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建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41,共4页
灵活就业规模的扩大,既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因素驱动下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偏好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不明确、工资保障覆盖不够全面以及社会保... 灵活就业规模的扩大,既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因素驱动下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偏好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不明确、工资保障覆盖不够全面以及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享受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和准劳动关系的边界、加强工资保障、加强社会保险权益保障以及发挥各级工会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就业 新就业形态 高质量充分就业 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合同、工会身份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基于CGSS2013数据的验证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雷 屈沙 杜素珍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1,共9页
本文借助CGSS2013数据,分别采用Probit模型、2SLS方法和Heckman两步法来考察劳动合同和工会身份等因素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有劳动合同较无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加入工会的概率更高,加入工会较没有加入工会的劳动者签订劳... 本文借助CGSS2013数据,分别采用Probit模型、2SLS方法和Heckman两步法来考察劳动合同和工会身份等因素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有劳动合同较无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加入工会的概率更高,加入工会较没有加入工会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概率更高。此外,劳动合同和工会身份均有助于缩短劳动者的每周工作时间,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加班、非法超时工作的概率。从员工福利来看,劳动合同工的福利水平较非劳动合同工明显更高,工会会员的福利水平也明显高于非工会会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和工会组织建设,以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合同 工会身份 劳动者权益保障 CGSS20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法“非中心化”调整模式的思考——新业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观念更新与制度调整 被引量:30
3
作者 董保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7-57,156,157,共13页
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就业遇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关注,"老问题、老解法"、"新问题、老解法"是当前社会法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在笔者看来,传统业态劳动关系的调整涉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新业态就业关系的... 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就业遇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关注,"老问题、老解法"、"新问题、老解法"是当前社会法学术研究的主流观点。在笔者看来,传统业态劳动关系的调整涉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新业态就业关系的发展更涉及历史条件的制约。就业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非中心化管理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在经验总结、观念更新的前提下实行制度创新,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才可能得到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泛化 新业态 劳动者权益保障 非中心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景一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90,共5页
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两大核心任务,但在不同阶段,二者侧重点应有所差异。现阶段市场化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应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应从... 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两大核心任务,但在不同阶段,二者侧重点应有所差异。现阶段市场化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应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应从增强劳动者博弈力量、达成利益基本共识与增加制度供给等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化劳动关系 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祁媛媛 李保民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94,共6页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财富之基,如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发展在保障劳动者享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财富之基,如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近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发展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发展在保障劳动者享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升工资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关系确认困难、劳动者弱势地位明显、劳动者权益需求难以满足以及劳动者参保水平低等。从现代劳动关系、工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积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完善的权益保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法律视角下的企业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芳 吴宝宁 《当代经济管理》 2013年第4期93-97,共5页
从"社会责任观"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当然职责,就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言,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目前已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尤其是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 从"社会责任观"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当然职责,就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言,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目前已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内,尤其是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法律上的应尽义务。这对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作简要理论分析基础上,着重就企业对保障劳动者权益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法律为视角进行尝试性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劳动者权益保障 三方机制 法律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G视角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法律困境与优化路径
7
作者 周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2-95,共14页
职业技能培训是ESG(环境、社会、治理)框架中“社会”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覆盖不足、资源分配失衡、针对性与成效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ESG规范要求。制约因素... 职业技能培训是ESG(环境、社会、治理)框架中“社会”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覆盖不足、资源分配失衡、针对性与成效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ESG规范要求。制约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激励不足及社会协同机制薄弱。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需从法律、政策、协同与技术等方面入手:修订《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企业培训责任与信息披露义务,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需参与培训评估与资源整合,推动培训标准化与透明化。同时,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需求,设计差异化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普惠性和实用性;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需求分析,并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模式,全面优化培训覆盖面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框架 职业技能培训 劳动者权益保障 GRI40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的法律规制
8
作者 张心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拓展,推动各行各业加速转型升级,并对就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中,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显现,具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创造新职业的正面效应,...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拓展,推动各行各业加速转型升级,并对就业产生多维度影响。其中,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显现,具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创造新职业的正面效应,但其所具有的负外部性特征也较为突出,缺少外部规制将带来威胁劳动者个体生存、形成规模化失业风险、难以合理分配技术发展成果等方面的挑战。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的负面影响,应通过法律规制路径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放大技术对就业的正面作用。在具体的规制举措上,应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以适应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新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专门立法保障人工智能在就业领域有序应用、构建多层次的配套支持制度。通过规制规则的协同构建,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规范指引,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就业稳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规制 就业替代效应 劳动者权益保障 规制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性与法律适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沈建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6-66,F0002,共12页
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是当下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关键一环。不完全劳动关系是一种处于类型过渡中的用工关系类型,而不是可以用构成要件确定的用工关系形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类劳动关系”,其引入是类型(Typ)... 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是当下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关键一环。不完全劳动关系是一种处于类型过渡中的用工关系类型,而不是可以用构成要件确定的用工关系形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类劳动关系”,其引入是类型(Typ)方法运用的结果。只有在类型序列中通过与标杆的比较才可以准确理解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法律适用。在现行法体系中,不完全劳动关系应归于民事关系范畴,基于其与劳动关系的一些相似性,对其可以进行一定的劳动法适用,但这些适用都需要主张方承担论证义务。不完全劳动关系可以适用民法中的保护性规则以及现行其他法中以劳动中的人的保护为目的的规则。根据《民法典》第467条,不完全劳动关系还可以参照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劳动基准的规定。在参照适用过程中应拆分规则群而适用,遵循相似性比较的要求,运用类型思维和价值评价思维并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对相关规则进行必要修正。根据不完全劳动关系是否具备人格依附性,对劳动法的适用还存在原则和例外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不完全劳动关系 劳动者权益保障 法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工资分配中的集体谈判制度
10
作者 张韵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5期41-43,共3页
劳动关系双方,通过集体谈判或协商并赋之以契约的方式来确定职工劳动收入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合理确定劳动收入水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重视建立和... 劳动关系双方,通过集体谈判或协商并赋之以契约的方式来确定职工劳动收入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合理确定劳动收入水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重视建立和完善工资分配中的集体谈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谈判 论工 指导线 企业劳动关系 保障劳动者权益 集体合同 工资集体谈判 制度的建立 收入分配 生产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