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宫颈刮片中修复细胞特征的探讨
1
作者 刘树范 曹箭 旦居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86-287,共2页
从1335例宫颈刮片中发现46例有典型修复细胞。其中16例是宫颈癌放射治疗后涂片,占34.8%。16例宫颈具不同程度炎症的涂片,占34.8%。2例为宫颈活检两周内涂片。1例宫颈光滑的涂片。放射治疗,宫颈局部活检和炎症是引起修复细胞出现的因素... 从1335例宫颈刮片中发现46例有典型修复细胞。其中16例是宫颈癌放射治疗后涂片,占34.8%。16例宫颈具不同程度炎症的涂片,占34.8%。2例为宫颈活检两周内涂片。1例宫颈光滑的涂片。放射治疗,宫颈局部活检和炎症是引起修复细胞出现的因素,但本文结果表明修复细胞出现与炎症程度关系不明显。本文46例修复细胞涂片中100%可找到呈片状排列和核大而明显为特征的修复细胞。作者提出要与腺癌细胞和柱状上皮重度核异质细胞鉴别。片状排列的细胞胞浆见有突起,胞核极向多数一致,是修复细胞与之鉴别的重要依据。并指出发现修复细胞,尤其近期没有手术、活检、放疗、电灼等治疗史时要追随,以免癌的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刮片 修复细胞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核酸促核辐射鼠肠腺细胞修复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崔大祥 曾桂英 +6 位作者 王枫 田芙蓉 郭晏海 徐俊荣 闫小君 任东清 苏成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357,共5页
初步探讨外源核酸促电离辐射损伤的小鼠肠腺细胞修复的分子机理 .建立BALB/c小鼠电离辐射后给予外源RNA与生理盐水治疗的 6h、 12h、 2 4h、 4d和 8d的模型 ,采集空肠组织标本后采用消减杂交基础上的LD PCR技术 ,获取与受照小鼠肠腺损... 初步探讨外源核酸促电离辐射损伤的小鼠肠腺细胞修复的分子机理 .建立BALB/c小鼠电离辐射后给予外源RNA与生理盐水治疗的 6h、 12h、 2 4h、 4d和 8d的模型 ,采集空肠组织标本后采用消减杂交基础上的LD PCR技术 ,获取与受照小鼠肠腺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克隆 ,对其进行全自动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 . 6h治疗组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主要为 :热休克蛋白mRNA、NmimRNA、Dutt1蛋白mRNA、Na ,K ATPaseγ亚单位mRNA等 ;12h治疗组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 :碱性磷酸酶mRNA、碱性磷酸酶 2、glkA基因、单链复制着丝粒基因等 ;2 4h治疗组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 :抗CEA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抗DNA重链可变区基因、Igkappa链mRNA等 ;4d治疗组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 :双特异性磷酸酶、端粒酶相关蛋白家族mRNA、β GABA转运基因、紧张激活蛋白mRNA、FK5 0 6结合蛋白、Ca2 +/Ca2 +调蛋白依赖性基因等 ;8d治疗组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鼠免疫球蛋白DNA、易弯曲肽DNA、tsrglkA基因、修复蛋白A等 .新发现的 18个基因片段递交给GeneBank ,接受号为AF2 40 16 4 AF2 40 181.结果表明 :外源核酸促电离辐射损伤的小鼠肠腺修复的机理可能与一些基因、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有关 ,与免疫系统的作用可能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电离辐射 细胞修复 表达基因 外源核酸 肠道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庆余 苏晓燕 +2 位作者 龚良庚 雷浪 李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4-686,共3页
目的探讨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影像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切除的颞骨GCRG患者的影像、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GCRG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0岁、61岁。以... 目的探讨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影像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切除的颞骨GCRG患者的影像、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GCRG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0岁、61岁。以耳部非特异性症状(疼痛、流脓、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就诊。CT检查示软组织肿块影,骨质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累及邻近颞下颌关节。MRI示颞骨骨质破坏,病变呈长T1、短T2信号,DWI呈低信号。镜下示病变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其中可见呈长梭形或椭圆形核的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动脉样小血管。可见灶性出血区及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胞质丰富的单核-巨噬细胞常见于出血区,呈散在分布或聚集成灶,可见核分裂象。结论颞骨GCRG是一种少见的可伴骨质破坏及局部侵袭性的非肿瘤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有效,诊断时需与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棕色瘤及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颞骨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基因在辐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和修复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彭瑞云 王德文 +5 位作者 熊呈琦 李延平 高亚兵 汪宝珍 崔玉芳 杨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13-416,共4页
