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7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坪供油管道工艺计算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艳娇 江国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30-233,共4页
机场机坪供油管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油品输送管道,设计计算方面的研究不多。根据飞机加油自身的特点、国标和行标的规定,对机坪供油管道工艺设计中的流态、计算流量和最小可选管径进行了推导和分析,认为机坪供油管道的设计按照水力光滑... 机场机坪供油管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油品输送管道,设计计算方面的研究不多。根据飞机加油自身的特点、国标和行标的规定,对机坪供油管道工艺设计中的流态、计算流量和最小可选管径进行了推导和分析,认为机坪供油管道的设计按照水力光滑区计算水力摩阻系数是可靠的。基于停机位的设置和高峰期使用机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在合理的假设下提出途泄流量的计算方法。对管网多点同时泄油的特点,用等压降法推导了同机型供油管段的流量计算式,认为一般情况下计算流量可近似取为转输流量和途泄流量之和。提出了机坪供油管道最小可选管径的计算方法,求得的最小可选管径可在选择管径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坪 供油管 工艺设计 停机位 摩阻系数 计算流量 管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供油管裂纹失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青 佟文伟 +2 位作者 王全 韩振宇 张倩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79,共5页
针对某航空发动机供油管钎焊焊缝边缘出现裂纹而导致的供油管渗油故障,对其断口及源区附近表面进行宏、微观检查,明确了供油管裂纹性质为高周疲劳裂纹,疲劳源区呈沿晶开裂特征。利用能谱分析手段发现裂纹源区存在外来Cu元素,通过对焊缝... 针对某航空发动机供油管钎焊焊缝边缘出现裂纹而导致的供油管渗油故障,对其断口及源区附近表面进行宏、微观检查,明确了供油管裂纹性质为高周疲劳裂纹,疲劳源区呈沿晶开裂特征。利用能谱分析手段发现裂纹源区存在外来Cu元素,通过对焊缝及开裂部位进行金相分析,发现钎焊料中的Cu元素沿基体晶界发生扩散,导致晶界粗化,在拉应力作用下,Cu与基体形成的脆性相开裂形成沿晶裂纹。晶界粗化和沿晶裂纹是供油管过早发生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建议将Cu基钎料更换为Ag焊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焊接 供油管 疲劳裂纹 沿晶开裂 晶界粗化 铜脆 失效分析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新型氟化树脂用于汽车供油管
3
作者 吴凡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氟化树脂 汽车供油管 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低温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量供油条件下表面润湿性对纯滑点接触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仕进 谢自奇 +4 位作者 刘成龙 郭峰 张建军 李兴林 王华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00,共12页
限量供油条件下,利用AF(Anti-fingerprint)疏油涂层提高摩擦副表面的自集油作用,改善摩擦副在纯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和承载能力.首先在润滑滚道表面或滚动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利用高黏度聚异丁烯润滑油在纯滑条件下容易产生油膜凹陷的... 限量供油条件下,利用AF(Anti-fingerprint)疏油涂层提高摩擦副表面的自集油作用,改善摩擦副在纯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和承载能力.首先在润滑滚道表面或滚动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利用高黏度聚异丁烯润滑油在纯滑条件下容易产生油膜凹陷的特性,使用点接触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仪探究了充分及限量供油条件下不同润湿性表面对润滑油膜形态的影响.通过对油池及膜厚形态的分析发现,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滚道表面涂敷AF疏油涂层降低了表面润湿性,相较于原始表面具有更好的集油效果,减缓了乏油程度;油膜凹陷由下弦月形状转变为椭圆形状,凹陷膜厚和最小膜厚随速度增大而逐渐升高.载荷对油膜凹陷形态影响显著,载荷越大入口油膜凹陷越明显.AF疏油涂层增强了入口处油膜的反常堆积现象,凹陷面积及膜厚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摩擦力测量试验表明:在充分或者限量供油条件下,原始表面和AF疏油涂层表面摩擦系数均呈现出Stribeck曲线形状.原始表面摩擦系数随着润滑状态的优化逐渐下降,速度继续增加,充分供油产生的搅动阻力导致摩擦系数升高.限量供油导致的乏油状态导致摩擦系数随着速度增加而迅速增加.AF表面在充分或者限量供油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降低摩擦系数的效果,与其表面滑移特性和自集油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供油 表面润湿性 自集油 油膜厚度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柳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2-257,263,共7页
