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汉族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17多态性分布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帮强 徐元宏 +1 位作者 陈影 周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1-17基因分型。结果安徽汉族人HPA-1 a、2 a、3 a、4 a、5 a、6 a、15 a基因频率分别为0.996 6、0.880 0、0.626 7、0.996 6、0.970 0、0.953 3、0.483 3;HPA-1 b、2 b、3 b、4 b、5 b、6 b、15 b基因频率分别为0.003 4、0.120 0、0.373 3、0.003 4、0.030 0、0.046 7、0.516 7;HP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a、16 a、17 a基因频率为1.000 0;HPA-7 b、8 b、9 b、10 b、11b、12 b、13 b、14 b、16 b、17 b未在本次调查中检出。结论安徽汉族人群HPA1-17多态性分布显示出自身特点,HPA-2、HPA-3、HPA-15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分型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单系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与周期蛋白D_3异常表达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孙英慧 李子龙 +1 位作者 马东初 翟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76-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 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 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 D3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原始细胞中 CD1 3 + + HL A- DR+细胞为 94.6 9% ,CD1 3+ + CD34+细胞为 96 .86 % ,CD41 a+ + CD34+ 细胞为 41.6 0 % ,CD1 3 + + CD41 a+ 细胞为 40 .0 0 % ,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仪单参数分析证实周期蛋白 D3表达明显升高 ,周期蛋白 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G1 期 5 2 .10 % ,S期9.90 % ,G2 + M期 38.0 0 %。结论 :周期蛋白 D3的异常表达导致单核系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同时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单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异性抗原 周期蛋白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各类品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试剂对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唐秋民 申卫东 +2 位作者 钟周琳 周燕 吴国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74-1077,共4页
本研究按国际输血学会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的要求,分析比较国际常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各类品种对血小板抗原McAb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的影响。向参加该研究的30个实验... 本研究按国际输血学会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的要求,分析比较国际常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各类品种对血小板抗原McAb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的影响。向参加该研究的30个实验室发放10份含已知血小板抗体特异性的血清和1份阴性对照血清样本,以及9份不同类别(GPⅡb/Ⅲa、GPⅠa/Ⅱa、GPⅠb/Ⅸ及GPⅣ)及克隆编号的血小板膜糖蛋白McAb和统一的实验研究技术方案,各参加实验室按方案进行检测并反馈结果数据,比较同一糖蛋白种类不同的McAb对MAIPA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PⅡb/Ⅲa中AP2,Gi-5,PL2-73等几种McAb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Ⅰa/Ⅱa的McAb中MBC202.2和143.1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Ⅰb/Ⅸ的McAb中142.11和CLB-MB45(CD42b)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Ⅳ的McAb中131.4的平均S/CO值较高。结论不同的McAb品种对样本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McAb对MAIPA的灵敏度有重要影响。用MAIP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时应同时使用相同糖蛋白种类而不同克隆号的McAb,以防止血小板抗体的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免疫学 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系统PCR-SSP基因分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悦康 李大成 +2 位作者 王大明 李茜 邓志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5-188,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采用PCR-SSP技术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系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并应用于血小板供者库的HPA基因定型。采用第11届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小板血清学与基因分型协作组推荐的序列特异性引物,调节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和探索最... 本研究目的是采用PCR-SSP技术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系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并应用于血小板供者库的HPA基因定型。采用第11届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小板血清学与基因分型协作组推荐的序列特异性引物,调节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和探索最佳PCR扩增条件,建立HPA-15系统基因分型技术。该分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第11届ISBT血小板协作组提供的质控样本进行验证,同时采用本研究合成的引物及商品化试剂盒,对50名随机的汉族血小板捐献者进行HPA-15系统基因分型,作为平行对照。应用本研究的方法,对第11届ISBT送检的10份考核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基因分型结果与ISBT公布的结果完全一致。50名随机的血小板志愿捐献者,经本研究的方法及美国G&T公司的试剂检测,基因分型的结果相符合;观察到的基因频率:HPA-15a和-15b分别为0.5100和0.49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A基因分型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合于常规HPA基因分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15系统 序列异性引物-PCR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血小板抗原1~6系统同步基因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志辉 吴国光 李大成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4-598,共5页
