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辣椒疫霉菌侵染胡椒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1
作者 高圣风 王亚男 +3 位作者 付华菲 胡生燕 刘世超 孙世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胡椒瘟病是危害胡椒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侵染过程是认识病害和指导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胡椒”为互作对象,观察侵染过程中的病原菌和寄主细胞进行的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1)接种...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胡椒瘟病是危害胡椒生产的第一大病害。侵染过程是认识病害和指导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胡椒”为互作对象,观察侵染过程中的病原菌和寄主细胞进行的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1)接种前,游动孢子呈圆球形,作自由游动。(2)接种后3 h,游动孢子在胡椒下胚轴表皮休止呈扁球形,大部分休止孢继续变形呈洋梨形或椭球型,少部分保持原状并萌发出短芽管;休止孢附着的寄主细胞开始被诱导活性氧迸发和胼胝质积累。(3)接种6 h,短芽管发育成末端膨大的长芽管;已侵入的菌丝沿寄主细胞间隙延伸扩展,菌丝侧面形成指状吸器结构,吸器多聚集成簇;寄主细胞在入侵菌丝位置产生大量的胼胝质积累,被入侵细胞出现显著的活性氧迸发以及细胞死亡。(4)接种24 h,入侵菌丝扩展至胡椒下胚轴的木质部,填充满髓部细胞并沿之纵向迅速扩展;在其他部位主要通过细胞间隙向四周缓慢扩展。(5)接种48 h,入侵菌丝开始从寄主细胞间隙、气孔等位置突破至植株体外形成气生菌丝。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辣椒疫霉菌侵染胡椒的细胞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辣椒疫霉—胡椒”互作,揭示胡椒瘟病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辣椒疫霉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染色方法在大豆锈菌侵染过程中的显微观察效果
2
作者 屈艳慧 杨红丽 +13 位作者 郝青南 陈水莲 邓克林 詹高淼 曹东 陈李淼 郭葳 袁松丽 张婵娟 黄毅 杨中路 陈海峰 单志慧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1,共6页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大豆锈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了解大豆锈菌的侵染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锈育种研究。本研究利用番红固绿、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增白剂和麦胚凝集素WGA488(wheat ...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大豆锈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了解大豆锈菌的侵染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锈育种研究。本研究利用番红固绿、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增白剂和麦胚凝集素WGA488(wheat germ agglutinin,Alexa Fluor^(TM)488 conjugate)四种染料对接种锈菌叶片进行染色观察,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番红固绿染色可清晰地观察到叶肉组织排列特征、孢子堆和新生夏孢子等;DAPI染色适于观察细胞核的状态和数量;荧光增白剂可将菌丝和植物细胞明确区分开,利于观察孢子入侵以及菌丝在叶肉组织内的分布特征;WGA488染料只能使真菌着色,适合观察菌丝在叶肉组织中扩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根据研究目的及需要选取适合的染色方法,有助于精准地掌握大豆锈菌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侵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菌 显微观察 侵染过程 番红固绿 荧光增白剂 DAPI WGA4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采后炭疽病侵染规律及植物精油防治研究
3
作者 徐久露 张禾禾 +3 位作者 张蕙芸 王洁 陈秀梅 车金鑫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探究辣椒采后炭疽病侵染规律及5种植物精油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性能,为辣椒采后炭疽病病害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该文以湖南本地辣椒分离出的斯高威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为样本,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侵染过程的研究揭示炭疽菌... 探究辣椒采后炭疽病侵染规律及5种植物精油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性能,为辣椒采后炭疽病病害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该文以湖南本地辣椒分离出的斯高威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为样本,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侵染过程的研究揭示炭疽菌发病规律,并通过测定5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筛选出可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天然抑菌剂.实验结果表明,潜伏在健康辣椒果实上的炭疽菌孢子可在辣椒采后对其进行侵染;无伤条件下,果柄和果蒂处的孢子24 h开始萌发,果身处的孢子72 h开始萌发;有伤条件下,果柄和果蒂处的孢子12 h开始萌发,果身处的孢子24 h开始萌发;气孔处的孢子萌发速率与气孔外孢子萌发速率无明显差别;香芹酚、丁香酚、反式-2-己烯醛、柠檬醛、枯茗醛5种植物精油对炭疽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芹酚的抑菌效果最好,2.00μL·mL^(-1)香芹酚能有效抑制辣椒炭疽病发生.该研究表明炭疽菌不需要通过气孔可直接对采后辣椒进行侵染,果实上的伤口可加快该菌的侵染,且果柄和果蒂的发病速度快于果身.香芹酚能有效抑制炭疽菌的生长,可用于辣椒采后炭疽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椒 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侵染规律 天然抑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侵染云南西番莲的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4