针对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首先,介绍了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供油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供油结构设计方案,并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得... 针对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首先,介绍了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供油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供油结构设计方案,并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得到优化结果为转速3 000 r/min、旋转油道直径6 mm、油路压力120 MPa,此时理论摩擦功耗为60.09%,端泄流量为0.602,满足生产要求。研究结果为拖拉机发动机供油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发动机 供油系统 优化设计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油V型阵列图案对线接触限量供油润滑油膜的影响
6
作者 刘玉婷 郭峰 +3 位作者 李自颖 金微 荆兆刚 陈青松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线接触润滑经常出现因润滑剂补充受限而造成乏油现象,通过开发新的润滑补给策略实现润滑增效延长部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亲油V型阵列图案制备梯度润湿性表面,应用润滑油膜光干涉测量仪,试验测量圆柱滚子-玻璃盘线接触条件下阵... 线接触润滑经常出现因润滑剂补充受限而造成乏油现象,通过开发新的润滑补给策略实现润滑增效延长部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亲油V型阵列图案制备梯度润湿性表面,应用润滑油膜光干涉测量仪,试验测量圆柱滚子-玻璃盘线接触条件下阵列图案长度、图案方向以及图案角度在限量供油条件下对油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油V型阵列图案改变了润滑轨道的集油,改善了入口处供油,提高了润滑油膜厚度。当图案宽度与润滑轨迹宽度相近时润滑效果最佳,两者宽度相等,当试验速度较高时(u=640 mm/s、800 mm/s),对于1μL的供油量,油膜厚度提升率分别可达17.3%、23.6%;反向亲油V型阵列(V型开口方向指向接触区)所形成的“油墙”能够显著增加入口的集油能力,亲油V型图案相较于间隔润湿图案表现出更高的油膜厚度。提出了利用V型阵列润湿图案实现润滑增效的方法,可为具有几何图案化润湿性表面抗磨减摩的涂层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供油 线接触 V型 润湿图案 油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单体泵多泵供油系统压力波动和一致性研究
7
作者 刘晓鹏 王伟 +1 位作者 王字满 王统诚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71,共13页
为解决柴油机电控单体泵供油系统低压油管压力波动导致供油一致性差的问题,利用AMESim建立了某电控单体泵单泵和多泵供油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探究了进回油管直径、节流孔结构参数和阻尼阀结构参数对进回油管压力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管... 为解决柴油机电控单体泵供油系统低压油管压力波动导致供油一致性差的问题,利用AMESim建立了某电控单体泵单泵和多泵供油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探究了进回油管直径、节流孔结构参数和阻尼阀结构参数对进回油管压力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管直径越大,油管对内部燃油的包容性越强,管内的压力波动越小。确定了最佳主、分油道直径分别为12 mm和8 mm。增设节流孔通过增加燃油流动的阻力从而降低压力波动,但孔径过小会导致供油不足,而过大又会降低节流作用,因此设置最佳节流孔孔径为2.5 mm。安装阻尼阀一方面可以起到节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燃油的动能和压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最终减小油管内的压力波动。确定了阻尼阀最佳孔径和弹簧刚度分别为2.5 mm和25 N/mm。采用上述优化方案后,压力波动的幅值由0.47 MPa降为0.18 MPa,同时多泵供油系统的供油特性和一致性也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单体泵 多泵供油系统 压力波动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用轴系芯阀供油率快速检测装置研制及性能测试
8
作者 豆照良 刘万宁 +7 位作者 杜越 周刚 张韶华 陈文斌 司丽娜 杨晔 阎红娟 刘峰斌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99,共6页
被动式微量供油是空间轴系实现微量润滑的主要形式之一,润滑油的适量供给是保证空间轴系稳定运转的关键环节。针对空间轴系用多孔材质芯阀在传统跑合筛选技术中存在的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提出采用空气代替航天润滑油作为流体介质对芯... 被动式微量供油是空间轴系实现微量润滑的主要形式之一,润滑油的适量供给是保证空间轴系稳定运转的关键环节。针对空间轴系用多孔材质芯阀在传统跑合筛选技术中存在的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提出采用空气代替航天润滑油作为流体介质对芯阀供油率进行快速检测的等效方法,并基于水下气泡法和LabVIEW图像识别技术研制了芯阀气体渗透率检测装置。对装置检测性能进行测试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装置对多孔材质芯阀的气体渗透率检测用时小于5 min,检测误差小于0.5%,供油率预测误差小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阀 供油 气体渗透率 快速检测 装置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量供油条件下微柱阵列束油表面润滑增效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建欣 刘成龙 +3 位作者 郭峰 POLL Gerhard 柏林清 栗心明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在润滑轨道两侧制备以防指纹油涂层(Anti-fingerprint coating,AFC)修饰的微柱阵列(Micropillar array,MA),形成润湿性梯度束油的润滑增效表面.