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纯钛骨支架表面掺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涂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倩 赵雪阳 +4 位作者 尤德强 曾戎 于振涛 李卫 王小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45,共12页
术后感染是临床上常见且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开发新型抗菌涂层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社会意义。在3D打印多孔钛骨支架表面制备了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活性涂层,研究发现,银(Ag)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介孔生物玻璃(MBG)... 术后感染是临床上常见且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开发新型抗菌涂层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社会意义。在3D打印多孔钛骨支架表面制备了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活性涂层,研究发现,银(Ag)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介孔生物玻璃(MBG)涂层之中,随着Ag含量的增加(0%,0.5%,1%,1.5%,摩尔分数),介孔涂层的比表面积从377.6 m^(2)/g下降到363.35 m^(2)/g。体外矿化结果表明,随着Ag含量的增加,磷灰石诱导能力略微下降。抗菌实验表明,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支架的抗菌性能。添加少量的银(0.5%)即可达到100%的抗菌率。支架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结果表明,Ag掺杂的MBG涂层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且添加少量银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使用一种简单的浸渍提拉法将掺Ag的MBG涂层应用于具有复杂的多孔结构3D打印钛支架上,使得支架的矿化性能、杀菌性能以及细胞相容性显著提高。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多功能骨植入支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涂层 骨感染 3D打印 纯钛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介孔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
2
作者 钱进 陈毅 张海悦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6-361,366,共7页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介孔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能以可控的方式释放离子,为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潜力。介孔生物五活性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尤其在骨组织修复、口腔修复方面的...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的介孔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能以可控的方式释放离子,为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潜力。介孔生物五活性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尤其在骨组织修复、口腔修复方面的研究较为热门。从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基本概念入手,着重介绍其介孔结构对生物活性影响和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应用前景,并对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未来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结构 骨组织修复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掺杂径向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柯廷 李政 +1 位作者 尤德强 王小健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3-100,共8页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高比表面积以及有序介孔结构,在骨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添加治疗性无机离子或有机分子可以赋予更多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微乳液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杂铜离子(摩尔分数分别为1...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高比表面积以及有序介孔结构,在骨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添加治疗性无机离子或有机分子可以赋予更多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微乳液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杂铜离子(摩尔分数分别为1%,3%,5%)的径向结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微球。结果表明,复合微球保留了MBG原有的球形形态和介孔结构,孔径为10~20 nm,粒径为250~310 nm。随铜离子含量的增加复合微球的比表面积从336.5 m^(2)/g降低为149.1 m^(2)/g。复合微球快速诱导了磷灰石的形成,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铜的引入显著提升了MBG的抗菌性,随着铜含量的增加复合微球的抗菌性随之增强,其中5Cu-MBG和大肠杆菌共培养24 h后的抗菌率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抗菌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雨 王雨霏 张凌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7-1015,共9页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MBG)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MBG合成过程中掺加金属离子、改变MBG合成的最终形态或利用MBG进行载药,可以进一步开发MBG的应用可能性。而MBG的合成主要依赖于Sol-gel法和...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MBG)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MBG合成过程中掺加金属离子、改变MBG合成的最终形态或利用MBG进行载药,可以进一步开发MBG的应用可能性。而MBG的合成主要依赖于Sol-gel法和有机模板法的结合,且引入的有机模板作为结构导向剂可以调控介孔的尺寸、分布和几何排列。合成过程中涉及的金属醇盐化合物、溶剂及催化剂也是关键的调控因素。多个变量之间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最终共同影响MBG颗粒的形貌。MBG前体溶液与其他聚合物形成的纤维及支架结构也表现出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细胞粘附效果,在软硬组织再生工程中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介绍了近5年MBG颗粒、MBG纤维及MBG支架材料的不同制备工艺进展,比较工艺特点、产物活性及应用前景,并对现有工艺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MBG类材料的个性化合成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SOL-GEL法 喷雾热解法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修复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洪重荣 张垠 +1 位作者 王定改 邹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28,共4页