为研究采用PCR SSP技术,建立可靠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PA 1,2,3,4,5,6系统的同步基因分型方法,并以所建立的方法研究血小板抗原。设计合成18条序列特异性引物,探索最佳退火温度,通过调整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使HPA 1~6系统等位基因在... 为研究采用PCR SSP技术,建立可靠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PA 1,2,3,4,5,6系统的同步基因分型方法,并以所建立的方法研究血小板抗原。设计合成18条序列特异性引物,探索最佳退火温度,通过调整引物浓度、Mg2+离子浓度,使HPA 1~6系统等位基因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同步扩增和扩增产物在同一凝胶中进行同步电泳。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采用基因型已知的质控DNA进行验证。应用此方法,对2000年度国际输血协会(ISBT)第十届血小板基因定型与血清学工作组送检的15份考核样本(其中血样2份,DNA样本13份)进行了基因分型。用此方法检测质控DNA,结果与已知的HPA基因型完全相符;15份第十届血小板基因定型与血清学工作组的考核样本的检测结果,与ISBT公布的结果完全相同,准确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异性引物-PCR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1-5和15系统的同步基因分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玲 鞠海英 +1 位作者 刘永茂 李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通过对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PA)1-5和15系统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建立可靠的PCR-SSCP同步基因分型方法,为临床安全、有效输注血小板提供配型手段。方法:采用KI法制备基因组DNA模板,利用含有基因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 目的:通过对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PA)1-5和15系统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建立可靠的PCR-SSCP同步基因分型方法,为临床安全、有效输注血小板提供配型手段。方法:采用KI法制备基因组DNA模板,利用含有基因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检测的DNA样本HPA1系统中aa纯合子出现频率为85%,ab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15%,未见bb纯合子;HPA2系统中aa纯合子出现频率最高为5%,bb纯合子出现的频率为30%,ab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6%;HPA3系统中aa纯合子出现频率为47.5%,ab杂合子出现的频率为32.5%,bb纯合子20%;HPA4系统中全部是aa纯合子,未见ab或bb情况;HPA5系统中aa纯合子出现频率为52.5%,ab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45%,bb纯合子是2.5%;HPA15系统中aa纯合子出现频率为35%,ab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60%,bb纯合子是5%。结论:PCR-SSCP可快速准确地对HPA1-5和15系统进行同步基因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抗原 血小板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罗洪强 钟永根 封蔚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88-2592,共5页
背景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对于部分血小板计数(PLT)极度下降的患者有致死的出血风险。艾曲波帕作为升血小板的新药,为RITP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 背景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对于部分血小板计数(PLT)极度下降的患者有致死的出血风险。艾曲波帕作为升血小板的新药,为RITP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究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RITP的疗效,并观察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月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46例RIT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环孢素(CSA)组,各23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5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CSA组患者给予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与CSA组临床疗效。收集治疗组和CSA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外周血Th1细胞因子[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B1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PLT,并与对照组比较。记录治疗组和CS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9.9%(16/23),CS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9%(17/2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743)。治疗组、CSA组患者治疗前IL-2、IFN-γ、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IL-4、IL-5、P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SA组患者治疗3个月IL-2、IFN-γ、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CD5^+CD19^+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本组治疗前,IL-4、IL-5、PLT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8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CSA组16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34.8%)低于CSA组(69.6%)(χ^2=6.527,P=0.013)。结论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治疗RITP,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艾曲波帕联合硫唑嘌呤可能通过调节RITP患者外周血Th淋巴细胞及B1淋巴细胞,进而促进血小板生成,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发性 艾曲波帕 硫唑嘌呤 T细胞抗原受体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宫强 刘思国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3年第6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结核杆菌 异性诊断 抗原 细菌学 临床症状 血清学 人类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地区机采血小板捐献者HPA分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文静 徐云鹏 +4 位作者 李菲 李萍 康少平 李立宏 王奕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38,共6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血小板捐献者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内外其... 目的: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血小板捐献者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表现地区特异性。结果:HPA-1、HPA-2、HPA-4系统中基因表达均为纯合子aa,未出现表达纯合子bb的存在者,其中HPA-1和HPA-4系统各发现杂合子ab表达1例(1%),HPA-2系统发现杂合子ab表达14例(14%);HPA-5系统基因表达主要为纯合子aa(98%),极少数表达纯合子bb(2%);HPA-3和HPA-15系统基因表达杂合程度较高,HPA-3系统基因表达aa、ab、bb表达比例分别为46%、40%、14%,HPA-15系统基因表达aa、ab、bb表达比例分别为21%、64%、15%。结论:张家口地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基因频率具有本地区特点;HPA-3和HPA-15系统基因表达杂合程度较高,引发同种免疫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地区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型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雪梅 许春娣 +3 位作者 奚容平 陈舜年 许玲娣 范丽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DU)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健康儿童80例、DU患儿58例...