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鹏飞 惠延年 谢小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 antibody,EpoR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置于750±20mL/L氧仓中连续饲养5d,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幼鼠20...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 antibody,EpoR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置于750±20mL/L氧仓中连续饲养5d,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幼鼠20只右眼在建模前1d予以玻璃体内注射EpoRA 2μL作为治疗眼,左眼不注射作为对照眼。在H.E.染色的组织学切片上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饲养在正常条件下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幼鼠8只仅在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在组织切片上,可见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腔内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在用EpoRA注射的右眼,明显少于未经EpoRA注射的左眼(17.20±5.42个vs23.47±8.43个;P<0.01)。ADP酶组织化学法视网膜铺片中,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密度和异常程度,在用EpoRA注射的右眼,明显轻于未经EpoRA注射的左眼以及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poRA可抑制小鼠模型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成受体抗体 视网膜新生血管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文成 崔红侠 +1 位作者 孙卫红 寇治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402-404,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s,Epo-R)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大肠癌组织、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Epo-R和MVD进行检...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s,Epo-R)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大肠癌组织、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Epo-R和MVD进行检测。结果:60例大肠癌组织均检测到Epo-R的表达。大肠癌组织MVD值为30.8±9.5,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4.1±2.5(P<0.01)。MVD水平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Epo-R表达与大肠癌组织MVD成正相关。结论:Epo-R在大肠癌组织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MVD和临床病理特征成正相关,可能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细胞生成受体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济民 石蕊 +2 位作者 魏会玲 马勇 高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法建立CNV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3,5,7,14d测量CNV的长度并计算面积,同时取角膜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IF-1α及EPO的表达部位,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结果:碱烧伤后1,3,5,7,14d,CNV的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7d生长最为旺盛,14d后生长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正常角膜各层未见HIF-1α的表达,可见微量EPO,碱烧伤后1d时HIF-1α及EPO免疫活性增强,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及内皮层。RT-PCR结果显示HIF-1α及EPO mRNA的表达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表达极少,在角膜碱烧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到高峰,14d后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和EPO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缺氧诱导因子-1Α 细胞生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文方 史文高 赵龙栓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7-78,共2页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HCC)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CC组织中EPO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且与HCC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r=0·483,P<...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HCC)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CC组织中EPO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且与HCC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r=0·483,P<0·05);HCC组织中EPOR阳性者MVD明显高于阴性者。提示EPOR与HCC的血管生成有关,可促进HC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生成受体 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肖 兰海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4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意义,以及MBP、EPOR、IGF-1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4例有窒息病史的新生儿为观察组,37例无窒息病史的新生儿为对... 目的研究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意义,以及MBP、EPOR、IGF-1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4例有窒息病史的新生儿为观察组,37例无窒息病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均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离心取上清,ELISA法检测其EPOR、MBP、IGF-1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足月窒息组血清MBP[(5.81±1.83)μg/L]及EPOR[(404.98±152.75)ng/L]较足月新生儿组血清MBP[(2.57±0.77)μg/L]及EPOR[(269.58±51.36)ng/L]显著升高(t=6.974,P<0.01;t=3.541,P<0.01);血清IGF-1[(36.29±11.43)μg/L]较足月新生儿组血清IGF-1[(62.25±11.97)μg/L]显著降低(t=7.529,P<0.01)。早产窒息组血清MBP[(7.81±2.38)μg/L]及EPOR[(338.85±104.64)ng/L]较早产儿组血清MBP[(3.41±1.32)μg/L]及EPOR[(216.14±45.70)ng/L]显著升高(t=7.676,P<0.01;t=4.995,P<0.01);血清IGF-1[(26.99±8.65)μg/L]较早产儿组血清IGF-1[(52.56±15.36)μg/L]显著降低(t=8.262,P<0.01)。IGF-1与MBP、EPOR呈明显的负相关(r=-0.694,P<0.01;r=-0.489,P<0.01),MBP与EPOR呈明显的正相关(r=0.687,P<0.01)。结论 EPOR、MBP、IGF-1早期的联合检测对评估新生儿缺血缺氧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对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鞘碱性蛋白 细胞生成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脑损伤 窒息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湘麟 周铁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并探讨三者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鳞癌组织标本76例份(观察组),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织标本25例份...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变化,并探讨三者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鳞癌组织标本76例份(观察组),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织标本25例份(HSIL组),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织标本20例份(LSIL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0例份(正常组)。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EPO、EPO-R蛋白及CD31,根据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测算MVD。比较各组EPO、EPO-R蛋白表达及MVD,分析观察组EPO、EPO-R蛋白表达及MVD与宫颈鳞癌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脉管腔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观察组宫颈鳞癌组织EPO、EPO-R表达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SIL组、LSIL组、正常组EP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2%、52.00%、25.00%、10.00%,EPO-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9%、60.00%、30.00%、15.00%,观察组与HSIL组、LSIL组、正常组相比,HSIL组与正常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HSIL组、LSIL组、正常组MVD分别为(45.46±5.62)、(25.64±3.80)、(12.35±2.70)、(6.90±1.62)条/5 HP,各组两两相比,P均<0.05。观察组EPO、EPO-R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脉管腔侵犯、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MVD与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脉管腔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观察组MVD与EPO、EPO-R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3、0.575,P均<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EPO、EPO-R蛋白表达及MVD升高,EPO、EPO-R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促进宫颈鳞癌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细胞 细胞生成 细胞生成受体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秋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7期33-35,53,共4页
