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炳亮 裴超 +2 位作者 李宝泉 石慧群 林兴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滑坡是黄河黑山峡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黑山峡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中开展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基于黑山峡地区地质条件、气候、人类活动等调查资料,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岩性、与断层的距离、与水系的距... 滑坡是黄河黑山峡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黑山峡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中开展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基于黑山峡地区地质条件、气候、人类活动等调查资料,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岩性、与断层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NDVI(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与道路的距离、降水量9个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通过对各因子的分级权重进行计算,得到滑坡易发性信息量值;通过对滑坡易发性信息量进行叠加与分区,绘制黑山峡地区滑坡易发性分区图,确定危险区域。结果表明:黑山峡地区滑坡灾害极高易发区位于东北部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部靖远县以及主要河流与道路沿线,这些地区地层岩性较软弱,大多为砂、黄土等,在河流冲积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地表斜坡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 风险评价 信息量模型 黑山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SVM-RFE与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2
作者 李文杰 巨能攀 +2 位作者 王栋 陈浩 解明礼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9,共11页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评价因子的选取多为单一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同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评价因子的选取多为单一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同时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较少。文中以林芝市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等14个初始影响因子,通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算法对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及筛选,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考虑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重要性排序消除相关性较高的因子,从而确定出了12组易发性评价因子,并基于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开展林芝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成功率曲线进行结果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主道路及其附近,以及主要水系延伸地区;高易发区是研究区内所占面积最广的区域,面积为45 312.16 km^(2),占林芝市总面积的30.37%。根据评价结果精度检验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46,表明本方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准确率较高,可为林芝市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M-RFE 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 评价因子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和频率比模型的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对比评估
3
作者 潘峰 文慧 +3 位作者 袁芳 沈发兴 胡松 牛德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5,共9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为严重的侵蚀形式之一,基于GIS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对该地区崩岗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10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矩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为严重的侵蚀形式之一,基于GIS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对该地区崩岗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10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矩阵进行影响因子筛选,利用信息量、加权信息量和频率比3种模型开展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气温、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是江西省崩岗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2)信息量模型、加权信息量模型和频率比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860、0.852和0.833,3种模型评估精度均良好,都适用于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评估。3)江西省崩岗发育风险等级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由北往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南部,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南部和中部,这与江西省崩岗实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崩岗侵蚀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风险评估 信息量模型 频率比模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InSAR与信息量-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的滑坡动态危险性评价
4
作者 汪晨煜 彭军还 +2 位作者 薛跃明 李旭 张炎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8,共6页
针对当前不同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结果存在差异性较大、时效性较差及假阴性误差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祥云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信息量(I)、信息量-逻辑回归(I-LR)、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模型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针对当前不同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结果存在差异性较大、时效性较差及假阴性误差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祥云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信息量(I)、信息量-逻辑回归(I-LR)、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模型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最适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方法处理2019年8月—2023年7月的升降轨Sentinel-1数据,并解算地表坡向形变速率;最后通过校正矩阵将滑坡危险性分级并与坡向形变速率相结合,生成滑坡动态危险性图。研究结果表明,I-LR模型相比其他3种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结合I-LR模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分级和InSAR坡向形变速率分级生成的滑坡动态危险性图对不稳定形变区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低危险性占比降低10.35%,较低、中和高危险性的比例分别提高6.30%、2.45%和1.60%,提高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危险性制图 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 SBAS-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西藏察隅县G219国道沿线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苏傲 郭振 陈佳乐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200,共16页
