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三成 胡静 +1 位作者 赵今 Paul Speight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探讨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感染类型。方法 应用HPV L1区通用引物Gp5+/Gp6+和HPV特型引物(HPV6/11,16,18,31,33),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4例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 目的 探讨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感染类型。方法 应用HPV L1区通用引物Gp5+/Gp6+和HPV特型引物(HPV6/11,16,18,31,33),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4例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结果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中,HPV感染率为88.2%;亚型HPV6/11感染率为47.06%,HPV16感染率为11.76%,HPV18感染率为2.94%,HPV31感染率为5.88%。结论 艾滋病毒感染患者口腔疣状肿块和HPV感染关系密切,而且大多数和低危型HPV6/11感染有关,少数病例和高危型HPV16,18,31感染有关;同一病例可以感染两种以上HPV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 艾滋病毒感染 HPV感染 患者 口腔黏膜 人类乳头病毒 感染率 DNA HPV16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乳腺癌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成 张文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23-1025,共3页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类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毒,最早发现其与子宫颈癌相关。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HPV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显的十分必要。该文...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类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毒,最早发现其与子宫颈癌相关。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HPV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显的十分必要。该文对HPV的基本结构、致病机制、致乳癌机制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及研究新思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 人类乳头病毒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被引量:22
3
作者 柯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9-603,共5页
本课题组近 3年来 ,以食管癌为主 ,用PCR、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中的存在 ,发现在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有很高比例的HPV检出率 (6 3%、6 6 %及 5 0 % )以及活跃的病毒mRN... 本课题组近 3年来 ,以食管癌为主 ,用PCR、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中的存在 ,发现在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有很高比例的HPV检出率 (6 3%、6 6 %及 5 0 % )以及活跃的病毒mRNA或蛋白表达。在食管癌高发人群的普查标本上 ,随着食管癌上皮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 ,HPV检出率和表达率逐渐增高。我们同时发现选择不同的病毒靶位开展PCR会得到不同的检出率。E6 /E7片段可较真实地反映HPV感染情况。我们的结果提示 :HPV 16与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HPVDNA的存在和活跃的表达与细胞癌变相关 ;HPV 16E6 /E7与L1片段相比 ,检出率大大提高。我们认为HPV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结合对HPV感染的人群筛选遗传易感基因 ,对高危人群识别、预防、早诊和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DNA肿病毒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疣状肿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P53,Ki-67蛋白过度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马三成 马斌林 +1 位作者 胡静 Paul Speight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 :了解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CR对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P5 3和Ki 67蛋白、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 ) ,巨细胞病毒 (CMV)... 目的 :了解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CR对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P5 3和Ki 67蛋白、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 ) ,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EBV )进行检测。结果 :( 1)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中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2 3 % ,Ki 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76% ,二者均低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鳞癌(P <0 .0 5 ) ,但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 2 )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疣状肿块中 ,HPV感染率为 88.2 % ,明显高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黏膜鳞癌 (P <0 .0 1)。没有检测到EBV、CMV病毒感染。结论 :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疣状肿块和HPV感染有关 ,存在抑癌基因突变和细胞过度增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肿块 p53 Ki-67 人类乳头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口腔鳞癌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帕提曼 张志愿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1年第3期162-164,共3页
