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astin和RSL3诱导肝癌铁死亡体外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朱欣悦 任俏慧 +5 位作者 臧艳 周心怡 姚骏骁 王莲子 沙旭栋 李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8,共8页
目的运用浓度倍增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并构建体外肝癌铁死亡模型,为开发针对肝癌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浓度倍增的Erastin(0~40μmol/L)和RSL3(0~10μmol/L)分别干预对数生... 目的运用浓度倍增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并构建体外肝癌铁死亡模型,为开发针对肝癌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浓度倍增的Erastin(0~40μmol/L)和RSL3(0~10μmol/L)分别干预对数生长期肝癌细胞(HCCLM3、HepG2、Hep3B、Huh7和PLC/PRF/5),24 h后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半抑制浓度(IC_(50)),选择对诱导剂敏感的肝癌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光镜下观察诱导剂对细胞状态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术验证体外铁死亡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在5种肝癌细胞中,Huh7、Hep3B和HepG2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较为敏感,HCCLM3和PLC/PRF/5对Erastin和RSL3不敏感,当Erastin和RSL3的浓度达最大时,存活率仍有65%以上。因此,选择Huh7、Hep3B和HepG2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分别按照Erastin和RSL3浓度梯度干预肝癌细胞,与对照组比较,铁死亡标志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量随着Erastin和RSL3的浓度依赖性下调。在Huh7、Hep3B和HepG2细胞中,分别用10μmol/L和20μmol/L Erastin作用24 h后脂质活性氧(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在Huh7细胞中,分别用0.5μmol/L和1μmol/L RSL3作用24 h后的脂质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在Hep3B和HepG2细胞中,分别用1μmol/L和2μmol/L RSL3作用24 h后的脂质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结论Huh7、Hep3B和HepG2细胞对Erastin和RSL3敏感性高。10μmol/L Erastin作用24 h处理Huh7、Hep3B和HepG2细胞是体外模拟Erastin诱导肝癌铁死亡的良好模型;0.5μmol/L RSL3作用24 h处理Huh7细胞以及1μmol/L RSL3作用24 h处理Hep3B和HepG2细胞是体外模拟RSL3诱导肝癌铁死亡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Erastin RSL3 铁死亡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音神经性耳聋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一锦 袁永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2-596,共5页
目前基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分子致病机制的新药研发、干细胞或基因治疗等生物治疗方案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内耳体外模型的构建为耳聋病理机制和生物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工具。内耳体外模型是体外环境下通过在不同... 目前基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分子致病机制的新药研发、干细胞或基因治疗等生物治疗方案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内耳体外模型的构建为耳聋病理机制和生物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工具。内耳体外模型是体外环境下通过在不同阶段对信号通路的调控实现干细胞向内耳细胞或器官的定向分化,进而用于耳聋致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内耳体外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耳聋 体外模型 毛细胞 内耳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秦燕勤 刘含 李建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COPD病理机制复杂,细胞微环境改变是其病理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COPD病理机制及药效药理评价的重要工具。该文介绍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COPD病理机制复杂,细胞微环境改变是其病理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COPD病理机制及药效药理评价的重要工具。该文介绍了肺内细胞微环境的基本构成,COPD病理进程中细胞微环境变化,总结了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在COPD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COPD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细胞微环境 体外模型 细胞共培养 气-液面培养 气血屏障 肺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仿软骨水凝胶的软骨体外模型
4
作者 薛春东 吕环宇 +3 位作者 郝佩婷 李泳江 胡徐趣 覃开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8-288,共1页
目的纳米药物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修复作用不仅受软骨微观结构和内部关节滑液流动的影响,还受外部力学加载的动态调控。由于真实人体关节软骨环境极其复杂且是动态变化的,纳米药物的作用难... 目的纳米药物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修复作用不仅受软骨微观结构和内部关节滑液流动的影响,还受外部力学加载的动态调控。由于真实人体关节软骨环境极其复杂且是动态变化的,纳米药物的作用难以在体评估,相关规律和机制尚不明确。有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微流控芯片与仿软骨水凝胶构建可同步模拟真实软骨微观结构与力学环境的微流控软骨模型,为纳米药物治疗OA软骨损伤提供有效的体外分析平台。方法首先,基于天然软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结合液滴微流控技术,设计并制备具有类软骨陷窝微观结构且力学性能可控的水凝胶;其次,模仿人类关节结构,基于所发展的仿软骨水凝胶和微流控芯片构建微流控软骨模型;最后,结合显微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和细胞实验,验证所构建软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探索力学加载与纳米药物的协同效应在OA治疗方面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构建同步模拟真实软骨微观结构与力学环境的微流控软骨模型,揭示力学加载与纳米药物协同调控OA软骨修复的作用规律及潜在力学生物学机制。结论本文工作可为定量评估纳米药物并优化递送策略,进而改善OA药物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微流控芯片 软骨修复 骨关节炎 体外模型 纳米药物 软骨损伤 关节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干晓琴 姚珍薇 +5 位作者 王华斌 袁瑞 余琴 彭勤 赵纯全 刘明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22-724,共3页
