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传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振方 胡雅杰 +3 位作者 马灿 薛天柱 郭映 魏国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51,156,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甘肃会宁县丘陵地区不同耕作年限黄绵土耕地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经开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耕作明显地破坏土...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甘肃会宁县丘陵地区不同耕作年限黄绵土耕地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经开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耕作明显地破坏土壤团聚体,降低其稳定性;经过70 a以上时间开垦,0~20 cm和20~40 cm土层≥0.25 mm直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40.5%和12.5%。耕作层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比亚表层平均大了10%,两土层之间的差异随着耕作年限变小。0~20 cm土层,>2 mm和0.25~0.106mm直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20~40 cm土壤各直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耕作层以及亚表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团聚体对于有机碳的保持作用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碳 传统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方式下东北黑土氨基糖态碳的积累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丁雪丽 张旭东 +1 位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543,共9页
以吉林德惠市中层黑土进行7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和传统耕作下(CT)耕层(0~20 cm)氨基糖态碳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实施免耕7年后整个耕层土壤中氨基糖态碳含量显著增加(p<0.... 以吉林德惠市中层黑土进行7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和传统耕作下(CT)耕层(0~20 cm)氨基糖态碳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实施免耕7年后整个耕层土壤中氨基糖态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以表层(0~5 cm)增加幅度最大,高达94.7%。说明在研究地区,免耕措施有利于微生物代谢物如细胞壁物质等作为潜在的碳源逐渐积累在土壤中。免耕土壤中不同微生物来源氨基糖态碳的含量均较传统耕作有显著增加,但是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免耕条件下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的积累量较传统耕作高出1倍多,而且氨基葡萄糖与细菌来源的胞壁酸的比值(6.9~7.3)显著高于传统耕作(4.7~5.4),暗示实施免耕秸秆还田7年后土壤中真菌已逐渐转为优势群体,而真菌占优势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传统耕作 微生物 氨基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与传统耕作对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研究——以玉米田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左忠 王峰 +2 位作者 蒋齐 王顺霞 郭永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59,共5页
以旱作玉米地为研究对象,对免耕与传统耕作的农田积沙量、地表不同高度间积沙曲线、表层1 cm 深土壤粒径组成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对减少旱作玉米农田就地起沙的贡献率是非常巨大的,间接反映出沙质旱耕农田是很主要... 以旱作玉米地为研究对象,对免耕与传统耕作的农田积沙量、地表不同高度间积沙曲线、表层1 cm 深土壤粒径组成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对减少旱作玉米农田就地起沙的贡献率是非常巨大的,间接反映出沙质旱耕农田是很主要的沙源地之一,而以免耕对农田就地起沙的防效特别突出,在干旱风沙区是一项很值得推广的农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积沙量 传统耕作 早作玉米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传统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莉 刘艳锋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6,共4页
通过大量野外勘查、测量数据,说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规律性及其坡长与坡度特征参数,同时将物理过程侵蚀模型(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坡长因子的角度阐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的5&#... 通过大量野外勘查、测量数据,说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规律性及其坡长与坡度特征参数,同时将物理过程侵蚀模型(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坡长因子的角度阐明了传统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的5°-10°、10°-15°、15°-20°、20°-25°、25°-30°坡面对应的坡长分别为7-10 m、5-7 m、4-6m、3-5 m、3-4 m,与同一坡度条件下WEPP模拟的坡面侵蚀发生的突增拐点值比较接近;传统耕作措施通过缩短坡长来分散坡面径流,阻止细股流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了坡耕地中主要的侵蚀类型——细沟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机理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大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宪楠 王麒 +2 位作者 孙羽 肖佳雷 冯延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39-41,共3页
对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原垄卡种的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从最初苗期低于传统耕作种植到结荚期后逐渐高于传统耕作种植。原垄卡种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而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原... 对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大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原垄卡种的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从最初苗期低于传统耕作种植到结荚期后逐渐高于传统耕作种植。原垄卡种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而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原垄卡种较传统耕作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垄卡 传统耕作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耕作与土壤耕作现代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迟仁立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38-40,89,共4页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土壤耕作现代化 传统中式犁 免耕 免耕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凯悦 张仲富 +4 位作者 王好才 展鹏飞 宋维峰 陆梅 王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通过采集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和未经人为耕作的森林土壤,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哈尼梯田水稻土与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同,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微生物对人为活动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微... 通过采集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和未经人为耕作的森林土壤,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哈尼梯田水稻土与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同,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微生物对人为活动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森林土,且2种土壤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门分类水平上,水稻土中的优势菌为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森林土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浮藻菌门;属分类水平上的微生物差异更加明显,水稻土的优势菌为地杆菌,森林土的优势菌为厌氧粘细菌。