HPV是一种DNA病毒,与人类多种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从其生物学特性、与口腔鳞癌的关系在正常口腔粘膜中的感染情况及传播途径作一综述。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口腔粘膜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端粒酶hTERT表达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建英 范明明 +1 位作者 韩凤娟 吴效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2期1321-1324,共4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人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致癌作用的主要基因为E6、E7。E6蛋白能诱导端粒酶的表达,其机制是激活了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的转录活性。端粒酶激活是HPV感染后导致宫颈上皮瘤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关键性步骤。现...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人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致癌作用的主要基因为E6、E7。E6蛋白能诱导端粒酶的表达,其机制是激活了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的转录活性。端粒酶激活是HPV感染后导致宫颈上皮瘤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关键性步骤。现就HPV感染及端粒酶hTERT在宫颈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病毒 端粒酶HTERT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窥镜切除小儿喉乳头状瘤的麻醉方法和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庆 白浪 陈英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鼻内窥镜切除 乳头 麻醉方法 小儿 人类乳头病毒 以手术为主 麻醉作用时间 支撑喉镜下 良性肿 最大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蛋白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意义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静阳 胡波 +3 位作者 孙海姣 王炜智 裴笑月 于晶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14-1516,1526,共4页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表达的意义,探讨其与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以期用P16蛋白的表达预测CIN进展。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宫颈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137例,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表达的意义,探讨其与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以期用P16蛋白的表达预测CIN进展。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宫颈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137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并评分,HC2方法检测高危型HPV-DNA,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P16蛋白表达在慢性子宫颈炎伴鳞状上皮化生中均阴性(0/40),CINⅠ阳性90.91%(20/22),CINⅡ阳性为95.00%(19/20),CINⅢ阳性为100.00%(25/25),浸润性鳞癌阳性为100.00%(30/30)。在慢性子宫颈炎伴鳞化中高危型HPV阳性1例,CINⅠ12例,CINⅡ14例,CINⅢ22例,浸润性鳞癌29例。CIN中感染高危型HPV的病例,P16蛋白均呈阳性表达。结论:P16蛋白可作为区分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良性反应性增生的标记物,其表达的分层现象能够很好的反映出CIN的分级,P16蛋白阳性表达的评分有助于区分出有高危发展倾向的C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蛋白 宫颈上皮内 人类乳头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L1壳蛋白联合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潘琼慧 黄凌霄 +2 位作者 陈育梅 朱雪燕 朱雪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4-326,共3页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4位因素。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然而,并非所有的HPV感染必然导致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宫颈癌。大部分宫颈HPV...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4位因素。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然而,并非所有的HPV感染必然导致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宫颈癌。大部分宫颈HPV持续感染8~10个月能自行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P16INK4A 上皮内病变 联合检测 壳蛋白 人类乳头病毒 HPV感染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鳞癌MDM2表达与HPV感染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阳玲 张淑兰 +1 位作者 王欣彦 王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鼠双微体基因(MDM2)表达与不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态的外阴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42例外阴鳞癌组织、1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MDM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PCR检测其HPV-DNA,分析HPV阳... 目的:探讨鼠双微体基因(MDM2)表达与不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态的外阴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42例外阴鳞癌组织、1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MDM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PCR检测其HPV-DNA,分析HPV阳性组和阴性组外阴鳞癌组织中MDM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DM2基因mRNA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相对含量及阳性表达率(0.54±0.35,38.1%)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组织(0.21±0.04,0;P<0.05);低分化癌(1.01±0.45,72.7%)与中、高分化癌(0.41±0.18,27.8%;0.32±0.03,23.1%)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DM2蛋白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相对含量及阳性表达率(1.11±0.16,33.3%)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组织(0.87±0.02,0;P<0.05);低分化癌(1.27±0.14,63.6%)与中、高分化癌(1.09±0.17,22.2%;1.04±0.12,23.1%)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DM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在HPV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外阴鳞癌的形成和发展中MDM2基因与HPV可能作为两个独立的因素起作用;MDM2可能参与了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与外阴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鳞癌 人类乳头病毒 鼠双微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诊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解建军 张仁亚 +2 位作者 Mills A M Coppock J D Willis B C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99-1199,共1页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亦称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可带来相当大的诊断挑战,并且与观察者之间重复性较差和过诊断有关。