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大肠杆菌R质粒介导转移抗药性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福岭 李宪柱 +2 位作者 李道明 吴振华 王祖京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大肠杆菌 R质粒 介导转移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精子介导报告基因gfp和egfp转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左正宏 吴春旭 +2 位作者 桂慕燕 陈元霖 洪满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84,共5页
探讨家蚕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技术能否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并整合到家蚕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分别进行了含gfp报告基因的pG350载体和含egfp报告基因的pMD-Fib-IE-EGFP与pEGFP-N3载体的精子介导基因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导入线性pG350载体,... 探讨家蚕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技术能否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并整合到家蚕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分别进行了含gfp报告基因的pG350载体和含egfp报告基因的pMD-Fib-IE-EGFP与pEGFP-N3载体的精子介导基因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导入线性pG350载体,在14个G0代实验蛾区的DNA样品中,有5个PCR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35.7%;对G1代的PCR与Southern blot检测的结果证明,导入的gfp基因存在于G1代的家蚕基因组中.导入不同浓度或构型的pMD-Fib-IE-EGFP与pEGFP-N3载体时,对G0代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导入线性pMD-Fib-IE-EGFP组的PCR阳性率为61.2%,而导入环状质粒组的PCR阳性率为57.1%;导入环状pEGFP-N3组的PCR阳性率为46.2%;对部分PCR阳性蛾区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导入的egfp基因整合在G0代家蚕基因组中.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蚕精子介导基因转移能够将外源基因有效地导入、整合于家蚕基因组,并可遗传至G1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家蚕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法介导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最适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新明 魏泓 +1 位作者 赵永聚 王爱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2,共6页
研究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其最适转染条件,为进一步用此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脂质体介导法可用于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②脂质体介导转染1、2、3号公羊的精子消化后... 研究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其最适转染条件,为进一步用此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脂质体介导法可用于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②脂质体介导转染1、2、3号公羊的精子消化后阳性率分别为25.2%,22.6%,27.5%,差异不显著(p>0.05).③脂质体介导转染的精子消化前后阳性率在充分洗涤组为41.3%和25.5%,极显著高于原精液直接加入1∶10∶1转染液不洗涤处理组的25.6%和11.4%及原精液加入不含缓冲液的转染液处理组的17.2%和7.8%(p<0.01).④离心洗涤后精液分别与在转染缓冲液中加入0、0.1%、0.3%、0.6%BSA(质量/体积)的转染液共同孵育后的消化前后阳性率分别为41.3%和25.5%、35%和21.4%、27.5%和15.3%及11.2%和8.2%;⑤用不同缓冲液配制的转染液进行脂质体介导山羊精子转染外源DNA的效率有差异,其中以mDM液转染精子的消化前、后阳性率最高(为41.3%和25.5%).研究表明:脂质体介导转染外源DNA的独特机制使供精个体间精子转染效率趋于一致;精子与脂质体-DNA复合物混合前将精子充分离心洗涤可显著提高脂质体介导精子转染外源DNA的效率;血清白蛋白能降低脂质体对精子介导的转染效率;脂质体法介导山羊转染外源DNA的最适转染条件为用mDM液充分洗涤精子后再与脂质体-DNA复合物混合转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脂质体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FecB基因转染太行山羊精子的研究
4
作者 崔凯 刘月琴 +2 位作者 张英杰 孙军龙 王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0,110,共5页
以太行山羊为研究对象,探索精子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建立转FecB目的基因山羊的可行性,以及脂质体对转染效率的影响。采用共培养与阳离子脂质体介导2种方法转染精子,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FecB目的基因片段在精子中的存在及存在部位,并对2种... 以太行山羊为研究对象,探索精子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建立转FecB目的基因山羊的可行性,以及脂质体对转染效率的影响。采用共培养与阳离子脂质体介导2种方法转染精子,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FecB目的基因片段在精子中的存在及存在部位,并对2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羊的精子具有主动捕获外源基因的能力,共培养法精子阳性率为18.3%,脂质体介导精子阳性率为38.7%,脂质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精子的转染效率。太行山羊的精子能够被脂质体包被的FecB目的基因片段转染,为精子载体法制备FecB转基因太行山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B基因 脂质体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太行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介导法生产转基因牦牛杂种胚胎的研究
5
作者 字向东 梁冠男 陈绍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8-173,共6页