目的:建立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不锈钢密封罐和自动气腹机建立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用MTT法观察CO2气腹(7mmHg,4h)对人宫颈癌细胞CaSki体外生长的影响,实验重复3次。设未处理组为对照。结果:CO2气腹组和对... 目的:建立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不锈钢密封罐和自动气腹机建立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用MTT法观察CO2气腹(7mmHg,4h)对人宫颈癌细胞CaSki体外生长的影响,实验重复3次。设未处理组为对照。结果:CO2气腹组和对照组同次处理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处理后第24h、48h两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处理后第72h、96h、120h CO2组各时间点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3次重复实验同一时间点所测吸光度值(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密封罐和自动气腹机建立的腹腔镜人工气腹体外模型是一种进行腹腔镜体外研究的理想模型;采用该模型发现CO2气腹促进人宫颈癌细胞CaSki的体外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人工气腹 体外模型 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骨折线稳定性体外模型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春丽 朴正国 +2 位作者 吴安平 吴宏 刘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 :研究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 :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 ,用MNS10 4型钛小夹板及M 2 .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 目的 :研究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 :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 ,用MNS10 4型钛小夹板及M 2 .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运动位移量大小。应用Origin6 .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 :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骨断端均产生较大的弯曲及扭转移位。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扭转移位量降低明显 ,双钛夹板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移位都显著降低。结论 :单一钛小夹板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有利于对抗断端扭转移位 ,双钛夹板平行放置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既能有效地对抗弯曲移位 ,又能有效地对抗扭转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钛小夹板 骨折线 稳定性 体外模型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诱导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信号调控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焰 车红磊 +4 位作者 刘明朝 柯涛 马越云 陈景元 郝晓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研究铅损伤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的紧密连接过程中,MAPK、AKT通路的改变,并观察相关通路的抑制剂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TranswellTM小室培养系统将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与C6大鼠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共培养实验组... 目的研究铅损伤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的紧密连接过程中,MAPK、AKT通路的改变,并观察相关通路的抑制剂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TranswellTM小室培养系统将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与C6大鼠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共培养实验组按照加入醋酸铅(PbC4H6O4)浓度的不同分组。测量跨内皮阻抗(TEER)和FITC-葡聚糖通过量,以动态TEER峰值和FITC-葡聚糖通过量作为判断ECV304细胞紧密连接形成的标准。Western blot法检测铅暴露对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细胞定位;染铅细胞MAPK、PI3K/AKT通路抑制作用。结果铅对ECV304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TEER的测定值不断下降,而FITC-葡聚糖通过量显著上升(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在2.5μmol/L铅作用条件下,ECV304细胞和C6细胞共培养体系中ECV304细胞中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38、ERK、AKT的磷酸化水平逐渐增强;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发现ECV304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减弱,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铅诱导的信号通路活化,ERK1/2抑制剂PD98059和PI3K抑制剂LY2940021可抑制铅诱导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铅可诱导BBB通透性增强,MAPK、AKT通路抑制剂可抑制BBB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 紧密连接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转移前微环境体外模型的建立与双参颗粒干预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魏华民 俞静 +2 位作者 郭秋均 刘瑞 花宝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906-910,共5页
