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健 黄志明 +4 位作者 袁助 朱云新 包永忠 单国荣 翁志学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8-61,共4页
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氯乙烯 (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 ,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 ,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 ;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 ;环氧大豆油 (ESO)、... 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氯乙烯 (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 ,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 ,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 ;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 ;环氧大豆油 (ESO)、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 (ATBC)助剂能改善树脂的加工流变性 ,其中ESO兼有热稳定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 流变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树脂组成及聚合温度与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峰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1995年第1期11-14,共4页
通过DSC测试及HAAKE流变测试,对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及聚合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熔融温度、结晶度等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对树脂的结晶结构进行了探讨、为工业控制树脂的合成条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酸甲酯 悬浮共聚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速率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龙孝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本文在偏氯乙烯-氯乙烯重量配比等于85/15的条件下,着重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等主要因素对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提出了共聚速率模型。在35~65℃温度范围内,建立了模型参数与聚合温度的关系式。在10~80%转化率范围内,本模型与实验结... 本文在偏氯乙烯-氯乙烯重量配比等于85/15的条件下,着重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等主要因素对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提出了共聚速率模型。在35~65℃温度范围内,建立了模型参数与聚合温度的关系式。在10~80%转化率范围内,本模型与实验结果能很好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 悬浮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峰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7,共7页
本文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丙烯酸酯的引入对聚偏氯乙烯树脂加工性、热稳定性等性能的改进,并对国际上就该树脂合成工艺以及分子量及分布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酸酯 悬浮共聚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物的热行为与结晶度
5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3-127,共5页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法得到高 VDC含量的共聚物结晶度与 AN含量成线性关系 ,而在高 AN含量时则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腈共聚 玻璃化转变 热熔融 热分解 结晶度 悬浮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
6
作者 周树学 黄志明 +1 位作者 单国荣 翁志学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12,共3页
以偶氨二异丁腈 (AIBN)作引发剂 ,合成了偏氯乙烯 (VDC) /丙烯腈 (AN ) /苯乙烯 (St)三元悬浮共聚树脂。在聚合过程中 ,压力先逐步升高后下降。当悬浮聚合质量投料比为 6 0∶15∶2 5 (VCD/AN /St)时 ,其压力转变点的转化率约为 5 5 %~6... 以偶氨二异丁腈 (AIBN)作引发剂 ,合成了偏氯乙烯 (VDC) /丙烯腈 (AN ) /苯乙烯 (St)三元悬浮共聚树脂。在聚合过程中 ,压力先逐步升高后下降。当悬浮聚合质量投料比为 6 0∶15∶2 5 (VCD/AN /St)时 ,其压力转变点的转化率约为 5 5 %~6 5 %。聚合得到的三元VDC AN St悬浮共聚树脂为球形半透明颗粒 ,重均粒径约为 5 0 .5 6 μm。合成的悬浮液中存在数量较多的微小粒子 ,加入NaNO2 可减少其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腈 乙烯 悬浮聚合 共聚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研制
7
作者 张成德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1年第5期11-14,共4页
采用悬浮共聚的方法研制了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树脂。考察了共聚配方、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及聚合温度对VDC/MA共聚树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DC/MA=(92~96)/(8~4)、采用分散剂B(用量0.13%)、搅拌速度300~400 r/m... 采用悬浮共聚的方法研制了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树脂。考察了共聚配方、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及聚合温度对VDC/MA共聚树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DC/MA=(92~96)/(8~4)、采用分散剂B(用量0.13%)、搅拌速度300~400 r/min,并根据聚合温度调节分子量大小,制得的VDC/MA共聚树脂其膜光泽好、透明度高、热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酸甲酯 悬浮共聚树脂 悬浮共聚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的粒径及其分布 被引量:3
8
作者 吕群 陶春元 +1 位作者 周树学 缪茂靠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5-77,80,共4页
