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海马慢性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后的修复作用
1
作者 刘丽江 舒细记 +4 位作者 周红艳 李艳 王翠兰 陈莹 刘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447,451,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海马的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的反应,探讨G-CSF对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状态下海马CA1区的病理学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持... 目的通过对大鼠海马的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的反应,探讨G-CSF对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状态下海马CA1区的病理学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持续性低血流灌注模型(2VO术),术后20周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海马CA1区CD34阳性细胞、锥体细胞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质突起的长度变化。结果连续给予rhG-CSF后大鼠海马CA1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存在,提示其动员了骨髓干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相对于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持续性大脑低灌流状态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其胞质突起分支增加、长度明显缩短。结论大鼠海马经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后,rhG-CSF可通过动员骨髓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促进海马区锥体细胞、胶质细胞的增生或(和)激活,增强修复能力,为慢性持续性低血流灌注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流灌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海马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波 桑池学 +3 位作者 叶泳松 周懂晶 董洋 邓时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实验性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及低灌注模型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方法,创建实验性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在术后4-6小时行C...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实验性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及低灌注模型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方法,创建实验性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在术后4-6小时行CT平扫选择显示上矢状窦最大的两个层面,经股静脉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行头颅CT灌注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平均脑血流量、平均脑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取兔脑与CT灌注扫描相对应层面的切片行HE染色。结果低灌注模型组大白兔脑组织CBV为(20.43±2.88)ml·100mg^-1,CBF为(45.75±9.96)ml·min^-1·100mg^-1,TP为(2.61±0.29)s;正常对照组CBV为(33.37±11.06)ml·100mg^-1,CBF为(58.85±20.58)ml·min^-1·100mg^-1,TP为(2.08±0.20)s;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研究对象间的三个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TP对低灌注模型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反映更加敏感。结论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单侧椎动脉制作兔低血流灌注模型稳定可靠。经股静脉团注对比剂行CT灌注扫描可较敏感地反映低灌注模型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血流灌注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的行为学检测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段炜 郑健 +1 位作者 桂莉 田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3-817,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下行为学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62只C57BL/6小鼠均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内径为0.18mm的微型弹簧圈套C57BL/6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血管狭窄导致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 目的观察小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下行为学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62只C57BL/6小鼠均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内径为0.18mm的微型弹簧圈套C57BL/6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血管狭窄导致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圈套微型弹簧。在成模30d时两组各取8只小鼠,采用八臂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变,并在成模7、14d和30d时分别处死动物,采用Kluver-Barrera染色观察神经纤维改变及免疫组化观察胶质细胞增生程度,同时用Evans Blue荧光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建模30d后模型组八臂迷宫实验工作记忆错误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在成模7d时未见显著病理变化,在14、30d时观察到模型组脑白质区域神经纤维稀疏[胼胝体神经纤维损伤分级分别为(1.13±0.05)和(1.96±0.08),P<0.05],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显著增生[胼胝体星型胶质细胞计数分别为(104.52±12.31)和(192.57±24.23),小胶质细胞计数分别为(98.25±15.27)和(172.36±18.29),P<0.01],EvansBlue荧光观察到脑内微血管血液成分外渗。结论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导致小鼠的认知功能下降、胼胝体等白质神经纤维稀疏及胶质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血流灌注 脑白质疏松 认知功能障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细胞在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血-脑脊液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曹丹丹 孙静 +4 位作者 白云飞 王苗 郭晨佳 崔静 李良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脑血流低灌注损伤对大脑皮质血-脑脊液屏障及周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two-vessel occlusion,2-VO)模型,手术后3、14和30 d检测脑血流量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周细胞以及纤维... 目的探讨慢性脑血流低灌注损伤对大脑皮质血-脑脊液屏障及周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two-vessel occlusion,2-VO)模型,手术后3、14和30 d检测脑血流量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周细胞以及纤维蛋白原表达,原代培养周细胞进行细胞增生实验,透射电镜观察血-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结果各模型组均出现脑血流下降,30 d时脑血流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原的血管外渗漏;电镜结果可见基底膜增厚、血管外周围间隙致密物质沉积、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水肿和红细胞血管外渗漏。周细胞数量在术后3、14和30 d均增多;体外实验低浓度纤维蛋白原可促进周细胞增生,而高浓度(20 g/L)纤维蛋白原对周细胞有毒性作用。