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海龙 王绍山 +1 位作者 陈立军 洪立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17,共1页
患者女性,64岁,因下腹胀痛伴里急后重2个月于2008年8月3日入院。人院前以慢性阑尾炎抗炎治疗2周症状无缓解。CT检查发现右下腹及左下腹沿结肠生长肿物,盆腔可见直肠前子宫后肿物,肿物与相邻器官关系密切。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CA19... 患者女性,64岁,因下腹胀痛伴里急后重2个月于2008年8月3日入院。人院前以慢性阑尾炎抗炎治疗2周症状无缓解。CT检查发现右下腹及左下腹沿结肠生长肿物,盆腔可见直肠前子宫后肿物,肿物与相邻器官关系密切。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CA199和NSE升高。行B超定位下右下腹肿物穿刺活检术,取4块组织。送天津市病理会诊中心会诊(会诊病理号3104),病理诊断: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免疫组化CD99(++),Sy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咏梅 陈卉娇 许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分析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进行大体和镜下观察,对石蜡切片行CK,EMA,Desmin,Vim,NSE,Actin等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分析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进行大体和镜下观察,对石蜡切片行CK,EMA,Desmin,Vim,NSE,Actin等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染色。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岁。3例发生于腹腔,1例发生于睾丸。组织学上由大小不一的细胞巢组成,巢周围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瘤细胞表达CK,EMA,Desmin,Vim及NSE。2例未行化疗,分别存活10月和15月,2例行全身化疗两周期后病灶稳定无进展。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肉瘤。Desmin核旁点状染色具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化放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例
3
作者 单磊 周瑞锦 李启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3-834,共2页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诊断 治疗 病理特征 术后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董璐 闫喆 王春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602-603,共2页
病例男,15岁,发现腹部肿物6月。体格检查见右侧腹壁略高,轻度压痛,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实验室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腹部CT平扫+增强:腹腔右侧可见一类圆形不均质软组织肿物,平扫CT值为33 HU,大小约13.1 cm×12.5 cm×7.... 病例男,15岁,发现腹部肿物6月。体格检查见右侧腹壁略高,轻度压痛,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实验室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腹部CT平扫+增强:腹腔右侧可见一类圆形不均质软组织肿物,平扫CT值为33 HU,大小约13.1 cm×12.5 cm×7.1 cm,与升结肠、回盲部及右侧腹直肌分界不清(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 结缔组织 纤维生性小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T表现及病理对照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晓飞 张雪林 +3 位作者 苏欢欢 王宏琢 韩路军 熊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DSRCT患者的CT表现,8例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例DSRCT单发,5例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后方(n=5)及... 目的: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DSRCT患者的CT表现,8例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例DSRCT单发,5例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后方(n=5)及肠系膜间隙(n=5);CT表现为腹、盆腔内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可见坏死区(n=3)及钙化灶(n=4);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肿块的平均CT值各为38.9 HU5、6.1 HU6、2.5 HU。8例肿瘤病理特点均表现为瘤组织呈片状或巢状弥漫浸润性生长,中间由宽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3例可见瘤内坏死。结论:DSRCT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T有助于DSRCT的诊断、分期及定位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腹部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例报道
6
作者 刘铭 李思影 +4 位作者 周娜 李鹏 高山 马广斌 于龙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中位年龄20岁),男性多见。DSRCT常见发病部位:盆腔、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一般认为其起源于腹腔浆...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中位年龄20岁),男性多见。DSRCT常见发病部位:盆腔、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一般认为其起源于腹腔浆膜表面,发病于骨骼的DSRCT极为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生性小细胞 恶性程度 儿童和青少年 大网膜 发病部位 腹膜后 肠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容萱 王坚 +1 位作者 朱莉菲 王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2003年11月—2012年7月发表的140例DSRCT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2003年11月—2012年7月发表的140例DSRCT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或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23.2±12.7)岁(4~74岁),男女比例3.12:1;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35.7%)和腹部包块(20.0%);腹腔或盆腔肿瘤106例,其余34例为腹腔外肿瘤;接受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减瘤手术、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或一线化疗的患者分别占76.4%、52.1%、17.1%、47.9%和38.6%,部分患者接受辅助放射治疗(17.1%)、高温腹腔化疗(4.1%)和骨髓移植(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无转移、有效减瘤术、化疗和多模式治疗与OS延长相关(均P<0.05);原发肿瘤部位、腹腔外肿瘤、无转移和有效减瘤手术与PFS改善相关(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效减瘤手术和化疗是独立的良性预后因素。结论·可通过手术、辅助治疗清除肿瘤的多模式治疗方式来提高DSRCT患者生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手术 化学治疗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
8