研究了分散剂浓度、搅拌转速、水油比等因素对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并趋于平缓;平均粒径受搅拌转速的影响情况与分散剂用量有关,在实验的搅拌转... 研究了分散剂浓度、搅拌转速、水油比等因素对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并趋于平缓;平均粒径受搅拌转速的影响情况与分散剂用量有关,在实验的搅拌转速范围内,分散剂用量高于临界值(约略小于0.4%)时,平均粒径随搅拌转速增加而减小,在低于临界值时,平均粒径随转速增加呈马鞍形变化,平均粒径最低点对应的临界转速约为500r/min;平均粒径随水油比的增加而减少,但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腈 悬浮共聚树脂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水溶性对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三元悬浮共聚合成粒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3-396,共4页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溶解度所致。加入亚硝酸钠(NaNO2)可以有效减少水相聚合生成物,使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 乙烯 丙烯腈 乙烯 悬浮聚合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3-569,共7页
本文研究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共聚速率、共聚物组成及其特性粘度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投料配比的改变,可分成四个不同聚合机理区域。St对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有缓聚作用。VDC... 本文研究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共聚速率、共聚物组成及其特性粘度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投料配比的改变,可分成四个不同聚合机理区域。St对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有缓聚作用。VDC三元悬浮共聚速率可用半经验模型dC/dt=(C([I]0( exp(-( kdt)描述,由实验得到模型参数( 值为2.24,模型参数(、( 是聚合温度与引发剂浓度的函数。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物存在着较宽的VDC组成分布,并受到单体AN水溶性的影响,经AN动态相平衡校正后,可预测VDC三元共聚物组成。VDC-AN-St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着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引发剂用量下,高转化率VDC-AN-St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腈 乙烯 悬浮共聚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剂存在下的偏氯乙烯悬浮共聚合成粒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贵明 王稚阳 包永忠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8-383,共6页
为了探究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对聚合成粒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沸点烷烃发泡剂存在下进行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VDC-MMA)悬浮共聚,采用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跟踪聚合过程中液滴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和形貌的演变,并根据液滴... 为了探究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对聚合成粒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沸点烷烃发泡剂存在下进行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VDC-MMA)悬浮共聚,采用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跟踪聚合过程中液滴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和形貌的演变,并根据液滴和聚合物颗粒形貌、聚合物/油相溶胀特性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随聚合过程的变化,分析核-壳结构VDC-MMA共聚物/烷烃粒子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不加发泡剂时,VDC-MMA(质量比为70/30)悬浮共聚得到的颗粒形貌规整、内部密实,粒径变化与珠状悬浮聚合成粒相符.当添加发泡剂后,成粒的准稳态和增长阶段持续时间缩短,恒定阶段粒子收缩不明显,得到的粒子为表面褶皱、核-壳结构较完善的微胶囊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悬浮聚合 发泡剂 粒径 形貌 -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速率模型
12
作者 吕群 周树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翁志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72,共4页
以Wessling 偏氯乙烯均聚速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新的速率模型dx/dt= kxm[I]n0 exp (- nkdt),式中k、m 、n 是模型参数。通过研究单体组成、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对共... 以Wessling 偏氯乙烯均聚速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新的速率模型dx/dt= kxm[I]n0 exp (- nkdt),式中k、m 、n 是模型参数。通过研究单体组成、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对共聚速率的影响,发现在55~75 ℃之间,m 和n 分别是值为0.143 和0.5 的常数,而k 随温度变化且符合Arrhenius关系式,其表观活化能为87.0 kJ/m ol。在转化率低于85% 时,模型的计算值能较好地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腈 悬浮共聚 聚合 速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微悬浮聚合法制备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乳胶
13
作者 缪晖 林绍梁 林嘉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5,共5页