使用点接触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仪测量了该表面在限量供油往复运动条件下的油膜厚度以及油池... 在润滑轨道两侧制备以防指纹油涂层(Anti-fingerprint coating,AFC)修饰的微柱阵列(Micropillar array,MA),形成润湿性梯度束油的润滑增效表面.使用点接触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仪测量了该表面在限量供油往复运动条件下的油膜厚度以及油池形态,探究了往复频率、束油轨道宽度和载荷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同时与未经AFC修饰的微柱阵列束油表面和仅以AFC形成的束油表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制备的经AFC修饰的微柱阵列束油表面比其他2个束油表面有更好的润滑特性,往复运动条件(4 Hz)下明显改善了行程中点及两端点处的润滑状态,相对原始未处理表面行程中点处中心油膜厚度最高提升了51.4%.表面在束油轨道宽度接近Hertz接触区宽度时集油效果最强,随着轨道宽度增加集油效果减弱.载荷对微柱束油阵列表面的集油效果影响显著,随着载荷增大轨道机械分离作用变强、毛细回流作用减弱,造成集油能力和油膜厚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阵列 润湿性梯度 油膜厚度 往复运动 限量供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供油下的线接触副润滑增效分析
10
作者 李书义 郭峰 +2 位作者 黄柏林 金薇 梁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5-1211,共7页
实验发现亲/疏油交替供油的功能润湿表面能提高微量供油下有效润滑的成膜性能。基于此,建立了有限长滚子副润滑模型,分析了交替供油的亲/疏油带宽及工作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增强规律。研究发现,微量供油条件下可利用交替供油方式达到线接... 实验发现亲/疏油交替供油的功能润湿表面能提高微量供油下有效润滑的成膜性能。基于此,建立了有限长滚子副润滑模型,分析了交替供油的亲/疏油带宽及工作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增强规律。研究发现,微量供油条件下可利用交替供油方式达到线接触副润滑增效的目的,但供油交替变换使接触区润滑性能不稳定,且润滑增效作用会受功能表面亲/疏油带宽和卷吸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接触副 微量润滑 功能表面 供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控飞轮轴承供油器设计与精准供油分析
11
作者 刘玉浩 武洪凯 +1 位作者 张宇翔 吴承伟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9-505,共7页
姿控飞轮转子系统是飞行器飞行姿态的重要控制部件,对轴承精准润滑与供油可靠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基于固体间隙密封的反向设计原理,本文设计了一种依靠离心力自动调节轴承供油率的微型供油器,充分利用两个轴承之间的狭小空间,结构简单且... 姿控飞轮转子系统是飞行器飞行姿态的重要控制部件,对轴承精准润滑与供油可靠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基于固体间隙密封的反向设计原理,本文设计了一种依靠离心力自动调节轴承供油率的微型供油器,充分利用两个轴承之间的狭小空间,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首先建立了供油速率的流固耦合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供油速率的半解析解,研究了供油器过盈接触面的几何参数等对供油速率的影响规律,发现供油器的供油速率与供油量可以通过优化过盈配合界面的几何尺寸、表面粗糙度和过盈配合压力等来实现精确控制,供油速率与过盈接触界面名义间隙的立方和周向长度成正比,与润滑油粘度和接触面轴向宽度成反比。供油率与轴承转速的平方成正比,使得轴承在高速运转时可以自动得到足够的润滑油。此技术可以应用于航天航空器的精密姿控飞轮系统以及其他各类精密轴承转子系统的供油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 轴承 润滑 供油 姿控飞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油温度对润滑状态影响的试验观察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金杰 杨萍 +3 位作者 马子魁 栗心明 金旭阳 高军斌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装置,观察了不同供油温度下的接触区润滑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供油温度的升高,润滑油黏度降低,润滑油成膜能力整体下降,接触区润滑状态在较大速度范围内处于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区间;温度升高还将导致膜...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装置,观察了不同供油温度下的接触区润滑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供油温度的升高,润滑油黏度降低,润滑油成膜能力整体下降,接触区润滑状态在较大速度范围内处于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区间;温度升高还将导致膜厚曲线斜率增大,壁面温差是其诱因,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壁面温差的影响;速度增加使接触区润滑状态向等黏度-刚性区间转化;温度和载荷使接触区润滑状态趋向于压黏-弹性区间.系统散热也会对油膜厚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油温度 润滑状态 壁面温差 成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量供油条件下氧化石墨烯的润滑增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政 刘晓玲 +1 位作者 李群 周家傲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3,共9页
