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进路
1
作者 陆晓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赋予其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赋能文化创意,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文化创意的新奇化,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的融合力度;赋能文化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数字技术赋予其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赋能文化创意,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文化创意的新奇化,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的融合力度;赋能文化生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提升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匹配精度;赋能文化消费,通过数字藏品、数字演艺等新型业态实现消费场景和规模的持续拓展,激发文化市场活力;赋能文化传播,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多元文化连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这四个环节相互衔接、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拓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洁 张士海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6,共9页
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迎来了新的机遇。数据要素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阐释空间,擘画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新方向。以数据要素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迎来了新的机遇。数据要素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阐释空间,擘画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新方向。以数据要素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机理在于,以文化数据为核心、以数据技术为平台、以数据流通为渠道,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转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边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充分利用数据要素编码本质创新文化生产模式,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优势提升文化产业效能,依托数据要素复现能力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以此迈向文化数字化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数据要素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文化数字化共生产业体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凯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67-73,共7页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数字化发展需要明确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先后顺序、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向度与限度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其提供资源储备、评价标...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数字化发展需要明确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先后顺序、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向度与限度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其提供资源储备、评价标准与共享平台等契机,二者存在共生空间。基于共生模型的文化数字化共生产业体系构建需要协同包括内容生产、产品(服务)评价、平台运营、业态创新四个维度的内部共生链接与外延共生端口,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带动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文化数字化生态构建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 共生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共生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产消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育济 李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0,共10页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然包含着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生产机制表现为: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文化新业态与传统文化“内容产能”的全面焕发;“生产技术民主化”与文化基因结合形成的规模空前的文化... 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然包含着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生产机制表现为: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文化新业态与传统文化“内容产能”的全面焕发;“生产技术民主化”与文化基因结合形成的规模空前的文化UGC模式。消费机制表现为:从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向数字沉浸场景消费的升级进阶,以及虚拟文化产品消费在技术逻辑下的持续扩张;“华流顶流”与流量杠杆重新规制了传统文化“两创”的产消态势;“网生代”所推动的国潮消费则成为数字赋能机制的显著表征,其中深嵌着文化情感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技术 文化生产 文化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洪晓楠 杨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8,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是贯彻落实“两创”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由“两创”主体与客体、“两创”内容、“两创”路径、“两创”场域、“两创”保障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是贯彻落实“两创”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由“两创”主体与客体、“两创”内容、“两创”路径、“两创”场域、“两创”保障五大要素构成,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理论特质。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必须进一步明确“两创”体系的目标指向,增强“两创”体系的要素耦合,促进“两创”体系的过程联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体系在实践中良性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造性转化 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8
6
作者 徐晨光 肖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4-168,共5页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新...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文章重点论述“两创”方针以不忘本来为核心的历史维度与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现实维度,充分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历史基因,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历史镜鉴;深刻揭示出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而认为“两创”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助推器,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方针 历史维度 现实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绘本为载体实施文化“两创”工作的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为例
7
作者 张性阳 林柯 庄莹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28,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景全貌系统呈现、精髓魅力深入展现、服务场景全方位构建,有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少儿出版和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少儿出版要坚持以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景全貌系统呈现、精髓魅力深入展现、服务场景全方位构建,有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少儿出版和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少儿出版要坚持以儿童为本位,通过创新性的内容呈现和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推动少儿出版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少儿出版 “两创”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核心优势和实践策略
8
作者 乌小花 刘堉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孕育形成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基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认同 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两创”成果滋养新时代文艺发展
9
作者 范玉刚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7,共7页
当下,文化“两创”成果的滋养成为推动新时代文艺勇攀艺术高峰的强大驱动力,从多方面形成了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托举。一是从题材发掘和血脉传承上形成对新时代文艺的托举;二是从审美价值表达的灵感激发上形成对新时代文艺的托举;三是从... 当下,文化“两创”成果的滋养成为推动新时代文艺勇攀艺术高峰的强大驱动力,从多方面形成了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托举。一是从题材发掘和血脉传承上形成对新时代文艺的托举;二是从审美价值表达的灵感激发上形成对新时代文艺的托举;三是从文明价值赓续与文化气象上形成对新时代文艺的托举。在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下,文化“两创”成果持续托举新时代文艺发展,促使新时代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强大的文化“两创”成果托举凸显了新时代文艺的中华文明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史观的影像实践:论《藏海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策略
10
作者 唐卫 海耘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35,共7页
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藏海传》给出了立足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方案。《藏海传》虽架空历史,但通过工匠之子“藏海”波诡云谲的复仇故事,诠释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史观,并与中华“民本”思想相融合,将人民史观与传统文化... 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藏海传》给出了立足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方案。《藏海传》虽架空历史,但通过工匠之子“藏海”波诡云谲的复仇故事,诠释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史观,并与中华“民本”思想相融合,将人民史观与传统文化叙事统一起来。剧集创新性地将数十种非遗技艺、历史文物融入情节脉络,使其成为驱动叙事、揭示主题的关键元素,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彰显了人民智慧。剧集通过“劝恶扬善”的叙事伦理和演员多层次表演,充分调动了影视剧的伦理教化功能,契合人民对“向善”文化的朴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藏海传》 人民史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
