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9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M1通过激活DLL4/Notch1通路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凋亡和血管生成
1
作者 李钊 赵霞 蔡晓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622,共6页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对口腔鳞癌(OSCC)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用GEO数据库分析ESM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SM1在OSCC细胞系Cal27、SCC9、Tca8113中的表达。对Tca8113细胞进...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对口腔鳞癌(OSCC)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用GEO数据库分析ESM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SM1在OSCC细胞系Cal27、SCC9、Tca8113中的表达。对Tca8113细胞进行分组转染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小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血管生成,Western blot检测Delta样配体4(DLL4)、Notch通路下游分子Notch胞内结构域(NICD)、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ESM1与DLL4的相互作用。结果:GSE31056和GSE30784数据集显示ESM1在OSC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ESM1在OSCC细胞系Cal27、SCC9和Tcal8113中也显著上调。与Tca8113细胞转染阴性对照小干扰RNA相比,转染靶向ESM1的小干扰RNA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11.9%±0.20%vs 1.56%±0.20%),血管生成数目显著减少。敲低ESM1可显著抑制DLL4、NICD、Hes1、c-Myc的表达。Co-IP实验表明ESM1与DLL4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敲低ESM1且过表达DLL4可以逆转只敲低ESM1对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DLL4、NICD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血管生成数目显著增加。结论:ESM1可通过激活DLL4/Notch1通路促进OSCC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口腔鳞癌 凋亡 血管生成 Delta样配体4/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白草酮调控Kruppel样因子5-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通路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山 万金良 +3 位作者 赵中华 杨静 赵杰 郝延璋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80-1486,共7页
目的 探讨三白草酮(Sch)调节Krüppel样因子5(KLF5)-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EphA2)通路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为肝癌组、Sch低、中、高剂量组(Sch-L组、Sch-M组、Sch-H组)、Sch-H+KLF5激活剂的阴性对照... 目的 探讨三白草酮(Sch)调节Krüppel样因子5(KLF5)-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EphA2)通路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为肝癌组、Sch低、中、高剂量组(Sch-L组、Sch-M组、Sch-H组)、Sch-H+KLF5激活剂的阴性对照(OE-NC)组、Sch-H+KLF5激活剂(OE-KLF5)组。5-溴-2-脱氧尿嘧啶(EdU)染色和CCK-8、划痕实验、Transwll分别检测Huh-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Western blot检测Huh-7细胞中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迁移侵袭增强子(MIEN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KLF5、EphA2蛋白。将上述6组Huh-7细胞分别与处于激活状态的CD8+T细胞共同培养在96孔板中,并命名为肝癌共培养组、Sch-L共培养组、Sch-M共培养组、Sch-H共培养组、Sch-H+OE-NC共培养组、Sch-H+OE-KLF5共培养组,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8^(+)T细胞杀伤率及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与肝癌组相比,Sch-L组、Sch-M组、Sch-H组EdU阳性率、OD450值、细胞侵袭数及PCNA、MIEN1、MMP-2、PD-L1、KLF5、EphA2蛋白降低,迁移距离变短(P <0.05);与Sch-H组、Sch-H+OE-NC组相比,Sch-H+OE-KLF5组EdU阳性率、OD450值、细胞侵袭数及PCNA、MIEN1、MMP-2、PD-L1、KLF5、EphA2蛋白升高,迁移距离变长(P <0.05)。与肝癌共培养组相比,Sch-L共培养组、Sch-M共培养组、Sch-H共培养组CD8+T细胞对Huh-7细胞的杀伤率及上清液中IFN-γ、TNF-α、IL-4水平升高(P <0.05);与Sch-H共培养组、Sch-H+OE-NC共培养组相比,Sch-H+OE-KLF5共培养组CD8+T细胞对Huh-7细胞的杀伤率及上清液中IFN-γ、TNF-α、IL-4水平降低(P <0.05)。结论 Sch可能通过抑制KLF5-EphA2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白草酮 肝癌 免疫逃逸 Kruppel样因子5-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因子调控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翳生成的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
3
作者 胡泽玉 赵芳 +3 位作者 陈晶 林也 蔡雄 刘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1406,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组织中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促进血管新生,形成侵袭性的血管翳,最终导致骨侵蚀和软骨破坏,对关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生长因子、黏附因子、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组织中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促进血管新生,形成侵袭性的血管翳,最终导致骨侵蚀和软骨破坏,对关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生长因子、黏附因子、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基质金属蛋白质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在RA进展中具有刺激血管翳形成的作用。近年来,多种中药展现出抑制血管翳形成的作用。该文通过阐明促血管生成因子在RA中的作用机制,并对中药通过上述机制发挥抑制血管翳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治疗RA提供更多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管 血管生成因子 中药 分子机制 干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膜结合配体信号通路在血管稳态中的作用
4
作者 张璐 顾耘 +1 位作者 赵雪 杜文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4-1437,共4页
血管稳态是指血管系统维持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协同性的最佳生理平衡状态。各种致病因素的持续刺激,可打破这一的平衡状态,导致血管稳态失衡。血管稳态破坏、失衡及不良重构促进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缺... 血管稳态是指血管系统维持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协同性的最佳生理平衡状态。各种致病因素的持续刺激,可打破这一的平衡状态,导致血管稳态失衡。血管稳态破坏、失衡及不良重构促进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所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血管疾病 血管稳态 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itin对鸡胚尿囊膜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
