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熵的砒砂岩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孙成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董晓宇 台辉 任小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7,共8页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稳定性因素的响应,从人工林结构和功能角度出发,以人工林林分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主体,建立评价体系,结合信息熵理论构建了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最优的是油松纯林,其次是山杏纯林、沙棘纯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2)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土壤理化性质(0.3772)、物种多样性(0.3201)、林分结构(0.3027)。(3)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3263)、林分密度(权重为0.3126)、草本均匀度(权重为0.2507)、草本优势度(权重为0.3454)、土壤容重(权重为0.2518)、凋落物蓄积量(权重为0.2105)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3个一级指标权重数值相对均衡,反映出该地生态治理制约因素均衡,非单一性生态脆弱;油松林整体评价稳定,适宜作为该地植被建设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2
作者 林考焕 叶功富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8-94,共7页
在总结国内外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人工林树种的自我维持,多样性和稳定性理论,人为干扰与稳定性的关系,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指出应加强干扰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 在总结国内外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人工林树种的自我维持,多样性和稳定性理论,人为干扰与稳定性的关系,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指出应加强干扰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以及人工林树种和品系选择、组合和搭配技术的研究,提高人工林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多样性,优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态系统 稳定性 多样性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调控对杉木人工林碳汇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周林明 刘学松 +3 位作者 范建忠 焦洁洁 徐永宏 姚良锦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12-118,共7页
目前,浙江省大部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存在长期缺乏管理的问题,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下降和生态功能减弱。如何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林分蓄积量、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改善景观观赏性,并促进区域森林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的... 目前,浙江省大部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存在长期缺乏管理的问题,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下降和生态功能减弱。如何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林分蓄积量、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改善景观观赏性,并促进区域森林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林隙调控作为一种人工干预手段,能够通过改变森林结构和微环境条件,显著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进而提升森林的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基于浙江省杉木人工林失管问题,本研究阐述不同林隙调控方式对森林更新、稳定性、生产力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探讨林隙调控对杉木林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境异质性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作用,这将有助于评估林隙调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方向。合理的林隙管理与保护不仅能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还有助于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 碳汇 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杉阔混交对退化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焱 肖以华 +5 位作者 胡冬南 付志高 朱火生 许涵 史欣 贲春丽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3,共11页
[目的]探析不同杉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情况及其稳定性特征,为衰退林地土壤稳定性提升和混交阔叶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乐昌林场营造20年的10个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筛分法,探究杉阔混... [目的]探析不同杉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情况及其稳定性特征,为衰退林地土壤稳定性提升和混交阔叶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乐昌林场营造20年的10个不同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湿筛分法,探究杉阔混交对退化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解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杉阔混交林地土壤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均占有较大比重,范围为67%~98%,说明杉阔混交后林下土壤的稳定性较好。(2)总体上看,不同的林分类型间土壤团聚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观光木、乐昌含笑和阴香的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占比更高,而黄樟和木荷的微团聚体(粒径<0.25 mm)占比相对较高。(3)除阴香外,其余混交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土壤稳定性与TP,pH,WMC,BD显著正相关,而与PAD,Dm,TN,SOC呈显著负相关,其中TP,TN,SOC,pH是影响土壤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结论]杉阔混交有利于改善杉木纯林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观光木、乐昌含笑和阴香与杉木混交后对林地土壤稳定性的改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杉木人工 杉阔混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凡 王利艳 +4 位作者 曹睿倪 薛俊宙 崔永红 熊雨忠 李明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16,27,共9页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大团聚体比例皆达90%以上,其中>2 mm的团聚体结构占比最大,微团聚体(<0.25 mm)比例不足10%,说明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的土壤团聚体都具有强团聚性的特点。②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得到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的占比明显减少,0.25~2 mm占比增加;在0—40 cm土层中,64 a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占比和水稳性特征值显著高于其它林龄,表明木荷人工林在过熟林阶段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最好。③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随林龄、土层深度及林龄×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的影响最明显;而在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土层、林龄×土层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产生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人工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稳定性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特征
6
作者 杨佳伟 戴薛 +5 位作者 兰竹 唐志强 刘学全 王晓荣 付甜 杨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30-136,152,共8页
