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麻醉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光明 蒋豪 +3 位作者 薛张纲 方浩 王文逸 瞿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 8、IL 1 β、TNF α基因表达 ,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 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 =1 2 )和硬膜外组 (n =1 2 ) ,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 4... 目的 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 8、IL 1 β、TNF α基因表达 ,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 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 =1 2 )和硬膜外组 (n =1 2 ) ,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 4小时分别取静脉血 2 0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Ficoll)进行梯度离心 ,从获得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 ,逆转录合成cDNA ,PCR后电泳扫描求积 ,检测淋巴细胞IL 8、IL 1 β和TNF α的mRNA表达。 结果 异氟醚组麻醉维持 4小时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 β的表达增加 (P <0 0 5) ,硬膜外组麻醉维持 4小时与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 β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P >0 0 5)。两组均未检出TNF α基因表达。 结论 复合麻醉中吸入异氟醚能增强肝脏部分切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 ,即在转录水平上 ,异氟醚能增强外周血炎性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麻醉 促炎性细胞因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硬膜外阻滞 外周血淋巴结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发的触诱发痛和热痛敏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京利 马国平 +2 位作者 秦成名 刘菊英 王贤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NF-κB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NF-κB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分为6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al spinal fluid,ACSF),对照组(n=16),鞘内注射ACSF 10μl;PAF组(n=16),鞘内注射PAF 10μg,溶解于10μl人工脑脊液;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n=8),腹腔注射0.1%DMSO生理盐水2 ml;SC-514(10 mg/kg)组Ⅰ,SC-514(50 mg/kg)组Ⅱ和SC-514(100 mg/kg)组Ⅲ(n=16)。SC-514溶解于2 ml 0.1%DMSO生理盐水。DMSO组和SC-514组在鞘内注射PAF前2 h分别腹腔注射给药。鞘内给药后测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5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腰段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结果:鞘内注射PAF激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GFAP和OX-42标记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脊髓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IKKβ抑制剂SC-514剂量依赖性减轻PAF诱发的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增强。结论:鞘内注射PAF诱发大鼠触诱发痛和热痛敏,脊髓胶质细胞和NF-κB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可能参与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触觉异常痛敏 热痛敏 胶质细胞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sCD36及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娟 郑琼莉 +3 位作者 贺立群 张帆 方勇 狄鸣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8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sCD36及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sCD36及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洛伐他汀片治疗,安慰剂组患者口服安慰剂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清sCD36及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sCD36、IL-1、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后(P_均<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后(P_均<0.05)。结论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及sCD36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冠心病 sCD36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眼衣原体感染诱导小鼠生殖道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凡 张宁洁 +1 位作者 余平 程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0-74,共5页
建立小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殖道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215;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取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感染和病原体清除... 建立小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观察小鼠生殖道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将小鼠生物型沙眼衣原体C. muridarum 1&#215;104 IFU阴道接种于C57B6背景雌性小鼠,取感染后阴道拭子做沙眼衣原体培养,计算IFU,监测小鼠感染和病原体清除情况;80 d后处死小鼠,检测子宫输卵管病理改变;ELISA检测感染过程中小鼠生殖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α、IL-6、MIP-2和TNF-α产生情况。小鼠感染在第3至第15天维持较高水平,然后病原体被逐渐清除,整个病程约3~5周;病理检测显示子宫输卵有严重炎症、管腔扩张积水,狭窄等;于感染后第3天检测到局部IL-1α、IL-6、MIP-2分泌,第7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IL-6于11 d恢复正常,IL-1α和 MIP-2于15 d恢复正常)。 TNF-α仅在第7天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相对于TNF-α和IL-6,IL-1α和MIP-2维持时间较长。成功建立沙眼衣原体感染小鼠生殖道模型,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可诱导小鼠生殖道局部分泌IL-1α、IL-6、MIP-2和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生殖道感染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缺氧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对大鼠十二指肠TH和urocortin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彭正午 徐立 +4 位作者 刘玲 吕颜枝 周旭 尹天泉 赵慧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12,共6页