差异分析发现,地杆菌是水稻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而慢生根瘤菌是森林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影响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淹水深度。对比微生物的潜在功能特征,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铁呼吸、硫化物呼吸和好氧亚硝酸盐氧化;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纤维素降解和芳香烃降解,两者的功能差异十分显著。在传统耕作条件下受水稻淹水-干旱交替作用影响,水稻土微生物的铁呼吸及养分元素循环功能增强。传统耕作方式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并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生态功能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人为干扰 哈尼梯田 水稻土 传统耕作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玉米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曾宪楠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12期33-34,67,共3页
对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玉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原垄卡种的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标整体略高于传统耕作;生育前期原垄卡种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在灌浆期0~10 cm土层传统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略高;而原... 对原垄卡种与传统耕作种植玉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原垄卡种的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指标整体略高于传统耕作;生育前期原垄卡种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在灌浆期0~10 cm土层传统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略高;而原垄卡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容重整体低于传统耕作;原垄卡种较传统耕作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垄卡种 传统耕作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木县传统耕作经验及其评价——兼论尼木的干播传统
9
作者 刘明允 王德亭 《西藏农业科技》 1992年第1期44-45,共2页
尼木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中段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峡谷北岸,属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农区海拨3750—4250米,多分布在河谷阶地和山麓,约有一半的人口和耕地分布在尼木坝上。全县有一坝、两河、六沟,尼木玛曲和续曲等七条雅鲁藏布江支流... 尼木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中段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峡谷北岸,属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农区海拨3750—4250米,多分布在河谷阶地和山麓,约有一半的人口和耕地分布在尼木坝上。全县有一坝、两河、六沟,尼木玛曲和续曲等七条雅鲁藏布江支流(流量18—180方/秒)提供农田水源,有效灌溉面积达95%,保灌面积占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木 雅鲁藏布江中游 传统耕作 干播 河谷阶地 念青唐古拉山 耕地分布 半农半牧区 玛曲 有效灌溉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吾舒尔 《农机科技推广》 2010年第6期30-30,共1页
2003年,新疆英吉沙县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后,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项目验收后在英吉沙县苏盖提乡13村、沙罕乡14村,继续保留200亩的试验对比田。喀什地区农机推广站和英吉沙县农机局深入... 2003年,新疆英吉沙县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后,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项目验收后在英吉沙县苏盖提乡13村、沙罕乡14村,继续保留200亩的试验对比田。喀什地区农机推广站和英吉沙县农机局深入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不同技术模式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项目 传统耕作 试验对比 农机推广站 项目验收 喀什地区 一年两作 农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村域尺度的传统耕作制度对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慧冰 韦燕飞 童新华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191-197,共7页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才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村域尺度,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粮食生产现状,剖析了研究区的传统耕作制度及其耕地生产能力制约条件,从中得出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思考。结果表明:①研...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才能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村域尺度,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粮食生产现状,剖析了研究区的传统耕作制度及其耕地生产能力制约条件,从中得出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思考。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早籼稻和晚籼稻生产成本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机耕成本为170~180元/亩、收割成本为120~300元/亩、农药成本为120~130元/亩、化肥成本为120~230元/亩、水稻种子成本为47~50元/斤。②耕地生产能力制约因素主要是耕作方式陈旧、收割业务不完善、生产成本高、种植粮食补贴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提升农民生产意识、改进耕作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4方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当地管理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制度 耕地生产能力 村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靠宣传引导打破传统耕作观念——阳谷县发展保护性耕作传真
12
作者 冀绪芬 钟保增 《山东农机化》 2010年第10期16-16,共1页
阳谷县于2004年引进了第一台小麦免耕播种机,在全县5个乡镇、9个村推广示范。2008年在巩固扩大重点示范区基础上,建立了2个核心示范区、22个示范点,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7.2万亩,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阳谷县 传统耕作 小麦免耕播种机 传真 引导 示范区 示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试验
13
作者 赵丰 李力 肖曼 《农机科技推广》 2017年第4期48-50,共3页
2013年至2015年,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机械管理站承担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第一年示范面积l万亩,逐年递增,3年累计完成了6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夏季主要示范小麦秸秆切碎还田、玉米免耕带状播种技术;秋季主要示范玉米... 2013年至2015年,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机械管理站承担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第一年示范面积l万亩,逐年递增,3年累计完成了6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夏季主要示范小麦秸秆切碎还田、玉米免耕带状播种技术;秋季主要示范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小麦免耕播种等技术。试验地选在省道107环山公路沿线杨庄、引镇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对比试验 传统耕作 示范项目 秸秆还田 免耕播种 机械化收获 农业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硬度对比试验
14