以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退化林修复提供支撑。选择鄂西北石漠化区3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从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更新... 以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退化林修复提供支撑。选择鄂西北石漠化区3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从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更新潜力、林地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方面进行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石漠化区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整体较低,木本植物种类7~16种,草本植物4~7种;栓皮栎人工幼龄林种群更新潜力为36.98%,马尾松近熟林种群更新潜力达到28.79%,显著高于其他地类;乔木层年均生物量最高为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年均生物量分别高41.09%和71.67%;土壤肥力主要表现为马尾松近熟林、栓皮栎中龄林>栓皮栎幼龄林>侧柏林>次生灌木林。栓皮栎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高于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且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人工 群落 稳定性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被引量:5
7
作者 温芝元 曹乐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4-678,共5页
建立以生物功能群为单元,不同功能群为结构层,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各功能群的数量为网络输入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生态... 建立以生物功能群为单元,不同功能群为结构层,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各功能群的数量为网络输入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生态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 稳定性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含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讯 石燕 +4 位作者 姚思雨 王娑娑 丁波 张运林 武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计算其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并测定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结果】1)三个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随粒径减小而减少(P<0.05),而MWD和GMD在不同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马尾松人工林龄组的增长,土壤团聚体SOC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龄林SOC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TN含量逐渐积累,近熟林和成过熟林TN含量显著高于中龄林(P<0.05),而TP含量逐渐消减,中龄林TP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SOC含量逐渐增加,黏粉粒和微团聚体中SOC含量显著高于大团聚(P<0.05),TN含量逐渐下降,大团聚体中TN含量显著高于黏粉粒(P<0.05)。3)大团聚体SOC含量及微团聚体TP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微团聚体SOC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马尾松人工林龄组变化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团聚体养分含量变化,且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可获得贵州脆弱生态区马尾松人工林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区域人工林土壤结构和抗侵蚀功能评价与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玉凤 莫燕华 +1 位作者 秦佳双 马姜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方法估测生物量,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以此估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凋落物层和根系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层则相反,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根系;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过熟林显著提高了144.14%,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根系和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一致,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则相反;植被层碳储量贡献率提高,而土壤层碳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无明显变化;年净固碳量以幼龄林和中龄林较高,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固碳能力较强,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近自然恢复可进一步提升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碳固持能力,提高植被层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优化森林结构、维持较高生产力和降低人为干扰等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玉凤 郭飞 +2 位作者 莫燕华 秦佳双 马姜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577-584,共8页
为给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经营管理和较大尺度森林碳储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以两种密度[D1(1156株/公顷)和D2(820株/公顷)]21年生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两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凋落... 为给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经营管理和较大尺度森林碳储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以两种密度[D1(1156株/公顷)和D2(820株/公顷)]21年生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两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中的分配。结果表明,灌木层、凋落物层和根系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D1林分高于D2林分,草本层相反;生态系统各层次平均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根系。生态系统碳储量整体表现为D1林分显著高于D2林分,D1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比D2林分高出11.42%;D1和D2林分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均较高,分别为93.45%和94.37%,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D1和D2林分各层次碳储量分别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根系>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灌木层>根系>草本层。总年净生产力和总年净固碳量均表现为D1林分较高,说明D1林分对于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积极作用。一定密度范围内,采用D1密度经营马尾松人工林可有效提高植被固碳能力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分配特征 密度 马尾松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丰虎 柴宗政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可为马尾松林固碳增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近自然经营10... 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可为马尾松林固碳增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近自然经营10余年后不同林分发展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和近自然经营林分(以下简称“经营林分”)中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近自然经营能够改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碳储量的占比,但是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依然呈现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配规律。