目的为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毒性,探讨使用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情况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的细胞毒性情况,以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查细胞凋亡的全科,同时使用实... 目的为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毒性,探讨使用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情况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的细胞毒性情况,以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查细胞凋亡的全科,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观察米非司酮对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药物浓度上升,细胞死亡率增加、细胞解体、排列紊乱现象严重;米非司酮对基因pro-Caspase3表达有抑制作用,药物对Ang-1表达有抑制效果,对VEGF、Ang-2表达有促进效果。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调控pro-Caspase3表达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有效果,同时此药抑制机体Ang-1表达、增加VEGF、Ang-2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血管生成因子 米非司酮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海琴 张蓓 +3 位作者 张桂莲 展淑琴 张茹 赵英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6周、2月(n=6)四个时间点;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①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游全程时间和误入盲端次数均显著增加,但各时间点葛根素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显著优于2-VO组。②各时间点,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葛根素组两种蛋白的表达均较2-VO组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可提高缺血脑组织细胞内氧浓度,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对VD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低氧诱导因子-1Α 细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徐明 屈振 +1 位作者 卢明柱 周斌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7期58-59,共2页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0份肝癌组织、10份癌旁组织、10份正常组织中EPOR mRNA表达量,并检测MVD,分析EPOR与MVD及肝癌临床病...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0份肝癌组织、10份癌旁组织、10份正常组织中EPOR mRNA表达量,并检测MVD,分析EPOR与MVD及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POR mRNA高表达;EPOR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EPOR mRNA表达量在有包膜侵犯、病理组织学低分化及有转移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均<0.05)。结论 EPOR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其可能作为新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参与肝癌血管生成,EPOR高表达与肝癌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生成受体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轩斌 夏熙郑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个指标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研究各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ng-2表达阳性率、VEGF记分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Ang-2表达与VE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0.509和0.615,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Ang-2表达阳性者与Ang-2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记分和MVD显著不同(P<0.05);Ang-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浸润、进展密切相关;其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VEGF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因子及其受体与胎儿生长受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烨 高明 黄星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35-336,共2页
关键词 胎儿生长受限 血管内皮因子 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增殖 血管通透性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其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糜涛 李新建 张彩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细胞生成 抗炎作用 机体免疫功能 调节 保护性细胞因子 细胞免疫功能 EPO受体 非造血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经VEGF/VEGFR2轴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13
作者 姚禹 朱秀安 王琼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以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为研究对象,观察CAFs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2轴对OSCC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RT-qPCr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技术鉴定CAFs... 目的:以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为研究对象,观察CAFs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2轴对OSCC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RT-qPCr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技术鉴定CAFs、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分离;采用ELISA对CAFs和NFs条件培养基(CM)中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构建CAFs、NFs和HUVECs的共培养模型,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检测CAFs、VEGF/VEGFR2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等比较CAFs、VEGF/VEGFR2、血管生成和移植瘤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成功培养和纯化了CAFs、NFs和HUVECs,RT-qPCr 和Western blot显示α-SMA、FAP和FSP-1在CAFs中的表达高于NFs。HUVECs对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而对平滑肌细胞标记物α-SMA染色阴性。与NFs相比,CAFs显著促进HUVECs的小管形成,VEGFR2抑制剂可有效减弱CAFs的促小管形成能力。动物实验和瘤体切片染色结果显示CAFs促进裸鼠异种移植模型中的OSCC细胞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同时IHC检测到α-SMA、CD31、VEGF和VEGFR2均在与CAFs混合注射的瘤体中表达更高。结论:CAFs经VEGF/VEGFR2轴促进OSCC的血管生成,可能是OSCC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 肿瘤微环境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简况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初海姣 韩增祥 梁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4期74-77,共4页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病机可归纳为"虚、毒、痰、瘀",治疗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等。中药复方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病机可归纳为"虚、毒、痰、瘀",治疗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等。中药复方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或促其凋亡;抑制血管外基质降解,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麦注射液、平调饮、肺岩宁方、扶正抗癌汤等;其他小柴胡汤等。尚缺乏从微观辨证角度认识中药复方与血管生成关系研究;期望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宏观辨证基础上筛选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微观角度验证,丰富中医药族,如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提高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细胞表面受体等。常见中药复方活血化瘀类有瘀毒清、艾迪注射液、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软坚散结类,改良莪术汤、鳖甲煎丸、乌三颗粒、消痰散结方、清热解毒类方、六神丸、清香散等;益气扶正类,参七汤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中药复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管内皮细胞迁移 血管外基质降解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内源性/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 促血管生成因子细胞表面受体 扶正培本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化痰祛湿 清热解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15