5
作者 梁富华 张云华 +4 位作者 杨萱 侯艳萌 吕贵珍 唐文洁 杨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7,共8页
目的 探究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过表达对鸡胚尿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为治疗血管生成性疾病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择新鲜黄皮种蛋30枚建立CA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bFGF)、阴性对照... 目的 探究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过表达对鸡胚尿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为治疗血管生成性疾病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择新鲜黄皮种蛋30枚建立CA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bFGF)、阴性对照组(NS)和实验组(Neuritin),每组10枚。阳性对照组载入2 500 U/mL的bFGF,实验组载入10μg/mL的Neuritin蛋白,阴性对照组载入NS,各组载入量均为10μL且所有CAM的培养温度、相对湿度及孵育时间相同,记录孵育72 h后各组CAM的血管分支、数目及大小。选择健康孕妇的新鲜脐带制作原代HUVECs,将其分为3组:转染重组质粒组(HUVEC-neu组)、转染空载体组(HUVEC-3.1组)和未转染组(HUVEC组)。HUVEC-neu组的原代HUVECs经重组质粒Neuritin转染,HUVEC-3.1组经空载体质粒转染,HUVEC组不给予特殊处理,3组均接受相同的传代培养方案。Western blot检测Neuritin在HUVEC-3.1组与HUVEC-neu组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管型形成实验检测HUVEC-3.1组和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结果 (1)实验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及微小血管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1),但两组的大、中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HUVEC-neu组中Neuritin在HUVECs成功过表达。(3)与HUVEC-3.1组相比,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活力下降(P <0.05),但其迁移、管型形成能力明显增强(P <0.01)。结论 Neuritin过表达可促进血管生成,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参与新生血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NEURITIN 鸡胚尿囊膜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通过CXCL12/CXCR4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
6
作者 曹亚 刘扬 +3 位作者 汪洋 郭乔楠 吕杨帆 赵郭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63-1474,共12页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teosarcoma stem cells,OSCs)体外共培养模型。体外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和共培养组,利用极限稀释克隆成球实验检测2组OSCs自我更新能力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2组干性标记物CD133和干性转录因子SOX2、NANOG的表达差异。采用14只雌性裸鼠(体质量18~20 g,4~6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分别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注射OSCs悬液(对照组),注射OSCs+HUVEC-T1混合悬液(实验组),比较2组肿瘤体积及质量的差异。通过免疫荧光验证内皮细胞与OSCs的体内毗邻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比较2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CD133表达差异。通过RNA-seq筛选内皮细胞影响OSCs干性表型的潜在信号通路,利用RT-qPCR、Western blot验证测序结果。利用外源性蛋白、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克隆成球等功能实验初步验证该通路调控OSCs表型的作用。结果成功构建HUVEC-T1与OSCs体外直接共培养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中OSCs自我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干性标志物CD133阳性比例升高[(8.20±1.64)%vs(4.32±1.34)%,P<0.05],CD117、SOX2、NANOG表达增加(P<0.05),成球数量(P<0.05)及SOX2/NANOG蛋白表达增加。实验组移植瘤体积[(643.10±413.50)vs(247.90±93.66)mm^(3),P<0.05]和质量[(0.52±0.27)vs(0.24±0.10)g,P<0.05]均高于对照组,对应其MVD[(22.57±11.84)vs(11.43±5.38),P<0.05]与CD133表达也增加(P<0.05)。免疫荧光证实CD31标记的内皮细胞与CD133标记的OSCs在移植瘤内存在毗邻关系。RNA-seq与功能实验发现CXCR4在共培养的OSCs中表达升高,CXCL12在共培养的内皮细胞中高表达,而外源性的CXCL12能提高OSCs的成球能力和干性标记物SOX2、NANOG表达(P<0.05)。结论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可能通过CXCL12/CXCR4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干性表型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微环境 内皮细胞 骨肉瘤干细胞 CXC趋化因子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杨阳 张文华 王万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 目的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标志物对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胆囊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55例患者术后标本及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ER-2、VEGF-A、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标志物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结果55例患者的癌组织中HER-2高表达15例(27.2%)、VEGF-A高表达23例(41.8%)、PD-L1高表达18例(32.7%),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HER-2表达组在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VEGF-A表达组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化度、肿瘤位置、N分期、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PD-L1表达组在周围器官侵犯、脉管侵犯、疾病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HER-2表达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术前CA19-9水平、肿瘤最大直径、N分期、VEGF-A、PD-L1表达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相比于HER-2低表达患者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HER-2、VEGF-A、PD-L1对于胆囊癌患者的临床意义重大,是潜在的靶向治疗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8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谢静 王辉 +1 位作者 袁思奇 罗耀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073-4078,共6页