作者 钟静 李婷婷 +4 位作者 赵丽玲 侯跃 叶素珍 谢勉 丁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5,共14页
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是我国南部省区广泛种植的一种热带果树。本研究于2020年6月从云南省德宏州西番莲种植区采集到4份疑似感染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西番莲样品,利用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西番... 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是我国南部省区广泛种植的一种热带果树。本研究于2020年6月从云南省德宏州西番莲种植区采集到4份疑似感染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西番莲样品,利用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西番莲样品受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对4份西番莲样品进行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扩增,从中共获得5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命名为YN7292-6、YN7293-12、YN7293-4、YN7294-16和YN7295-25,均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单组分病毒的典型结构,编码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YN7292-6、YN7293-12、YN7294-16及YN7295-25与一品红曲叶病毒(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EuLCuV)的不同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均高于99.05%,为EuLCuV的不同分离物;而YN7293-4则与分离自江西西番莲样品的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PaLCuGdV)分离物GNPF1(GenBank登录号:MK673114.1)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9.70%,为PaLCuGdV的一个分离物;重组分析发现,2个分离物EuLCuV-YN7293-12和PaLCuGdV-YN7293-4均为重组病毒。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发现EuLCuV和PaLCuGdV这2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西番莲,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西番莲病毒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 一品红曲叶病毒 西番莲 复合侵染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籽仁抗黄曲霉菌侵染评价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晋高锐 喻博伦 +9 位作者 郭建斌 丁膺宾 刘念 罗怀勇 陈伟刚 黄莉 周小静 雷永 廖伯寿 姜慧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5-1411,共7页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花生食用安全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极少,主要原因除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过程复杂和所需设备要求高以...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花生食用安全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极少,主要原因除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过程复杂和所需设备要求高以外,评价方法不合理也影响了鉴定结果的稳定性,使得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黄曲霉抗性鉴定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针对评价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花生籽仁受黄曲霉侵染等级的划分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的4个等级(简称为“4级评价方法”)调整为9个等级(简称为“9级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9级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将不同材料的黄曲霉抗性区分开,而且鉴定结果稳定。进一步利用9级评价方法对杂交后代群体进行鉴定,并与4级评价方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9级评价方法发掘抗性材料的效率更高,得到的抗性QTL位点更多。研究表明,利用9级评价方法对花生籽仁进行黄曲霉抗性鉴定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仁 黄曲霉菌侵染 评价方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寄生侵染广宁红花油茶过程的组织解剖学观察
6
作者 练涛 郭业先 +5 位作者 田龙艳 柳军 徐金柱 杨华 邱华龙 秦长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从组织解剖学水平观察了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侵入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过程。结果表明:广寄生侵入寄主有2种形式,一种是种子侵入,另一种是缠绕根侵入。种子侵入主要是通过自身分泌的... 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从组织解剖学水平观察了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侵入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的过程。结果表明:广寄生侵入寄主有2种形式,一种是种子侵入,另一种是缠绕根侵入。种子侵入主要是通过自身分泌的胶状物质在寄主细胞间流动并包裹寄主细胞,随后降解寄主细胞形成多个微小的囊状结构,同时寄主形成愈伤组织,逐渐将广寄生种子包裹到体内。缠绕根侵入则是通过“膨胀螺丝结构”将寄主皮层撑开,同时吸根组织不断分泌胶状物质进入寄主组织降解寄主细胞,并逐渐生长进入寄主体内。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广寄生的致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寄生 广宁红花油茶 侵染 吸根 组织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保定地区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叶用莴苣分子鉴定
7