目的:构建肺转移前微环境体外模型,观察S1pr1-stat3信号通路在模型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验证双参颗粒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构建小鼠Lewis肺癌细胞和原代骨髓细胞共培养模型,并用S1pr1激活剂SEW2871干预髓系... 目的:构建肺转移前微环境体外模型,观察S1pr1-stat3信号通路在模型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验证双参颗粒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构建小鼠Lewis肺癌细胞和原代骨髓细胞共培养模型,并用S1pr1激活剂SEW2871干预髓系细胞分化的过程,观察相关蛋白MMP9、Lox、Version及Fibronectin的表达情况,并检测模型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细胞的分化情况及双参颗粒对模型的干预效果。结果:S1pr1可以明显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体外模型的成熟构建,S1pr1-stat3是该模型成熟的关键信号通路,双参颗粒不仅显著降低模型中该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对微环境成熟的关键蛋白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还可显著降低该信号通路相关的骨髓细胞向MDSCs细胞的分化(P<0.05),同时对转移前微环境中部分肿瘤源性细胞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双参颗粒通过抑制S1pr1-stat3信号通路及部分肿瘤源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肺转移前微环境模型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前微环境 双参颗粒 体外模型 小鼠 S1pr1-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霉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俞军 袁海兰 +2 位作者 欧仁建 胡鲲 杨先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9-673,共5页
为体外构建水霉菌生物膜(BF)并对其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在玻片和聚乙烯网片上构建水霉菌BF,筛选适宜水霉菌粘附的基质材料,并在BF形成过程中,采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 为体外构建水霉菌生物膜(BF)并对其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在玻片和聚乙烯网片上构建水霉菌BF,筛选适宜水霉菌粘附的基质材料,并在BF形成过程中,采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BF的活力变化,利用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外基质;扫描电镜观察水霉菌BF的形态结构;SYTO 9/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霉菌BF的活力及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水霉菌能够在聚乙烯网片上形成较好的BF,并且BF能够与聚乙烯网片紧密粘附,完全覆盖聚乙烯网片,而与盖玻片粘附不紧密。水霉菌BF OD450nm值在培养前24 h升高较快,48 h后趋于稳定。水霉菌在第6 h即开始有散在的孢子黏附于聚乙烯网片上;12 h^24 h形成单细胞层;36 h^60 h为中间形成阶段,至72 h菌丝缠绕形成多层的、弥散着大量细胞外基质的立体结构,同时死亡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本研究体外构建了水霉菌BF并了解其结构特征,为水霉菌BF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霉菌 生物膜 体外模型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温斌 陈宝田 +3 位作者 石镜 赵莉敏 潘桂荣 董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分离成年Wistar大鼠心肌细胞(2×106ml-1)SD大鼠的脾细胞(1×107ml-1),前者做刺激细胞,后者做反应细胞,进行混合细胞培养,建立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该模型包括4组:①阴性对... 分离成年Wistar大鼠心肌细胞(2×106ml-1)SD大鼠的脾细胞(1×107ml-1),前者做刺激细胞,后者做反应细胞,进行混合细胞培养,建立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体外模型。该模型包括4组:①阴性对照组,心肌细胞与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脾细胞共同培养。②阳性对照组,心肌细胞与脾细胞共同培养。③药物对照组,在阳性组基础上加入CSA(环孢霉素A10μg/ml)。④实验组,在阳性组基础上加入实验药物(HSP,人类精浆,10μg/ml)。应用光镜、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受损情况和脾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的数量,并用3H-TdR掺入法测定脾细胞的转化率,证实了CSA和HSP有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用大鼠腹腔内心脏异位移植体外模型来重复验证CSA和HSP的免疫抑制作用,两者结果相同,从而证明了心肌细胞混合培养的体外模型不仅简便易行,可靠性强,而且为大规模地筛选免疫抑制剂提供了一种方便、廉价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排斥反应 体外模型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雪旺细胞-背根节神经元共培养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菁 王燕 +2 位作者 曾琳 龙在云 陈志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为探讨雪旺细胞与背根节(DRG)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并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采用新生大鼠DRG神经节组织块培养法和胚胎大鼠DRG神经节分散培养法分别进行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培养和纯化,将雪旺细胞接种到... 目的:为探讨雪旺细胞与背根节(DRG)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并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采用新生大鼠DRG神经节组织块培养法和胚胎大鼠DRG神经节分散培养法分别进行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培养和纯化,将雪旺细胞接种到培养DRG神经元的盖玻片上,按髓鞘化共培养程序进行雪旺细胞-DRG神经元共培养。