【目的】探讨在慢性缺氧和炎性刺激影响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层酪氨酸羟化酶(TH)和尿皮质素(Urocortin,Ucn)的表达变化,为阐明慢性缺氧和炎性刺激影响十二指肠功能活动和应激反应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建立慢性缺氧和促炎性细胞因... 【目的】探讨在慢性缺氧和炎性刺激影响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层酪氨酸羟化酶(TH)和尿皮质素(Urocortin,Ucn)的表达变化,为阐明慢性缺氧和炎性刺激影响十二指肠功能活动和应激反应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建立慢性缺氧和促炎性细胞因子rmIL-1β刺激的大鼠模型,采集供试大鼠十二指肠,制备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H和Ucn的表达变化。【结果】慢性缺氧引起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中的TH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这种作用与缺氧的时间呈负相关(P<0.01);而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后,十二指肠粘膜固有层中的Ucn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慢性缺氧刺激可能通过十二指肠中TH的表达减少而使其生理功能减弱;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引起Ucn表达增加,可能是因为其参与了肠对缺氧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缺氧 促炎性细胞因子 十二指肠 酪氨酸羟化酶 尿皮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炎性细胞因子对大鼠胰岛β细胞mi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玮 殷荔 +3 位作者 缪爱梅 倪世宁 朱子阳 刘倩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7-792,共6页
目的 :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mi 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胰岛细胞系INS-1细胞在加或不加促炎性细胞因子混合物(IL-1β10 ng/m L、TNF-α50 ng/m L、IFN-γ50 ng/m L)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设立对照组、促... 目的 :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mi 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胰岛细胞系INS-1细胞在加或不加促炎性细胞因子混合物(IL-1β10 ng/m L、TNF-α50 ng/m L、IFN-γ50 ng/m L)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设立对照组、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NS-1细胞mi R-29a/b/c表达以及抗凋亡基因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yeloid cell leukemia 1,Mcl-1)m RNA、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ell lymphoma 2,Bcl-2)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l-1、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的INS-1细胞mi R-29a/b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 R-29c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INS-1细胞Mcl-1 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INS-1细胞抗凋亡蛋白Mcl-1、Bcl-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促炎性细胞因子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处理的INS-1细胞mi R-29a/b表达均上调,抗凋亡蛋白Mcl-1、Bcl-2下调,凋亡率上升,推测促炎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mi R-29家族及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从而促进1型糖尿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性细胞因子 MIR-29 抗凋亡蛋白 凋亡 1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氮平对雄性C57BL/6小鼠淀粉酶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彤彤 宁晓帅 +3 位作者 杨亚婷 张雨龙 任振华 刘寰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27-153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氯氮平对雄性C57BL/6小鼠血清及其胰腺组织中淀粉酶(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氯氮平(5、10、20 mg/kg)组,分别给...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氯氮平对雄性C57BL/6小鼠血清及其胰腺组织中淀粉酶(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氯氮平(5、10、20 mg/kg)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氯氮平(5、10、20 mg/kg)灌胃,连续灌胃14 d后采血测定各组小鼠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随后取小鼠胰腺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胰腺组织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氯氮平10、20 mg/kg组血清amylase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01);与对照组相比,氯氮平三组的血清IL-1β水平剂量依赖性地升高(P<0.01,P<0.001);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6水平在氯氮平5 mg/kg组有所下降(P<0.05)。氯氮平剂量依赖性地升高小鼠胰腺组织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氮平可以升高血清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并增加胰腺组织中amylase和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可能是氯氮平使用后易出现高淀粉酶血症乃至胰腺炎的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淀粉酶 促炎性细胞因子 细胞介素-1Β 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恒林 王卓强 +2 位作者 刘秀珍 张斌 吕宝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围术期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22例行OP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切皮前(麻醉诱导后)将乌司他丁12 kIU·kg-1·h-1稀释至100ml生理盐水中...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围术期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22例行OP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切皮前(麻醉诱导后)将乌司他丁12 kIU·kg-1·h-1稀释至100m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切皮前(T1)、切开心包时(T2)、旁路血管开放时(T3)及术毕(T4)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C组IL-6浓度在手术开始后T2~T4时段均较T1明显升高(P<0.05);U组IL-6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U组IL-8和TNF-α在T2~T4时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脏OP-CABG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抑制IL-6、IL-8、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促炎性细胞因子 IL-6 对照组 IL-8 围术期 OPCABG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生理盐水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拉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谈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95-1997,共3页