作者 陈利达 李畅 +4 位作者 李敬蕊 吕桂云 吴晓蕾 宫彬彬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 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河北保定地区的疑似叶用莴苣病毒病样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CMV和PVY分别扩增得到大小为260、420 bp的单一条带;通过核苷酸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分离物分别与印度番茄CMV分离物(MN514839.1)、印度马铃薯PVY分离物(JX945850.1)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分别为95%、92%。本研究首次检测到河北保定地区叶用莴苣病毒病是由CMV与PVY复合侵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黄瓜花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 复合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曹远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63-267,共5页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室内、田间接种均证明了条纹病有再侵染现象,大田发病率23.50%~37.80%,产量损失8%以下,潜育期...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室内、田间接种均证明了条纹病有再侵染现象,大田发病率23.50%~37.80%,产量损失8%以下,潜育期4~7d。再侵染成功与否及发病率高低与空间生态位有关;大田中心病株以点传播,有重叠侵染现象;六月份多雨及夜间结露有利于进行再侵染;再侵染的侵染率高低与中心病株的多寡成正相关。经成偶法检验符合中心式传播,侵染梯度模型为:lnx_i=-0.3144-0.9615lnd_i,即X=0.7302/d ̄(0.9615)_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侵染 条纹病 侵染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水地区魔芋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侵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道 黄显进 +7 位作者 刘羽 吴林秀 严凯 李树江 方玉梅 郭丽娜 陈志霞 张晓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软腐病是魔芋栽培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六盘水地区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侵染特性,从7个魔芋产区采集病害材料,对分离到的16株病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DNA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和侵染特性... 软腐病是魔芋栽培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六盘水地区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侵染特性,从7个魔芋产区采集病害材料,对分离到的16株病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DNA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和侵染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6株病株的病原菌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aroidearum)和方中达迪克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其中P.aroidearum分离率高达81.25%,是六盘水地区魔芋软腐病主要病原菌;2种病原菌对魔芋叶柄和叶片的侵染速度快于球茎,同时还能引起番茄、甘薯、胡萝卜、西葫芦、马铃薯和萝卜等植物组织腐烂;D.fangzhongdai在28~35℃范围内能快速增殖和侵染魔芋,最适生长和侵染温度为30℃,P.aroidearum在20~30℃时增殖和侵染最快,最适生长和侵染温度为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水 魔芋软腐病 病原菌鉴定 侵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AH模型的重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特征模拟分析
10
作者 罗孳孳 武强 +5 位作者 朱玉涵 刘晓菱 陈东东 阳园燕 唐余学 毕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关键侵染周期等时空特征,并采用巫溪县2022年马铃薯田间小气候监测数据对模拟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时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模拟的晚疫病侵染空报率、漏报率均在20%以内,整体精度较佳。5年气象数据模拟结果显示,重庆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早、晚熟品种栽培期普遍发生4~8代(11~20次)、8~12代(21~40次)侵染;严重程度呈现“两极化”特点,轻度和极重度侵染次数具有明显优势。第3代第1次和第5代第1次2个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期分别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5月中旬,高峰期分别为3月下旬和4月中旬。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北部主产区侵染代数、次数、极重度侵染次数均少于其他产区,是晚疫病发生最轻的地区。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中西部丘陵低山地区早,东部武陵山与大巴山区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疫病 马铃薯 CARAH模型 侵染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格孢菌侵染泡桐单板的研究
11
作者 张涵 高云霄 +1 位作者 唐睿琳 于志明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0,20,共6页