作者 房泽辉 戚元刚 王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总结病变CT特点(肿块位置、密度、强化特点,腹膜、腹水及脏器受侵等)。结果:14例DSRCT... 目的:总结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总结病变CT特点(肿块位置、密度、强化特点,腹膜、腹水及脏器受侵等)。结果:14例DSRCT患者中,男11例(78.5%),女3例(21.4%),年龄9~42岁,平均(21.1±29.8)岁。肿块位于盆腔(膀胱后方)者12例(85.7%);增强扫描14例(100%)肿块均呈持续强化;腹膜增厚者14例(100%),其中结节样、肿块样增厚10例(71.4%),絮状、饼状增厚9例(64.3%);10例(71.4%)合并少量腹水;8例(57.1%)发生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共10例(71.4%)发生远处转移(肝、肺、骨转移)。结论:DSRCT好发于青年男性,盆腔肿块并持续强化、少量腹水、腹膜增厚为其特征性CT表现,可与淋巴瘤腹膜侵犯、腹膜转移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淑梅 荆世红 刘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66-868,共3页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极其罕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年男性的腹腔。组织病理学特征性的表现为大量致密增生纤维中埋没着团状、索状排列的小圆型肿瘤细胞。细胞遗传学上具有特征性的11...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极其罕见的肿瘤,好发于青年男性的腹腔。组织病理学特征性的表现为大量致密增生纤维中埋没着团状、索状排列的小圆型肿瘤细胞。细胞遗传学上具有特征性的11及22号染色体易位,即(t11;22)(p13;q12)易位,产生EWS-WT1融合基因,可以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新鲜组织或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这一融合基因并确定诊断。预后非常差,中位生存时间17~25个月。尽管应用了联合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全腹盆腔放疗,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多种治疗方案正处在试验当中,如更多药物的联合化疗、诱导治疗后的靶向治疗、术后的腹腔热灌注化疗及调强放疗、肝转移后通过肝动脉应用(90Y)钇微球体进行栓塞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2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47-847,共1页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诊断 外科治疗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病理学及超微结构
11
作者 徐斌 王波 +2 位作者 顾俊莲 李馨 李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5-740,F0003,共7页
目的:观察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提高对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原发于右小腿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结合文献... 目的:观察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提高对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原发于右小腿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大体表现为大小为3.2cm×2.4cm×1.3cm,切面灰黄色,见出血、坏死;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呈大小不等团巢状结构,巢之间有十分丰富的硬化性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并见坏死,巢团内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瘤细胞大小与形态较一致,呈小圆形或短梭形,核小、深染、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为瘤细胞表达EMA(+)、CK(+)、NSE(+)及Desmin核旁点状染色(+),而不表达CgA、Myogenin、Syn、LCA、SMA、S-100、NF、GFAP、HMB45、HHF-35、CD3、CD10、Actin、CD99及CD20;电镜特征性结构为瘤细胞胞浆内核旁区有中间丝聚集物,呈小球形或螺纹状排列。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发生部位可在腹腔也可在腹腔外,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具有上皮源性、间质性和神经源性等多向分化的特点,并且RT-PCR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分子遗传学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光学显微镜 免疫组织化学 电子显微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例新发病例及2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春燕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新发1例及文献报道的另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新发1例及文献报道的另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DSRCT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数据、病理学形态表现、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改变。结果 3例均为原发于鼻腔鼻窦的DSRCT,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3岁(21~61岁),部位分别为上颌窦、蝶窦和筛窦,并不同程度地侵犯周围组织。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通气不畅。3例组织学形态表现均与经典部位的DSRCT相似,肿瘤由外形不规则的核深染小圆细胞组成,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团,细胞分化差,核分裂像易见,并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侵袭性生长。其中本院病例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或浆细胞样,局部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上皮、间叶和神经源性标记物。3例分别经FISH、RT-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存在EWS-WT1基因融合。此外,本院病例行电镜检查显示,瘤细胞具有大量树突状突起和细胞器,可见核旁丰富的中间丝。3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结合辅助性放化疗,其中2例文献报道的患者无瘤生存期超过2.5年,1例本院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1年后死亡。结论 DSRC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在鼻腔鼻窦处更为罕见且预后差,充分认识其病理学特点并了解其发生的罕见部位,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鼻腔鼻窦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锁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
13
作者 吴明 田苡任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又称韧带样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D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侵袭性骨肿瘤,临床报道较少,大多数病变集中于颌骨和下肢骨,锁骨病变极为少见。本文报道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4岁女性DF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又称韧带样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D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侵袭性骨肿瘤,临床报道较少,大多数病变集中于颌骨和下肢骨,锁骨病变极为少见。本文报道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4岁女性DF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锁骨 结缔组织生性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左小腿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晓兵 张乾营 阿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34-535,共2页
