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对珍稀濒危脊椎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成效评估
1
作者 刘坤容 张渊媛 +4 位作者 赵金崎 罗蕴芝 杨峥 陈颀 桑卫国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对319种珍稀濒危脊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栖息地质量变化两方面综合评价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对319种珍稀濒危脊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栖息地质量变化两方面综合评价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并针对物种与栖息地保护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①北京市国家级与市级自然保护地的珍稀濒危脊椎动物保护价值指数显著高于区级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保护价值指数显著高于湿地公园。②有75.95%的自然保护地覆盖高保护价值区,覆盖面积占高保护价值区总面积的32.01%。③2000-2020年,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珍稀濒危脊椎动物栖息地质量相对稳定,对比自然保护地以及保护地外2 km缓冲区栖息地质量的变化,其中43个自然保护地对珍稀濒危脊椎动物栖息地保护成效显著。研究显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珍稀濒危脊椎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护空缺,需要系统性调整现有保护地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 珍稀濒危动物 保护成效评估 栖息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
2
作者 钟超慧 陈甲豪 +4 位作者 杨涵 金廷渊 张子嘉 胡中民 吴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9-1209,共11页
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四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评估其保护成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内陆湿地以及荒漠生态... 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四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评估其保护成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内陆湿地以及荒漠生态)条件下综合评估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研究。针对该问题,基于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采用趋势分析和稳定性指标这两种方法,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条件下分别从时间(保护区成立前后)和空间(保护区内外样地)维度系统地评估了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1)近40年(1982-2022)中国西部四省保护区的植被生长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增长趋势高于西部;(2)保护区保护成效较为显著,保护区成立后虽然70%像元内植被稳定性下降,但52%像元内植被生长趋势提高;保护区内部的植被生长趋势和稳定性均优于外部;(3)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均表明国家级内陆湿地类保护区优于省级,时间维度分析显示省级野生动物类保护区优于国家级,国家级森林生态类保护区优于省级,但空间维度结果相反;(4)保护区级别的提高(从省级变为国家级)对其保护成效有积极影响,保护区处于国家级时期的保护成效优于省级。本研究可为中国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 保护成效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稳定性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莲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紫果云杉的生长动态与保护成效
3
作者 杨小爱 戚秀丽 +2 位作者 张红芳 李慧荣 黎兴业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2期178-180,共3页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内生长的野生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意义。通过调查保护区内野生紫果云杉的生长动态,包括平均树高与胸径、年平均生长...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内生长的野生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意义。通过调查保护区内野生紫果云杉的生长动态,包括平均树高与胸径、年平均生长量等生长状况,综合分析保护成效,总结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旨在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莲花山 紫果云杉 生长动态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鲁强 卢晓强 +1 位作者 洑香香 刘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85-7891,共7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监管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并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来看,现有的保护成效评估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生...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监管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并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来看,现有的保护成效评估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对象的状态和变化两个层面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侧重点逐渐由管理成效向保护成效转变,评估方法基本涵盖了全球、地区、国家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多种空间尺度。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区域间的评估结果难以比较,因此多尺度集成评估也难以开展。近年来,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多种新技术(如遥感、环境基因组学等)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使得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基因水平的多层次连续监测成为可能。基于此,建议未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应在认真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跨学科的综合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也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成效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 监测网络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类足迹的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豪富 李士成 罗全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72-3184,共13页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保护区内的人类扰动变化,并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法来测度保护区对人类扰动的控制程度。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有35.12%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50.30%的保护区保护成效尚可,仅有14.58%的保护区成效较差。②长江经济带及其保护区的人类足迹整体上均呈增长趋势,但保护区内部增长幅度不足整个地区的一半,这表明保护区虽然没有改变内部人类足迹整体增加的趋势,但有效减缓了其增速。③保护区和功能分区的保护等级越高,保护成效越好。④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游地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好于下游地区,特别是“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和云南西部地区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 人类足迹 倾向得分匹配 保护成效评价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原玉 冀晓丽 +3 位作者 曹庆 朱琳 王兰宁 杨丽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186-191,共6页
2023年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佛坪保护区)采用量化分析评估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成效进行评估。本次评估能够科学直观地反映佛坪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升级。结果表明:... 2023年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佛坪保护区)采用量化分析评估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成效进行评估。本次评估能够科学直观地反映佛坪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升级。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变化评分(E_(C))为69.38,评估等级变好(65≤E_(C)<85);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_(S))为96.75,等级为I级(E_(S)≥85),总体判定为优。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运用先进技术、加大人才培养等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提供现实案例,并为今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环境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长垣驴的保护成效和保护建议
7
作者 付凤云 佘美娇 《河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8期5-6,共2页