结论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破坏大脑皮质血-脑脊液屏障,刺激周细胞增生,纤维蛋白原的渗出可能是引起周细胞增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血流灌注 血-脑脊液屏障 周细胞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低灌注老龄大鼠中脑皮质血流的改变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林辉 田茗源 +2 位作者 滕志朋 王晨 李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脑血流低灌注模型,观察老龄大鼠脑血流的变化以及在脑血流低灌注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致老龄大鼠脑... 目的:通过建立脑血流低灌注模型,观察老龄大鼠脑血流的变化以及在脑血流低灌注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致老龄大鼠脑血流灌注不足,测定术后7、14、21、28 d大鼠脑皮质血流;检测、比较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中TC和HDL浓度差异。结果:术后第14天大鼠脑颞区血流出现明显减少;术后21、28 d大鼠脑局部皮质血管有再生侧支形成,大鼠脑颞区血流仍未恢复;术后第14天血清中HDL、TC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又逐渐降低。结论:血清TC和HDL浓度在脑缺血灌注不足的不同时间段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动态变化,提示脑血流低灌注老龄大鼠因大脑血流灌注不足可出现体内胆固醇代谢失衡并出现应激调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灌注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大鼠血和脑内β-淀粉样肽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邢安凤 任乐荣 +2 位作者 丁晔 王珏 李良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对大鼠血和脑内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含量的影响。方法老年(10月龄)雄性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于手术后10d、30d、90d和180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大脑皮质及... 目的研究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对大鼠血和脑内β-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含量的影响。方法老年(10月龄)雄性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于手术后10d、30d、90d和180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大脑皮质及海马的Aβ含量;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的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含量。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大鼠在术后30d、90d、180d均出现学习记忆功能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β水平在术后10d显著增高(P<0.01),30d、90d、180d血清Aβ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90d和180d海马的Aβ和APP增高(P<0.05),180d皮质的Aβ和APP增高(P<0.05)。结论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引发大鼠脑及血中Aβ的升高,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早期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血流灌注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肽 淀粉样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1和HO-2在大鼠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下肝脏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7
作者 李丹 余天平 +2 位作者 张鹏 陈曜 李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2-1586,共5页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enase,HO)2种同工酶HO-1和HO-2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大鼠的肝脏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4月龄,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enase,HO)2种同工酶HO-1和HO-2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大鼠的肝脏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4月龄,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模型组行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然后将大鼠分别在术后1、7、14、21、28 d处死,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O-1和HO-2的表达,并检测HO的活性变化。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HO-1 mRNA和蛋白水平在术后1 d即有增加,并在第7天达到高峰(P=0.000,P=0.000);伴随着脑血流供应的代偿性恢复,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术后14、21、28 d都逐渐降低,但是和假手术组相比,在术后14 d和21 d时,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这样的变化与HO的活性变化一致(P=0.000)。然而RT-PCR和Western blot发现HO-2 mRNA和蛋白水平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的肝脏中没有变化(P=0.604,P=0.329)。结论:血红素加氧酶和HO-1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的肝脏中增加,而HO-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O-1通过增加血红素加氧酶活性保护肝脏免收慢性脑血流关注不足引起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血红素加氧酶-2 肝脏 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率脑血流灌注动态CT定量研究
8
作者 梁建英 郭兴 +5 位作者 余蕾 丁伟 李雪鹏 冯志刚 程秀梅 郭跃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931-932,共2页
关键词 速率脑血流灌注 CT 中央容积定律 最大曲线斜率模式 对比剂均衡模式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动和低灌注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闻大翔 周颖 +1 位作者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 体动和低血流灌注是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测值准确性的常见因素。本研究旨在观察和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人为的体动干扰以及局部低血流灌注的情况下 ,其SpO2 监测值的变化。方法  6 0位成年健康志愿者... 目的 体动和低血流灌注是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监测值准确性的常见因素。本研究旨在观察和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人为的体动干扰以及局部低血流灌注的情况下 ,其SpO2 监测值的变化。方法  6 0位成年健康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在志愿者同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末端分别连接并固定好NellcorN 2 0 0、Novametrix 710 0和VitalSAT(ICC)三种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传感器探头。 30名志愿者参加了体动试验 ,另外 30名志愿者参加低血流灌注的试验。全程连续监测记录SpO2 值 ,并与静止状态下对照。计算并比较三种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不同状态下SpO2 值的读数错误频数、读数丢失频数及准确频数。结果 三种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读数错误频数和读数丢失频数在体动时均有显著提高 ;读数丢失频数在低灌注时显著增加。VitalSAT(ICC)所监测的SpO2 值的错误频数及丢失频数均明显低于NellcorN 2 0 0和Novametrix 710 0。结论 体动及低灌注可影响SpO2 监测值的准确性。VitalSAT(ICC)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号萃取技术 (MasimoSET) ,在体动及低灌注状态下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两种传统氧饱和度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动 脉搏血氧饱和度 准确性 信号萃取技术 低血流灌注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