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空间飞行条件下小鼠不同组织中多组学分子互作模式挖掘及关键基因识别 |
张彦
杨青
杜晓辉
赵磊
孙野青
|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土地转入促进了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吗? |
朱洋洋
齐振宏
|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舒城县稻油轮作模式下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
韦曙东
|
《现代农业科技》
|
2025 |
0 |
|
4
|
盘州市大豆玉米的新型间套作模式探索 |
吴胜海
|
《南方农业》
|
2025 |
0 |
|
5
|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
佀国涵
朱秀秀
彭成林
袁家富
赵书军
徐大兵
谢媛圆
周剑雄
杨小红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6
|
基于高通量培养分析稻虾共作模式土壤的细菌群落 |
宋蕾蕾
孙文晓
焦可欣
陈钰璐
邹淑琪
张淅月
徐晨伟
张杨
戴传超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7
|
盘锦市稻蟹共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李丽丽
李莉
|
《北方水稻》
CAS
|
2024 |
0 |
|
8
|
怀化市稻油轮作模式下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
向阳
黄小霞
张贵平
张剑波
肖诗军
|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
2
|
|
9
|
稻鸭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效益分析 |
周洁玲
|
《种子科技》
|
2024 |
1
|
|
10
|
2022年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水稻品种筛选试验 |
叶路瑶
刘颖鹏
彭勇
王柏树
柴克蓉
|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
2024 |
0 |
|
11
|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寒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
刘金雨
张瑞
罗亮
王世会
郭坤
白庆利
徐伟
赵志刚
|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12
|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佀国涵
彭成林
徐祥玉
徐大兵
袁家富
李金华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19
|
|
13
|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
佀国涵
袁家富
彭成林
夏贤格
程建平
徐祥玉
贾平安
谢媛圆
周剑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33
|
|
14
|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佀国涵
彭成林
徐祥玉
赵书军
徐大兵
袁家富
贾平安
刘军
|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60
|
|
15
|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彭成林
袁家富
贾平安
佀国涵
徐祥玉
赵书军
李金华
|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0 |
27
|
|
16
|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
佀国涵
袁家富
彭成林
赵书军
徐大兵
喻永冰
谢媛圆
周剑雄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3
|
|
17
|
不同节水稻作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
王波
邓艳萍
肖新
赵言文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5
|
|
18
|
水稻-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
朱伟
韩光明
王艳
寇祥明
张家宏
王守红
陆洋江
毕建花
陆建飞
杨建春
白和盛
|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19
|
稻鳅共作模式对土壤营养、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邓时铭
何志刚
邹利
刘丽
李金龙
郑梦婷
蒋国民
王冬武
刘晓燕
|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20
|
南方丘陵典型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研究 |
肖新
赵言文
胡锋
钱国明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