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宪明 杨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27,共8页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1日复刊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从次年2月7日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作用与《新青年》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复刊以后的《晨报》紧密配合《新青年》,在《晨报副刊》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的带动下,《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稍后的《京报》等迅速跟进,先后辟出专栏专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提出的"五四时期指导《晨报副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晨报副刊》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五四时期 陈溥贤 近代报刊 报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与祛魅——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双重话语现象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蕾蕾 董贵成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瞿秋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话语系统,分别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系统和无产阶级的宣传话语系统。这两种话语系统背后,反映出瞿秋白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左翼文艺运动期间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 瞿秋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话语系统,分别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系统和无产阶级的宣传话语系统。这两种话语系统背后,反映出瞿秋白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左翼文艺运动期间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本土文化包括语言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传播马克思主义 双重话语 交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以陈独秀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海龙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7,共3页
优秀知识分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上有片面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唯物... 优秀知识分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上有片面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唯物史观的理解带有形而上的倾向,对《共产党宣言》等基本原理的阐述带有教条化倾向。在传播对象上有限,在传播载体上单一,与同时期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相比,陈独秀的注意力在革命实践方面远多于理论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 历史局限 陈独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刊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润波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0,37,共4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主要靠报刊这个纸质传媒。最先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华文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1899年3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上,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主要靠报刊这个纸质传媒。最先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华文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1899年3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上,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表了《大同学》一文,文章写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播 报刊 《万国公报》 中国共产党 美国传教士 国人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驱者的印记: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海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1,共6页
李达选择了"专做理论的研究与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者角色,在中国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建构和学术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王右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与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冯兵 何志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44,共10页
王右木成为四川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的“播火者”与他任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密切相关。五四前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极为活跃的思想氛围,为王右木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类似,王右木经历了从无政府主义到... 王右木成为四川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的“播火者”与他任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密切相关。五四前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极为活跃的思想氛围,为王右木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类似,王右木经历了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1922年初创办《人声报》,是其彻底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王右木在此期间组织的马克思读书会是在陈毅等人组织的“社会主义读书会”基础上加以整合、改进发展而来的。该读书会后来成为青年团训练与吸收新成员的重要外围组织。经过王右木的“播火”,以童庸生为代表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并成为成都青年团组织的骨干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右木 西南地区 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声报》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及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39,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复杂险恶环境下,灵活运用"紧扣时代主题""选择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方式"策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斗争,发挥了党报...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复杂险恶环境下,灵活运用"紧扣时代主题""选择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方式"策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争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斗争,发挥了党报舆论宣传的先锋作用。《新华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为当今党媒党刊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法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质量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华日报》 马克思主义传播 策略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制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9
作者 史桂芳 王庆林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6,142,共8页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存在着表面、片面等不足。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和制汉语”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制汉语”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思路——评《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伟 马雁琳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5-I0006,共2页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及多元性,延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充分...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及多元性,延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思想引领、文化引导作用,已然成为重要现实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传播 引导作用 新媒体技术 因势利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思想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与五四后的儿童公育讨论
11
作者 刘庆霖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I0005,共10页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部分人士提出实行儿童公育,以公共机构替代家庭育儿职能,引发了持续讨论。其中,家庭制度的存废成为讨论的焦点。反对者强调家庭的社会功能,主张建设一夫一妻小家庭。支持者则从经济和物质角度,分析了家庭的起源和历...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部分人士提出实行儿童公育,以公共机构替代家庭育儿职能,引发了持续讨论。其中,家庭制度的存废成为讨论的焦点。反对者强调家庭的社会功能,主张建设一夫一妻小家庭。支持者则从经济和物质角度,分析了家庭的起源和历史,从而批判家庭制度中的不平等问题。儿童公育讨论者共享的理论前提是进化论影响下的社会进化想象,但将进化论与生物学观点应用于社会分析,需要克服其与妇女解放目标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在此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为支持者构建了“经济的历史观”。恽代英是支持儿童公育的代表人物,他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文献,并译介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儿童问题为导向重构书中的理论,支撑其有新村主义色彩的儿童公育设想。这显示了在五四青年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对具体问题具有解释力,并逐渐影响了五四青年的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公育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每周评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国存 刘维荣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每周评论》逐步认可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广泛报道十月革命和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关注劳农阶级,鼓励工人阶...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每周评论》逐步认可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广泛报道十月革命和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关注劳农阶级,鼓励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聚组织”与“知识武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功能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森杰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1,共9页