目的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贝拉普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96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6例CHF患者随... 目的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贝拉普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96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CHF治疗组和CHF对照组。CHF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CHF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贝拉普利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测定受试对象血清中IL-6、IL-8、TNF-α和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CHF组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CHF治疗组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CHF对照组,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CHF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贝拉普利能调整CHF患者改善促炎性细胞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失衡,即既能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又能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浓度,从而延缓和抑制心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贝拉普利 促炎性细胞因子 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介素1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8 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反刍动物模型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
10
作者 Mie.,ASJ 田雅君 《国外兽医学(畜禽传染病)》 1996年第1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反刍动物 促炎性细胞因子 药理学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Tca8113细胞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振波 张玉英 王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07,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用rhLF处理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 目的:研究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用rhLF处理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 mg·L-1rhLF和100 mg·L-1rhLF对Tca8113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rhLF浓度的增加,培养上清中的IL-6和IL-8含量逐渐下降;100 mg·L-1rhLF组培养上清中IL-6和IL-8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IL-6、IL-8在Tca8113细胞有表达,与对照组比较,50 mg.L-1rhLF组IL-6、IL-8在Tca8113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表现为弱表达或不表达。结论:rhLF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抑制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IL-6和IL-8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炎症性环境的改变,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乳铁蛋白 口腔鳞状细胞 炎性反应细胞因子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瓣膜置换术中炎性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12
作者 帅训军 艾登斌 孙立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22-724,共3页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对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影响 ,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 30例瓣膜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温血组 (A组 ,n =15 ) ,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对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代谢水平的影响 ,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 30例瓣膜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温血组 (A组 ,n =15 ) ,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注心肌保护方法 ;冷血组 (B组 ,n =15 ) ,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分别于心肺转流 (CPB)前 (T1)、CPB 30min(T2 )、CPB结束后30min(T3 )、4h(T4)、2 4h(T5)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 6 (IL 6 )、IL 8和MDA浓度及SOD活性。结果B组IL 6于T2 即升高 ,持续至T5;A组无明显变化 ,于T3 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B组IL 8于T2升高 (P <0 0 1) ,至T3 达峰值 (P <0 0 1) ,于T5下降至基础值水平 ;A组在T3 ~T4较基础值明显升高 (P <0 0 5 ) ,于T2 ~T4均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两组MDA均在T2 升高 ,持续至T4,但A组于T3 、T4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B组SOD活性自T2 开始降低 ,持续至T4(P <0 0 1) ;A组无明显变化 ,且在T3 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瓣膜病病人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抑制效应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温血停搏液 冷血停搏液 联合灌注 促炎性细胞因子 自由基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升高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闫大伟 万磊 +2 位作者 张孟雨 王思宇 李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5-722,共8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炎性相关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RA病情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募集RA患者28例和同期15例健康体检者。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5、IL-...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炎性相关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对RA病情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募集RA患者28例和同期15例健康体检者。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5、IL-6、IL-8、IL-12P70、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干扰素(IFN-α)、IFN-γ、IL-4、IL-10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魏氏法测量红细胞沉降率(ESR),获取炎症指标数据。计算RA组患者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比较各细胞因子与RA疾病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分析RA患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血清水平与CRP、ESR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血清中IL-2、IL-6、IL-12P70、IL-4、IL-10与RA疾病活动度的指标DAS28-CRP显著相关,IL-12P70、TNF-α、IL-4与RA疾病活动度的指标DAS28-ESR显著相关,反映RA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CRP与IL-6(r=0.515)、IL-12P70(r=0.530)、IL-4(r=0.539)、IL-10(r=0.434)呈正相关,ESR与IL-6(r=0.403)、IL-12P70(r=0.475)、TNF-α(r=0.497)、IL-4(r=0.450)呈正相关。与CRP、ESR正常组比较,CRP异常组中IL-6、IL-12P70、IL-2、IL-4、IL-10水平升高,ESR异常组中IL-12P70、IL-4、TNF-α水平升高。RA组患者IL-8、IFN-α、IFN-γ表达较健康组升高。结论血清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确诊RA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RA) 促炎性细胞因子 炎性细胞因子 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对烧伤大鼠单个核细胞内NF-κB活化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宝军 夏照帆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18-821,824,共5页