以蛋白胨为氮源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2种培养基为营养基础,对比链格孢菌在泡桐单板表面的顺纹侵染长度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色差仪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研究其侵染路径、表面色差、耐光色牢度、顺纹侵染... 以蛋白胨为氮源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2种培养基为营养基础,对比链格孢菌在泡桐单板表面的顺纹侵染长度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色差仪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研究其侵染路径、表面色差、耐光色牢度、顺纹侵染趋势和木材化学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相比于氮源培养基(17.25 mm),碳源培养基的18 d顺纹侵染长度(44.31 mm)更长。2)菌丝主要从导管进入木材,在孔径大的早材部位染色效果更显著。3)侵染18 d后,碳源培养基条件下泡桐单板表面颜色变化更明显(总色差值ΔE^(*)为32.20),在氮/碳源培养基条件下光照4 h的色差值由55.55分别降低至1.49和1.36,耐光色牢度明显提升。4)线性拟合结果显示,顺纹侵染长度与侵染时间正相关,在碳源培养基内平均侵染速率(2.28314 mm/d)快于氮源培养基((0.83837 mm/d))。5)侵染会影响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菌 泡桐单板 侵染 培养基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广西兴安的迁入与侵染动态
12
作者 于晶 戴长庚 +1 位作者 钟玉琪 侯茂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0-254,301,共6页
广西兴安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廊道要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依赖白背飞虱携传。本研究采用探照灯诱集高空白背飞虱,同时采集田间白背飞虱和稻叶,采用... 广西兴安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廊道要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依赖白背飞虱携传。本研究采用探照灯诱集高空白背飞虱,同时采集田间白背飞虱和稻叶,采用dot-ELISA法检测白背飞虱及水稻的带毒状况,以明确SRBSDV的迁入与侵染动态。综合来看,2021年-2022年间兴安的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始期为5月下旬,迁入白背飞虱的带毒率高峰为6月中下旬;田间白背飞虱7月上旬-7月下旬带毒率较高(10%~15%);水稻7月中旬-8月上旬带毒率较高(10%~14%)。水稻带毒率与田间白背飞虱带毒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结果有助于桂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白背飞虱携传SRBSDV的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带毒率 病毒传播与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分析白僵菌侵染家蚕过程中主要代谢物的变化
13
作者 倪德芳 陈佳睿 +3 位作者 许洋 李文凯 李文哲 童应华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利用LC-MS分析方法,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白僵菌Beauveria bassiveria侵染家蚕Bombyx mori幼虫过程中的代谢物种类变化,基于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僵菌孢子萌发前期,主要产生荜茇酰胺、地奥司明、jug... 利用LC-MS分析方法,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白僵菌Beauveria bassiveria侵染家蚕Bombyx mori幼虫过程中的代谢物种类变化,基于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僵菌孢子萌发前期,主要产生荜茇酰胺、地奥司明、juglalin等40种代谢物,以黄酮类、生物碱为主;在白僵菌芽管期形成I期,主要产生苦杏仁苷、isorhamnetin-3-glucoside、生物素、烟酸等39种代谢物,以有机酸、糖苷类、维生素类为主;在白僵菌芽管期形成II期,主要产生myristoleic acid、ephedrine、verruculogen、阿霉素、D-glycero-D-galacto-heptitol等100种代谢物,以有机酸、生物碱、抗生素类为主;在白僵菌附着胞形成期,主要产生neoglucobrassicin、2-aminoisobutyric acid等21种代谢物,以糖苷类、氨基酸类为主。与孢子萌发前期相比,白僵菌到芽管期形成I期,有138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酯类,97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醇类、胺类;与芽管期形成I期相比,到芽管期形成II期,有136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胺类、核苷类,60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氨基酸类;与芽管期形成II期相比,到附着胞形成期,有52种代谢物显著上调,主要是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酰胺类、酚类、糖类,242种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酚类、氨基酸类、酰胺类、核苷类。在白僵菌侵染过程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有FoxO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local analgesics等,且到芽管期形成期,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较多。该研究可为揭示白僵菌对寄主昆虫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侵染过程 代谢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格孢菌侵染对甜瓜不同组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4
作者 刘阳 张郑啸 +1 位作者 白羽嘉 冯作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7-1406,共10页
【目的】研究甜瓜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伽师瓜和86-1甜瓜黑斑病发病期间,甜瓜组织内ROS、活性氧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分析病情与ROS的变化规律以及活性氧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特性。【方法】以伽师瓜和86-1甜瓜果实为材料,研究采后甜瓜损伤... 【目的】研究甜瓜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伽师瓜和86-1甜瓜黑斑病发病期间,甜瓜组织内ROS、活性氧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分析病情与ROS的变化规律以及活性氧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特性。【方法】以伽师瓜和86-1甜瓜果实为材料,研究采后甜瓜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甜瓜果实中不同组织发病情况,分析甜瓜果实活性氧(ROS)产生和清除的变化趋势。【结果】甜瓜果实被链格孢菌侵染后,果实中活性氧H_(2)O_(2)和超氧阴离子含量迅速增加,提高SOD和CAT活性,减少了MDA的产生。侵染早期SOD和CAT活性含量上升缓慢、侵染中期迅速上升、侵染后期快速下降。