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诗》可以群”的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4
1
作者 左尚鸿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2-146,共5页
对孔子“《诗》可以群”的解读阐释历代以来都显得零零碎碎,且附会成分甚多。文章将假以人类学的文艺研究方法,来对“《诗》可以群”所涵盖的天命鬼神之辨与人类意识的觉醒、夷狄华夏之辨与族群意识的反思、群己之辨与个体意识的启蒙等... 对孔子“《诗》可以群”的解读阐释历代以来都显得零零碎碎,且附会成分甚多。文章将假以人类学的文艺研究方法,来对“《诗》可以群”所涵盖的天命鬼神之辨与人类意识的觉醒、夷狄华夏之辨与族群意识的反思、群己之辨与个体意识的启蒙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群 人类觉醒 族群反思 个体启蒙 人类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嬗变与坚守——热贡绘画唐卡中“模件化”现象的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星星 覃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70-75,共6页
从传统到现代,唐卡以其标准乃至严格的"模件"体现藏传佛教造像的法度。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量度经形成的"模件化"体系,以及"模件"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劳动分工与师徒传承下的风格沿袭等现象,进一步阐释"... 从传统到现代,唐卡以其标准乃至严格的"模件"体现藏传佛教造像的法度。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量度经形成的"模件化"体系,以及"模件"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劳动分工与师徒传承下的风格沿袭等现象,进一步阐释"地方性"的唐卡画师对于"模件"的嬗变与坚守,以及"模件"在神圣与世俗间的变迁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 绘画唐卡 模件化 人类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圣修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4年第9期12-23,共12页
“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杜圣修独到的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说得很明白,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人们历来对此作的命意阐释也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暴露了家族制... “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杜圣修独到的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说得很明白,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人们历来对此作的命意阐释也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看法,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真的人” 人吃人 鲁迅 人类学阐释 中国民族 自我超越 生存状态 宗法社会 先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何以可能——对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之认识论的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邵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地方性知识"是阐释人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首倡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深化和校验可以分别通过人类学家与"文化持有者"的对话、深入文化个案的实例研究和展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来... "地方性知识"是阐释人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首倡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深化和校验可以分别通过人类学家与"文化持有者"的对话、深入文化个案的实例研究和展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来完成。此种认识论主张的贡献在于其充分弘扬了认识者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意识,从而借助对文化符号的"深描"来达到对文化实体存在之内在意义的阐释;其局限性为,否认认识活动规律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规律,将在实践上限制阐释人类学充分开发其认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人类学 克利福德·格尔茨 认识论 地方性知识 深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人类学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5
5
作者 涂传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55,共6页
从阐释人类学的视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中的认知逻辑起点、研究性质、田野调查、民族志表述、认知视角以及个案与理论归纳的关系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反思。研究表明,阐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处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阐释人类学的视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中的认知逻辑起点、研究性质、田野调查、民族志表述、认知视角以及个案与理论归纳的关系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反思。研究表明,阐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处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有: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的认知逻辑起点在于对其意义的解释;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应是以质性研究而不是量化研究为主;"持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近经验和远经验并置观"有助于克服田野调查法自身的不足;深度描写是民族传统体育个案研究中可尝试的表述方法;应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个案进行研究;应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归纳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人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 认知逻辑 质性研究 田野调查 民族志 认知视角 理论归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教育意蕴--读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杰远 乔晓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5-60,共6页
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文化群体内部约定俗成、代际传承的一种文化符号系统,代表着当地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解释,被当地人信仰和保护。地方性知识具有功能性、生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吉尔兹提出的知识的地方性、建... 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文化群体内部约定俗成、代际传承的一种文化符号系统,代表着当地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解释,被当地人信仰和保护。地方性知识具有功能性、生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吉尔兹提出的知识的地方性、建构性与阐释性理念,对学校教育中加强学校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坚守教育目的中的人的主体性、预留课程体系的地方性空间、追寻教学知识的符号意义、重视教师队伍的地方性知识、延续教育学的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克利福德·吉尔兹 文化人类学 阐释人类学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勇 刘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47,共4页
