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除休眠播散肿瘤细胞防止肿瘤转移的潜在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阙祖俊(综述) 田建辉(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6-1151,共6页
转移靶器官中休眠的播散肿瘤细胞(DTC)增殖是导致癌症早期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转移和死亡的关键,因此靶向根除休眠DTC是防止肿瘤转移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通过调控NK细胞和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清除休眠的D... 转移靶器官中休眠的播散肿瘤细胞(DTC)增殖是导致癌症早期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转移和死亡的关键,因此靶向根除休眠DTC是防止肿瘤转移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通过调控NK细胞和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清除休眠的DTC;靶向抑制细胞存活通路(MAPK和PI3K/AKT/mTOR等)根除休眠DTC;靶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途径抑制休眠DTC的存活;羟氯喹靶向抑制细胞自噬或过度激活细胞自噬诱导休眠DTC凋亡等,都可能开发出具有靶向杀伤休眠DTC进而防止肿瘤转移的治疗药物。本文聚焦可靶向根除休眠DTC的潜在治疗药物,以期推动抗肿瘤转移药物的临床转化效率,进而提高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肿瘤细胞 肿瘤转移 正虚伏毒 肿瘤细胞休眠 治疗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免疫策略结合mVenus-p27K-系统构建休眠肿瘤小鼠模型
2
作者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王俊杰 +4 位作者 钱云臻 陈溯源 邵达 张志刚 李冬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4-1114,共11页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 目的·通过融合预免疫策略与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以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一个无明显转移灶的肿瘤休眠小鼠模型。方法·在KPC1199小鼠胰腺癌细胞系中,依次引入mVenusp27K-细胞G0期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构建KPC1199-PDL稳定表达细胞株。KPC1199-PDL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为mVenus(+)细胞及mVenus(−)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G0期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估KPC1199-PDL细胞对白喉毒素(DTX)和更昔洛韦(GCV)的敏感性。在野生型C57BL/6小鼠中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验证KPC1199-PDL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KPC1199-PDL细胞,5 d后原位注射DTX和GCV消融皮下瘤,获得预免疫小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采用生物发光成像评估皮下瘤消融和肝转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免疫小鼠肝脏中肿瘤细胞的分布及休眠状态。结果·KPC1199-PDL细胞稳定表达3种工具系统,且其增殖能力未受影响。在无血清条件培养下,部分KPC1199-PDL细胞表达mVenus蛋白,即进入G0期;经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得到的mVenus(+)细胞G0期相关基因较mVenus(−)细胞显著高表达(均P<0.05),而增殖相关基因显著低表达(P<0.05)。CCK-8实验显示KPC1199-PDL细胞对DTX和GCV高度敏感。体内实验证实KPC1199-PDL细胞可通过表达tdTomato蛋白有效示踪,以及表达mVenus蛋白提示细胞进入G0期。经皮下种瘤和药物消融后成功获得预免疫小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脾-门静脉-肝转移模型,生物发光成像未在肝脏观察到转移信号,但肝脏组织切片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存在单个或小簇状同时表达mVenus和tdTomato,但不表达增殖标志物Ki67的G0期肿瘤细胞。结论·胰腺癌预免疫小鼠模型结合mVenus-p27 K-指示系统、DTR-HSV/TK自杀基因系统及Luc2-tdTomato示踪系统,成功得到可识别、可示踪的休眠肿瘤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休眠肿瘤细胞 预免疫小鼠 mVenus-p27K−系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休眠细胞:复发根源和治疗靶标 被引量:6
3
作者 钱其军 刘新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随着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得以提高,但仍面临着较高的肿瘤复发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长期无病生存的肿瘤患者(甚至某些所谓健康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一种肿瘤休眠细胞,这些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复发... 随着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得以提高,但仍面临着较高的肿瘤复发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长期无病生存的肿瘤患者(甚至某些所谓健康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一种肿瘤休眠细胞,这些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复发的主要根源。肿瘤休眠细胞是一群存在于患者或健康人群体内的数量极少且难以检测的静止细胞,目前对其形成的机制及休眠活动的时相规律均不十分清楚。对于患者而言,骨髓和外周血取材比较容易,所以人们通常会针对骨髓及外周血中的肿瘤休眠细胞建立相对敏感的检测方法。有证据显示,免疫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及外科手术等因素可使肿瘤休眠细胞激活,从而引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休眠细胞已成为我们根治肿瘤及预防肿瘤发生或复发的重要靶标。然而,由于处于休眠期的肿瘤细胞不发生活跃增殖,因此传统放、化疗不能将其有效清除,从而对肿瘤的彻底治愈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研究表明,免疫监控与肿瘤休眠现象高度相关,因此,针对肿瘤休眠细胞的肿瘤免疫过继细胞治疗将给肿瘤防治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我们相信,随着对肿瘤休眠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出现高效清除肿瘤休眠细胞或使肿瘤细胞永远休眠的崭新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休眠细胞 复发 转移 过继细胞治疗 治疗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休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晓磊 梁新华 汤亚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98,共7页
癌症术后患者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可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现象,近来被人们定义为肿瘤的休眠。尽管有很多文献已报道相关内容,但肿瘤休眠及微小残留病的生物学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目前,肿瘤休眠的机制大致包括3种:血管生成性休眠、免... 癌症术后患者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可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现象,近来被人们定义为肿瘤的休眠。尽管有很多文献已报道相关内容,但肿瘤休眠及微小残留病的生物学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目前,肿瘤休眠的机制大致包括3种:血管生成性休眠、免疫性休眠及肿瘤细胞的休眠。本文主要讨论调控肿瘤休眠的潜在机制,重点探讨播散肿瘤细胞(DTC)及其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此外,对残留肿瘤细胞的再激活机制进行了阐述,如头颈部肿瘤模型中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的再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休眠 播散肿瘤细胞 头颈部肿瘤 缺氧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调控肿瘤细胞休眠的机制与分子网络
5
作者 赵茂 冯金秋 +2 位作者 高泽骑 王平 付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5年第9期2267-2279,共13页
休眠肿瘤细胞是原发性肿瘤切除后残留微小病灶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潜伏期较长密切相关。缺氧,作为实体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已被证明能够促进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然而,缺氧诱导的肿瘤细胞休眠的分子... 休眠肿瘤细胞是原发性肿瘤切除后残留微小病灶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潜伏期较长密切相关。缺氧,作为实体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已被证明能够促进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然而,缺氧诱导的肿瘤细胞休眠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如何精确调控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的过程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这一认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对休眠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开发。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缺氧调控下休眠肿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关键信号通路,发现缺氧型休眠肿瘤细胞普遍具有细胞周期停滞、蛋白质合成抑制、代谢重编程、自噬增强、抗凋亡、免疫逃逸和治疗耐受等典型适应性表型,这些过程由PI3K-AKT-mTOR、Ras-Raf-MEK-ERK、AMPK等多条信号通路协同调控,并形成高度耦联的分子网络。鉴于当前模型多聚焦于单一路径或局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整合,未来亟需构建融合多通路与多生物学过程的综合调控框架,以深入揭示休眠的动态本质,并为转移性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理论支撑与靶向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肿瘤转移 休眠肿瘤细胞 休眠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