党刊作为“机关”的历史出场形塑着其自身的功能。以《共产党》《新青年》季刊为代表的中共早期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凝聚组织”和“知识武器”的双重功能表征。在“凝聚组织”方面,党刊在生产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同时,也生产该内容... 党刊作为“机关”的历史出场形塑着其自身的功能。以《共产党》《新青年》季刊为代表的中共早期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凝聚组织”和“知识武器”的双重功能表征。在“凝聚组织”方面,党刊在生产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同时,也生产该内容的消费主体,促进了组织队伍的壮大;党刊通过外部话语的排斥与内部话语的净化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合法性,增进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度;由于党刊在文本形式与遣词造句上的群体性取向,具备了产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阅读效果。在“知识武器”方面,党刊通过融合式的话语策略与隐喻式的修辞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知识转化,并建立起“党刊—中共党员—工农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息流通模式,通过“两级传播”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掌握,进而将理论变为物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刊 马克思主义传播 传播功能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地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1917—1937年北京高校报刊史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绪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共12页
1917—1937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北京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而北京高校报刊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记录者。北京高校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1917—1937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北京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而北京高校报刊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记录者。北京高校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更多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或一种哲学、经济学理论进行传播与研究;主要方式有演讲传播、图书介绍、译文摘录等,特点表现为间接传播为主、侧重学理探讨、差异性明显。北京高校报刊和部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和传播,属于中间地带的传播,存在零散而不系统、局部而不全面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高校报刊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杂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东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建设》杂志是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建设》杂志从初创到终刊的近一年半时间中,累计刊发了数十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 《建设》杂志是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建设》杂志从初创到终刊的近一年半时间中,累计刊发了数十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在正面阐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于当时各种非难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建设》杂志同人积极予以回应,通过正本清源辨明是非。当然必须指出,《建设》杂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价值理念上是为宣传三民主义服务的,在传播目的上则是重在助力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国目标,因而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被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杂志 马克思主义传播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评《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16
作者 苏文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11-I0011,共1页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一书是苟欣文、邓新民、...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一书是苟欣文、邓新民、蔡敏编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建立了连接通道,并用较为系统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在书中,学者们着眼于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自恨发展及其发展路径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同频共振 当代马克思主义 发展路径 互联网 高校教育信息化 连接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必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长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102,共6页
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情况,湖南常德的赵必振在五四前期翻译了大量作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1902-1903年,赵必振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上下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广长舌... 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情况,湖南常德的赵必振在五四前期翻译了大量作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1902-1903年,赵必振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上下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广长舌》等二十余本日文著作,还翻译了具有爱国救亡作用的其他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播到中国来。赵必振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必振 翻译《近世社会主义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问题——评《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研究》
18
作者 谭幸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3-I0003,共1页
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支撑。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广泛性、普及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带来了历史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并基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中国... 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支撑。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广泛性、普及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带来了历史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并基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中国化、时代化,就需要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关注。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在这一模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传播渠道得以扩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宣传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媒体传播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传播范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递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磊 王跃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5-93,共9页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非常直接而且真正有效的思想土壤和背景"。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非常直接而且真正有效的思想土壤和背景"。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提供了资源,同时,"主义文化"的某些特性,也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了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艳玲 李建柱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从当下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难以突破: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如何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如何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体系,如何消解思想政治教育... 从当下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难以突破: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如何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如何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体系,如何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色彩,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等等。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旨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其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传播学的框架建立包括传播环境研究、传播主体研究、传播客体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方式和路径研究、传播受众研究等在内的内容体系。路径选择包括: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整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细分和策略选择、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