结果:(1)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纯度、数量及比例;(2)共培养载体的包被基质;(3)髓鞘化共培养步骤和培养基成分是影响髓鞘形成的关键因素。原代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其纯度分别达到95%、90%;在髓鞘化培养基中共培养14d后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观察到雪旺细胞包裹DRG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节段,髓鞘碱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反应性;共培养体系和髓鞘结构可保持两个半月左右。结论:基于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条件化共培养能建立一种可靠的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为周围神经髓鞘化的主要调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DRG神经元 共培养 周围神经 髓鞘化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全凯 杨公明 +2 位作者 余铭 杜冰 吕小丽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5期53-57,共5页
以96孔板为载体,通过改良微孔板法研究细菌接种浓度、培养基pH、培养基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5个单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培养基pH、培养温度、培养时间3个因素,设计二次回归正交旋转... 以96孔板为载体,通过改良微孔板法研究细菌接种浓度、培养基pH、培养基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5个单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培养基pH、培养温度、培养时间3个因素,设计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实验模型。结果表明,生物被膜成膜最佳条件为细菌接种浓度109CFU/mL、培养基pH7.3、培养基质量分数6%、培养温度37.5℃、培养时间为64.9h,此时96孔板所测光密度理论优化值为3.113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安臣 赵一龙 +3 位作者 苏芳 李巍巍 王拥军 王群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从神经元、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等角度建立起可靠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平台。本文... 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从神经元、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等角度建立起可靠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平台。本文对各种缺血性卒中的体外模型的制备方案及应用方法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清解灵对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影响的体外模型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晓青 潘菊芬 吴咸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4-75,共2页
中药清解灵对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影响的体外模型观察贾晓青潘菊芬吴咸中(天津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天津300070)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作者简介:贾晓青,男,26岁,硕士,助教,主要研究炎症免疫调节;潘菊芬,女,65岁,... 中药清解灵对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影响的体外模型观察贾晓青潘菊芬吴咸中(天津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天津300070)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作者简介:贾晓青,男,26岁,硕士,助教,主要研究炎症免疫调节;潘菊芬,女,65岁,教授,主要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解灵 白细胞粘附 分子表达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症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红星 张信岳 +4 位作者 武柠子 谷丽丽 鲁佳琪 张玲希 李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178-1187,共10页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迄今为止,A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尚未阐明,仅有的5个批准上市的抗AD药物也存在副作用明显、疗效有限等问题。理想的疾病模型是探究病因与开发新药的重要工具。本文以传统&qu...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迄今为止,A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尚未阐明,仅有的5个批准上市的抗AD药物也存在副作用明显、疗效有限等问题。理想的疾病模型是探究病因与开发新药的重要工具。本文以传统"诱导型"AD体外模型为中心,对模型诱导剂、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总结近年来新型AD体外模型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体外模型 模型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兰 孙德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6-975,共10页