②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均为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表明近自然经营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碳储量。③植被层碳储量在中龄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枯落物层碳储量在3个林分发展阶段对照林分和经营林分无显著差异;土壤层碳储量在近熟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综上,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后续还可以通过补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白栎(Quercus fabri)和麻栎(Q.acutissima)等乡土阔叶树种来提高物种多样性,促进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林分生长和碳累积。本研究对马尾松林及其他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经营 马尾松人工 分发展阶段 生态系统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公园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
12
作者 谢静 张峰 +7 位作者 周泽圆 于海群 韩艺 杨春欣 蒋薇 刘进祖 刘博恩 刘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7,共6页
【目的】干旱、半干旱环境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吸收与水分损失之间的平衡关系尚不明确,阐明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有助于量化城市人工林碳、水通量的平衡关系。【方法】应用涡度协方差技术,结合微气象观... 【目的】干旱、半干旱环境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吸收与水分损失之间的平衡关系尚不明确,阐明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有助于量化城市人工林碳、水通量的平衡关系。【方法】应用涡度协方差技术,结合微气象观测系统,获取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统计和模拟方法,分析人工林碳、水通量在季节尺度的平衡关系以及在干旱、半干旱环境条件下碳吸收与水分损失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研究期2012—2014年降水少,均发生季节性土壤干旱情况,年降水量低于过去60年均值,且逐年降低,2014年降水总量仅271 mm。WUE年均值为2.2~2.9 g·kg^(-1),2012年最小(2.2 g·kg^(-1))、2013年最大(2.9 g·kg^(-1))。生长季WUE主要受植被指数(NDVI)、净辐射(Rn)、气温(Ta)、土壤水分含量(SWC)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在季节尺度,调控WUE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所不同,春季NDVI的影响最大(P<0.05),可解释春季WUE变异的48%;夏季Rn和Ta的影响较强(P<0.05),可分别解释夏季WUE变异的52%和57%;秋季SWC和VPD的影响较强(P<0.05),可分别解释秋季WUE变异的44%和54%。在生长季,WUE和Ta呈线性负相关(P<0.01),WUE与VPD和R_n呈非线性负相关(对数曲线关系),WUE与SWC呈线性正相关(P<0.01);然而在极端干旱月份,如2014年5、6和8月,WUE与SWC呈负相关(P<0.01),WUE降至最低。2012和2013年7月均出现连续无雨的干旱期,WUE达最低值3.7 g·kg^(-1)。相较而言,在生长季的连续降水期,随着SWC增加,WUE达最大值10.3 g·kg^(-1)。【结论】干旱、半干旱环境中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是相互耦合的,季节性干旱和炎热降低碳吸收量和水分损失量,导致WUE降低。生长季的干旱期,在Ta较高的环境下,随着SWC降低,WUE降至最低。在生长季不同气温条件影响下,人工林可利用的土壤有效水与干旱特性(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相结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季节变化,从而导致人工林WUE应对干旱事件的年际响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 碳、水通量 干旱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四川盆周山地杉木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磊 李绍才 +5 位作者 缪宁 曾亚兰 李桾溢 王玉杰 马瑞 孙海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8,共10页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面尚未深入探索。【方法】通过分析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特点,从结构和功能指标出发,以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指标主体,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构建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彭州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参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调查样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2、在一级指标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权重值为0.3657,物种多样性为0.3266,林分结构为0.3077。3、在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2144)、林分密度(权重为0.2160)、土壤动物丰富度(权重为0.1905)、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权重为0.1827)和凋落物重量(权重为0.1982)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能均衡考虑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可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杉木人工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混交林初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蒋明朱 樊戢 +5 位作者 李哲 徐晶楠 肖欢 胡峻嶍 周世兴 黄从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3-942,958,共11页
【目的】通过明晰人工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的红叶碧桃+西府海棠混交林(林分类型Ⅰ)、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林分类型Ⅱ)、香樟... 【目的】通过明晰人工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巨桉纯林皆伐后营建的红叶碧桃+西府海棠混交林(林分类型Ⅰ)、杉木+桢楠+红叶碧桃混交林(林分类型Ⅱ)、香樟+水杉混交林(林分类型Ⅲ)和巨桉纯林(CK)为对象,测定了林分营建4年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对其全土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①与对照相比,林分类型Ⅲ显著促进了各土层小粒径团聚体向>2 mm大团聚体的转化,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水稳性大团聚体比重(R0.25),显著降低了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2 mm大团聚体质量占比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②各林分类型各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介于7.54~27.06 g/kg间,>2 mm大团聚体是携带SOC的主要组分,林分类型Ⅲ显著提高了各土层>2 mm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率;SOC是驱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③林分类型Ⅰ和Ⅱ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对SOC的贡献总体上影响不显著。【结论】在混交林营建初期,香樟+水杉混交林在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固碳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可选择香樟+水杉混交林来改造研究区的巨桉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 混交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瘠薄山地侧柏人工林稳定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燕 王凤 +5 位作者 刘鲁滨 吕雷昌 张兰英 张新慰 杜振宇 葛忠强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3-16,共4页