此外,一些辅助性检测项目,如p16免疫组化检查在解析LSIL与正常/反应性鳞状上皮病变的差异作用不大。...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亦称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可带来相当大的诊断挑战,并且与观察者之间重复性较差和过诊断有关。此外,一些辅助性检测项目,如p16免疫组化检查在解析LSIL与正常/反应性鳞状上皮病变的差异作用不大。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RNA原位杂交(ISH)检测在LSIL的诊断中可能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但目前这方面尚没有较大宗病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原位杂交 宫颈上皮内 上皮内病变 诊断方法 低级别 HPV 人类乳头病毒 E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施晓琴 刘军权 +1 位作者 陈复兴 陈维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的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的73例受试者均为HPV-DNA检测阳性,并经过冷冻、或激光、或电外科治疗加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半年未愈... 目的:观察自身树突状细胞疫苗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的作用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的73例受试者均为HPV-DNA检测阳性,并经过冷冻、或激光、或电外科治疗加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半年未愈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因子联合定向培养树突状细胞(DC);从CA患者的疣细胞中提取HPV抗原,用其致敏自身DC制备DC疫苗;将DC疫苗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检测T细胞增殖数;同时将自身DC疫苗注入患者腹股沟的浅表淋巴结内,每例注入DC总数为(1~4)×107个,观察其疗效。结果:经HPV致敏的DC疫苗能促进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HPV致敏DC疫苗治疗后,治愈率为90.4%(66/73),经6~12个月随访无复发;每例治愈时间为(25±10)d。结论:HPV致敏的自身DC疫苗能提高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治疗HPV致尖锐湿疣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疫苗 人类乳头病毒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筛查技术应用的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冯桂芬 甘宝姗 周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79-3781,共3页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名妇女确诊为宫颈癌.当中约有2.75万人死于该病。据统计,83%的宫颈癌患者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已成为这些地区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密切...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名妇女确诊为宫颈癌.当中约有2.75万人死于该病。据统计,83%的宫颈癌患者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已成为这些地区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密切相关。HPV是一种嗜上皮细胞性的病毒,能引致上皮组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筛查技术 人类乳头病毒 上皮组织增生 应用 发展中国家 恶性肿 癌症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黄散对高危型HPV感染CINⅠ和CINⅡ患者Th_1/Th_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冬梅 濮德敏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8-490,共3页
目的观察二黄散对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影响。方法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二黄散治疗前后血液中IFN-γ,TNF-α,... 目的观察二黄散对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影响。方法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二黄散治疗前后血液中IFN-γ,TNF-α,IL-4和IL-10变化情况。结果 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用二黄散治疗后,IFN-γ,TNF-α升高,IL-4,IL-10下降。结论二黄散能使高危型HPV感染者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降低,使细胞免疫占优势,从而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黄散 人类乳头瘤状病毒 上皮内样病变 宫颈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阳性口咽癌患者预后与T细胞浸润和新抗原负荷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卢涣滋 王迪侃 王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5-735,共11页
口咽癌是头颈鳞癌中重要的癌种之一,与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有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在临床治疗过程发现,HPV 阳性口咽癌患者整体预后好于 HPV 阴性患者。目前,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 口咽癌是头颈鳞癌中重要的癌种之一,与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有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在临床治疗过程发现,HPV 阳性口咽癌患者整体预后好于 HPV 阴性患者。目前,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 TCGA 数据库,对 HPV 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和效应功能以及新抗原负荷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HPV 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比 HPV 阴性患者显著提高。对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相对丰度进行分析显示,HPV 阳性患者的 CD8+ T 细胞较 HPV 阴性患者显著提高,其效应分子 IFN-γ和 Granzyme B 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对新抗原数目进行分析发现,HPV 阳性患者肿瘤组织中新抗原较 HPV 阴性患者低。本研究结果为 HPV 相关口咽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人类乳头瘤状病毒 生物信息学分析 T细胞浸润 新抗原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迎春 周航波 +3 位作者 周晓军 王建东 盛蓁 陆珍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标记及HPV原位杂交技术对5例发生于结肠的腺鳞癌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 目的探讨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标记及HPV原位杂交技术对5例发生于结肠的腺鳞癌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51岁。肿瘤位于结肠肝曲、脾曲、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距肛门12cm及14cm处。主要症状为便血、腹痛、腹泻和消瘦。4例患者分别死于术后12、21、22和33个月,1例术后3个月生存。