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2021-2023年对长垣市境内的长垣驴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对长垣驴品种资源基本概况、保护成效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对下一步的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划建议,以期对长垣驴品种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垣驴资源概况 保护成效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江波 王晓媛 +1 位作者 杨梦斐 蔡金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65-3371,共7页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宏观政策,其保护成效评估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内涵、划定进程及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红线政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联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在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红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技术框架和基本思路。开展生态红线政策保护成效评估,能从科学上明确生态红线政策实施对多尺度利益相关者成本、效益的影响,为生态红线政策的综合研究提供框架和科学方法;从政策设计上,为生态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从制度建设上,提出符合生态红线政策实施的制度框架,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成效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杨道德 邓娇 +6 位作者 周先雁 张志强 晏玉莹 张鸿 何玉邦 王伟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1898,共8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4年3月,我国已建立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野生动物类型105个。尽管国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如何,故很有必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开展评估。基于保护目标物种,以10a为时间尺度,采用集成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示范研究法,率先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对象为候鸟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进行赋分。评估框架包含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生态有效性评估,分值占60%;管理有效性评估,分值占40%)、9个因素层、36个指标层,另增加人为影响赋分区(-12分—+8分)。其中,生态有效性评估包含代表性、适宜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共5个因素层及15个指标层;管理有效性评估包含管理对象、管理行动、管理保障、管理效果共4个因素层及21个指标层。为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近10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候鸟的宣传教育、野外巡护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土地管理权属的混乱使候鸟的生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建议进一步争取土地所有权和落实管理权,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达到减少人为影响与恢复候鸟生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候鸟 国家级自然保护 生态有效性 管理有效性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成效评价 被引量:36
10
作者 蒋明康 王智 +1 位作者 秦卫华 贺昭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8,102,共5页
对我国473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表明,这些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386种,占其总数的84.84%;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64种,占其总数的86.27%。指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应... 对我国473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表明,这些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386种,占其总数的84.84%;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64种,占其总数的86.27%。指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应重点关注的物种,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保护成效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 被引量:24
11
作者 靳勇超 罗建武 +4 位作者 朱彦鹏 辛利娟 刁兆岩 陈冰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4-1429,共6页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组建以及对周边社区放牧和芦苇收割等管控力度的加强,近10 a来湿地保护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动态度指数为-0.178%),成片分布趋势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53.44%),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保护区内水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83.53%和88.50%;物种丰富度和濒危水鸟数量也呈缓慢增加趋势.构建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管护效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气候因素、水鸟生境质量以及辉河上游湿地的监测工作,并依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 湿地 水鸟多样性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长势与保护成效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方正 张建亮 +2 位作者 王亮 杨增武 崔国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82-1590,共9页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芨草为主的天然草地植被表现出了较好的长势和增长的趋势;(2)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存在退化的植被类型,表明自然保护区基本实现了保护目的;(3)退化的植被位于实验区的布隆吉村、桥子村和双塔村,面积为1319 hm2,占比为0.31%。由此可见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将植被长势趋势分析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植被类型相结合,希望有助于识别保护要点,以便为植被保护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自然保护 南片 植被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云南苍山保护区保护成效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辛利娟 朱彦鹏 +3 位作者 陈冰 靳勇超 罗建武 王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5-128,141,共5页
为了探索形成规范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逻辑框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研究方法,以云南苍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保护成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自苍山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以来,仍存在一些影响保护成效的因素... 为了探索形成规范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逻辑框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研究方法,以云南苍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保护成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自苍山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以来,仍存在一些影响保护成效的因素,主要表现为部分集体林地资源权属不清、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保护区的本底调查、科研、监测工作比较欠缺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苍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水平,具体表现在:近20年来,苍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森林面积减少了18.59%、森林破碎度指数增加了42.94%、代表性生态系统针叶林面积减少了28.63%、物种丰富度降低了3.02%。此外,保护区在机构设置、基础设施、运行经费、日常管护和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模型关系链分析表明,针对响应指标进行保护区工作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保护成效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山保护 保护成效 PSR模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9
14
作者 喻勋林 周先雁 蔡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5,52,共5页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植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是基于保护对象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开展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改善自...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植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是基于保护对象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开展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等有重要意义。从野生植物保护分级体系、保护有效性评价与成效评估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进行了论述,并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更好发展事业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 野生植物类型 保护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PLS模型的GIAHS恢复力评估框架及其在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楠 闵庆文 +1 位作者 焦雯珺 Nadia Bergamini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61-1369,共9页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SEPLS),在传统知识传承保护、粮食与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展GIAHS保护及管...