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DU)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健康儿童80例、DU患儿58例的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并同时检测DU患儿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在DU患儿中,HLA-DQB1×0503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儿童(分别为:6.02%、0.63%,P<0.05,RR=9),而在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DU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QB1×05031与DU呈正相关,DU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存在着遗传学的差异;虽然H.pylori感染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但HLA-DQB1×05031并不是通过H.pylori感染而影响DU的遗传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一DQBl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清除肾移植受者供体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琪 蒋秋艳 +4 位作者 熊艳 王凤英 晏强 邹贵勉 眭维国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清除效果。方法 4例肾移植高致敏受者共进行了7例次DFPP治疗,采用Luminex技术监测DSA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 目的探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清除效果。方法 4例肾移植高致敏受者共进行了7例次DFPP治疗,采用Luminex技术监测DSA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DSA的MFI[1 036(0~4 113)]较治疗前[6 446(2 999~12 905)]明显下降(Z=-2.503,P=0.012)。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且通过术后DFPP治疗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DFPP治疗引起白蛋白水平下降。结论 DFPP可以有效清除受者体内的DSA,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 肾移植 供体异性抗体(DSA) 受者 高致敏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Luminex技术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免疫负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玉娇 瞿文 邵宗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59-1262,共4页
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包括血小板消耗过多及产生不足,两者皆主由IgG抗血小板抗体介导[1],自身免疫的主靶点是血小板糖蛋白,如GPⅡb/Ⅲa和GPⅠb/Ⅸ。已经证实,ITP与血小板自身抗原的失耐受有关,而失耐受的原因仍不清楚。
关键词 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糖蛋白 负调控因子 自身免疫 抗体介导 相关免疫 细胞免疫 自身反应性 抗原异性 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精液血清特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一平 吴梅筠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8-22,共5页
确证精斑常用抗人精液血清作沉淀反应。这种抗血清特异性差,常与人类某些体液发生交叉反应,以致精斑确证试验结果不可靠,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作者用人类精子、精浆、精液与人类精浆特异性抗原p30分别免疫家兔,制备各种抗血清,... 确证精斑常用抗人精液血清作沉淀反应。这种抗血清特异性差,常与人类某些体液发生交叉反应,以致精斑确证试验结果不可靠,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作者用人类精子、精浆、精液与人类精浆特异性抗原p30分别免疫家兔,制备各种抗血清,用环状沉淀、琼脂双向扩散及免疫电泳等技术对这些抗血清的特异性进行丁研究,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异性 抗人精液 异性抗原 沉淀反应 交叉反应 试验结果 鉴定结果 人类精子 免疫电泳 抗血清 准确性 P30 精斑 确证 精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近年来,我国儿童肾移植发展迅速,但仍缺乏足够的有关移植肾长期存活方面的临床数据。成人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的产生及其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其术后dn... 近年来,我国儿童肾移植发展迅速,但仍缺乏足够的有关移植肾长期存活方面的临床数据。成人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的产生及其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其术后dnDSA的产生及其对移植肾和受者的影响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就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儿童肾移植术后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产生及影响、儿童肾移植术后DSA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预防策略提出建议,旨在为提高儿童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儿童肾移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儿童 免疫系统 供者异性抗体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 移植肾失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性粒细胞抗原的基因频率与其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傲雪 杨颖 +3 位作者 张嘉敏 杨启修 高欢欢 朱自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04-910,共7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uman neutrophil antigens,HNA)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其分子特征。方法:使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上海地区326名随机...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uman neutrophil antigens,HNA)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其分子特征。方法:使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上海地区326名随机健康献血者的HNA-1(-a,-b,-c),HNA-3(-a,-b),HNA-4a(+,-)和HNA-5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验证其分子特征;并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另外91份随机健康样本HNA-2a抗原表达。结果:本研究成功分析HNA-1、3-5各系统基因型。发现3例FCGR3B的变异体,其中2例为FCGR3B*01等位基因发生227 A→G和349 G→A的突变,另1例为一条染色体上的FCGR3B*02等位基因发生277 A→G的突变。HNA-1a、1b、1c、3a、3b基因频率分别为0.620、0.380、0、0.653和0.347,HNA-4a(+)、4a(-)、5a(+)、5a(-)基因频率分别为1、0、0.896和0.104,流式结果证实HNA-2a抗原频率为1,所测个体均具有HNA-2a阳性粒细胞,但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比例的阳性粒细胞。这些分布与高加索人群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与广东人群相比,主要是HNA-3系统分布有差异。结论:中国上海人群HNA具有独特的多态性,需要引起输血实践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 基因频率 抗原频率 序列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惠宇 蒋昊 +6 位作者 周政 胡林昆 王亮良 潘浩 魏雪栋 黄玉华 侯建全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3,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进行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确诊为caAM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分为caAMR组(41例)和caAMR+TCMR...