目的 :研究烧伤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NF κB活化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规律 ,探讨NF κB在严重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TBSA三度烫伤模型 ,取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抽提核蛋白及总R... 目的 :研究烧伤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NF κB活化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规律 ,探讨NF κB在严重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TBSA三度烫伤模型 ,取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抽提核蛋白及总RNA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方法测定NF κB的活化。用RT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用N 乙酰 L型半胱氨酸 (NAC)阻断NF κB活化 ,观察NF κB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果 :烧伤后PBMC内的NF κB明显活化 ,在细胞核内积聚明显增加 ;促炎性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高表达。用NAC后NF κB的活化水平被抑制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相应地降低。 结论 :严重烧伤后活性氧 (OFRs)至NF κB的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 ,NF κB过度活化 ,促炎性细胞因子失控性高表达。NAC可阻断OFRs至NF κB信号转导途径 ,抑制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烧伤后T辅助细胞出现分化 ,Th2型细胞占优势 ,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因子-κB 促炎性细胞因子 TH2型细胞因子 N-乙酰-L-型半胱氨酸 氧自由基簇(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P2Ac)去甲基化促进巨噬细胞M1型分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莫来铭 孟玲 +4 位作者 蓝利 常升搏小吉 陆彩玲 李习艺 唐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5-599,共5页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去甲基化在巨噬细胞M1型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再用脂多糖(LPS)、γ干扰素(IFN-γ)刺激48 h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处理组和溶剂对照组在M1型巨噬细胞模...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去甲基化在巨噬细胞M1型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再用脂多糖(LPS)、γ干扰素(IFN-γ)刺激48 h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处理组和溶剂对照组在M1型巨噬细胞模型上,分别加入0. 5μmol/L ABL127和二甲基亚砜(DMSO)培养48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分化标志物环加氧酶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的mRNA水平,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PP2Ac去甲基化水平。结果 M0型巨噬细胞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细胞伸出伪足逐渐呈梭形,分化标志物COX-2、TNF-α、IL-6和CXCL10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吞噬功能增强,PP2Ac去甲基化表达下降;处理组加入0. 5μmol/L ABL127,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P2Ac去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梭形细胞增多,分化标志物COX-2、TNF-α、IL-6和CXCL10明显增高,吞噬功能增强。结论降低PP2Ac去甲基化能促进M1型巨噬细胞分化,并增强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吞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P2Ac) 去甲基化 M1型巨噬细胞 促炎性细胞因子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NMDAR介导大鼠促炎因子增强高血压交感活动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逯鹏 潘虹 +1 位作者 马春蕾 施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27,共7页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下丘脑室旁核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否促进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是否介导其上述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成年SH...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下丘脑室旁核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否促进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是否介导其上述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成年SHR以及正常血压的Wistar-Kyoto(WKY)大鼠。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1β受体IL-1RI蛋白表达以及TNF-α和IL-1β水平。并应用脑立体定位进行PVN微量药物注射。肾交感神经活动(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的测定采用Powerlab系统记录肾交感神经干电活动,并进行积分处理,比较给药前后的RSNA变化。颈动脉插管经压力传感器与Power Lab系统连接记录和分析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与WKY大鼠相比,SHR PVN中TNF-α及IL-1β水平,以及TNF-α受体p55TNFR、p75TNFR和IL-1β受体IL-1RI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VN微量注射Etanercept或IL-1ra阻断TNF-α和IL-1β效应在SHR组更显著的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水平(P<0.05)。PVN微量注射NMDAR拮抗剂DL-2-amino-5-phosphonovaleric acid(APV)或MK-801(Dizocilpine)在SHR和WKY组大鼠均降低RSNA和MAP(P<0.05),并且在SHR组该效应更显著(P<0.05);另外,APV或MK-801预处理阻断PVN中NMDA受体均显著减弱PVN微量注射TNF-α或IL-1β增强SHR和WKY组大鼠RSNA和升高MAP的效应(P<0.05),与WKY组大鼠相比,该效应在SHR组更显著(P<0.05)。结论 SHR PVN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其受体均表达增加,PVN中NMDA受体介导SHR大鼠PVN中TNF-α、IL-1β促进交感活动增强和血压升高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 NMDA受体 交感神经活动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微环境在心脏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樊永亮 霍云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2-353,共2页