【研究目的】公路建设引起道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道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关键问题,其评价结果可为灾害防范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灾害带来的潜在损失。【研究方法】察隅县G219国道沿线共发育地... 【研究目的】公路建设引起道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道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关键问题,其评价结果可为灾害防范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减少灾害带来的潜在损失。【研究方法】察隅县G219国道沿线共发育地质灾害85处(其中滑坡9处、崩塌31处、泥石流45处)。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选取水系线密度、道路线密度、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岩组、地貌、DEM、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坡向和坡度11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将地质灾害点核密度分析与信息量法相结合,改进信息量法模型,并运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基于改进的信息量法模型的易发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情况高度吻合。模型评价精度较高,AUC值达到0.836,表明模型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预测能力显著。【结论】改进的信息量法模型在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方面表现出更优的精度,可为察隅县及其附近区域的城镇规划建设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西藏察隅县 指标因子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InSAR与信息量-机器学习耦合模型的黄土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祥祥 石亚亚 +4 位作者 胡良柏 吴涛 庞栋栋 刘帅令 宋宝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环境因子、气象因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对于黄土高原区域,在诸多因子的复杂互馈作用下易导致黄土崩滑灾害,亟需选择适用的影响因子和训练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本研究以天水市为研究区,基于InSA... 环境因子、气象因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对于黄土高原区域,在诸多因子的复杂互馈作用下易导致黄土崩滑灾害,亟需选择适用的影响因子和训练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本研究以天水市为研究区,基于InSAR获取的地表形变信息,综合地形、水文、气候、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IV)分别联接到随机森林模型(RF)、决策树模型(DT)、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和BP神经网络模型(BP)构建耦合模型IV-RF、IV-DT、IV-SVM和IV-BP,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模型(IV-RF、IVDT、IV-SVM和IV-BP)的AUC值分别为0.925、0.846、0.883、0.792,IV-RF具有更强的精度。滑坡频率比IV-RF模型从极低易发分区向极高易发区逐渐递增,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更均匀平稳。IVRF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和精度,更适合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IV-RF模型的极高、高、中、低、极低易发性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0.45%、18.28%、22.27%、16.92、22.09%,主要分布在天水市北部地质环境复杂和人类活动强烈的山地、黄土梁峁地区。岩性、坡度、土地利用、降雨、道路密度、InSAR形变在贡献率分析中排在前6位,是影响滑坡发育的主控因子。本研究旨在为黄土高原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深化建模思路,优化独立模型评价结果不确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机器学习方法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信息量模型的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
作者 吕爽 刘千瑜 张湘如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5,共13页
桂林市多山地丘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地质灾害频发。本文选取桂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人类活动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选择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降雨、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桂林市多山地丘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地质灾害频发。本文选取桂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人类活动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选择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降雨、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道路距离及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估指标,建立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平台下的层次分析法(AHP)和信息量模型进行数据集成,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桂林市地质灾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危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2.41%、31.89%、24.43%、14.81%和6.45%。极高危险区集中分布于永福县、阳朔县、桂林市区等地;极低危险区则主要分布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兴安县等地;其余地区为中度危险区,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模型结果可知降水可能是造成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模型评估指标(AUC)数值为0.796,通过危险性评价结果准确性检验。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各项评估指标的致灾机理,并对比典型区域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发现降水、距断层距离等评估指标的高权重以及其他指标的中、低权重分布具有较好的合理性。此外,各因子的加权信息量与其分级结果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该信息量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详细评估各致灾因子对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等级的影响,并划分了桂林市地质灾害危险区,对桂林市及相关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AHP 信息量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四川省德昌县为例
8