侧柏人工林在山东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林分由于长期密度大、郁闭度高,导致生态稳定性较差,急需采用适当抚育措施进行合理调控,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林分密度、郁闭度、土壤水分、坡向、土壤速效钾含... 侧柏人工林在山东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林分由于长期密度大、郁闭度高,导致生态稳定性较差,急需采用适当抚育措施进行合理调控,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林分密度、郁闭度、土壤水分、坡向、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是影响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指数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了间伐、修枝、修建集雨池、选择适宜坡向、合理施肥等多项措施作为侧柏人工林稳定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 生态稳定性 构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文 李佳君 +7 位作者 向明珠 黄海梅 李昌航 颜金柳 高冠女 苏小艳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5-1256,共12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17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17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SA)、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等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以土壤pH、有机碳(SOC)及全氮(TN)最为显著。(2)MP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优于PP,差异主要体现在>2.00 mm和<0.25 mm粒径中,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相较于PP,MP的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仅在0~10 cm土层显著提高,但其团聚体水稳定性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3)Mantel分析结果显示团聚体稳定性与TN相关性最强,通过RDA分析进一步说明TN是驱动其团聚体稳定性变异的最关键因子。综上认为,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机械稳定性 稳定性 桉树人工 固氮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采伐初期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章明 唐思莹 +7 位作者 宋思宇 李聪 刘丽鸽 朱鹏 徐红伟 张学强 张健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7-860,878,共15页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伐处理,分别是S1(10 m采伐+15 m保留)、S2(20 m采伐+30 m保留)和S3(30 m采伐+45 m保留),在采伐1 a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结果】(1)与未采伐杉木纯林相比,采伐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2)夏季0~40 cm土层的S2采伐带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带宽,而S2保留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带宽;冬季表现为S1显著高于其他2个带宽;(3)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4)土壤碳稳定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40%采伐强度下,适宜选择S1带状采伐组合更有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和指导林业碳汇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 带状采伐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蕾 张景群 +1 位作者 王晓芳 苏印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78,共4页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木层为4.782t.hm-2、灌木层为0.350t.hm-2、草本层为1.520t.hm-2、凋落物层为1.15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8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2.917t.hm-2,其中土壤为43.610t.hm-2、乔木层为16.417t.hm-2、灌木层为1.360t.hm-2、草本层为0.690t.hm-2、凋落物层为0.84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与对照荒地相比,侧柏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0.222t.hm-2和13.827t.hm-2,总碳增汇率分别为0.45%和28.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 刺槐人工 生态系统 有机碳密度 碳储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被引量:72
19
作者 田大伦 方晰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82-2386,共5页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 ,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的杉木枝、叶中碳素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 >秋季 >夏季 >春季。叶的碳素密度平均为 0 .5 0 4 4 g C· g- 1 ,变异系数 2 .0 8...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 ,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的杉木枝、叶中碳素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 >秋季 >夏季 >春季。叶的碳素密度平均为 0 .5 0 4 4 g C· g- 1 ,变异系数 2 .0 8% ,枝的碳素密度平均为0 .4 4 79g C· g- 1 ,变异系数为 2 .2 5 %。不同层次的叶碳素密度的变化范围在 0 .4 6 12 g C· g- 1 ~ 0 .5 5 2 4 g C· g- 1 之间 ,平均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为 :上层叶 >中层叶 >下层叶。不同层次枝条的碳素密度在 0 .3917g C·g- 1~ 0 .4 96 5 g C· g- 1之间 ,平均值的大小次序为 :中层枝 >上层枝 >下层枝。 10年生杉木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变化范围为 0 .4 5 2 9g C·g- 1~ 0 .4 972 g C·g- 1 ,11年生的为 0 .4 5 80 g C· g- 1 ~ 0 .5 0 2 2 g C· g- 1 ,14年生的为 0 .4 5 80 g C· g- 1 ~ 0 .5 0 93g C· g- 1 之间 ,变异系数范围为 1.6 8%~ 8.4 4 %。不同器官的碳素密度按高低排列基本上为树叶 >树皮 >树根 >树干 >树枝 >球果。随着杉木林年龄的增长 ,林下植被各组分、死地被物的碳素密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林分中各层次植物的碳素密度高低排列顺序为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10年生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生态系统 碳素密度 季节变化 空间变化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同小娟 张劲松 +4 位作者 孟平 尹昌君 高峻 黄辉 国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38-6645,共8页
植树造林使我国森林碳储量显著增加,人工林潜在的碳汇功能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2a的碳通量观测,以探讨净碳交换(NEE)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主要生长... 植树造林使我国森林碳储量显著增加,人工林潜在的碳汇功能不容忽视。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2a的碳通量观测,以探讨净碳交换(NEE)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主要生长季(4~9月份),夜间日平均NEE(生态系统呼吸)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增长(P<0.01)。2006年和2007年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1.92和1.86。气温在10℃以下时,NEE日总量较小。气温超过10℃后,人工林以净吸收大气CO2为主,且日吸收量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白天净碳吸收量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而增大(P<0.01),可由直角双曲线方程描述;不过,当饱和差(VPD)小于1.0kPa时,二者呈线性相关(P<0.01)。2006年和2007年主要生长季(4~9月份)的平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分别为0.032和0.019,平均最大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0.96mg·m-·2s-1和1.10mg·m-·2s-1。α和Pmax都存在季节变化。在月尺度,Pmax与VPD和PAR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1和P<0.05),但与气温相关性不显著;α与对应的PAR、气温和VPD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生态系统碳交换 涡度相关 光合有效辐射 气温 饱和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