目的探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清及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NVG患者20例(A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B组)及白内障患者20例(C组)... 目的探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清及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NVG患者20例(A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B组)及白内障患者20例(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及房水VEGF、EPO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组患者血清VEGF、EPO mRNA水平。结果 3组患者血清EP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水平及房水VEGF、EPO水平低于A组(P<0.05);C组血清VEGF水平及房水VEGF、EPO水平低于B组(P<0.05)。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VEGF水平与EPO水平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74、-0.182,P>0.05)。B组、C组血清VEGF mRNA水平均低于A组(P<0.05);C组血清VEGF mRNA水平均低于B组(P<0.05);3组患者血清EPO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VG患者房水中VEGF、EPO水平均较高,而血清及房水中VEGF、EPO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提示VEGF、EPO在NVG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生成 血清 眼房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高糖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RF/6A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蓉 姚杨 +3 位作者 杜军辉 姚国敏 王小娣 张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4-718,共5页
目的研究高糖条件下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自噬对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干预将ARPE-19细胞... 目的研究高糖条件下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自噬对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干预将ARPE-1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及3-甲基腺嘌呤(3-MA)+高糖组。对照组细胞在无糖DMEM培养基中常规培养24 h,高糖组细胞在DMEM培养基中加入30 mmol·L^-1葡萄糖溶液处理24 h,3-MA+高糖组细胞先用10 mmol·L^-1 3-MA处理24 h,然后更换培养基再加入30 mmol·L^-1葡萄糖溶液处理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标志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rel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II型和I型的比值(LC3-II/LC3-I)、Beclin-1及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3(autophagy-related gene 3,Atg3)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ARPE-19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蛋白表达。比较三组ARPE-19细胞LC3-II/LC3-I、Beclin-1、Atg3及VEGF的蛋白表达量。然后将以上三组ARPE-19细胞上清液分别加入RF/6A细胞培养基中,将RF/6A细胞也按以上方法分组,分别采用Transwell法及Matrigel胶法检测并比较三组RF/6A细胞迁移数及细胞管腔形成数。结果对照组、高糖组和3-MA+高糖组ARPE-19细胞中LC3-II/LC3-I比值分别为0.405±0.095、0.932±0.024和0.635±0.048;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5±0.035、0.590±0.120和0.425±0.082;Atg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7±0.035、0.539±0.071和0.389±0.019。ARPE-19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蛋白表达量三组分别为(44.03±9.08)ng·L^-1、(205.70±17.90)ng·L^-1和(112.52±21.06)ng·L^-1;RF/6A细胞迁移数三组分别为(125.60±6.35)个、(153.60±19.20)个和(67.40±7.95)个;细胞管腔形成数三组分别为(12.22±0.84)个、(18.44±1.68)个和(5.44±0.51)个;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ARPE-19细胞的LC3-II/LC3-I比值、Beclin-1及Atg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RF/6A细胞迁移数和管腔形成数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3-MA+高糖组ARPE-19细胞中LC3-II/I比值、Beclin-1和Atg3蛋白相对表达量、VEGF表达量、RF/6A细胞迁移数和细胞管腔形成数均较高糖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高糖激活ARPE-19细胞自噬,进而上调VEGF的表达并促进RF/6A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自噬抑制剂3-MA可抑制ARPE-19细胞自噬,并下调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RF/6A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血管生成 高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新生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白质损伤新生鼠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奇超 蒋犁 +1 位作者 朱丽华 虞大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室周围白质损伤中颅内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生后4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药物干预组。缺氧缺血...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室周围白质损伤中颅内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影响。方法选取出生后4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药物干预组。缺氧缺血和药物干预组幼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吸入6%的氮氧混合气体2 h,假手术组幼鼠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药物干预组脑室内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次(0.6 IU/g体质量),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术后60、90 min脑组织中的ERK和磷酸化-ERK及术后2、4 d脑组织中的VEGFR2表达情况。结果术后60及90 min,缺氧缺血组磷酸化-ERK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后磷酸化-ERK表达进一步上调(P<0.05)。术后2 d,缺氧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VEGF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 d缺氧缺血组VEGFR2表达增加(P<0.05),药物干预组VEGFR2的表达较缺氧缺血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影响颅内ERK信号通路调节VEGFR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成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BPTF靶向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2