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SEPLS),在传统知识传承保护、粮食与食物安全保障、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展GIAHS保护及管理工作,本文在分析GIAHS评估重要性和恢复力概念的基础上,以联合国大学(UNU)等团队开发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评估框架(SEPLS模型)为基础,构建了GIAHS恢复力评估框架(GIAHS-RAF),明确了其评估及计算过程。并以中国第1个GIAHS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Qingtian Rice-Fish Culture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RFC)为例,通过对核心保护区——龙现村在2004年(GIAHS项目授牌前)和2016年(GIAHS授牌11年)的恢复力状况进行评估,探讨模型在GIAHS保护成效评估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1)2016年龙现村恢复力整体状况相对较弱,各项资本评估得分为:物质资本(0.75)>经济资本(0.63)>人类资本(0.61)>社会资本(0.57)>自然资本(0.38);2)虽然农户收入来源多样且社会经济基础设施能较好地满足社区需求,但是遗产地内部农业物种较少,农户对于系统提供的粮食多样性尚不是非常满意;3)相较于2004年,经过11年的保护工作,研究区恢复力有所提高,说明GIAHS项目的实施对该遗产的恢复力有积极影响,尤其是物质资本和经济资本两方面。评估结果与该区域相关研究结果及实地调查情况一致,说明所构建的GIAHS恢复力评估框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对GIAHS项目及其他相关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社会生态生产景观恢复力评估框架(SEPLS模型) 恢复力评估框架 保护成效评估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及建议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富勤 郑进烜 +2 位作者 华朝朗 董磊 王勇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5期176-180,共5页
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3个层次简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点,总结其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保护体系建设、基础资源调查、科研和监测能力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效。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 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3个层次简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点,总结其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保护体系建设、基础资源调查、科研和监测能力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效。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建全生态补偿制度,增加投入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 就地保护体系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规格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美荣 田雨欣 +3 位作者 杨伟超 冯朝阳 高吉喜 王世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3-759,共7页
沙障是减缓地表风蚀、保护地表植被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筛选适宜呼伦湖流域沙地风沙防治的芦苇沙障设置模式,试验按照行距1、1.5、2 m的带状以及1 m×1 m、1.5 m×1.5 m、2 m×2 m的方格状共设置6种不同规格芦苇沙障,选取防... 沙障是减缓地表风蚀、保护地表植被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筛选适宜呼伦湖流域沙地风沙防治的芦苇沙障设置模式,试验按照行距1、1.5、2 m的带状以及1 m×1 m、1.5 m×1.5 m、2 m×2 m的方格状共设置6种不同规格芦苇沙障,选取防风效能、表层土壤含水量、地表蒸发量、沙障内修复物种生长情况4个指标评估不同规格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结果显示:方格状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高于带状芦苇沙障,其中方格状芦苇沙障平均防风效能、表层土壤含水量及地表蒸发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m×1 m>1.5 m×1.5 m>2 m×2 m;对6种芦苇沙障模式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ex Griseb.in Ledeb.)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的植被生长情况分析显示,冰草在1 m×1 m方格状芦苇沙障生长较好。合理的沙障设置,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并且可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沙障 防风效能 保护成效 沙地 呼伦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长乐西施舌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建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1-558,共8页
2018年4月在“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布设31个站位进行底拖网调查取样,共鉴定渔获物45种,其中甲壳类21种、贝类14种、鱼类10种。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的站位出现率为38.71%。站位的质量密度平均为975.68 kg/km... 2018年4月在“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布设31个站位进行底拖网调查取样,共鉴定渔获物45种,其中甲壳类21种、贝类14种、鱼类10种。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的站位出现率为38.71%。站位的质量密度平均为975.68 kg/km^2(0~23384.53 kg/km^2),个数密度平均为2.983×104个/km^2(0~59.607×104个/km^2)。西施舌种群在渔获物中的IRI值高达1556.5[仅次于截形白樱蛤(Psammacoma gubernaculum)],为优势种,表明西施舌在保护区生物资源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护区内西施舌的站位出现率及质量密度明显高于区外,表明西施舌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保护区范围内;西施舌种群的年龄组分布较广,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大部分西施舌均达到性成熟年龄和大小,表明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2006年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保护区2018年西施舌资源比2012年有显著提高,分布范围亦有明显扩大,但尚未恢复到2006年的总体水平。综上可以看出,西施舌资源保护区范围总体界定合理,西施舌资源保护显见成效;“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区块实行不同程度的禁捕、限捕管控,2011年以来累计放流西施舌种苗253.07万粒,对于西施舌资源恢复和养护管理是有效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渔业资源 西施舌 保护成效 保护 福建长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福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玉霖 刘晨舒 刘剑秋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在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202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核实、编目。结果表明:在福建分布的1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16种在自然... 在系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2021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核实、编目。结果表明:在福建分布的1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116种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占福建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数的88.6%;并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 保护成效 国家重点保护 福建省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保护成效评估 被引量:23
20
作者 邹梓颖 肖燚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宋昌素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7-1415,共9页
评估一定时期内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体现区域生态保护的实施成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以黔东南州为案例,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评估一定时期内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可体现区域生态保护的实施成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以黔东南州为案例,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的技术方法,探讨了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于生态保护成效的评估。结果显示,黔东南州201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调节服务价值为2238.78亿元,是当年GDP的7.16倍;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单位面积和人均调节服务价值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县。2000—2010年,黔东南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调节服务价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幅为2.26%;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增幅高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研究表明,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可以直接反映黔东南州一定时期的生态环境状态和变化,体现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综合实施效果,为黔东南州后续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保护成效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