介绍了生物活性玻璃、介孔生物玻璃的组成、性质,着重综述了介孔生物玻璃的研究现状、制备方法,以及在药物输送和骨组织再生方面的应用,指出介孔生物玻璃是骨组织工程较好的候选材料。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 生物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对成骨细胞IGF-Ⅱ基因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权 谢寒 +1 位作者 余承忠 易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6,327,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及其对鼠成骨细胞的IGF-Ⅱ基因表达效果,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定量选取新型的生物活性玻璃MBG(80S15C),浸泡于MEM培养液中,取离子浸出液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使用MTT法和PNPP法... 目的研究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及其对鼠成骨细胞的IGF-Ⅱ基因表达效果,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定量选取新型的生物活性玻璃MBG(80S15C),浸泡于MEM培养液中,取离子浸出液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使用MTT法和PNPP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和ALP的活性,RT-PCR法测定IGF-Ⅱ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GF-Ⅱ蛋白和IGFBP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为对照组的126%,IGF-Ⅱ基因表达为对照组的126%,IGF-Ⅱ蛋白和IGFBP的浓度分别是对照组175%和237%,细胞增殖为对照组的92%。结论MBG的离子浸出液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激活IGF-Ⅱ基因的表达,增加IGF-Ⅱ蛋白,IGFBP的合成和分泌,进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IGF-Ⅱ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唾液中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诱导牙釉质仿生再矿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志红 聂志萍 周长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4,共7页
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用于修复酸蚀的牙釉质,样品经模拟刷牙后,浸泡在自然唾液中。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聚焦离子束(FIB)切割后透射电镜(TEM)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EDX)、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及纳米压痕力学测试等表征... 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用于修复酸蚀的牙釉质,样品经模拟刷牙后,浸泡在自然唾液中。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聚焦离子束(FIB)切割后透射电镜(TEM)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EDX)、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及纳米压痕力学测试等表征显示,经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处理后的牙釉质,在唾液中浸泡6 h,牙釉质表面形成棒状类骨磷灰石;浸泡24 h,表面形成均匀矿化层,厚度约为100 nm,且和牙釉质基体结合紧密,钙磷比接近牙釉质基体。矿化层在300μN作用下,出现划痕爆破值,其显微力学性能为(3.37±0.62)GPa,弹性模量为(60.48±4.56)GPa,均达到未酸蚀牙釉质的75%。实验结果表明,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可较快地诱导矿化,有望用于酸蚀牙釉质修复及早期龋齿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 生物活性玻璃 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在颌面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洋 申玉芹 +1 位作者 于文雯 孙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2-35,共4页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类能够与骨组织形成键合作用的多孔径生物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骨生成和骨传导性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改变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结构的研究,以提高其生物学...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类能够与骨组织形成键合作用的多孔径生物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骨生成和骨传导性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改变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结构的研究,以提高其生物学性能,从而提升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改良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在颌面部骨缺损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生物活性玻璃 颌面部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负载戊唑醇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9
作者 桂阔 周瑞 +6 位作者 惠托平 刘夷宁 张欣茹 李文奎 雷鹏 高艳清 马志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69,共11页
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nano silica, HMS)为载体负载戊唑醇(tebuconazole, Teb),制备了戊唑醇@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Teb@HMS)缓释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 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nano silica, HMS)为载体负载戊唑醇(tebuconazole, Teb),制备了戊唑醇@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Teb@HMS)缓释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及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对其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戊唑醇在缓释颗粒中的释放行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测定了Teb@HMS缓释颗粒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水稻种子发芽试验和斑马鱼试验对Teb@HMS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载药粒子呈规整的中空介孔结构,对戊唑醇的载药率为52.02%,缓释时间长达400 h;Teb@HMS缓释颗粒降低了戊唑醇对非靶标生物水稻种子及斑马鱼的毒性,抑菌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原药;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药后第18天Teb@HMS针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作用防效分别达61.79%和70.42%。该研究可为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缓释颗粒在农药减量化和植物病害绿色可持续防控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纳米二氧化硅 戊唑醇 缓释颗粒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安全性评价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装载和释放抗癌药物表阿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艳玲 冯新星 +1 位作者 翟万银 常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将介孔58S生物活性玻璃(m58S)作为抗癌药物载体评价了其对表阿霉素的装载量和释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58S对亲水性药物表阿霉素的药物装载量为40%,是普通溶胶-凝胶58S生物活性玻璃的3倍多,并且具有更长效的缓释特性.研究还发现释放介质... 将介孔58S生物活性玻璃(m58S)作为抗癌药物载体评价了其对表阿霉素的装载量和释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58S对亲水性药物表阿霉素的药物装载量为40%,是普通溶胶-凝胶58S生物活性玻璃的3倍多,并且具有更长效的缓释特性.研究还发现释放介质的pH值对表阿霉素的释放速率有很大影响,pH值越低,表阿霉素分子从载体材料中释放出的速率越快.因此,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高效的药物缓释载体,且药物释放速率受释放介质pH值影响,有望成为药物控释型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材料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可注射复合骨水泥 被引量:6