作者 穆成林 周海鹏 +3 位作者 阳博 黄刚 黄雯 洪金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5-1589,共15页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植被覆盖率9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结合ArcGIS平台和遥感数据,分析指标与滑坡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评价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及叠加降雨因子的综合易发性。结果表明:德昌县滑坡灾害综合易发性分级面积比分别为高易发区(13.61%)、中易发区(52.83%)、低易发区(32.61%)、极低易发区(0.95%)。该评价模型精度检验中ROC曲线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12,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较高,可作为德昌县区域滑坡灾害评价的有效方法,为区域滑坡灾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 信息量 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与机器学习耦合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雅睿 娄春辉 +1 位作者 侯龙君 刘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0-1153,共14页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以镇安县为研究区,提出将信息量模型分别与4种机器学习方法(SVM、RBF、ELM、BPNN)相结合,利用信息量模型的定量化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构建耦合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以镇安县为研究区,提出将信息量模型分别与4种机器学习方法(SVM、RBF、ELM、BPNN)相结合,利用信息量模型的定量化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构建耦合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首先,基于县域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选取9个影响因子,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信息量模型量化影响因子,以各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作为样本输入数据,代入支持向量机、极限学习机、径向基函数网络和BP神经网络4种机器学习模型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并通过接收灵敏度(ROC)曲线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区内滑坡主要分布于道路两侧、河流沿岸及山体破碎带等地质环境恶劣区域,其中人类工程活动、气象、地质构造是影响区内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4种耦合模型中IV-BPNN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其预测的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滑坡点数量更为集中,在仅占21.43%的区域分布了85.15%的滑坡灾害点,评价结果优于其他耦合模型;ROC曲线中IV-SVM、IV-RBF、IV-ELM和IV-BPNN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41、0.813、0.838、0.863,其中IV-BPNN模型精度最高,与信息量模型的AUC值(0.722)相比提高了19.5%,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研究提出的IV-BPNN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中影响因子量纲不统一及因子间复杂非线性关系而导致评价结果适应性一般的问题,能更加精确地识别潜在滑坡灾害高风险区域,可为当地滑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信息量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改进IVM-RF耦合模型的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延安市志丹县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鹏鑫 谢婉丽 +1 位作者 刘琦琦 王昱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95,共16页
为了给延安市志丹县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持,给相似地区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在崩塌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未考虑累积降雨方面的影响,在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降雨工况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以栅格单元作... 为了给延安市志丹县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持,给相似地区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在崩塌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未考虑累积降雨方面的影响,在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降雨工况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结合灾害特征及区域孕灾背景,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土体类型、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8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了易发性评价并分析了致灾因子与灾害分布关联性。利用计算机语言,自动处理前期因子数据的分析、转化、管理和出图等流程,改进了信息量(IVM)-随机森林(RF)耦合模型,实现了模型的自动循环迭代对比选择,通过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对比了2种易发性模型精度。在耦合模型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价,用皮尔逊Ⅲ型曲线估算研究区10,20,50和100 a一遇4种不同工况下降雨量,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对于易发性分区结果,信息量-随机森林耦合模型评价结果的AUC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7,优于IVM模型的评价结果;对于危险性分区结果,从10 a一遇到100 a一遇降雨工况的高和极高危险区面积都逐级增加。研究表明,改进的耦合模型评价方法不仅简化了操作还提高了精度,耦合模型确实拥有更好的评价精度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信息量(ivm)模型 随机森林(RF)模型 危险性评价 机器学习 延安市志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文秀 李秀珍 +4 位作者 郑玲静 孔纪名 邵其其 熊华勇 谢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9-659,共11页
贵渝管道沿线地势险峻、构造活跃、雨量集中,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科学开展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工作对确保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查明管道沿线自然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管道沿线地形地质特征、管... 贵渝管道沿线地势险峻、构造活跃、雨量集中,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科学开展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工作对确保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查明管道沿线自然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管道沿线地形地质特征、管道展布与斜坡体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划分了101段适合管道工程特点的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数理统计模型与Scoops3D物理力学模型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遵义及桐梓县附近,其中7段处于极高易发区,26段处于高易发区,20段处于中易发区,30段处于低易发区,18段处于极低易发区。通过ROC曲线分别求得信息量、Scoops3D以及二者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96、0.683和0.803,结果表明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的评价准确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渝管道 地质灾害 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机器学习耦合模型的水电梯级开发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正 冷亮 +2 位作者 孙永鑫 霍燕平 何延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7-241,共5页