迄今,c-myc基因表达在辐射诱导的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修复中变化和意义于国内外同类文献尚未见到。本实验采用78只LACA小鼠,经γ射线全身照射,于照后4周内分批活杀,将骨髓组织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和制作电镜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并将骨髓... 迄今,c-myc基因表达在辐射诱导的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修复中变化和意义于国内外同类文献尚未见到。本实验采用78只LACA小鼠,经γ射线全身照射,于照后4周内分批活杀,将骨髓组织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和制作电镜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并将骨髓细胞涂片采用LSAB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动态观察c-myc蛋白在辐射诱导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修复中变化。结果表明:照后小鼠骨髓出现明显损伤及损伤后重建现象。照后6小时,骨髓中凋亡的造血细胞明显增多,形态上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形、环状、戒指状或不规则状,并见凋亡小体。c-myc蛋白于照后6小时明显增多,位于造血细胞核内,而照后1-6天,其表达则进行性减少,至照后10-15天,c-myc蛋白再度增多,于照后21天后,c-myc表达趋于正常水平。因此,c-myc基因在辐射诱导的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凋亡后的修复中表达均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辐射诱导的造血细胞凋亡及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修复 C-MY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军 黄德亮 +1 位作者 韩东一 杨伟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颞骨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GCRG 肿瘤 辅助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响 李春志 +1 位作者 陈东 赵志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前后Vero细胞调控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姚秀琼 彭花 +1 位作者 谈金 欧阳健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9-464,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流式细胞仪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降解大豆多糖(SPS)对损伤的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Vero)的修复作用;研究了修复前后Vero调控草酸钙(CaOxa)晶体形成的差异。经H2O2氧化损伤的Vero在被SPS修复后,其细胞活力、细胞外SO...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流式细胞仪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降解大豆多糖(SPS)对损伤的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Vero)的修复作用;研究了修复前后Vero调控草酸钙(CaOxa)晶体形成的差异。经H2O2氧化损伤的Vero在被SPS修复后,其细胞活力、细胞外SOD活性及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均增加,细胞形态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细胞。在诱导草酸钙(CaOxa)晶体生长过程中,修复细胞可以减少棱角尖锐的一水草酸钙(COM)晶体生成,诱导更多的二水草酸钙(COD)晶体。三种状态Vero诱导的晶体尺寸从小到大顺序为:正常细胞<修复细胞<损伤细胞。本文结果表明,降解大豆多糖可以修复受损伤的Vero细胞,降低肾结石形成的危险性,提示SPS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绿色防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 晶体生长 大豆多糖 细胞调控 细胞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通路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卢志有 林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0-614,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指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正常脊柱和脊髓组织,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各项功能,包括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是人类致残率较高的疾患之一。目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早期的手术...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指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正常脊柱和脊髓组织,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各项功能,包括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是人类致残率较高的疾患之一。目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早期的手术治疗及中后期药物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修复 信号通路 神经 暴力作用 手术治疗 脊髓组织 正常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外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影像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乾 任翠萍 +3 位作者 王姗 李飞 孙囡 程敬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1-1433,共3页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修复性反应,具有局部侵袭性,属罕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仅占骨良性病变的7%。GCRG最常发生于颌骨,颌骨外侵犯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颌骨外GCRG的MRI或CT表现,以...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修复性反应,具有局部侵袭性,属罕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仅占骨良性病变的7%。GCRG最常发生于颌骨,颌骨外侵犯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颌骨外GCRG的MRI或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颞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凌冰冰 何波 +1 位作者 赵卫 孙学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468-3468,共1页
患者男,45岁,“左颞部间断性针刺痛2年余,感左耳听力丧失,近2个月来进行性加重”入院。
