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南低效马尾松林改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必平 李雪龙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3期132-134,138,共4页
以补植改造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采取抚育处理和不抚育处理,在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各种处理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因子(胸径、单株木材积、林分蓄积)、森林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以及土壤肥力(全氮、... 以补植改造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采取抚育处理和不抚育处理,在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各种处理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因子(胸径、单株木材积、林分蓄积)、森林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以及土壤肥力(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的影响,为优化赣南低质低效马尾松林林分经营模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补植改造有利于提高林分蓄积、森林碳储量和土壤肥力;改造前期,相比未抚育处理,抚育更有利于提高林分蓄积、森林总碳储量和肥力指数,除林分蓄积外,森林碳储量和土壤肥力指数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改造中期,则未抚育改造对提升土壤肥力指数有显著作用,抚育与未抚育处理对林分蓄积和森林总碳储量的影响不明显;改造后期,抚育处理对提高林分蓄积有显著作用,抚育与未抚育处理对土壤肥力指数和森林总碳储量的影响不明显;从长远角度考虑,抚育改造有利于林分蓄积量、森林碳储量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马尾松林 补植改造 抚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造措施对马尾松低效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赖家明 李开志 +2 位作者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通过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试验,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全砍重造(QKCZ)、封山育林(FSYL)和补植混交(BZHJ))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碳(EOC)... 通过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试验,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全砍重造(QKCZ)、封山育林(FSYL)和补植混交(BZHJ))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碳(EOC)含量分别比未改造的马尾松低效林(对照,CK)增加了1.063.30 g.kg-1、16.81 142.29 mg.kg-1(P<0.05)、12.83 43.71 mg.kg-1(P<0.05)和0.16 g 0.54 g.kg-1(P<0.05);不同改造措施马尾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大小顺序,微生物量碳/有机碳(MBC/SOC)为FSYL>CK>QKCZ>BZHJ,易氧化碳/有机碳(EOC/SOC)为CK>BZHJ>FSYL>QKCZ,水溶性有机碳/有机碳(DOC/SOC)为BZHJ>CK>FSYL>QKCZ。说明3种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措施中QKCZ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最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措施 马尾松低效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承芳 黄颖 +4 位作者 张晓佩 罗旭辉 陈恩 李文杨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9-1928,共10页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应用能值分析法,测评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垌坝村传统林下养鸡(对照)、林下种草养鸡两种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结果表明,传统林下养鸡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分别为0.860、0.166、2.125、3.380、0.629和0.026,林下种草养鸡模式上述指标值分别为0.400、1.510、0.870、1.370、0.635和0.290。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能值投资率、可持续发展指数比对照提高1.344和0.006个单位,显示更强的经济活力;能值自给率、环境负载率比对照下降0.460、2.010个单位,显示更低的环境负载。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低于对照1.255个单位,而能值反馈率高出对照0.264个单位。总体而言,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经济活力更强,环境负载更低,符合脆弱区林下经济发展趋势。侵蚀区土壤结构性差,限制了从系统外导入的化肥在循环系统中功能的发挥,导致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能值反馈率较低,这为该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低效 水土流失 下经济 种草养鸡 能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马尾松低效人工林不同改造模式后枯落物持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海涛 宫渊波 +3 位作者 付万权 陈耀嘉 徐云岩 崔亚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6-141,共6页
对川南马尾松低效人工林进行皆伐和林窗2种改造方式后进行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为对照>林窗>皆伐;其中2种改造方式后未分解层占总蓄积量的比例低于对照,已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高于对照,半分解... 对川南马尾松低效人工林进行皆伐和林窗2种改造方式后进行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为对照>林窗>皆伐;其中2种改造方式后未分解层占总蓄积量的比例低于对照,已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高于对照,半分解层蓄积量表现无规律;林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为Φ30>QK>Φ10>Φ20>Φ40>CK。不同分解层次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且前两层最大持水量合计超过总持水量的80%;2种改造措施有效拦蓄量(8.85~11.14t/hm^2)高于对照(7.64t/hm^2)。不同改造措施初期吸水速率林窗模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皆伐改造模式半分解层>未分解层>已分解层;对照马尾松纯林为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未分解层,趋于饱和持水量的时间多于林窗和皆伐模式;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以下关系:w=aln t+b。R^2均在0.86以上,各时段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证明进行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改变了地表枯落物的组成,对提高林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低效 分改造 枯落物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改造林分多样性及种子雨与土壤种子库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丽艳 刘光正 +3 位作者 岳军伟 龙蔚 金洪平 杨桦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1期1-8,29,共9页
以江西省万年县中北部低效马尾松改造后25年生左右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林区植被类型,利用种子收集器收集种子,取样分析改造后马尾松林下木荷、杉木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改造后的马尾松林中... 以江西省万年县中北部低效马尾松改造后25年生左右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林区植被类型,利用种子收集器收集种子,取样分析改造后马尾松林下木荷、杉木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改造后的马尾松林中,林下乔木以木荷、杉木为主。从垂直分布来看,木荷、杉木土壤种子库总量分布明显呈现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的趋势。木荷枯落物层种子库总量均超过取样收集的种子数量的70%,0~5 cm土层中单位面积种子库总量在4~11粒·m^(-2),木荷无生活力种子的数量和比率都较高。杉木种子库总量平均值分别为49.6、24.8、23粒·m^(-2)。杉木土壤种子库中枯落物层、0~5 cm、5~10 cm土层有生活力种子密度均值分别为8.77、1.23、3.50粒·m·(-2),占种子库总量均值的53.02%、14.82%、4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马尾松林 改造 植物多样性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贵玉 张卫强 +2 位作者 甘先华 王明怀 魏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59-164,169,共7页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 低效马尾松人工 土壤和凋落物持水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分解的质量损失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艳 李勋 +1 位作者 宋思梦 张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目的]了解马尾松凋落叶与不同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的混合分解特征,探明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与阔叶凋落叶的种类和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以针叶马尾松(P)与乡土阔叶树种香樟(C)、檫木(S)以及香椿(T)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 [目的]了解马尾松凋落叶与不同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的混合分解特征,探明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与阔叶凋落叶的种类和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以针叶马尾松(P)与乡土阔叶树种香樟(C)、檫木(S)以及香椿(T)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在野外进行2 a的针阔混合分解实验,通过将上述4个树种凋落叶按照1针1阔、1针2阔和1针3阔组合(即PC、PS、PT、PSC、PST、PCT和PSCT)且每种组合设置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31个混合处理,研究这31个混合处理和4种纯凋落叶(合计35种处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变化特征。[结果]分解2 a后,PT、PC、PCT、PST以及PSCT组合的质量损失率高于PS和PSC组合。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基本表现为协同效应且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分解18个月时最强(67.74%),相对于其它混合处理,PT、PCT和PSCT质量比分别为6:4、7:2:1和7:1:1:1时的质量损失率在4个分解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的分解系数k值和混合效应均与凋落叶的初始总酚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C/N、C/P、木质素/N以及木质素/P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初始N和P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总体上看,阔叶所占比例为30%~40%时,尤其是含有香椿(T)的混合凋落叶(PT,PST,PCT和PSCT)有利于促进马尾松凋落叶分解和林地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低效 质量损失 乡土树种 混合凋落叶分解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