目的心脏纤维化与细胞力学微环境关系密切,生物力学刺激通过力学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生物功能,促进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巨噬细胞Piezo1在心脏纤维化中的功能。方法对公共数据库心力衰竭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项... 目的心脏纤维化与细胞力学微环境关系密切,生物力学刺激通过力学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生物功能,促进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巨噬细胞Piezo1在心脏纤维化中的功能。方法对公共数据库心力衰竭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该项研究选择8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以及饮水喂养,试验组予以高脂饲料(含60%脂肪)以及含0.5 g/L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L-NAME)的饮水。持续饲喂4周,成功构建心力衰竭HFp EF模型,采集心脏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下机后使用Cellranger软件进行定量,对捕获的高质量细胞使用经典的细胞Marker进行细胞注释。结果本研究共定义了包括成纤维细胞(Dcn)、内皮细胞(Pecam1)和M1型巨噬细胞(Cd86)在内的10类主要细胞类型;其中HFp EF试验组心脏中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高代谢和高纤维化表型;Piezo1基因在HFp EF试验组的M1型巨噬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结论本研究对公共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1巨噬细胞在心脏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靶向Piezo1通道可能是治疗心脏纤维化的潜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纤维化 促炎性细胞因子 C57BL/6J小鼠 高代谢 细胞外基质 公共数据库 生物力学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严六狮 袁慧 +2 位作者 王伟 李小刚 刘齐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6-758,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骶前吻合)患者60例,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U组)将乌司他丁2.5kU/kg用生理盐水50ml稀释,...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骶前吻合)患者60例,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U组)将乌司他丁2.5kU/kg用生理盐水50ml稀释,入室后缓慢静注(10min),另2.5kU/k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滴注(从入室开始1h滴完)。对照组(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输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静脉血IL-6、IL-8和TNF-α浓度;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结果与气腹前比较,气腹消除后10min、6h及术后24、48h两组患者IL-6、IL-8、TNF-α、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C组明显高于U组(P<0.05);两组I-FABP浓度在气腹消除后10min和6h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C组明显高于U组(P<0.05),C组在术后24h仍明显高于U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以减轻气腹期间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对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腹腔镜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IL-1β重组表达载体在肝癌细胞的表达及对其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淑娟 潘继红 +2 位作者 牟东珍 肖伟玲 鞠吉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88-692,共5页
目的:构建全长人IL-1β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7402肝癌细胞,分析对其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RT-PCR法扩增人IL-1β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经T-A克隆,构建pIRES2-EGFP-IL-1β重组表达载体,采用阳离子聚合物jetPEI的方法转染H7402肝癌细胞,... 目的:构建全长人IL-1β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7402肝癌细胞,分析对其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RT-PCR法扩增人IL-1β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经T-A克隆,构建pIRES2-EGFP-IL-1β重组表达载体,采用阳离子聚合物jetPEI的方法转染H7402肝癌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RT-PCR分析IL-1β的表达水平,MTT方法分析转染前后N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从LPS处理的人外周PBMCs总RNA中扩增出IL-1β(大小约829 bp),先构建pMD18-IL-1β克隆载体,DNA序列鉴定正确后,利用Pfu DNA聚合酶将IL-1β基因亚克隆到pIRES2-EGFP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IL-1β,经PCR、限制性酶谱分析(BamHⅠ和EcoRⅠ)和DNA序列测定正确后,将其转染H7402肝癌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L-1β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相比,该细胞对NK-92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显著降低,效靶比10∶1时下降了约30%。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能够显著增强肝癌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抵抗性,可能是导致肝癌细胞发生天然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Β 肝癌细胞 NK细胞 天然免疫逃逸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尔德霉素抑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增殖及其所介导炎性反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奕 刘朋朋 +6 位作者 张志明 卢鹤真 罗静 王承民 刘军须 赵宝华 何宏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2-1139,共8页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治疗应采用抗病毒和抗炎症的联合治疗.本试验用流感病毒H5N1感染不同细胞株(A549细胞和MDCK细胞),采用不同浓度格尔德霉素对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物作用不同时长,检测流感病毒滴度;ELISA检测格尔德霉素...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治疗应采用抗病毒和抗炎症的联合治疗.本试验用流感病毒H5N1感染不同细胞株(A549细胞和MDCK细胞),采用不同浓度格尔德霉素对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物作用不同时长,检测流感病毒滴度;ELISA检测格尔德霉素作用于流感病毒H5N1感染A549细胞12 h、24 h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α、TNF-α和IL-6水平.结果显示,流感病毒H5N1感染A549细胞和MDCK细胞,格尔德霉素极显著地抑制了流感病毒H5N1在细胞培养物的增殖(P<0.01),而在病毒感染36 h和48 h,格尔德霉素并没有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增殖(P>0.05).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格尔德霉素在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12 h和24 h均显著降低了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α、TNF-α和IL-6的分泌(P<0.05).上述实验结果显示,格尔德霉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H5N1增殖及其所介导的炎性反应的双重效应,为格尔德霉素成为应对流感病毒流行的备选药物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德霉素 流感病毒H5N1 抗病毒 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