作者 吐尔逊.买合苏木 《新疆农机化》 2009年第6期21-21,44,共2页
2003年喀什地区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后,在英吉沙县项目示范区,开展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收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2006年3月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项目验收后在英吉沙县苏盖提乡13村、沙罕乡14村,继续保留13.3hm^2的... 2003年喀什地区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后,在英吉沙县项目示范区,开展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收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2006年3月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项目验收后在英吉沙县苏盖提乡13村、沙罕乡14村,继续保留13.3hm^2的试验对比田。喀什地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和英吉沙县农机局除了对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技术模式主要技术内容进行测定外,对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硬度也进行了对比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项目 对比试验 土壤硬度 传统耕作 土壤含水量 农机技术推广站 喀什地区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5
作者 张仁陟 罗珠珠 +3 位作者 蔡立群 黄高宝 李玲玲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6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4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李玲玲 谢军红 Guangdi Li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1.61%~12.21%和12.13%~16.99%,全氮提高7.29%~8.42%和11.58%~12.95%,全磷提高10.35%~14.63%和13.79%~18.29%,全钾提高7.32%~7.51%和8.78%~9.15%,速效磷提高11.10%~12.41%和16.29%~20.99%,速效钾提高25.11%~43.26%和31.62%~44.22%,pH降低0.11~0.17个单位和0.09~0.16个单位。进一步利用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两种模型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排序为NTS处理>TS处理>NTP处理>NT处理>T处理>TP处理(P→W轮作序列)和NTS处理>TS处理>NT处理>NTP处理>TP处理>T处理(W→P轮作序列)。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作系统中,实施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促进和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耕作措施对近地表风沙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目兴 刘连友 +2 位作者 张小啸 孙炳彦 彭茹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我国北方传统耕作模式的犁耕、耙磨及磨平整地措施对农田近地表风沙活动影响显著。通过对春季半干旱沙区农田风沙活动的观测,本文对犁耕、耙磨磨平两种处理下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 我国北方传统耕作模式的犁耕、耙磨及磨平整地措施对农田近地表风沙活动影响显著。通过对春季半干旱沙区农田风沙活动的观测,本文对犁耕、耙磨磨平两种处理下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耙磨磨平处理破坏了犁耕在农田地表形成的非可蚀性土块结构,使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增大,在强沙尘事件中增加幅度可达数10倍。犁耕地表上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发育的饱和路径长度减小,在强沙尘事件中近地表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上风向处犁耕地表低层输沙比例(Q(0-10)/Q(0-60))小于耙磨磨平地表,且随田块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输沙率 风沙流结构 田块长度 传统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43
18
作者 吴崇友 金诚谦 +2 位作者 魏佩敏 夏晓东 卢晏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1,共4页
论述了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背景和本质,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工艺技术体系与关键机具,对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的优缺点作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改变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为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本质 发展前景 传统耕作 技术体系 作业机具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果园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艳华 王攀磊 +6 位作者 郭玉蓉 曾莉 朱红业 郭志强 番华彩 刘树芳 杜彩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9-145,共7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滇西南地区新植果园不断增多,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成为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提供切实可行的耕作技术指导,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本研究以滇西南边境地区坡耕地幼龄果园为对象,通过测定3种不同耕作措...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滇西南地区新植果园不断增多,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成为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提供切实可行的耕作技术指导,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本研究以滇西南边境地区坡耕地幼龄果园为对象,通过测定3种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均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减少水土流失。相比于传统耕作,其他2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增加了14%以上,径流量减少20%左右,土壤流失量减少10%~30%,总养分流失减少20%~30%。其中,生物覆盖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更为显著,而且,随着试验时间推进,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果园 坡耕地 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 传统耕作 秸秆覆盖 生物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国家耕作方式发展变化与秸秆还田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建政 王道龙 +2 位作者 高春雨 王亚静 毕于运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5-210,共6页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具有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为此,根据耕作方式变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和秸秆还田培肥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欧美免耕、带状耕作、垄作、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和犁耕、凿耕、耙耕等传统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之相互关系进行...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具有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为此,根据耕作方式变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和秸秆还田培肥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欧美免耕、带状耕作、垄作、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和犁耕、凿耕、耙耕等传统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之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欧美典型国家近几十年的耕作发展变化,以期为我国的秸秆还田与耕作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 欧美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