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NSS水汽和地面假相当位温观测的短时强降水阈值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余洋 万蓉 +1 位作者 付志康 向怡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3-615,共13页
基于2019年和2020年6—7月GNSS水汽监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和并址气象站的地面雨量、温、压、湿等同步观测数据,利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两个检验指标,探索建立了基于PWV、6小时水汽增量(PWV*)及假相当位温距平(θ_(se... 基于2019年和2020年6—7月GNSS水汽监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和并址气象站的地面雨量、温、压、湿等同步观测数据,利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两个检验指标,探索建立了基于PWV、6小时水汽增量(PWV*)及假相当位温距平(θ_(se)*)的短时强降水阈值预报方法,并利用2021年6—7月降水样本对该预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CSI和POD分别为0.167和0.593,其评分高于目前常规业务方法对短时强降水的客观预报评分,其中约48%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预警之后的24小时内,约78%发生于48小时内。研究区域内78.6%的短时强降水样本发生在连续15小时PWV*的累积值(∑PWV*)≥75 mm且连续24小时θ_(se)*累积值(∑θ_(se)*)≥30 K的条件下;PWV高值区叠加∑PWV*和∑θ_(se)*的大值区对梅雨期短时强降水以及暴雨发生区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GNSS 大气可降水量 假相当 客观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高边缘暴雨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分布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国翠 李国平 +2 位作者 岳艳霞 孙云 刘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由副高进退引起的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和地面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副高边缘暖湿气流...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由副高进退引起的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和地面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500hPa的584~588dagpm线、700~850hPa切变线之间;2)降水出现时GPS可降水量基本对应于高值阶段,强降水出现时可降水量位于峰值前后;降水出现时GPS可降水量偏离系数为正值,而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偏离系数超过1时;3)对同一测站而言,GPS可降水量越大对应的实际降水越强.当测站不同时,GPS可降水量高并不一定代表更强的降水,这与测站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关.4)降水出现前热力和水汽条件配置好,能量不断积累,假相当位温逐渐升至极大值.随着降水出现与能量的释放,假相当位温回落到谷值阶段,此谷值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对应的降水也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边缘暴雨 GPS可降水量 偏离系数 假相当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相当位温在黄河“7·21”雨洪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靳莉君 任伟 周丹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26,共2页
利用NCEP/NCAR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水文站降水资料等,对2012年7月20—21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假相当位温分析。结果表明:假相当位温的变化反映了暴雨过程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暴雨落区位于或接近... 利用NCEP/NCAR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水文站降水资料等,对2012年7月20—21日黄河中游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假相当位温分析。结果表明:假相当位温的变化反映了暴雨过程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暴雨落区位于或接近850 hPa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假相当位温高值中心的移动和变化趋势与暴雨落区和暴雨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可以把它作为暴雨预报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假相当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假相当位温的数值计算(二)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创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82-88,共7页
从大气假绝热方程出发,提出一个考虑了水汽凝结潜热、水滴冻结潜热和水质物比热对部分位温的贡献的完整假相当位温公式,并给出它的数值计算过程。
关键词 假相当 大气 假缘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假相当位温的数值计算(三)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创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计算两方面讨论了水滴冻结贡献系数的特性。结果表明,这些系数具有正贡献和负贡献两方面的特性,并且证明了产生这些特征的物理原因是冰面与水面之间的饱和水汽压差。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水质物比热贡献系数的精确计算,研... 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计算两方面讨论了水滴冻结贡献系数的特性。结果表明,这些系数具有正贡献和负贡献两方面的特性,并且证明了产生这些特征的物理原因是冰面与水面之间的饱和水汽压差。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水质物比热贡献系数的精确计算,研究了Simpson’s公式的不合理性和误差。发现M与P、T、Td之间对数线性相关性,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M的新经验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相当 水质物比热 水滴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辛假相当位温的精确计算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创买 李晓娟 +1 位作者 谢炯光 谢定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综合分析罗斯贝、辛普森、拉欣和桑德斯等关于空气的干绝热和湿绝热过程的研究,从定义出发,严格推出罗-辛假相当位温(θses)的精确计算公式,包含罗斯贝假相当位温(θse)与辛普森假相当位温(θss),编制出5种假相当位温变量表,对比分析了... 综合分析罗斯贝、辛普森、拉欣和桑德斯等关于空气的干绝热和湿绝热过程的研究,从定义出发,严格推出罗-辛假相当位温(θses)的精确计算公式,包含罗斯贝假相当位温(θse)与辛普森假相当位温(θss),编制出5种假相当位温变量表,对比分析了文献[12]及其计算结果与本文相应结果的差异,并分析指出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贝 辛普森 拉欣 假相当 精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假相当位温的精确计算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任承 顾光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3-17,共5页
本文根据假相当位温的含义,得到了它的准确表达式。计算了假相当位温的标准值,给出了适用于气象业务工作中实用的公式,建议在有计算机的业务部门使用。
关键词 假相当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空间分布与亚洲阻塞流型域及其冷空气活动路径 被引量:7
8
作者 苏丽欣 廉毅 +2 位作者 李尚锋 沈柏竹 陈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8,共8页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个和东北88个测站1960~2010年的逐月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的空间分布与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测站严重冷夏A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个和东北88个测站1960~2010年的逐月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区夏季低温事件概率的空间分布与冷空气活动路径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区测站严重冷夏A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部和吉林省的中东部,概率大值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东北区测站冷夏B事件≥20%概率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的中西部和长白山东部区,概率大值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5个A事件典型年的500 h Pa亚洲地区呈现乌拉尔山与鄂霍次克海阻高,与东北区均为负距平区构成双阻塞偶极子流型,偏东和偏北区域为温度场负距平极值中心;5个B事件典型年则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为正异常区,东北亚至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上空为负距平区,构成亚洲地区东西向偶极子阻塞流型,温度场负距平分布为偏西北-东南走向;选择850 h Pa的假相当位温θse的316 K候平均等值线的变化,反映来源于极地或超极地的冷空气活动路径的时空范围,其A和B事件典型年冷空气活动路径均分别与与东北区A、B事件大概率区的主要轴向分布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 夏季低 冷空气 路径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物理量特征初探