作者 祝永福 夏黎明 《安徽医学》 2008年第5期637-63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癌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因子 细胞-细胞 实体肿瘤 肝素结合因子 滤泡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AngⅡ、TNF-α和IL-10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田玉球 周宁 蒋永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7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内科治疗...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内科治疗的84例早期乙肝ACL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AngⅡ、TNF-α、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ngⅡ、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在早期乙肝ACLF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治疗有效率高,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AngⅡ水平,并改善炎性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恩替卡韦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血管生成素Ⅱ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前景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成炜 徐志远 +3 位作者 魏申誉 莫少伟 吕航 程向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2期287-290,共4页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人类"攻克"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能够通过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而化疗更能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及对免疫杀伤的敏感性,促进抗原交叉提呈和抗肿瘤效应.然而,目前...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人类"攻克"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能够通过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而化疗更能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及对免疫杀伤的敏感性,促进抗原交叉提呈和抗肿瘤效应.然而,目前大多数癌症患者并未从免疫治疗中受益.免疫治疗依赖于免疫支持性肿瘤微环境(TME)内免疫效应细胞的积聚和活性.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实体肿瘤产生免疫逃逸与血管异常有关,而肿瘤血管的异常是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 2(ANG 2)水平升高所致.抗血管生成因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可以使结构异常的肿瘤血管正常化,将内在的免疫抑制性TME转化为免疫支持性TME,从而促进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因此,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降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本文就肿瘤血管生成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效应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 血管生成 肿瘤微环境 实体肿瘤 肿瘤血管 血管生成因子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F-1α-VEGF-EPO信号通路探究电针干预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血管新生的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玉 刘芳 +3 位作者 姚晓雯 高云云 宋宗胜 唐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基于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通路探究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曲池”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通路探究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曲池”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于模型复制后4 h电针“百会”“水沟”和左侧“后三里”(“足三里”)、“曲池”,疏密波,频率5~100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同等抓取固定,不进行治疗。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半暗带区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HE染色观察脑缺血半暗带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皮质CD34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区皮质HIF-1α、VEGF、EPO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CD34阳性细胞数、HIF-1α、VEGF、EPO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rCBF显著减少(P<0.05),HE染色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减少(P<0.05),rCBF、CD34阳性细胞数及HIF-1α、VEGF、EPO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病理学改变均有所好转。结论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曲池”能激活HIF-1α-VEGF-EPO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CD34阳性细胞数量,介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从而提高MCAO大鼠rCBF,改善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且治疗效果具有时间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新生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生成 信号通路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效性及其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玥 胡丽娜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92-196,共5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诱导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引起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血管形成。VEGF通过不同VEGFR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VEGF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等各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诱导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引起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血管形成。VEGF通过不同VEGFR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VEGF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等各种疾病中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和生长中均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目前,抗VEGF和抗VEGFR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病理过程中血管生成的重要手段。笔者对VEGF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以及VEGF在血管生成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20
《内科》 2012年第6期609-609,共1页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l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从而获得了CDl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志分子的最直接证据。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CDl46 学者 细胞表面受体 标志分子 生物物理 分子机制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