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可以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四个方面入手。政府可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也日渐引起关注,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可以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四个方面入手。政府可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采取多种途径打造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学校可以提高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程度的认知水平、提升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建设校本课程提升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积极开展活动切实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的质量,降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家庭可以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将子女带在身边、维系融洽的夫妻关系等手段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采用积极应对策略减少问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策略 乡村全面振兴 政府 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成瘾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维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韦明 黄利 周密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健康水平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手机虽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获取、情感交流和社交互动带来便利,但也会引发手机成瘾问题,阻碍其健康发展。基于健康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健康水平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手机虽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获取、情感交流和社交互动带来便利,但也会引发手机成瘾问题,阻碍其健康发展。基于健康需求理论,利用2024年调研的1356份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探究手机成瘾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维健康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揭示手机成瘾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多维健康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会显著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多维健康水平。手机成瘾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维健康的负向作用因性别、寄宿以及照料人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相比于男性,其对女性留守儿童的负向影响更强;相比于非寄宿留守儿童,其对寄宿留守儿童的负向影响更强;相比于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的留守儿童,对由祖父母等其他照料人照顾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负向影响更强。进一步检验表明,相比于身体健康维度和心理健康维度,手机成瘾对社会适应能力维度的负向影响更强。通过促进网络游戏社交、提高不健康饮食偏好、降低睡眠质量三条机制路径,手机成瘾负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多维健康水平。因此,为有效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风险,应多方协作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使用手机,多措并举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营养健康与睡眠的管理教育,对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提供差异化支持策略,以此减缓手机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使用 成瘾行为 多维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的实践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晴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6,共12页
留守儿童阅读服务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厘清其实践逻辑对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提升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多个全国性案例素材,运用扎根理论阐释农家书屋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的发生过程,构建理论模型及思维导... 留守儿童阅读服务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厘清其实践逻辑对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提升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多个全国性案例素材,运用扎根理论阐释农家书屋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的发生过程,构建理论模型及思维导图。研究发现,“统筹资源投入—多元机制协同—综合效能产出”是农家书屋留守儿童阅读服务全过程的内在机理:各类资源的统筹投入是农家书屋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的前提和条件,由准备机制、实施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的多元协同机制是阅读服务实践的行动理路,阅读服务所产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综合效能是其实践价值的具体表现,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图3。表2。参考文献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书屋 留守儿童 农村阅读服务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女性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夏玉雯 石慧峰 +2 位作者 李梦诗 张敬旭 王晓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17-1722,共6页
背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看护人为儿童的母亲和祖母,儿童看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缺少对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比较。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中母亲和祖母抑郁的影响... 背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看护人为儿童的母亲和祖母,儿童看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缺少对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比较。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中母亲和祖母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4—7月开展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健康和发展促进项目”家访干预项目的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5个省的5个贫困县内各选取1~2个乡镇作为项目乡镇。平山县项目乡镇的所有村纳入调查,其他项目乡镇的村根据3岁以下儿童的数量进行分层,每层内随机抽取3个村作为干预村。在同县具有相似3岁以下儿童数量、经济水平以及与县城距离的村中匹配对照村。最终27个镇的113个村庄纳入基线调查,选取3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母亲或祖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收集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的资料,并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SDS)评估看护人的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主要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8名调查对象,其中282名为儿童母亲,446名为祖母。728名调查对象抑郁检出率为32.8%(239/728),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9.8%(84/282)和34.8%(155/446)。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的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为1~岁(OR=2.041,95%CI=1.065~3.913)、2~3岁(OR=2.128,95%CI=1.023~4.425),有看护压力(OR=4.043,95%CI=2.152~7.594)是留守儿童母亲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与外出父亲平均联系时长≥10 min/次(OR=0.396,95%CI=0.175~0.898)是留守儿童母亲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儿童为女童(OR=0.506,95%CI=0.331~0.772)是留守儿童祖母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看护人年龄≥60岁(OR=1.879,95%CI=1.082~3.261)、健康状况影响看护(OR=2.402,95%CI=1.364~4.231)、母亲外出务工累计时长占儿童年龄比例高(OR=2.468,95%CI=1.059~5.751)是留守儿童祖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女性看护人抑郁发生率高,儿童母亲和祖母作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主要看护人,具有不同的抑郁影响因素。儿童年龄较大、看护压力大为母亲抑郁危险因素,与儿童父亲交流较多为母亲抑郁保护因素,高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影响看护以及儿童母亲外出时间较长为祖母抑郁危险因素,看护女童为祖母抑郁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看护人 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女性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国威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8,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既是检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成败的显著标志,也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及深入落实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点。基于2022年针对我国11个省份10946名农村儿童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率约为两成,留...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既是检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成败的显著标志,也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及深入落实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点。基于2022年针对我国11个省份10946名农村儿童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率约为两成,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表现出了回流数量增多、生育数量稳定、寄宿年龄偏低、女性祖辈替代照料和家庭功能障碍较严峻等五个典型特征。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预防暴力与忽视、维护心理健康、促进早期发展、规范网络行为以及提升睡眠质量等五个领域面临风险。建议通过优化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顶层设计、增进留守家庭的责任意识与抚养能力、强化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政策落地等举措来有效降低留守儿童因监护缺失而出现的社会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民生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 监护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儿童教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危机与应对