随着滑坡灾害形势的日益严峻,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已被广泛应用,但尚未开展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评价工作。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内部的大坝和水库不仅改变了水流和水位,还深刻影响了地下水位,增... 随着滑坡灾害形势的日益严峻,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已被广泛应用,但尚未开展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评价工作。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内部的大坝和水库不仅改变了水流和水位,还深刻影响了地下水位,增加了库岸的滑坡风险。本文以清江水电梯级开发流域为研究区,针对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独特环境,考虑了水流强度指数(SPI)、地形湿度指数(TWI)和地下富水性3个因子,结合前人经验共选取18个影响因子,通过历史数据进行贡献率分析,剔除了3个低贡献因子,优化了整体评估体系。结合信息量法和机器学习,本文构建了4种模型,其中IV-ANN模型表现最为出色,准确率高达82.41%。本文模型充分考虑了水电梯级开发流域孕灾条件,为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的科学研究和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机器学习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和机器学习相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3
作者 尚悦 马鹏斐 +1 位作者 吕义清 高星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13-9724,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且愈发频繁,如何获得准确的易发性评价结果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为构建高精度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并进行可解释性分析,以山西省忻州市的繁峙县、代县和五台县为研究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选取14个影响因...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且愈发频繁,如何获得准确的易发性评价结果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为构建高精度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并进行可解释性分析,以山西省忻州市的繁峙县、代县和五台县为研究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选取14个影响因子,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和容差(tolerance,TOL)两个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筛选因子,构建易发性评价体系。运用信息量模型(information method,IM)辅助选取非灾害样本,并与灾害点样本组合形成完整的数据集,随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致梯度提升算法(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三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易发性评价模型。基于效果最优的模型,运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进行解释。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方法构建的易发性评价模型表现最佳,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具有更合理的分级区间和更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多分布在靠近山区道路和河流的区域,面积占比达到21.2%;SHAP分析表明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起伏度、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等八项因素影响;依赖性分析和局部解释进一步揭示了特征因子对预测结果的具体影响,可为该区域的灾害防治和了解灾害的发生规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 机器学习模型 ROC曲线 易发性评价 模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法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以宜宾市叙州区为例
14
作者 张晓丽 曾祥宇 +2 位作者 唐流东 刘亮 张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265-267,共3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以宜宾市叙州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斜坡结构类型5个评价因子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依据ArcGIS软件,利用5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宜宾市叙...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以宜宾市叙州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斜坡结构类型5个评价因子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依据ArcGIS软件,利用5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宜宾市叙州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结合地理信息软件的分析功能,开展区内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4个等级,从而获得叙州区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为山区县级区域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 地质灾害 滑坡 信息量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的地震带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松潘-较场地震带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亚静 刘红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地震会引起地表振动及破坏,同时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对位于地震带区域城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为了探究地震带区域地质发育程度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松潘-较场典型地震带的平武... 地震会引起地表振动及破坏,同时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对位于地震带区域城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为了探究地震带区域地质发育程度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松潘-较场典型地震带的平武县为例,从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带发育特征、土壤植被、人类工程活动影响6个方面选取地质灾害的诱发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信息量-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信息量-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评价模型对平武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信息量-RF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型,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精度评估信息量-RF模型的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91)高于信息量-AHP模型(0.931)和信息量模型(0.920),说明基于信息量耦合随机森林的综合易发性评价模型更适用于地震带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随机森林 信息量模型 R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富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寸得欣 令狐昌卫 +4 位作者 马一奇 尹林虎 陈庆松 刘振南 涂春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63-7573,共11页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该区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加之煤矿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评价体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高程、坡度、工程地质岩...