镜下癌组织有腺癌和鳞癌成分共同组成,可见两种成分的移行。鳞癌细胞表达CK5/6、34βE12和p63,而腺癌细胞均阴性表达。腺癌细胞均表达CDX-2,鳞癌细胞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二者均不表达TTF-1。原位杂交显示HPV6/11和HPV16/18均阴性。结论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是肠道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组织起源尚无定论,临床预后较单纯腺癌差。HPV6/11和HPV16/18感染与结直肠腺鳞癌的发生关系还难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 原发性腺鳞癌 人类乳头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中α-enolase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时梅 党裔武 +1 位作者 冯震博 罗殿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烯醇化酶-α(α-enolase)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30例慢性宫颈炎、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7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α-enolase蛋白... 目的探讨烯醇化酶-α(α-enolase)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30例慢性宫颈炎、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7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α-enolase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70例宫颈鳞癌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1)α-enolase蛋白表达于细胞质和(或)胞核中。在慢性宫颈炎、CIN和宫颈癌中,α-enolase蛋白在胞质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17%(1/24)、18.5%(10/54)和54.3%(38/70),表达依次增强(P=0.000)。(2)宫颈癌中HPV总感染率为97.1%(68/70),共检出8种HPV基因型,分别为HPV16、18、58、31、52、59、66、68,构成比为80.0%、14.3%、4.3%、4.3%、2.9%、2.9%、1.43%、1.43%。双重感染10例,占14.3%。HPV16、18为主要致病基因型。(3)宫颈癌中α-enolase蛋白表达的定位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0.340,P=0.012)。结论宫颈鳞癌中α-enolase蛋白表达与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 人类乳头病毒 α-enol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癌患者循环HPV DNA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瑜琪 吴小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8-150,共3页
近来,癌症患者血浆/血清中肿瘤DNA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特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同样,人们对宫颈癌患者血浆/血清中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DNA亦作了研究。研究采用不同的检测标本(血浆/血清)、不同的DNA抽提方式及不同的... 近来,癌症患者血浆/血清中肿瘤DNA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特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同样,人们对宫颈癌患者血浆/血清中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DNA亦作了研究。研究采用不同的检测标本(血浆/血清)、不同的DNA抽提方式及不同的引物来检测循环游离HPV DNA,所得的阳性率从6.9%~50%不等。因为宫颈癌患者血浆/血清中的HPV DNA很可能来源于肿瘤本身,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宫颈癌治疗后的监测工具,特别是针对晚期的患者。可以预测,这一极具有应用前景的分子肿瘤标志物不久将会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类乳头病毒 循环肿DNA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女性下生殖道病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静 金木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573-3575,共3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女性下生殖道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学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肾移植术后女性下生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宫颈细胞学和病理资料。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33.17岁。肾移植术后发生生殖道病变的平均间期为4年。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女性下生殖道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学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肾移植术后女性下生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宫颈细胞学和病理资料。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33.17岁。肾移植术后发生生殖道病变的平均间期为4年。12例均为原位性非浸润性病变: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9例,上皮内瘤变9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1例。9例上皮内瘤变中7例伴发HPV感染。12例中8例是下生殖道多部位病变。外阴、阴道和肛周病变行局部切除,宫颈多采用锥切。平均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肾移植术后女性生殖道病变多见于中年女性,相对于肾移植术后其他肿瘤发生较晚,病变主要是HPV感染和非浸润性上皮内瘤变。病变局部切除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下生殖道病变 上皮内 人类乳头病毒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冷式红外光医用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外阴尖锐湿疣120例报告
20
作者 史惠蓉 常青 乔玉环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67-68,共2页
风冷式红外光医用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外阴尖锐湿疣120例报告史惠蓉,常青,乔玉环(450052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尖锐湿疣是全球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剧增,已跃居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第二位,成为妇产科门诊的... 风冷式红外光医用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外阴尖锐湿疣120例报告史惠蓉,常青,乔玉环(450052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尖锐湿疣是全球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剧增,已跃居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第二位,成为妇产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尖锐湿疣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尖锐湿疣 多功能治疗仪 风冷式 红外 性传播疾病 光凝结器 创面愈合 疗效分析 人类乳头病毒 赘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