患者女,27岁,发现左小腿渐进性增大肿物1个月余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外侧肿痛,站立时间较长、行走久时症状明显,无低热、盗汗、夜重昼轻等不适,与天气变化无关,仍可行走及锻炼。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表现2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凌燕 唐远姣 邱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DF)是一种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也称胶原性纤维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四肢、肩背皮下或深部软组织,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现有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1-2]。本研究回顾分...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DF)是一种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也称胶原性纤维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四肢、肩背皮下或深部软组织,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现有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1-2]。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例DF的超声表现,观察其声像图特征,并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纤维母细胞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
16
作者 张莉萍 俞翔耀 潘武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63-863,共1页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病理检查 细胞遗传学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玲玲 姬忠贺 +5 位作者 高颖 昌红 周全 孙萍萍 张颖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断的DSRCT临床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 目的:研究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断的DSRCT临床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总结病理特征。结果: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29岁,部位均为腹腔,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水、大便习惯改变、排尿困难。病理大体上表现为大网膜或肠系膜多发灰白结节,组织学上表现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小圆细胞巢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肿瘤细胞中的Desmin和Vimentin呈核旁点灶状阳性表达,FISH检测EWSR1-WT1融合基因阳性。中位随访期为15个月,6例生存,1例死亡。结论:DSRCT发病率低,高度恶性,Desmin和Vimentin核旁点灶状阳性表达具有提示意义,EWSR1-WT1融合基因阳性具有确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乐 毛荣军 +2 位作者 杨克菲 李俊 韩福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D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骨DF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DF好发于青少年,可累及任何骨,长管状骨及下颌骨好发,表现为境界... 目的探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D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骨DF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DF好发于青少年,可累及任何骨,长管状骨及下颌骨好发,表现为境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且可累及周围软组织,具有良性的形态改变: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及交错的胶原纤维。免疫表型:瘤组织表达vimentin。结论骨DF是一种罕见的形态学呈良性改变,而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的骨肿瘤,可复发,结合临床特点,掌握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可作出正确诊断。外伤、体内激素、染色体畸变可能与骨DF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 结缔组织生性纤维 临床病理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晓强 韩涛 +3 位作者 景梦园 邓靓娜 张斌 周俊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4-634,共1页
患者男,33岁,体检CT发现右侧胸腔占位性病变2周;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右胸4.7 cm×4.2 cm×4.0 cm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宽基底,与胸膜成钝角,增强后均匀强化(图1A);右第4前肋局部骨质不连续,肺血管受压移位(图1B)... 患者男,33岁,体检CT发现右侧胸腔占位性病变2周;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右胸4.7 cm×4.2 cm×4.0 cm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宽基底,与胸膜成钝角,增强后均匀强化(图1A);右第4前肋局部骨质不连续,肺血管受压移位(图1B);诊断为右侧胸膜恶性间皮瘤。SPECT骨显像示右第4前肋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行胸腔镜下右胸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壁层胸膜下宽基底肿瘤,与肋间肌肉及肋骨关系紧密。术后病理:光镜下见丰富结缔组织基质内存在大量小细胞巢团(图1C)。免疫组织化学:CD57(部分+),Bcl-2(+),STAT6(-),EMA(+),Vim(核旁点状+),Des(核旁点状+),Ki-67(约15%+)。病理诊断:(右侧)胸膜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 结缔组织生性小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振中 李涤臣 +2 位作者 刘德纯 蔡兆根 汪向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本病少见部位发生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行组织病理学(HE)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该肿瘤多呈单结节或多结节状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小圆形、核深染、... 目的探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本病少见部位发生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行组织病理学(HE)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该肿瘤多呈单结节或多结节状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小圆形、核深染、胞质少,呈团、巢状排列,间质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免疫表型同时表达上皮性、间叶性和神经源性标记物。结论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罕见,临床表现复杂,可发生在腹腔也可在其他部位。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表现。预后大多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纤维生性小细胞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