11
作者 常宇辰 林子扬 +6 位作者 谢昕 吴章凡 姚爱华 叶松 林健 王德平 崔旭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98-1406,共9页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微球(MBGS)作为固相,海藻酸钠(SA)溶液作为液相,开发了一种可注射复合骨水泥。对MBGS中氧化硼/氧化硅的比例对其质构性能及骨水泥的可操作性、抗压强度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表征。实验结果...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微球(MBGS)作为固相,海藻酸钠(SA)溶液作为液相,开发了一种可注射复合骨水泥。对MBGS中氧化硼/氧化硅的比例对其质构性能及骨水泥的可操作性、抗压强度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硼含量的增加,MBGS的比表面积从161.71 m^2/g增大至214.28 m^2/g,平均孔径以及总孔容也随之增长,加速了玻璃相中钙离子的释放,使得玻璃与SA的快速交联,改善了骨水泥可操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凝固时间由21 min缩短至9 min,抗压强度由3.4 MPa提升至4.1 MPa,体外矿化性能也随之提高。综合各方面性能表现,BC-30骨水泥兼具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力学性能和体外矿化能力,是最合适的骨水泥组分。总之,提高MBGS的质构性能是增强复合骨水泥的可操作性、抗压强度和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骨水泥 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 可操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滤纸为模板合成新型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卓 刁梦雪 +1 位作者 高雅雯 王虹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7-953,共7页
用快速滤纸为生物模板,通过先浸渍后焙烧的方法合成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快速滤纸的管状结构被完美复制,其管壁为生成的介孔生物玻璃材料。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铁元素可以使材料具有一定的磁性。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磁性通过扫... 用快速滤纸为生物模板,通过先浸渍后焙烧的方法合成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快速滤纸的管状结构被完美复制,其管壁为生成的介孔生物玻璃材料。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铁元素可以使材料具有一定的磁性。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磁性通过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红外光谱和磁滞回线进行了表征。并且通过模拟体液浸泡方法考察了其矿化能力,以地塞米松为模型药物考察其释药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合成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管材料具有复杂的管状多级结构、快速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具备一定的磁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物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纸 生物活性玻璃微管 磁性 药物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铖 丁晶鑫 +1 位作者 王会 王德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5-1258,共14页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术后造成的骨缺损难以自愈,残余肿瘤细胞还会增加复发可能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修复骨缺损和协同治疗骨肉瘤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首先通过溶胶–凝...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术后造成的骨缺损难以自愈,残余肿瘤细胞还会增加复发可能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修复骨缺损和协同治疗骨肉瘤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骨水泥。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固态反应制备了可作为光热剂和药物载体的掺钕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微球(MBGC-xNd),然后将微球与海藻酸钠(SA)溶液混合制备了可同时进行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可注射骨水泥(MBGC-xNd/SA)。结果表明掺Nd^(3+)赋予微球可控的光热性能,负载阿霉素(DOX)的微球显示出持续的药物释放行为。此外,载药骨水泥的药物释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说明光热疗法产生的热量可促进DOX释放。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BGC-xNd/SA具有良好的促成骨活性,并且光热–化学联合疗法对MG-63骨肉瘤细胞起到了更显著的杀伤作用,表现出协同效应。因此,MBGC-xNd/SA作为一种新颖的多功能骨修复材料,在骨肉瘤的术后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钕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骨水泥 骨缺损修复 光热–化学联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脱钙骨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薛士壮 朱海霖 +2 位作者 陈建勇 冯新星 常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68-1072,共5页
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与脱钙骨(DB)复合,利用浸渍法制备出MBG/DB复合支架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牛松质骨(CB)、DB、MBG/DB复合支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B经浸酸处理后制备... 将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与脱钙骨(DB)复合,利用浸渍法制备出MBG/DB复合支架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牛松质骨(CB)、DB、MBG/DB复合支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B经浸酸处理后制备的DB,孔径大小在200~600μm范围内,孔隙率约为71%,抗压性能比CB明显降低(1.10±0.31)MPa,而采用浸渍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孔隙率降为40%左右,而压缩强度明显提高(8.49±2.14)MPa.体外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脱钙骨 复合支架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及表征
15