9
作者 张晓涵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研究2019—2023年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物理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站点平均每年出现2~6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3—10月,小时雨量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基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盛... 研究2019—2023年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物理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站点平均每年出现2~6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3—10月,小时雨量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基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盛夏,一天之内凌晨至上午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强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所需的对流有效位能越高。75%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850 hPa假相当位温>77℃的条件下。不稳定层结和低层高水汽能量条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强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需要越高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和低层水汽能量条件。盛夏季节更容易达到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发生短时强降水。K指数对区分短时强降水强度的参考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沿线(甘孜段)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10
作者 李天方 王蔓 +2 位作者 徐瑗 侯淇耀 廖小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169-17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4B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车载雷达、甘孜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4年6月26日川藏铁路沿线(甘孜段)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4B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车载雷达、甘孜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4年6月26日川藏铁路沿线(甘孜段)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高原低涡影响;(2)副热带高压不断向西衍生,为暴雨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能量;(3)过程中T-logP图中湿层较深厚,能延伸至250 hPa,水汽通道畅通,降水大值中心配合有水汽通量大值区;(4)X波段双偏振车载雷达相比康定C波段雷达具有更优异的地形探测效果,同时移动雷达的双偏振特性可以更好地识别粒子的形态、浓度,为预报员分析天气形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暴雨 低涡切变 水汽通量 假相当 双偏振车载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付亮 赵宇 +1 位作者 杨成芳 赵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05-1715,共11页
利用2000-2016年常规观测、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低涡型、浅槽型和深槽型暴雪,并对这三种类型暴雪的气旋路径、强度变化、降水分... 利用2000-2016年常规观测、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低涡型、浅槽型和深槽型暴雪,并对这三种类型暴雪的气旋路径、强度变化、降水分布、水汽输送和热动力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气旋路径为东北路,浅槽型暴雪气旋路径偏东,各类暴雪的气旋强度变化和降水分布因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降雪最强时,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700和850 hPa都有低涡,浅槽型暴雪700 hPa为低槽。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低层低涡气旋性闭合环流引起的辐合密切相关。浅槽型暴雪的水汽辐合源于槽前辐合;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发生在假相当位温暖舌中,浅槽型暴雪发生在较平直的假相当位温场中,深槽型和浅槽型暴雪的锋区要强于低涡型暴雪。降雪最强时,低涡型暴雪有1支高空急流,深槽型暴雪有2支高空急流,浅槽型暴雪高空急流有1支或2支。三类暴雪中心都位于北支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南支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位置。综合统计结果提出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暴雪 北上带气旋 水汽通量 假相当 高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θse递减率公式”及其在大连冬季层结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树勋 袁开朗 于世秀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9-14,共6页
为了弥补经典的条件性不稳定判据①理论的局限性,笔者根据近年来采用的对流性不稳定判据[1]建立了一个既可上机计算,又可在T-lnp图上操作的“θse递减率公式”.作为“公式”的理论检验和应用,笔者选取了大连冬季两个典型... 为了弥补经典的条件性不稳定判据①理论的局限性,笔者根据近年来采用的对流性不稳定判据[1]建立了一个既可上机计算,又可在T-lnp图上操作的“θse递减率公式”.作为“公式”的理论检验和应用,笔者选取了大连冬季两个典型例子进行了判断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性 假相当θse 层结 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碧”与“海贝思”台风特点及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巍巍 庄毅斌 缪语沛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254-256,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1°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从路径、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涡度与垂直速度条件、假相当位温条件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卢碧”和“海贝思”台...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1°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从路径、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涡度与垂直速度条件、假相当位温条件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卢碧”和“海贝思”台风特点及其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认识台风暴雨天气影响系统发展演变规律,为做好台风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低空急流 涡度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的定义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安宇 吴池胜 +4 位作者 林文实 杨艳 冯瑞权 古志明 梁嘉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0-408,共9页