为了研究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氧化石墨烯(GO)对润滑增效的影响,利用球-盘点接触油膜润滑测量系统对PAO10(聚α-烯烃)和添加质量分数0.03%GO的PAO10进行膜厚和摩擦因数研究,分析卷吸速度、供油量、滑滚比、载荷等对GO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氧化石墨烯(GO)对润滑增效的影响,利用球-盘点接触油膜润滑测量系统对PAO10(聚α-烯烃)和添加质量分数0.03%GO的PAO10进行膜厚和摩擦因数研究,分析卷吸速度、供油量、滑滚比、载荷等对GO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油量较少及低速工况下,加入GO后摩擦因数下降最明显,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乏油状况;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大,加入GO前后摩擦因数和膜厚差别减小;当卷吸速度一定时,随着滑滚比的增大,乏油宽度增大,乏油更严重;当滑滚比一定,加入GO后乏油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GO的润滑增效随供油量的增加而变弱;随着滑滚比的增加,油膜受到的剪切应力增大,导致GO的润滑增效降低;相比于低载条件,在高载条件下GO的润滑增效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供油 氧化石墨烯 油膜厚度 摩擦因数 滑滚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供油反润湿作用下润滑增效数值分析
14
作者 李伟 李书义 郭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6-1373,共8页
基于当今高速机械润滑和社会节能环保要求,微量润滑技术快速发展,而如何保证接触区润滑有效性成为关键.试验发现,基础油添加一定量硬脂酸后轨道润滑油呈现一定反润湿性,使得微量润滑油呈油滴状分布,能够达到润滑增效的目的.基于此,建立... 基于当今高速机械润滑和社会节能环保要求,微量润滑技术快速发展,而如何保证接触区润滑有效性成为关键.试验发现,基础油添加一定量硬脂酸后轨道润滑油呈现一定反润湿性,使得微量润滑油呈油滴状分布,能够达到润滑增效的目的.基于此,建立点接触微量润滑模型,分析油滴供油对接触区润滑的影响规律,并与均匀供油和充分供油对比.结果表明:一定量润滑油供给下油滴供油方式可以达到润滑增效的作用,但其增效作用不具有统一性,而且由于油滴非连续性供油方式则会导致接触区润滑状态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与均匀分布供油相比,油滴供油的润滑增效情况会受到油滴分布情况的影响,工况参数的不恰当选择甚至会丧失其润滑增效优势;理论结果可为微量润滑增效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供油 反润湿 润滑增效 弹流润滑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油滴供油条件下弹流润滑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李伟 刘成龙 +2 位作者 郭峰 栗心明 李书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4,共7页
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轨道上薄的润滑油层容易形成离散的油滴状态,其润滑性能与油滴的供油状态直接相关。为探究油滴的铺展和融合对润滑特性的影响机制,采用微量补油装置实现了离散油滴的供油条件,利用自制的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试验机... 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轨道上薄的润滑油层容易形成离散的油滴状态,其润滑性能与油滴的供油状态直接相关。为探究油滴的铺展和融合对润滑特性的影响机制,采用微量补油装置实现了离散油滴的供油条件,利用自制的光弹流润滑油膜测量试验机观察多个微油滴供油的润滑过程,结合油滴的输运速度,探究润滑油黏度、油滴尺寸和间距以及分布位置等因素对润滑油膜厚的影响。结果发现:油滴在接触区前的铺展和融合对多个油滴的协同润滑效果有重要影响;当油滴尺寸过小、间距过大、卷吸速度过快、黏度过高时,接触区内无法形成完整润滑油膜,油滴成膜性减弱;增大油滴尺寸可有效改善润滑效果,但过大的油滴会造成绕流部分增加,润滑效率降低。限量供油条件下,通过分布参数优化的离散油滴供油的成膜性比相同体积单次供油的成膜性好,试验结果显示,离散油滴供油膜厚值高于单次供4倍油量的膜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供油 离散油滴 铺展和融合 润滑效率 分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柴油机的供油系统故障及解决措施
16
作者 张瑜 《南方农机》 2024年第4期189-191,共3页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用柴油机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设备。笔者列举了农用柴油机供油系统中供油不稳、供油过多或过少、燃油质量问题等常见故障,分析了产生上述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油路清洗和更换、油泵检查和更换、喷油嘴的清洗和维...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用柴油机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设备。笔者列举了农用柴油机供油系统中供油不稳、供油过多或过少、燃油质量问题等常见故障,分析了产生上述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油路清洗和更换、油泵检查和更换、喷油嘴的清洗和维护以及油质管理等相应的维修解决措施。