作者 郭敏 张红梅 +3 位作者 吴梦 郑永利 张天义 朱利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0-714,共5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三乙醇胺(TEA)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四水硝酸钙(Ca NT)为钙源,磷酸三乙酯(TEP)为磷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温度(40、60、80℃)下制备了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RMBG1、RMBG2、RMBG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三乙醇胺(TEA)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四水硝酸钙(Ca NT)为钙源,磷酸三乙酯(TEP)为磷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温度(40、60、80℃)下制备了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RMBG1、RMBG2、RMBG3,用高温煅烧法除去模板。通过FESEM、TEM、BET和纳米粒度分析表征了树枝状生物活性玻璃样品的形貌、结构、粒径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RMBG2粒径均一、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具有三维开放树枝状孔道的独特结构优势。X射线电子能谱定性分析表明,RMBG2中含有Si、Ca、P 3种元素,等离子体光谱(ICP)测试表明,RMBG2各元素对应的物质的量比大致为n(Si)∶n(Ca)∶n(P)=84∶14∶2。RMBG2的比表面积高达821.161m^2/g,孔径为5~21nm,孔体积为3.184m^3/g,可作为高效的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生物活性玻璃 结构 溶胶-凝胶法 药物释放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人工关节柄烧结复合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晓明 李志刚 +3 位作者 闫玉华 李世普 贺建华 王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2,共5页
采用两步涂烧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出防组织液渗透 ,结合强度高 ,生物相容性好的复合生物活性陶瓷涂层 。
关键词 钛合金 人工关节 烧结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多孔海绵的结构及止血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静静 朱海霖 +1 位作者 雷彩虹 陈建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6-2101,共6页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介孔生物玻璃(M58S)/丝素蛋白(SF)复合多孔海绵,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观察M58S和复合多孔海绵的形貌和结构特征,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大鼠肝脏止血模型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复合多孔海绵的...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介孔生物玻璃(M58S)/丝素蛋白(SF)复合多孔海绵,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观察M58S和复合多孔海绵的形貌和结构特征,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大鼠肝脏止血模型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复合多孔海绵的止血性能和细胞毒性。TEM显示M58S内部具有规则的纳米级介孔孔道,排列高度有序,比表面积达400m^2/g,平均孔径为7.3nm;FESEM显示复合海绵呈现多孔沟壑状结构,孔隙率>80%;APTT和PT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多孔海绵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的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促进凝血;小鼠肝脏止血模型显示当M58S含量>15%时,复合多孔海绵的止血效果较好且优于明胶海绵,有望用作体外快速止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 生物玻璃 丝素蛋白 复合多海绵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作造孔剂制备大孔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娜 王超 +1 位作者 朱苏敏 王若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100,共6页
0引言当创伤或者疾病导致严重的骨组织缺损时,剩余组织很难恢复它以前的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骨移植和种植,但是他们都有自身的缺陷[1~5].近年来,组织工程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法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细胞支架的构建是限制组织工程... 0引言当创伤或者疾病导致严重的骨组织缺损时,剩余组织很难恢复它以前的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骨移植和种植,但是他们都有自身的缺陷[1~5].近年来,组织工程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法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细胞支架的构建是限制组织工程发展的瓶颈[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聚乙二醇 溶胶凝胶 XRD SEM 生物活性玻璃 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硅酸盐所在多功能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用于骨、软骨及牙周组织工程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创新进展
19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6-536,共1页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常江研究员与吴成铁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在多功能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中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最近,该研究小组成功制备了含Li的介孔...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常江研究员与吴成铁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在多功能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中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最近,该研究小组成功制备了含Li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支架,并与浙江大学合作研究了其在关节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发现该类材料不仅能够促进关节软骨下骨的修复,同时还能够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愈合与再生,充分体现了该类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双向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组织工程支架 关节软骨 上海硅酸盐所 多功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信柏 李贺军 李克智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2-615,共4页
通过包埋 -粉末涂刷高温烧结工艺 ,以碳化硅作为过渡层制备出 C/C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采用 SEM、EDS、XRD考察了涂层的组织结构 ,结果表明所制涂层具有多孔结构 ,从基体到生物活性玻璃涂层 ,成分和结构呈连续变化 ,消除了生物玻... 通过包埋 -粉末涂刷高温烧结工艺 ,以碳化硅作为过渡层制备出 C/C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采用 SEM、EDS、XRD考察了涂层的组织结构 ,结果表明所制涂层具有多孔结构 ,从基体到生物活性玻璃涂层 ,成分和结构呈连续变化 ,消除了生物玻璃与基体的性质差异 ,实现了在 C/C复合材料表面进行生物活性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 C/C 碳化硅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