作者 柴奕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5,1,共5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成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研究中简称“两创”)为要求,揭示了中华优秀传...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成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研究中简称“两创”)为要求,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方向。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要焕发其鲜活生命力必须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两创”任务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造性转化 新性发展 实践指向 中华文明 建设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雷声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在引领并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在引领并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解答了时代赋予的“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文化使命等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辩证关系,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凸显了科学理论内核。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中华文明特性,深刻分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彰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实践原则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瑞阳 杨慧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认为“两创”是中国武术“守根”“铸魂”的必要之选,是中国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是中国武术紧跟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必然之举。但当前中国武术文化“两创”仍面临传统武术文化失语、大众武术文化失位、竞技武术文化失真的现实困境。由此,遵循全面认知、去粗取精与返本开新的实践原则,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创理念,完善话语体系;大众武术文化创品牌,重塑社会价值;竞技武术文化创特色,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两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两创” 传统武术 大众武术 竞技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邦辉 宋立坤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9,共1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理论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理论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经验和对文明演进规律的遵循。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场观点方法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论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安丽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具有理论层面的资源支撑价值、实践层面的经世致用价值、文化层面的文脉赓续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中形成的优...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具有理论层面的资源支撑价值、实践层面的经世致用价值、文化层面的文脉赓续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中形成的优秀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内容,具有重要时代价值,蕴含推进其时代化的丰富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推进中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要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融通;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点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 造性转化和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创”与“两个结合”的过程性互动关系与逻辑
16
作者 季乃礼 陈颖异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4,124,共14页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研究仅将二者关系进行单向定位,未视为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消解概念边界,将“两创”与“两个结合”动态过程作为共同主视角进行考察可知二者互为必要理论前提和有效实践工...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研究仅将二者关系进行单向定位,未视为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消解概念边界,将“两创”与“两个结合”动态过程作为共同主视角进行考察可知二者互为必要理论前提和有效实践工具。互动逻辑为以“两创”为载体,推动“两个结合”时代化、大众化;以“两个结合”为引领,实现“两创”多元性、价值性发展。两个过程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接轨。未来应在融合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造性转化与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融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18
17
作者 樊志辉 马文惠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4,共9页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时代表达。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现代化问题上的高度自觉。对“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的梳理与探析,有... “两创”与“两个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时代表达。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现代化问题上的高度自觉。对“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连接的梳理与探析,有助于厘清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辨明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两创”方针与“第二个结合”蕴含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的具体方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次伟大飞跃中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映现着“两创”与“两个结合”的理论向度与实践向度。这标示着中国几代领导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发展的高度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创”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琪琳 洪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7,144,共8页
发挥数字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数字赋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研究认为,在... 发挥数字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数字赋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研究认为,在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仍面临资源数据储存滞后、网络传播平台桎梏、产业数字创新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受阻、数字化传播方式单一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数字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创”的策略:以数字技术提升资源保护水平、以数字监管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以数字创新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以数字化促进教育转型升级、以数字媒体扩展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两创”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5-22,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极大拓展了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向、新内涵、新空间。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新高度、新深度、新领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导向、深厚的思想内涵、深远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行”是在一个“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一个“相结合”内在地包含了两个“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能”是两个“相结合”共同淬炼而成的;深化两个“相结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要求。深化对这一论断的理解把握和实践自觉,需要做到: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老祖宗”和“老祖先”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提供更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深刻记取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建设有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构筑中华民族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纽带;自觉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明交流互鉴论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文明冲突论,筑牢中华文明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相结合” 个“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冲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儒家文化的乡村治理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禹娇 《村委主任》 2025年第3期46-48,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儒家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在推进乡村善治进程和文化“两创”的背景下,将儒家优秀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儒家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在推进乡村善治进程和文化“两创”的背景下,将儒家优秀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治理具有现实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因此,现代乡村治理应充分发挥儒家文化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还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理念和智慧。面对乡村基层社会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问题频发的局面,应利用好我国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筑牢德治基础,推动基层社会实现“三治融合”,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善治 基层社会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