研究外源DNA转染对牦牛精子体外受精(IVF)、早期胚胎发育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早期胚胎表达的影响。用构建融合人乳铁蛋白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AcGFP1-hLF)转染的牦牛精子IVF黄牛卵母细胞,生产的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 研究外源DNA转染对牦牛精子体外受精(IVF)、早期胚胎发育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早期胚胎表达的影响。用构建融合人乳铁蛋白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AcGFP1-hLF)转染的牦牛精子IVF黄牛卵母细胞,生产的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用环形质粒、线性质粒pAcGFP1-hLF转染的精子及未转染精子IVF后的卵裂率分别为56.4%、54.8%和61.0%,线性转染的囊胚率显著低于环形转染(17.7%与35.7%)。环形质粒转染的精子用DNaseⅠ消化、不消化及未转染的精子IVF后卵裂率分别为44.8%、55.2%和56.3%,囊胚率分别为33.3%、33.3%和30.2%。未经DNaseⅠ消化洗涤的环形质粒组GFP胚胎阳性率显著高于线性质粒组(99.3%与76.6%);DNaseⅠ消化组GFP胚胎阳性率极显著低于不消化组(25.4%与99.3%)。结果表明,用环形质粒DNA转染牦牛精子不会影响其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能力,但DNaseⅠ消化洗涤显著降低GFP胚胎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胚胎体外生产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介导法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
6
作者 李小平 曾博 +2 位作者 邹方东 岳碧松 尹海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3-1006,共4页
利用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SMGT)方法,将sFat-1 DNA片段直接和小鼠精子孵育,再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经PCR检测,16只后代中发现2只阳性个体,Southern blot进一步鉴定的结... 利用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SMGT)方法,将sFat-1 DNA片段直接和小鼠精子孵育,再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经PCR检测,16只后代中发现2只阳性个体,Southern blot进一步鉴定的结果显示有2只后代整合了sFat-1基因,成功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转基因率为12.5%。本研究运用精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将sFat-1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为进一步研究sFat-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at-1基因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基因对精子的影响及其在山羊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叶华虎 董罡 +7 位作者 袁菊芳 隋丽华 胡娟峰 李瑞生 刘彦 马啸 陈振文 曾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21-1426,共6页
在前期实验中发现,山羊精子可自发结合外源DNA,但结合能力在不同动物个体之间差异显著。挑选结合能力明显不同的3只公羊,进一步探讨了外源DNA对精子的影响及其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外源基因与精子共同孵育后,精子的活率、顶体... 在前期实验中发现,山羊精子可自发结合外源DNA,但结合能力在不同动物个体之间差异显著。挑选结合能力明显不同的3只公羊,进一步探讨了外源DNA对精子的影响及其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结果发现:外源基因与精子共同孵育后,精子的活率、顶体反应发生率和受精能力均呈下降态势,其降幅与精子的结合能力密切相关。利用与DNA共育后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外源基因可被导入卵母细胞并在早期胚胎中获得表达,但胚胎阳性率因精子供体不同而差异显著(P<0.05);其中来源于高、中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胚胎,分别有16.2%(25/154)和5.3%(4/76)可检测到外源基因存在,但表达仅见于高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早期胚胎,表达率为6.5%(10/154);低结合能力供体生产的胚胎无外源基因。研究表明,在以精子载体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实验过程中,筛选对DNA结合能力较强的精子供体是提高转基因效率的前提,但需要考虑外源DNA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精子 胚胎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基因转染增强树突细胞迁移及CCR7受体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卫东 杨泓 王泽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为探讨腺病毒介导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基因转染诱导树突细胞 (DCs)趋化因子受体差异性表达 ,分别用 10 0 MOI的 Ad V- TNF- α和 Ad V- p L p A (无外源基因插入 )感染小鼠树突细胞 (m DCs)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变化 ,RNA... 为探讨腺病毒介导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基因转染诱导树突细胞 (DCs)趋化因子受体差异性表达 ,分别用 10 0 MOI的 Ad V- TNF- α和 Ad V- p L p A (无外源基因插入 )感染小鼠树突细胞 (m DCs)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变化 ,RNA酶保护实验检测其趋化因子受体表达 ,体内、体外细胞趋化试验分析比较其迁移差异。发现 Ad V- TNF-α感染 m DCs后 CD11b、CD40、CD86 ,ICAM- 1以及 CCR7受体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CCR2受体表达量却下调 ;体外细胞趋化试验表明 DCTNF -α对 MIP- 3β(CCR7配体 )迁移应答增强 ,体内细胞趋化试验显示 DCTNF-α淋巴结趋化迁移效率较空白对照组和 Ad V- p L p A感染组分别增高 7倍和 3倍。提示 :Ad V- TNF- α感染促使 m DCs成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趋化迁移 趋化因子受体 腺病毒介导基因转移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NEL法原位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改进 被引量:18