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进行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确诊为caAM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分为caAMR组(41例)和caAMR+TCMR组(20例),随访3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活检时24 h尿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预测移植物丢失中的价值。应用LASSO-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矩阵分析比较分组、结局和Banff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亚组移植肾存活率。结果caAMR组和caAMR+TCMR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79%,活检时eGFR和24 h尿蛋白预测3年移植肾丢失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可信区间(CI)0.70~0.97]和0.78(95%CI 0.61~0.96)。LASSO-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法显示eGFR≤25.23 mL/(min·1.73 m^(2))及主要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可能是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7.67(95%CI 2.18~27.02)和5.13(95%CI 1.33~19.80)。Banff慢性病变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之间存在强相关性(P<0.05)。结论活检时主要DSA为HLAⅠ类以及eGFR≤25.23mL/(min·1.73m^(2))可能是影响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慢性排斥反应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供者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移植肾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和雌激素对人类前列腺间质细胞bFGF、TGFβ2以及smoothel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伟 郑少斌 张进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雄激素和雌激素对培养的人前列腺间质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培养出11株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病人前列腺间质细胞,并给予双氢睾酮(DHT)和雌二醇(E2)刺激,通过RT-PCR法... 目的研究雄激素和雌激素对培养的人前列腺间质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培养出11株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病人前列腺间质细胞,并给予双氢睾酮(DHT)和雌二醇(E2)刺激,通过RT-PCR法观察bFGF和TGFβ2的mRNA表达,同时观察了平滑肌细胞分化特异性抗原(smoothelin)的mRNA表达。结果DHT能明显上调bFGF表达,E2能明显上调TGFβ2和smoothelin表达,且TGFβ2和smoothelin表达量成正相关。结论DHT能诱导bFGF表达,E2能诱导TGFβ2表达。E2诱导向平滑肌的细胞转化可能与TGFβ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前列腺间质细胞 雄激素 雌激素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平滑肌细胞分化异性抗原 前列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调节性T细胞免疫疗法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俣 李佩璐 +1 位作者 葛军 蒋廷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7-552,共6页
调节性T细胞(Treg)是对机体进行免疫负调控的一类T细胞亚群,具有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通过嵌合抗原受体(CAR)技术对Treg进行特异性的改造,可以成功地将供体特异性抗原嵌合到Treg表面,从而实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为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 调节性T细胞(Treg)是对机体进行免疫负调控的一类T细胞亚群,具有抑制排斥反应的作用。通过嵌合抗原受体(CAR)技术对Treg进行特异性的改造,可以成功地将供体特异性抗原嵌合到Treg表面,从而实时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为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前景的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Treg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CAR-Treg技术实现的主要难点及其在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CAR-Treg在器官移植领域应用的机会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调节性T细胞(Treg) 嵌合抗原受体(CAR)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移植免疫耐受 供体异性抗体(DSA)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天然抗α-Gal抗体抑制肽的筛选
19
作者 张旭 詹金彪 +2 位作者 许林海 严士焜 王克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2-715,共4页
人类天然抗体可以与猪细胞抗原表位Gal α1,3 Gal结合 ,触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HAR是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的首要障碍 .阻断人的天然抗体 ,阻止其与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结合 ,是防止超急性排斥的有效措施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从X... 人类天然抗体可以与猪细胞抗原表位Gal α1,3 Gal结合 ,触发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HAR是猪器官移植至人体时的首要障碍 .阻断人的天然抗体 ,阻止其与猪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结合 ,是防止超急性排斥的有效措施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 ,从XCX15随机肽库中筛选与西非单叶豆凝集素 (GS I B4)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肽 .得到一个小肽序列为SCTALSFPSFAFLARGT ,其与人血清中天然抗体的结合可以被蜜二糖(melibiose)竞争性地抑制 ,同时该小肽还能抑制人类天然抗体介导的猪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因此 ,筛选到的小肽能作为人天然抗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天然抗体 抗超急性排斥 抗α-Gal抗体 猪细胞表面异性抗原 器官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ER-2/neu、TPS、CA15-3和TSGF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8
20
作者 蒋显勇 易艳军 +4 位作者 梁庄严 袁才佳 李木兰 邹明英 李邓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115-4117,共3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糖类抗原15-3(CA15-3)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46例良性乳...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糖类抗原15-3(CA15-3)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46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女性血清中HER-2/neu、TPS、CA15-3和TSGF水平。结果 :乳腺癌组HER-2/neu、TPS、CA15-3及TSGF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良性乳腺疾病组4项肿瘤标志物浓度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R-2/neu、TPS、CA15-3和TSGF联合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各单项检测灵敏度。结论: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不高,而HER-2/neu、TPS、CA15-3和TSGF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组织多肽异性抗原 糖类抗原15-3 肿瘤 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