关键词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左颞部 进行性加重 听力丧失 间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明耀 陈勇 王志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10月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进行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的60例患者资料。术后进行追踪随访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10月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进行口腔黏膜组织缺损修复的60例患者资料。术后进行追踪随访和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4个月。60例患者中,59例患者的黏膜组织缺损修复均获得成功,术后7~10 d未见修复膜脱落,愈合良好。1例病灶累及软腭,术后出现基质溶解,出现穿通,造成口鼻瘘,修复失败。成活后的修复膜在软组织部位受植床存在一定的收缩。结论: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能够起到早期覆盖创面,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生成的作用。其操作简单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 口腔黏膜缺损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瑞瑞 邓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脊髓损伤(spine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性疾病之一,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方法。采用干细胞移植修复SCI,是目前研究较热的治疗策略之一。研究所采用的干细胞主要是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氏细胞、神... 脊髓损伤(spine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性疾病之一,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方法。采用干细胞移植修复SCI,是目前研究较热的治疗策略之一。研究所采用的干细胞主要是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氏细胞、神经嗅鞘细胞等。本文将对干细胞移植促进SCI后神经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修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方法 成体干细胞 许旺氏细胞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宁 周欣 +4 位作者 李贺 黄体钢 叶帆 陈树涛 丛洪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27-1732,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巨噬细胞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n=23),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n=20),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移植巨噬细胞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n=23),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n=20),假手术组(n=12)。术后第7天和第28天,取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别测定膨展指数、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结果与AMI组比较,MΦ组术后第7天膨展指数[(0.27±0.13)vs(0.41±0.19),P<0.05]、非梗死区CSA[(330.65±57.30)μm2vs(408.00±99.98)μm2,P<0.01]均显著减少,MΦ组术后第28天膨展指数[(0.30±0.11)vs(0.48±0.12,P<0.01]、非梗死区CSA[(335.80±92.52)μm2 vs(515.41±93.13)μm2,P<0.01]也均显著减少;术后第7天和第28天MΦ组梗死区CVF显著大于AMI组[(53.51±5.82)%vs(45.05±3.66)%,(79.17±5.58)%vs(73.17±5.94)%,P<0.01],非梗死区CVF显著小于AMI组[(2.37±0.65)%vs(4.84±1.81)%,(2.64±0.63)%vs(6.01±1.34)%,P<0.01],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显著大于AMI组[(0.566±0.009)vs(0.509±0.011),(2.162±0.047)vs(1.454±0.020),P<0.01]。结论巨噬细胞心肌内移植促进梗死区胶原沉积和成熟度增加,减少梗死范围,减轻非梗死区纤维化程度和心肌肥厚程度,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心肌梗死 细胞外基质修复 心室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鼓膜穿孔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邹嘉平 杨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5,122,共3页
目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鼓膜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对30例鼓膜穿孔患者,采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修复膜修复穿孔的鼓膜,并进行了耳内镜下的随访观察。结果:30... 目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鼓膜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对30例鼓膜穿孔患者,采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修复膜修复穿孔的鼓膜,并进行了耳内镜下的随访观察。结果:30例患者中23例一次修补成功,5例二次修补成功,2例患者经二次修补均未成功,遂放弃。总有效率为93%。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可有效修复鼓膜穿孔,较传统的Ⅰ型鼓室成形术更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膜穿孔 鼓膜修补 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耳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嘉平 杨超 +1 位作者 张磊 陈玉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耳部皮肤缺损的价值。方法 :对18例耳部新生物切除术后遗留的皮肤缺损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行一期修复。结果:随访2~12个月,18例患者均一次性修复成功,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耳部皮肤缺损的价值。方法 :对18例耳部新生物切除术后遗留的皮肤缺损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行一期修复。结果:随访2~12个月,18例患者均一次性修复成功,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耳部新生物切除术后遗留的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 耳部新生物 术后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多发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告