12
作者 杨锦丹 凡勇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42-47,共6页
明晰留守儿童教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关乎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传道者、授业者和陪伴者,应以德育为核心塑造留守儿童健康人格,以知识和技能确立留守儿童生存之本,以情怀和责任引领留守儿童成长方向。在... 明晰留守儿童教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关乎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传道者、授业者和陪伴者,应以德育为核心塑造留守儿童健康人格,以知识和技能确立留守儿童生存之本,以情怀和责任引领留守儿童成长方向。在留守儿童教育中,乡村教师面临着多角色与少自由、高付出与低回报以及高期待与边缘化三种充满冲突的角色危机。留守儿童教育中乡村教师角色危机的应对路径是:理清教师专业责任,类型化教师角色;关注教师精神世界,精准补偿教师需求;提升乡村教育生态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低成本、抓重点、高效果的方式缓解乡村教师角色危机,提高乡村教师自我认同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 乡村教师 角色定位 专业责任 精神世界 生态环境 角色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视域
13
作者 颜荣 高华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1期278-280,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问题仍是乡村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学前教育质量理论和乡村振兴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乡村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问题仍是乡村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学前教育质量理论和乡村振兴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家庭支持—保教融合—师资提升—资源整合—政策保障”五维一体的质量提升模型;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家庭教育指导、优化隔代照料支持体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课程体系及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策略,形成政府、社区、幼儿园和家庭多方协同的支持网络,助力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系统理论 农村留守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教育的路径
14
作者 陈坤璇 李妙舒 卢礼灏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186-188,共3页
为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与减贫事业发展、响应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该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立足实践育人视角,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地方高校在农村小学教育创新开展的线上线... 为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与减贫事业发展、响应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该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立足实践育人视角,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地方高校在农村小学教育创新开展的线上线下“四点半课堂”基础教育帮扶方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地方高校帮扶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径,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后可以接受全面教育,以期打破农村与城市文化教育壁垒,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地方高校 基础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时代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挑战
15
作者 刘定花 《村委主任》 2025年第8期233-235,共3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短视频的兴起对生活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村地区尤其显著,深刻改变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深受短视频文化的影响,沉迷现象愈发严重。因此,文章将分析农村留...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短视频的兴起对生活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村地区尤其显著,深刻改变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深受短视频文化的影响,沉迷现象愈发严重。因此,文章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短视频沉迷的情况,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沉迷 农村留守儿童 成因 后果 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社名支持网络建设新思考
16
作者 彭晓琴 程茜 刘科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2期275-277,共3页
在“撤乡并镇”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儿童需接受寄宿制或“长途”教育,其成长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二元结构演变为“跨区域流动、监护弱化、资源集中但服务分散”的新模式,进而引发多重困境。文章以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为例,经研... 在“撤乡并镇”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儿童需接受寄宿制或“长途”教育,其成长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二元结构演变为“跨区域流动、监护弱化、资源集中但服务分散”的新模式,进而引发多重困境。文章以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为例,经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呈现高度依赖非正式支持但脆弱、正式支持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特征。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在物质保障、精神关怀、制度供给及成长机会创造等维度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强化家庭监护能力、提升学校专业支持水平、整合社区支持资源,并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以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监护 社区支持资源 社会支持网络 留守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指模型”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及策略研究——以石棉县为例
17
作者 余叶青 孙嘉雄 胡娴淑 《村委主任》 2025年第9期284-286,共3页
文章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该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度分析。调研发现,石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堪忧。具体而言,近半数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认同感偏低的问题,他... 文章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该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度分析。调研发现,石棉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堪忧。具体而言,近半数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认同感偏低的问题,他们在社交融入方面面临挑战,往往因为缺乏同伴接纳或有效的互动机会而在集体活动中感到被边缘化。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地儿童对自身能力持消极态度,还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新环境或新朋友时缺乏必要的自信。这些儿童的自我认同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容易因环境变化产生焦虑情绪或采取退缩行为。此外,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与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及可能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模型 心理状况 问卷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18
作者 姚保军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6期175-177,共3页
该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为案例,基于实地调查(覆盖4 328名留守儿童),系统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教育能力薄弱、地理环境制约、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失衡),提出‘学校赋能—社区协同—政策创新’三维突围... 该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为案例,基于实地调查(覆盖4 328名留守儿童),系统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教育能力薄弱、地理环境制约、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失衡),提出‘学校赋能—社区协同—政策创新’三维突围路径(含完善寄宿管理、整合乡贤资源等9项具体措施),为破解西部农村隔代教育难题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隔代教育 现状 现实困境 突围路径 甘肃省秦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 被引量:5
19
作者 季诚钧 徐潇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经历了萌芽期(1996—2007年)、形成期(2007—2016年)和深化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留守儿童政策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经历了萌芽期(1996—2007年)、形成期(2007—2016年)和深化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有其内在逻辑,从关注留守儿童基本教育保障到关心弱势群体教育,维护教育公平,再到促进教育脱贫与实现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的立意持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成效日益突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新型教育模式,设置留守儿童专项经济资助经费,进一步健全社会关爱体系,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评价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政策 政策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何以可能?——来自邻里共同体的保护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云素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共8页
基于农村大学生留守经历的回溯性文本,分析自然村落中邻里保护留守儿童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双亲缺位时获得的邻里保护,主要体现在情感关怀、生活照料、急难援助、道德示范、学业支持五个方面,具有及时性和... 基于农村大学生留守经历的回溯性文本,分析自然村落中邻里保护留守儿童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双亲缺位时获得的邻里保护,主要体现在情感关怀、生活照料、急难援助、道德示范、学业支持五个方面,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邻里保护留守儿童是邻里作为共同体的要求,以血亲关系和人情交换为基础,是对人伦法则、互助共生等邻里规范的遵循。城镇化进程中,邻里共同体面临不断消解的风险。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通过村落文化建设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重塑乡土社会的亲缘性、熟人性和温情性,构建以情感为基础的邻里共同体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邻里 共同体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