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该区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加之煤矿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评价体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高程、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降雨量、水系、道路工程、煤矿工程活动8个指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富源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工程活动与工程地质岩组是富源县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低易发区、较低易发区、中易发区、较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83.8 km^(2)(19.54%)、449.77 km^(2)(31.12%)、759.67 km^(2)(23.53%)、1004.99 km^(2)(13.93%)和630.97 km^(2)(11.89%),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与采煤活动分布较一致,是灾害点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ROC曲线验证,正确率为77.95%,表明区划较为合理,可以为富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源县 地质灾害 易发性分区 层次分析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心脏功能异常围产结局预测
17
作者 张晗 魏瑗 赵扬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7-553,共7页
目的: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心脏功能异常的特点,并基于信息量法选择以超声指标为主的相关评价指标以建立预测MCDA胎儿围产结局的模型。方法:筛选出双胎妊娠孕妇中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心脏异常者104例,根据其绒毛膜性和胎儿心脏... 目的: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心脏功能异常的特点,并基于信息量法选择以超声指标为主的相关评价指标以建立预测MCDA胎儿围产结局的模型。方法:筛选出双胎妊娠孕妇中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心脏异常者104例,根据其绒毛膜性和胎儿心脏异常情况分为:MCDA功能异常组(61例)、MCDA结构异常组(23例)及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结构异常组(20例),分析比较3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随访临床结局至产后3年。引入信息量法,选择MCDA功能异常组的全部超声异常指标(7类),再加入3项常见临床指标,纳入信息量模型计算,建立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围产结局预测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预留病例(5例)检验两种方法评估模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①与MCDA结构异常组比较,MCDA功能异常组双胎特有并发症的比例更高、分期更重;3组围产结局中活产与未活产所占比率、不同的活产结局间和不同的未活产结局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发现MCDA功能异常组活产儿大部分(22/24)心脏功能自行恢复正常。②信息量模型预测结果示,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不良围产结局或风险(I)划分标准:当I>1.0时,胎儿死亡风险高;当-1.0<I≤1.0时,胎儿死亡风险中等;当I≤-1.0时,胎儿死亡风险低。③ROC曲线验证结果示,AUC为0.864(95%CI 0.767~0.961);预留病例检验验证结果示,与实际临床结局吻合程度较高。结论:基于信息量法的结局预测模型与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有一定关联性,对预测MCDA心脏功能异常胎儿死亡风险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异常 信息量模型 单绒毛膜双胎妊娠 围产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汤口断裂南段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问楚 王朝 +2 位作者 管后春 黄蒙 乔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21-11130,共10页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 汤口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该断裂对周边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以断裂带南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内的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和断裂距离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计算结果显示,断裂构造的影响因子占比较大(信息量值为2.729),叠加层次分析法后的评价分区图进一步表明,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汤口断裂带附近。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精度结果对比,两方法耦合评价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明显优于单一信息量模型,且与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一致,说明汤口断裂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口断裂带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赤池信息量准则优选惯性元器件的随机误差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祝元浩 常国宾 杨木森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针对当前基于目视Allan方差曲线进行惯性元件随机误差建模中存在随机误差类别识别困难,人工干预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优选惯性元件随机误差模型的方法。首先,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对不同间隔的Allan方差数据... 针对当前基于目视Allan方差曲线进行惯性元件随机误差建模中存在随机误差类别识别困难,人工干预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优选惯性元件随机误差模型的方法。首先,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对不同间隔的Allan方差数据进行合理的加权,并将随机误差系数用指数形式表示作为待估系数,避免了随机误差系数估计值为负的问题。其次,采用AIC对模型中包含的随机误差类型进行优选。最后,基于光纤陀螺仪测量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根据AIC的值自动识别出被测光纤陀螺的随机误差类别为:角度随机游走、零偏不稳定性和角速度随机游走。所选模型模拟的功率谱密度与实测数据的功率谱密度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元器件 随机误差模型 赤池信息量准则 参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川西高原地热潜力预测
20
作者 黄荣华 张超 +2 位作者 姜光政 张浩竹 时欣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12,共16页
川西高原是中国重要的高温地热资源富集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对于川西高原地热潜力分布认识仍较为匮乏。基于川西高原公开可获得地热点(温泉)、断裂、花岗岩、地表温度、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地震等影响因子数据... 川西高原是中国重要的高温地热资源富集区,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对于川西高原地热潜力分布认识仍较为匮乏。基于川西高原公开可获得地热点(温泉)、断裂、花岗岩、地表温度、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地震等影响因子数据,建立川西高原加权信息量模型。地热点与影响因子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热点与到断裂和花岗岩距离呈负相关,与较高的地表温度、较低的航磁异常、较高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较低的古登堡-里克特b值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川西高原康定、理塘、巴塘等地具有较高的地热潜力,川西高原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应重点围绕上述地区开展。而甘孜、白玉、新龙、炉霍、道孚、得荣和丹巴等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地热潜力,在今后的地热勘探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加权信息量模型 靶区优选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