脑毛细血管上的特殊结构单元为大脑提供氧气和养分,与此同时形成一种限制性屏障,称为血脑屏障(BBB),该结构单元由单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外侧的周细胞、基膜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也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血脑屏障是一种选... 脑毛细血管上的特殊结构单元为大脑提供氧气和养分,与此同时形成一种限制性屏障,称为血脑屏障(BBB),该结构单元由单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外侧的周细胞、基膜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也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血脑屏障是一种选择性渗透屏障,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候选药物在血脑屏障中的渗透性差,用实验动物进行药物筛选具有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等缺点.此外,直接在人体中试验有违道德伦理,但建立可靠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以简化实验过程、缩短试验周期、实验结果更易测定,因此建立体外BBB模型可以极大地加快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目前已研究的模型主要可以分为3类:单培养、共培养、三培养,这些模型由简单到复杂,与体内血脑屏障的相似性也越来越高.本文就目前现有的血脑屏障模型进行综述,以期未来在体外BBB模型设计中有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体外模型 药物筛选 单培养 共培养 三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型中3种光固化树脂充填体边缘微渗漏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世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比较3种光固化充填材料在体外模型中充填体边缘的微渗漏程度。方法:在36颗离体的前磨牙颊侧颈部备洞。随机分为3组,每组12颗牙。分别充填3M前后牙通用树脂Valux Plus、流动性纳米复合树脂Z350、登士柏Esthet.XTM复合树脂。样本经... 目的:比较3种光固化充填材料在体外模型中充填体边缘的微渗漏程度。方法:在36颗离体的前磨牙颊侧颈部备洞。随机分为3组,每组12颗牙。分别充填3M前后牙通用树脂Valux Plus、流动性纳米复合树脂Z350、登士柏Esthet.XTM复合树脂。样本经温度循环,采用10g/L碱性品红染色后,颊舌向沿长轴连续切开,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修复体与牙体洞壁间染料渗漏情况。结果:3种材料中流动性纳米复合树脂Z350微渗漏最小。前后牙通用树脂Valux Plus微渗漏最大。流动性纳米复合树脂Z350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流动性纳米复合树脂Z350是临床上充填颊侧颈部窝洞的较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模型 复合树脂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度体外模型及其在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飞飞 李跃麒 +4 位作者 林珺 赖月妃 池慧钦 吴炜亮 杨杏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95-403,共9页
随着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应用,暴露评估的精准化需求得到进一步实现。在评估过程中引入化学污染物生物可及性、生物利用度等关键校正因子,可为食品安全管控、标准制修订等食品安全工作提供... 随着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应用,暴露评估的精准化需求得到进一步实现。在评估过程中引入化学污染物生物可及性、生物利用度等关键校正因子,可为食品安全管控、标准制修订等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多种常用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及其在食品化学污染物评估中的应用,并对新方法、新技术进行展望,旨在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精准化提供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及性 生物利用度 体外模型 化学污染物 暴露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屏障体外模型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9
作者 齐子棠 宋殿荣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72-878,共7页
胎盘作为联系母体和胎儿的独特的临时性器官,在妊娠期间发育并不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作为物质交换的场所,其对病原体、外源化合物的屏障作用也保证了胎儿的健康发育。由于物种间生理差异与人类伦理约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局... 胎盘作为联系母体和胎儿的独特的临时性器官,在妊娠期间发育并不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作为物质交换的场所,其对病原体、外源化合物的屏障作用也保证了胎儿的健康发育。由于物种间生理差异与人类伦理约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胎盘屏障体外模型的发展将为探究药物与毒物透过胎盘屏障的转运代谢过程、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对胎儿的影响带来更多详细信息。本文通过对胎盘灌注、滋养层细胞与组织培养、类器官、胎盘微流控芯片等模型进行评价,综述其在药理与毒理研究中的应用,提示此类模型对妊娠期药物疗效评估、胎儿宫内治疗、围产期新药开发等具临床前瞻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屏障 妊娠 类器官 体外模型 胎盘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组织块培养法建立ICR小鼠蚕蚀性角膜溃疡体外模型
20
作者 闫莹 朱孔梅 +1 位作者 杨鉴 姚景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23-1624,共2页
蚕蚀性角膜溃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病因尚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或者联合球结膜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效果[1-2],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干预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 蚕蚀性角膜溃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病因尚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或者联合球结膜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效果[1-2],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干预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可能会是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潜在有效药物,但动物筛选模型的匮乏成为此类药物研发的制约环节。角膜缺乏血液循环,白细胞能够浸润到角膜组织的难度较大,因此,相关免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制作困难。故本试验尝试使用在体外将小鼠角膜细胞和自身白细胞共培养的方法,通过观察小鼠角膜细胞体外生长情况,建立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体外动物模型,可为研发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ICR小鼠 体外模型 角膜组织块培养 免疫干预 中药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