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传统建筑美学视角的建筑天际线浅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夏文渊 薛佳薇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2期135-138,共4页
建筑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第一印象"的最直接表达。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天际线的塑造却与美学的观念背道而驰,天际线在城市形态中的地位也被逐渐忽视。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将传统建... 建筑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第一印象"的最直接表达。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天际线的塑造却与美学的观念背道而驰,天际线在城市形态中的地位也被逐渐忽视。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将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引入指导城市建筑天际线的发展,并从建筑形式美和自然主义美等方面分析归纳建筑天际线的美学特性,从而为当今城市建筑天际线的营造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建筑美学 建筑天际线 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燕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年第1期60-61,共2页
在现代建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创新和融合,结合现状,积极地将传统建筑美学理念应用到具体设计中,成为建筑学和美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类型和特点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 现代建筑 美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现代交融:南京博物院老大殿的美学与实用性探究
3
作者 庞婕妤 楚小庆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是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核心建筑,始建于1933年,其设计融合了辽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美学与现代实用功能的深度探索。老大殿以中轴对称、斗拱和庑殿顶等传统元素为基础,同时运用钢筋混凝土等现...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是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核心建筑,始建于1933年,其设计融合了辽代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术,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美学与现代实用功能的深度探索。老大殿以中轴对称、斗拱和庑殿顶等传统元素为基础,同时运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在保留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增强了结构安全性和适应性。近年来,通过整体顶升、隔震加固等修缮措施,建筑功能进一步优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展览空间的灵活性,还为现代博物馆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支持。研究系统分析了老大殿在建筑历史、美学设计及功能性设计上的特征,重点探讨了其在历史建筑与现代技术结合中的协调实践。结果表明,老大殿通过合理的参观动线规划、展厅空间灵活分区及多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显著优化了观众体验,增强了文化传播效能。同时,其在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技术间的结合为实现建筑的耐久性与实用性提供了成功范例。研究结论为历史建筑保护、现代博物馆设计及文化空间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展示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需求之间的平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老大殿 传统建筑美学 现代建筑技术 文化传承 功能优化 历史建筑修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闽侯)气象雷达基站的建筑生态技术运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顾文凯 《福建建设科技》 2022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建筑生态技术的运用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探讨在现代科技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尝试运用外遮阳、空气自循环、屋顶绿化、雨水自然渗透、循环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原有植被保护及冬季自然避风等生态技术,在完善绿色建筑... 建筑生态技术的运用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探讨在现代科技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尝试运用外遮阳、空气自循环、屋顶绿化、雨水自然渗透、循环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原有植被保护及冬季自然避风等生态技术,在完善绿色建筑建造标准的同时,演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健康美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技术 绿色建筑 环境 传统建筑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