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微悬浮聚合中加入3.0%种子乳液,在不需要激烈机械分散的情况下,合成了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VA)乳胶。用这种混合微悬浮聚合方法合成的PVVA糊树脂性能优异,制备的乳胶具有双峰粒度分布,增塑糊的B氏黏度低,体现... 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微悬浮聚合中加入3.0%种子乳液,在不需要激烈机械分散的情况下,合成了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VA)乳胶。用这种混合微悬浮聚合方法合成的PVVA糊树脂性能优异,制备的乳胶具有双峰粒度分布,增塑糊的B氏黏度低,体现出独特工艺技术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皂化体系中助乳化剂品种,与主乳化剂的比例,以及主乳化剂的用量是影响乳胶粒径的主要因素。乳化剂配比决定皂化液粒径,PVVA乳胶粒径随皂化液粒径增大而增大,随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 混合微悬浮聚合 B氏糊黏度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非凡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3,共6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的聚丙烯酸-b-聚苯乙烯共聚物为大分子RAFT试剂和乳化剂,并加十六烷助乳化剂,可得到稳定的P(VDC-co-MA)共聚物和P(VDC-co-MA)-b-PBA共聚物乳液;随着大分子RAFT试剂浓度减小,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增加,聚合具有可控特性。P(VDC-co-MA)-b-PBA共聚物溶液成膜和胶乳热成型膜均具有微相分离特征,随P(VDC-co-MA)/PBA摩尔比由11/1增加到2.2/1再到1/1,共聚物呈现从PBA粒状分散、PBA线条状分散、双连续分布的变化,并在热失重过程中出现分别对应于P(VDC-co-MA)共聚物和PBA的热失重温度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聚丙烯酸丁酯 嵌段共聚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相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秋光 刘海亮 肖长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1-848,共8页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纯水通量、接触角、孔径及其分布、截留率及力学性能等研究了聚合物含量对P(VDC-co-VC)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C-co-VC)-DMP二元体系成膜过程以液-液(L-L)分相为主,随着聚合物含量增加,膜的横截面由类花瓣状结构向胞腔状结构转变,膜的孔连通性降低,结构变得较为致密,同时膜上表面孔隙率降低,粗糙度增大. L-L分相时间和聚合物含量的变化,导致膜结晶度先降低后增大.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膜上表面接触角、断裂强度及蛋白截留率增加,但膜的平均孔径、孔隙率及纯水通量先增加后减小.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0%时,所得膜通透性较优,断裂强度可达7.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乙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 聚合物含量 -液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共聚树脂的制备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群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8-40,43,共4页
本文对偏氯乙烯(VDC)共聚树脂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了VDC共聚树脂的新品种——发泡VDC共聚树脂的制备和应用。
关键词 乙烯 悬浮共聚 发泡 共聚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浸渍发泡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群 柳闽生 郑济委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1998年第3期6-9,共4页
采用浸渍法在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中引入发泡剂,研究了树脂组成和性能、浸渍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渍量和浸渍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乙烯 共聚树脂 发泡剂 浸渍 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悬浮法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酯的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栋华 袁誉洪 +4 位作者 赵奇志 黄军 王利华 刘景民 王洛礼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7-50,共4页
用热重分析技术对微悬浮法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的热降解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在热分解过程中 ,HCl和HAc同时脱出 ;在静态空气和静态氮气 ,升温速率为 5、1 0℃min-1的条件下 ,共聚树脂的热降解均... 用热重分析技术对微悬浮法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的热降解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在热分解过程中 ,HCl和HAc同时脱出 ;在静态空气和静态氮气 ,升温速率为 5、1 0℃min-1的条件下 ,共聚树脂的热降解均为二级反应 ,热降解表观活化能Ea为 :1 60 .82~ 1 83 .77KJ .mol-1;ln[A/s]为 2 8.64~ 3 4.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 热降解 共聚树脂 乙烯 醋酸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共聚物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莉 冯献 +1 位作者 王稚阳 程金科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27,47,共5页
以碘仿为引发剂,偏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在水相体系中制备偏氯乙烯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产物摩尔质量及分布... 以碘仿为引发剂,偏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在水相体系中制备偏氯乙烯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产物摩尔质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转化率和摩尔质量增加,摩尔质量分布变窄,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使用红外光谱仪(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说明该聚合方法符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 聚合机理 聚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化工公司生产出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糊树脂
20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74-874,共1页
关键词 沈阳化工公司 乙烯-醋酸乙烯 共聚 树脂 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