作者 杨慧慧 雷祥 +3 位作者 孟自军 刘慧红 于璐 袁慧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2-429,共8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s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siRNA阴性对照(si-NC)、circBPTF的siRNA(si-circBPTF)、miRNA拟似物对照(miR-NC)、miR-224-3p,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作si-NC组、si-circBPTF组、miR-NC组和miR-224-3p组;采用双转染法将si-circBPTF与anti-miR-NC以及si-circBPTF与anti-miR-224-3p转染至HRECs,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为anti-miR-NC组和anti-miR-224-3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BPTF和miR-224-3p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法验证circBPTF与miR-224-3p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量、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ircBPTF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SOD活性、miR-224-3p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NC组相比,si-circBPTF组circBPTF相对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NC组比较,miR-224-3p组HRECs中miR-224-3p相对表达量、SOD活性显著升高,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circBPTF和miR-224-3p拟似物共转染后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3±0.04,较野生型circBPTF和miR-NC共转染细胞的0.99±0.0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7,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224-3p组miR-224-3p表达量及SOD活性显著降低,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干扰circBPTF通过靶向miR-224-3p抑制高糖诱导的HRECs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凋亡 氧化应激 环状RNA溴域PHD手指转录因子 miR-224-3p 高糖 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出血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成芳 周弟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449-1451,1456,共4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缓慢注射自体血出血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分别予EPO及生理盐水进行干预,术后6h、24h、72h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缓慢注射自体血出血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分别予EPO及生理盐水进行干预,术后6h、24h、72h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分级,取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O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脑组织含水量减少,VEGF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VEGF表达与脑出血时间呈负相关。结论:VEGF在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变化中起重要作用,EPO影响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细胞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生成CD34^+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府 沈柏均 +3 位作者 刘星霞 侯怀水 时庆 马秀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生成 CD34+细胞的能力。方法: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培...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生成 CD34+细胞的能力。方法: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培养基中。实验分6组,分别为VEGF 5μg/L组、VEGF 10 μg/L组、VEGF20 μg/L组、VEGF 5 μg/L+SCF组、 VEGF 10 μg/L+SCF组、VEGF 20 μg/L+SCF组,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RT-PCR检测CD34 mRNA的表达,流 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比例,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生成造血集落的能力。结果:经过1周的诱导培养,实验组 生成的细胞可以表达CD34 mRNA,CD34+细胞的比例也升高,并可形成造血祖细胞的集落。从CD34 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 生成CD34+细胞的比例和生成的集落数量看,VEGF 20 μg/L+SCF组和VEGF 10 μg/L+SCF组的诱导效率最高。结论: VEGF能够促进ESC生成CD34+细胞,尤以与SCF合用时,其诱导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拟胚体 CD34^+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海英 吴凯 田胤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52-34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化疗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顺铂为基础化疗...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化疗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顺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驱动基因阴性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标准的一线治疗,作为观察对象;同期选取100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通过顺铂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治疗无效组15例,治疗有效组37例;治疗显效组78例,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探索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后,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0.05);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显效组、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0.05);对比治疗显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各项因素分析,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CYRFA21-1、VEGF同样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ROC分析得出,血清MMP-9、CYRFA21-1、VEGF单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效果,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MMP-9、CYRFA21-1、VEGF表达水平升高,MMP-9、CYRFA21-1、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顺铂治疗后,其表达降低,且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有关,临床可通过早期监测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早期预测治疗效果,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顺铂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长单一序列区83基因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脑血管平滑肌促血管生成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刘磊 王佳伟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9期800-807,共8页