整个贮藏期内,伽师瓜的SOD、CAT酶活性均比86-1甜瓜强,2种甜瓜果皮中SOD和CAT酶活性均比果肉中高,2种甜瓜接种组的SOD和CAT活性均比对照组高。【结论】甜瓜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在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水平与甜瓜抵御链格孢菌的能力关系密切。伽师瓜对链格孢菌抗性比86-1甜瓜强,尤其在贮藏中后期表现明显,伽师瓜抗病性强于86-1甜瓜,果皮抗病性强于果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链格孢菌 侵染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稻曲球结构分析稻曲菌的侵染部位和侵染时期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震 叶胜海 +3 位作者 柴荣耀 邱海萍 王教瑜 孙国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由此推测稻曲菌侵染水稻雌蕊发生在水稻开花之前,并直接从子房获得营养形成稻曲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稻曲球 侵染时期 侵染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霜霉病初次侵染来源和初侵染的特点及防治 被引量:10
16
作者 金恭玺 岳永亮 +4 位作者 宋玉萍 魏新正 任毓忠 张莉 李国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5-1111,共7页
【目的】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初次侵染来源及初侵染的特点,为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该病病枝条越冬情况、卵孢子越冬前后形态、病残体作为初侵染源情况,该病初发期发病场所、发病位置、发病处地形和管理情况,调查春季温... 【目的】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初次侵染来源及初侵染的特点,为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该病病枝条越冬情况、卵孢子越冬前后形态、病残体作为初侵染源情况,该病初发期发病场所、发病位置、发病处地形和管理情况,调查春季温室大棚内发病情况,明确该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分析初期发病与气候因子关系,明确初侵染发生的特点。【结果】该病在新疆石河子葡萄产区,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温室大棚中的病苗也可作为初次侵染的来源。采用常规观察的方法卵孢子不易发现,采用病部研磨-过筛-离心-镜检的方法较易发现。该病初侵染发生的早晚主要与5月下旬和6月上旬温湿度和6月上旬降雨量相关。【结论】该病初侵染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长势茂盛、枝条未修剪、杂草丛生、距地面较近、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应采取治早、治少、抓好早期防治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初次侵染来源 侵染特点 卵孢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七)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小爽 李宝聚 傅俊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4-26,I0003,共4页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引起的侵染性病害。1868年葫芦科作物霜霉病首先在古巴报道,之后一直没有关于该病害的具体报道,直到1888年日本东京附近发现霜霉病为害黄瓜,1889年...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引起的侵染性病害。1868年葫芦科作物霜霉病首先在古巴报道,之后一直没有关于该病害的具体报道,直到1888年日本东京附近发现霜霉病为害黄瓜,1889年美国亦有相同报道。此后,黄瓜霜霉病的为害日益严重,已知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 侵染过程 传播途径 病原菌 侵染性病害 博士 防治 葫芦科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疽菌潜伏侵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春花 胡美姣 《热带农业科学》 2004年第3期57-63,共7页
炭疽菌引起的潜伏侵染病害在果蔬上普遍存在。笔者以2种重要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C.musae)为例,综述了炭疽菌主要以附着胞、侵染钉或菌丝潜伏在寄主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间;寄主的表面结构、营养物质、抗菌物质、... 炭疽菌引起的潜伏侵染病害在果蔬上普遍存在。笔者以2种重要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C.musae)为例,综述了炭疽菌主要以附着胞、侵染钉或菌丝潜伏在寄主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间;寄主的表面结构、营养物质、抗菌物质、酶类物质以及激素是引起炭疽菌潜伏侵染的主要因素。并简要说明了潜伏侵染与采后病害防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菌 潜伏侵染 附着胞 侵染 菌丝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微孢子虫对柞蚕组织细胞的侵染及组织病变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宿桂梅 丁杰 《北方蚕业》 2003年第3期34-35,共2页
采用不同接种剂量和饲养温度处理柞蚕幼虫 ,其组织 Giemsa染色。观察结果表明 :接种量2 .4× 1 0 5,2 5℃侵染顺序为中肠——丝腺——肌肉——血液——脂肪——神经——马氏管 ;接种量 3.6×1 0 4,1 8~ 2 2℃侵染顺序为中肠—... 采用不同接种剂量和饲养温度处理柞蚕幼虫 ,其组织 Giemsa染色。观察结果表明 :接种量2 .4× 1 0 5,2 5℃侵染顺序为中肠——丝腺——肌肉——血液——脂肪——神经——马氏管 ;接种量 3.6×1 0 4,1 8~ 2 2℃侵染顺序为中肠——血液——丝腺——脂肪——肌肉 ;温度因子对孢子侵染和发育的影响要大些 ,发病程度与侵染龄期有关 ,且个体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微孢子虫 组织细胞 侵染 组织病变 接种量 顺序 微粒子病 发育 孢原质 侵染 发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茎疫病菌侵染蚕豆途径的研究
20
作者 黄琼 杨永红 +2 位作者 汤翠凤 陈兴全 张世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5-246,259,共3页
蚕豆细菌性茎疫病是云南蚕豆上的重要病害。通过系统分离和接种试验研究证明 ,蚕豆茎疫病菌可从叶、茎尖、茎、花侵入 ,以伤口侵入为主 ,雨水多及土壤湿度大是该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蚕豆茎疫病菌 侵染途径 伤口侵染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