使用1983 年至1996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 C E P)14 年逐日平均2 .5°×2 .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 使用1983 年至1996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 C E P)14 年逐日平均2 .5°×2 .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亦考虑了其暖湿程度。这比以前仅考虑暖湿程度要合理,按新定义计算的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风推进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夏季风的撤退非常迅速,这和观测结果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西南风 假相当 季风 推进 撤退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尤伟 臧增亮 +3 位作者 潘晓滨 李毅 安成 李安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3-1529,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天气各要素的垂直廓线特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K指数,并对修正后的K指数(K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雷暴中心主要发生在...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天气各要素的垂直廓线特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K指数,并对修正后的K指数(K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雷暴中心主要发生在高原西南侧的日喀则、高原中部腹地那曲、拉萨一带以及高原东部地区,夏季高原中部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西南转移,其东侧的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南偏移,雷暴中心位置向南偏移且雷暴的月平均频数减少,高原上由南向北雷暴发生的时段不同,高原中部和北部的那曲、沱沱河雷暴峰值的出现时段比南部的拉萨早3~6h;高原南部的定日和拉萨雷暴日大气低层存在逆湿现象。高原地区雷暴日500~400hPa之间为不稳定层,400hPa以上为稳定层,400hPa处假相当位温为最小值,雷暴日平均风向为西南风;对KM指数检验表明,大多数雷暴日KM>10℃,占总雷暴日的92.7%;当KM<0℃时几乎无雷暴发生,KM指数对雷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雷暴 假相当 修正的K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冬季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余金龙 朱红芳 +1 位作者 邱学兴 曹卫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2-1063,共12页
文章对安徽省2000—2009年11月至次年4月的雨、雨夹雪、雪和冻雨四类降水相态样本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地面到500 hPa,气温、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对平原、山区的地面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均逐渐减弱,且相... 文章对安徽省2000—2009年11月至次年4月的雨、雨夹雪、雪和冻雨四类降水相态样本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地面到500 hPa,气温、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对平原、山区的地面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均逐渐减弱,且相对湿度对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远弱于气温和假相当位温。在同一气压层上,假相当位温与气温对平原地区地面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相当,而假相当位温在某些气压层上对山区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略优于气温。在不同气压层上,平原地区各降水相态的气温和假相当位温均接近正态分布,山区假相当位温相对于气温更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假相当位温更适合作为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因子。选取地面到500 hPa共6个气压层(山区5个)的假相当位温作为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因子建立多级判别方程,利用2010年的降水相态样本对所建立的多级判别方程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多级判别方程对雨、雨夹雪或雪、冻雨的区分能力较好,对雨夹雪与雪的区分能力相对较弱。利用T639模式资料对两个降水相态复杂个例进行预报检验,多级判别方程能较好地预报雨雪转换的时间及区域,对降水相态的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相对湿度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钢 杨瑞峰 +2 位作者 张艳 徐学义 袁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057-8059,共3页
利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研发的客观分析诊断图形系统,基于实际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实况,针对2003年8月25-27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东侧的偏南低空急流在暴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利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研发的客观分析诊断图形系统,基于实际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实况,针对2003年8月25-27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东侧的偏南低空急流在暴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将低层暖湿空气向暴雨区输送和辐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层结不稳定条件,导致偏南气流前端具有明显的暖锋锋生现象;另一方面,急流左前方的气旋性切变使得暴雨区的气旋性涡度加强,最终导致暴雨区的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明显。该远距离台风暴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暴雨是台风与西北涡及其东侧暖式切变线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及其暖切变线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场,即气旋性涡度场,而台风东侧低空西南急流的北涌进一步加强了原始涡度场和辐合区,加强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水汽通量 涡度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中暴雨的GPS可降水量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国翠 李国平 +2 位作者 陈小雷 李宗涛 孙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一次由副热带高压进退引起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通常出现在GPS可降水量高于基值时,尤...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一次由副热带高压进退引起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通常出现在GPS可降水量高于基值时,尤其是在GPS可降水量达到极大值前后,极大值阶段对应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上升后期若有高空槽扰动,则出现对流性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下降初期仍将维持弱降水。2)非对流稳定性降水的GPS可降水量呈波状变化,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呈多峰型,强降水与GPS可降水量的大值阶段对应;对流性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升降剧烈,GPS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峰值刚好对应。3)降水多发生在GPS可降水量偏离系数为正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偏离系数超过1时。当GPS可降水量剧烈增长,降水性质为对流性雷雨或阵雨时,对应的偏离系数可比稳定性降水的略小。4)前期高能量的积累是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副高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的快速下降阶段或谷值区。假相当位温峰值越高、升降幅度越大、高值持续时间越长,相应的降水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可降水量 偏离系数 暴雨 副热带高压 假相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2009年7月8~9日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钢 杨瑞峰 +1 位作者 陈彬 许长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260-11262,11399,共4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向山东伸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 急流 假相当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一次台风降水事件的干侵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周育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一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 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