9
作者 董小莉 谭宁 +2 位作者 符永恒 邓宇珺 孙凯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常用方法,但以往仍有TUNEL假阳性率高的报道。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应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时增强其特异性的方法。方法: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石蜡切片(2μm... 目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常用方法,但以往仍有TUNEL假阳性率高的报道。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应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时增强其特异性的方法。方法: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石蜡切片(2μm)和冰冻切片(3μm)进行TUNEL染色。分为石蜡切片HE染色组,石蜡切片常规TUNEL组,冰冻切片改良TUNEL组。石蜡切片常规TUNEL组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冰冻切片改良TUNEL组使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dUTP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TUNEL改良法凋亡背景清晰,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其凋亡检出率与石蜡切片HE染色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TUNEL组凋亡背景清晰度较差,非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亦有大量阳性细胞出现,其凋亡率明显高于石蜡切片HE染色(P<0.01)。结论:冰冻切片改良TUNEL法可能是更适宜研究SD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冰冻切片 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肝靶向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平萍 李曼 +1 位作者 王颖 冯德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9-380,共12页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galactosylated chitosan-graft-polyethyleneimine,GC-PEI)/DNA复合物在体内外的肝靶向性。方法:GC-PEI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质粒(pEGFP-C...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galactosylated chitosan-graft-polyethyleneimine,GC-PEI)/DNA复合物在体内外的肝靶向性。方法:GC-PEI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质粒(pEGFP-Cl)在0.01 mol/L PBS,150 mmol/L NaCl,5%葡萄糖溶液中自组装成3种不同溶媒介导的GC-PEI/DNA复合物,检测复合物粒径大小与形态,Zeta电位以及结合和保护DNA的能力;并进一步测定GC-PEI聚合物的毒性,研究复合物的肝靶向转染效率。结果:在GC-PEI与DNA质量比为1∶1-2.5∶1时,GC-PEI聚合物能有效地结合和保护所携带的DNA免受核酸酶和血清的降解。复合物粒子呈规则的球形,有明显的核壳结构。GC-PEI聚合物在检测细胞中未显示出明显毒性;动物体内急性毒性实验显示:通过尾静脉注射50-300μg的GC-PEI聚合物入小鼠后,实验小鼠2周内无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发生。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GC-PEI/DNA复合物在肝细胞系(QSG7701/core,L02)中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明显高于非肝细胞系(SGC-7901,HBE)细胞。体内实验表明转染48 h后,小鼠肝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检测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而其他主要脏器未见明显荧光。结论:GC-PEI聚合物能够在体内外特异性将外源基因或DNA导入肝细胞,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 肝靶向性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生产转染色体动物的微细胞制备方法(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祖勇 孙秀柱 +1 位作者 赵永辉 李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0-776,共7页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可用于生产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制备高质量的微细胞是关系MMCT技术成...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可用于生产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制备高质量的微细胞是关系MMCT技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荧光染色和吉姆萨染色分析,结果表明,A9(neo12)细胞经0.2mg/L秋水仙素酰胺处理48h后,89%的细胞产生微核化,每个细胞平均形成10个微核.微核化的细胞在含有20mg/L细胞松弛B的Percoll密度梯度介质中,经39000g高速离心后,包含微细胞、完整细胞、细胞核和细胞碎片的混合液,依次通过8μm和5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后可获得纯化的微细胞溶液.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吉姆萨染色观察,可见微细胞为一群直径约为3~5μm的类细胞核的球形物质.微细胞PCR技术首次用于检测微细胞溶液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溶液中均匀分布着带有目的染色体的微细胞,适用于进一步作转染色体动物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9(neo12)细胞系 人类染色体 微细胞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FHIT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李慎秋 张春梅 熊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8-468,共1页
关键词 FHIT基因蛋白 细胞凋亡指数 肿瘤细胞增殖 恶性黑素瘤 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增殖细胞核抗原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HIT蛋白 免疫组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