实践表明,机械维修人员掌握农用柴油机的供油系统故障及维修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延长农用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柴油机 供油系统 维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杨沛然 崔金磊 +1 位作者 兼田桢宏 王静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以油膜起始位置为参数,求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流量分析,建立了有效供油膜厚与油膜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方式可划分为过量供油、适量供油和乏油3种类型.在过量供油条件... 以油膜起始位置为参数,求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流量分析,建立了有效供油膜厚与油膜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方式可划分为过量供油、适量供油和乏油3种类型.在过量供油条件下大部分润滑油不能进入接触区,因而并不能改善润滑状态.在适量供油条件下所有润滑油均可通过接触区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油膜厚度.在乏油条件下所有的润滑油也均可以通过接触区,而油膜厚度则完全由供油量确定.同时,数值结果也指出,只要运动表面存有数量级为1μm厚的一层油液就足以满足适量供油条件而得到最佳的润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流润滑 适量供油 过量供油 乏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油提前角对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奎翰 魏建勤 +3 位作者 张惠明 息树和 刘文胜 李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介绍了采用同步双成像技术研究供油提前角对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影响的研 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供油提前角时,着火会发生在燃油停止喷射后。停喷后着火和停喷前着火相 比,其着火瞬间的喷雾场和此后的燃烧场、... 介绍了采用同步双成像技术研究供油提前角对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燃烧和碳粒变化历程影响的研 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供油提前角时,着火会发生在燃油停止喷射后。停喷后着火和停喷前着火相 比,其着火瞬间的喷雾场和此后的燃烧场、碳粒场的变化历程有明显不同。增大供油提前角可以减少燃 烧过程前期的碳粒生成量,进而降低碳粒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喷雾 燃烧 碳粒 供油提前角 直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共轨系统高压油泵供油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立云 连历 +2 位作者 马修真 田丙奇 刘鹏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9-227,共9页
在AMESim仿真环境下完成了高压油泵溢流阀、VCV阀、进油阀、出油阀及供油柱塞等组件模型的建立,通过与高压油泵试验台上的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仿真模型研究了全工况平面内溢流阀、VCV阀、进油阀、出油阀和阻尼孔... 在AMESim仿真环境下完成了高压油泵溢流阀、VCV阀、进油阀、出油阀及供油柱塞等组件模型的建立,通过与高压油泵试验台上的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仿真模型研究了全工况平面内溢流阀、VCV阀、进油阀、出油阀和阻尼孔等部件参数对高压油泵供油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零负荷下,循环供油量随凸轮轴转速的升高而减小,此时进油阀预紧力与节流孔直径对循环供油量影响明显;在部分负荷下,循环供油量随凸轮轴转速的升高而减小,此时溢流阀弹簧刚度、VCV阀弹簧刚度和预紧力、进油阀弹簧预紧力和阻尼孔直径对循环供油量影响明显;在全负荷工况下,循环供油量在低转速时随凸轮轴转速的升高而升高,在高转速时随凸轮轴转速的升高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高压共轨 高压油泵 供油特性 供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毅 蒋德明 +2 位作者 黄佐华 魏奇 王锡斌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添加助溶剂并使用超声波振动形成混合均匀的柴油/甲醇混合燃料,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分析供油提前角变化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燃烧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油提前角提前,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的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随着供油提前角减小,... 添加助溶剂并使用超声波振动形成混合均匀的柴油/甲醇混合燃料,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分析供油提前角变化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燃烧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油提前角提前,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的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随着供油提前角减小,混合燃料滞燃期缩短,供油提前角为21°CA时,混合燃料的燃烧持续期最短,增加或减少供油提前角都将延长燃烧持续期。供油提前角变化对柴油/甲醇混合燃料的排放有较大影响,推迟供油,混合燃料的烟度排放和CO排放增加,NOx排放与HC排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甲醇混合燃料 供油提前角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