16
作者 陈新群 翦新春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2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病例报告 诊断 治疗 病理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分析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被引量:21
17
作者 付岩宁 金鑫 +2 位作者 金花兰 刘梦雨 王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分析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利用CT和MRI对其诊断。资料与方法 20例经病理证实的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患者,17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其骨质破坏方式及恶性肿瘤特征... 目的分析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利用CT和MRI对其诊断。资料与方法 20例经病理证实的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患者,17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其骨质破坏方式及恶性肿瘤特征的影像表现。结果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CT表现为骨质破坏范围较广(n=16)、溶骨性破坏(n=16),破坏边缘可见残留沙粒样散在骨密度影(n=8),伴有邻近骨质硬化(n=10);MRI表现为长T1、混杂短T2的软组织肿块,T2WI内高信号与囊变坏死有关,T2WI低信号与含铁血黄素或出血有关;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结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MRI表现以混杂短T2为特征,当CT发现颞骨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块时,需要考虑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可能,补充MRI扫描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颞骨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修复心肌损伤的表观遗传药理学研究
18
作者 余细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86-187,共2页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仍是目前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人类心脏梗死区一般丢失近10亿个心肌细胞,而心肌细胞死亡后没有再生能力,使梗死区心肌丢失或功能丧失.因此,有必要寻找具有心肌分化能力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种子细胞,以...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仍是目前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人类心脏梗死区一般丢失近10亿个心肌细胞,而心肌细胞死亡后没有再生能力,使梗死区心肌丢失或功能丧失.因此,有必要寻找具有心肌分化能力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种子细胞,以此补充或替代死亡的心肌细胞,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梗死区域心肌丢失的最佳种子细胞.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有自体、同种异体、异种组织细胞等.异种动物细胞是个方便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修复 心肌损伤 遗传药理学 心肌细胞死亡 梗死区域 种子细胞 心肌梗死 人类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卡稀 冯勃 +7 位作者 韩东一 杨仕明 戴朴 韩维举 申卫东 刘军 赵辉 彭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分析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经病理确诊为颞骨GCRG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颞骨GCR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6例(男、女各3例)均为单侧病变,其中有5... 目的分析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经病理确诊为颞骨GCRG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颞骨GCR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6例(男、女各3例)均为单侧病变,其中有5例主要表现有听力减退,3例有耳闷胀感伴耳鸣,2例有颞区肿物伴疼痛,1例面瘫(面神经功能HBⅡ级)。3例患侧外耳道见粉红色肿物或脓性分泌物,未窥及鼓膜,2例鼓膜浑浊,1例已行鼓膜置管;鼓室导抗图1例A型,1例As型,3例C型,1例未作该检查;CT示颞骨区、颅中窝等处有膨胀性占位性病变,骨质多呈溶骨性改变;MRI示病变部位表现为T1WI和T2WI混杂低信号。所有患者行颅底、颞骨、颞下窝肿物切除术,5例经颅中窝进路、1例经颞-蝶进路完成手术;1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颞骨GCRG,随访2~3年,6例均无复发转移。结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当无法完全切除肿物时,术后应考虑放射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物质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潇 纪世召 夏照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961-3964,共4页
随着胚胎发育、人体稳态、干细胞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医学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研究发现,在人体形态发育、器官形成、正常组织结构维持以及损伤修复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迁移发挥着十分重要... 随着胚胎发育、人体稳态、干细胞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医学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研究发现,在人体形态发育、器官形成、正常组织结构维持以及损伤修复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迁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有效集中MSC到达损伤部位是实现组织再生治疗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损伤组织 细胞修复 物质 趋化 CELLS 胚胎发育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