目的长单一序列区(unique long region 83,UL83)基因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再激活标志。本研究拟探索UL83对HCMV感染后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中不稳定斑块破裂相关因子,如促... 目的长单一序列区(unique long region 83,UL83)基因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再激活标志。本研究拟探索UL83对HCMV感染后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中不稳定斑块破裂相关因子,如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1)采用流式细胞仪确定amidite荧光素(fluorescein amidite,FAM)标记的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si RNA)通过脂质体转入人脑VSMC的转染效率;(2)将3条化学合成si 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入已感染HCMV AD_(169)株(MOI=10)的人脑VSMC当中,结合空白组、接毒组及接毒无效干扰组筛选抑制UL83基因最强si RNA;(3)分别检测HCMV AD_(169)株(MOI=10)感染人脑VSMC后0 h、6 h、12 h、24 h、48 h以及72 h Ang-1、Ang-2及VEGF-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 RNA)及蛋白表达变化;(4)分别检测空白组、接毒高效干扰组、接毒无效干扰组及接毒组在感染48 h后Ang-1、Ang-2及VEGF-A的mRNA及感染72 h后上述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转染6 h后,95.59%人脑VSMC转染了FAM标记si RNA。感染HCMV AD_(169)株(MOI=10)的人脑VSMC在转染siRNA 48 h后,si RNA转染组与接毒组相比,UL83 m RNA相对表达量最多下降78.7%;转染si RNA72 h后,UL83编码的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最多下降81.3%。人脑VSMC感染HCMV AD_(169)株(MOI=10)0 h、6 h、12 h、24 h、48 h以及72 h时后,Ang-1 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P<0.01),Ang-2及VEGF-A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逐渐增加(P<0.01)。而通过转染高效si RNA抑制HCMV AD_(169)株UL83基因,使得Ang-1表达下降,Ang-2和VEGF-A表达增加均被抑制。结论 HCMV AD_(169)株具有同时促进人脑VSMC中Ang-1表达降低,Ang-2及VEGF-A表达增加功能。而通过si RNA抑制HCMV AD_(169)株UL83基因表达能够阻止上述变化。提示HCMV可能通过UL83基因造成靶细胞产生促血管新生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UL83基因 小干扰核糖核酸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分析
18
作者 孙琳歌 代丽萍 +1 位作者 陈瑞英 欧阳松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5-589,共5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EGFR突变NSCLC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1例)给予奥希替尼治疗...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EGFR突变NSCLC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1例)给予奥希替尼治疗,研究组(52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治疗3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抗肿瘤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药物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皮疹、皮肤干燥、甲沟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可增强抗肿瘤效果,调控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奥希替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线粒体转移在骨皮质血管生成及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秦启顺 徐世红 +4 位作者 秦启发 王兴盛 彭培 党泽亮 姜登宸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48-1554,共7页
成骨细胞在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这不仅代表了骨组织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也为骨修复与再生领域带来了创新视角。成骨细胞在骨皮质血管的形成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成骨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调控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管生... 成骨细胞在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这不仅代表了骨组织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也为骨修复与再生领域带来了创新视角。成骨细胞在骨皮质血管的形成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成骨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调控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管生成并维持骨组织稳态。然而,将线粒体转移这一机制融入骨组织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并非易事,这一挑战既涉及生物医学技术创新,也体现了组织稳态维持与修复的复杂性。为有效推动这一机制的应用,必须深入理解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的调控角色,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优化临床操作。尽管面临诸多技术和临床挑战,线粒体转移在骨质疏松和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尤其在个性化治疗和新兴疗法开发方面,展示了该机制在骨再生领域的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线粒体转移 骨皮质血管 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20
作者 李柏霖 池茗 +1 位作者 张帆 唐元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椎管,获得脊髓组织。剪碎脊髓,用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去髓鞘杂质、筛网过滤获得脊髓微血管段。采用酶促消化法,予0.1%Ⅱ型胶原酶消化微血管段20min后,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并置于CO_(2)培养箱内静止培养72h。上述操作每次取5只,重复3次,以第3次培养的目的细胞为观察、鉴定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目的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情况,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后的脊髓微血管段镜下呈短棍样或分支状;微血管段培养24h后有短梭形细胞从其周围迁移爬出,呈“出芽式”生长;48h后“岛屿状”的细胞集落形成,增殖迅速;72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99%以上的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苏木素衬染胞核显示为蓝色。结论:酶促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日本大耳白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消化法 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