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一理论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工具,也为真正建立具有中国风味和中国气派的中国... 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一理论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工具,也为真正建立具有中国风味和中国气派的中国体育科学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民族传统体育 阐释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社会研究的人类学视角——R Madsen教授的《中国的天主教徒》评介
8
作者 韩俊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9,共5页
赵文祠教授的《中国的天主教徒:一个凸显的公民社会中的悲剧与希望》一书,从人类学角度进入到公民社会的深层研究,通过生动浅显的行文,折射出作者深切的道德关怀,但其中一些论点仍值得学界商榷。
关键词 公民社会 阐释人类学 中国天主教 道德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性视域下的地方研究:从地方感到地方性知识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庆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5,共9页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文化冲突、身份危机、文化霸权等后果,寻求一种多元包容的共同文化的建构路径,以消解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地方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成为备受当今人文学者关注的课题。一些学者采取从地方理论入手的路径,汲取资...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文化冲突、身份危机、文化霸权等后果,寻求一种多元包容的共同文化的建构路径,以消解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地方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成为备受当今人文学者关注的课题。一些学者采取从地方理论入手的路径,汲取资源来建构共同文化。当前的地方研究主要沿着人文主义地理学、阐释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中阐发的地方理论展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地方感”以身体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从身体的空间感知出发来探讨人与地方的情感关系;阐释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理论倡导文化深描、推动实践调和,揭示共同文化是多元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生成的动态网络;科学实践哲学则在“知识与权力”这一问题域下使用“地方性知识”概念,在解构了普遍知识的合法性的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独特认知模式。这些理论在哲学基础、研究指向和学科归属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用作理论资源的过程中易发生概念上的错置和学科边界的迷失,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作出阐发和比较,廓清各种地方理论的源流和学理,为共同文化的建构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 地方感 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 科学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与反对阐释--对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媛 黄剑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2,共6页
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 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强调深度描绘来阐释内部的意义。它所强调的阐释并非桑塔格反对的那种单一化的阐释,事实上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直都在尝试多种阐释形式以求达到恰当真实的反映文化的目的。总之,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主张其实与当代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议程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反对阐释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阐释人类学具有相当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对阐释 阐释人类学 阐释 桑塔格 格尔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48
11
作者 黄小芃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76,共5页
美国哲学家阿皮亚1993年提出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至今已有20年。自2005年起深度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和译学界产生影响。但该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研究不免存在着盲点和缺陷。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阿皮亚其人其... 美国哲学家阿皮亚1993年提出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至今已有20年。自2005年起深度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和译学界产生影响。但该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研究不免存在着盲点和缺陷。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阿皮亚其人其学、他提出的深度翻译的概念、提倡深度翻译之目的、定义深度翻译的缘由、深度翻译的方法、阐释人类学及其深度描写理论与翻译的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深度描写 阐释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之后”与格尔茨的文化分析范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6,共5页
"事实之后"的分析是格尔茨在1995年出版的《追寻事实》一书中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一个尝试的新见解。"事实之后"与阐释人类学一脉相承,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完善和发展了阐释人类学。通过此种分析范式,格尔茨回应了20世纪8... "事实之后"的分析是格尔茨在1995年出版的《追寻事实》一书中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一个尝试的新见解。"事实之后"与阐释人类学一脉相承,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完善和发展了阐释人类学。通过此种分析范式,格尔茨回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学学科范式、表述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质疑。格尔茨认为"事实之后"的分析可以作为今后人类学关于文化的一个有效尝试。本文对"事实之后"的生成背景、主要内容与学术渊源做了细致介绍,并就其对当今人类学的影响做了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利福德·格尔茨 事实之后 阐释人类学 文化的一个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